關於陶瓷的故事700字
① 美麗的插圖(景德鎮的瓷器)七百字作文
美麗的插圖
曇花的一現,昭君的一笑,羚羊的一跪,都是永恆的美麗......
____題記
傍晚的天是昏黃的,軟得似要塌下來一樣.當月亮爬上夜空,我知道,有一個貯存很久的承諾將要在某一個角落的某一枝花的身上......
我並沒有看見過真的曇花,只是在報紙上看見過它的圖片.平日里普普通通的葉子和普普通通的枝幹,這是讓我很看不上的.但在它那骨子深處,積蓄大地之精華,收藏陽光之燦爛,等到哪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綻放自己的美麗.z只因為它的心中有信念,有永恆!活百日,只求開花,一瓣,另一瓣,也許這美麗,沒海深,無山高,但這是它一生永恆的美麗.曇花一現風采永恆!那麼,從現在准備吧!像曇花一般,積蓄力量,等到哪天,綻放風采,縱然花瓣凋零,風采依舊永駐!
微風從野外吹進來,撩起我的秀發,撩起我的衣衫,也撩起我的思緒,就那麼一瞬間,我想到了她--王昭君.
曾有人說她是塞外玫瑰,的確,她美麗的面龐,美的讓人沉醉,可她卻有苦難的人生.琴聲幽幽,思緒綿綿,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粉紅色的絲綢隨風飄起,塞外的風沙吹迷了所有人的眼,昭君的眼中依然明澈,但明澈中又透出無奈與愁恨,她踏著漫漫長路,走向他鄉,離開她愛的人,離開 她魂牽夢繞的地方,而為了大江南北的子民.她做出了永恆的選擇!那麼,讓我們記住她吧!一個全身上下都閃著光芒的女子--王昭君.
靜靜的看,靜靜的聽,靜靜的享受愛的偉大,在遙遠的西藏,有一個流傳至今的故事--藏羚羊跪拜.當它深深的跪下,流下兩行清淚的時候,獵人的心被震憾了,整顆心被那母愛的偉大力量所震撼,因為藏羚羊只為保住肚子里的孩子,是的,為了孩子,它可以付出一切,因為這永恆的愛可以延續到山崩地裂,海枯石爛.這至親至性的母愛讓天下人為之感動,這永恆的愛!
上古的神話流淌在透明的故事裡,純潔的天使們安排在季節的風中,在這些色澤紛然的日子裡,我沉湎於永恆的美麗里,它們慢慢滲透在歲月的人生中......
-----後記
② 關於陶瓷發展史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2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3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謝謝。
③ 求陶瓷的起源簡介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以進行最原始的建築活動。
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3)關於陶瓷的故事700字擴展閱讀:
特性
陶質材料:與瓷相比,陶的質地相對鬆散,顆粒也較粗,燒制溫度一般在900℃—1500℃之間,溫度較低,燒成後色澤自然成趣,古樸大方,成為許多藝術家所喜愛的造型表現材料之一。
瓷質材料:與陶相比,瓷的質地堅硬、細密、嚴禁、耐高溫、釉色豐富等特點,燒制溫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聲如磬、明如鏡、顏如玉、薄如紙」,瓷多給人感覺是高貴華麗,和陶的那種朴實正好相反。
分類
陶與瓷的區別在於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制而成。
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
④ 關於古代陶器的資料,700字以上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手工或手築
這是最早、最個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盤繞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體球狀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種互相組合再用手去構成。部分手築器皿常常會用泥漿或泥釉(松軟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結合起來。手築是一個緩慢及比拉坯更平緩的方法,但它會給陶藝家對陶器的大小及形狀有更高程度的控制。雖然對於有豐富經驗的陶藝家來說,要製作一模一樣的手工陶器並不困難,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復性令它作為精確製造合適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為適當。部分陶藝家認為手工製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但亦有其他陶藝家認為拉坯陶藝的自發及直接性是他們的靈感來源。
陶輪
把黏土球放在轉盤中心上,稱為輪頭,陶藝家以棒或腳力推動(腳動拉坯機或踏板輪)或可變速的電動機。通常一個稱為拉坯底板的膠制、木製或熟石膏制的碟會放在輪頭上,接著黏土球會拋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輪頭上,這樣做可以使成品與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變形。
在拉坯的過程中,陶輪會高速轉動,而黏土球被按、擠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為一個空洞形狀。第一步往下及往內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轉對稱,是需要掌握的技術中最重要及最困難的;接著步驟依次序為"開孔",即在黏土球中製造出中央的空洞;"鋪設地板",即在器皿中製造平坦或圓形的底部;"投擲"或"拖拉",即把外殼靠攏及塑形至相同闊度;"修整"或"翻轉",即移除多餘黏土去修整形狀或製造腳部。
陶輪雖然通常會用作製造個別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來大量生產。陶輪製作需要陶藝家有一定的技術,但一個熟練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製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樣的碟、花瓶或碗。因為陶輪本身與生俱來的限制,它只可以用為製作在一個縱軸上徑向對稱的陶器。這情況可以用壓印、膨脹、雕刻、製作凹槽、琢面、V型切開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視覺上更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會利用手工技巧再進一步以加上手柄、蓋子、腳部、壺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⑤ 游德化陶瓷博物館有感的作文600字
運河工業三館分別是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不過今天,我們只去了傘博物館和刀剪劍博物館。
我們先去了中國傘博物館,這里綜合展示了以中國為代表的傘文化、傘歷、傘故事、制傘工藝技術以及傘藝術,是世界首創的傘主題博物館。展廳里用星星點點的燈光投射在地面上,布置成一個雨境,我們就在「蒙蒙細雨」中慢慢了解傘的起源、傘的製作、傘的歷史。西湖綢傘還是杭州特產之一呢!最特別的是,博物館還展示了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新型雨傘。雙人傘很可愛,可以讓兩個人用,而且只有一個柄,既美觀又實用。還有帶電燈的傘,嬰兒車傘等等。
接著,我們來到了中國刀剪劍博物館。這里向我們介紹和展現了刀剪劍「物開一刃為刀,兩面開刃為劍,雙刀相交為剪」的獨特文化。我們在展廳里了解刀剪劍的歷史文化,也可以從生活化視角去體驗民間風俗、生活趣識。除了剪刀的起源、刀劍的製作,我最感興趣的是3D影院放映的《古代戰爭中的刀劍》。
千軍萬馬、奮力拚殺的場面讓我覺得非常震撼,讓我感受到戰爭中刀光劍影的氛圍,體味冷兵器時代刀劍的魅力。
⑥ 求中國陶瓷史讀後感,700字左右。
前幾天,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學校組織的科普知識展覽。一到操場,只見那裡人山人海,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進了黑壓壓的人群。在那裡,我看到了許多科普知識展板。當我看到那些因違反交通規則出了事故的圖片,我就心驚膽跳,我覺得不遵守交通規則真是非常的危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以後決不能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不能闖紅燈,不能橫穿馬路,過馬路時要左右看,走路靠右行,多向身邊的人宣傳交通安全規則,遇到違反交通規則的人積極上前勸阻。當我看到那些有關地震以及發生地震時怎樣逃生的知識的展板時,讓我明白了當地震發生時一定要冷靜,不能慌張,不能走電梯,更不能跳樓,應以最快的速度逃到空曠地帶;如果逃不出去,應立即躲到桌子或椅子底下;一定要團結在場的其他人,一起想法才能脫離危險。通過這次科普知識展覽讓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寶貴,所以我們一定要增強安全意識,珍惜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
⑦ 關於寫怎麼做陶藝的作文700字
前幾天一直下雨,真是把我嚇了一跳呢!知道嗎?我在家裡待了那麼久,今天終於可以出去玩了!幸好今天沒下雨,看來老天爺是很善解人意的。
這次美術班的老師組織我們到新都的一個陶會做陶藝,為了去玩,我早上8點30就起床了,9點准時到了李老師的家門口,好多同學已經到了。我們30多個同學乘坐一輛大巴車,我和小美坐在一起。
車子開動了,車上的人有的看書,有的看窗外的風景,有的打游戲,還有的乾脆閉目養神(睡覺)。小美在看一本《偷星九月天》,我閉上眼睛打算睡一會兒。結果車子一路上不停地抖,同學們鬧哄哄的,像一群蜜蜂在我耳迦嗡嗡直叫,吵得我睡不著。我只好跟小美一起看書,我覺得這本書確實好看,怪不得班上那麼多人喜歡它,不過它還是不如喜灰。
45分鍾後,車到站了。我們一個接一個地下了車,我很興奮,因為我還不會做陶藝呢!我看見了那家陶會。陶會的對面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遠遠望去那裡一片碧綠,綠得發亮,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⑧ 臨夏的陶瓷作文600字
中華傳統文化種類繁多,有剪紙、國畫、陶瓷等,其中陶瓷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古人大約在公元前八千至兩千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瓷。陶瓷大多數是用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材料製成的。陶瓷燒至七網路可以裝水,燒至1200度可以完全不吸水而且耐高溫、耐腐蝕。生產陶瓷的工藝過程是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
說到陶瓷,我家也有許多瓷器,比如花盆、碗、洗面盆……,我家的花盆是圓形的,外壁上面的圖案有植物紅色的莖,其他全是黑色的。洗面盆是圓形的,外壁上印有一首詩,詩的名字是《春夜喜雨》,內容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旁邊刻著「景德鎮」三個字,說明這個洗臉盆是景德鎮製造的。
在我搜集的陶資圖片里,我最喜歡利用唐三彩工藝製作的那匹駿馬,它低著頭,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鑲嵌在頭上,一雙毛茸茸的耳朵屹立在頭頂上,一副五顏六色的馬鞍套在馬背上,我想:這匹駿馬大概是陶瓷中的精品吧!
啊,中華傳統文化可真像一座巨大無比的寶庫,以後我要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
⑨ 求參觀首博有感,關於陶瓷器的,700字的,記住是感,不是別的,主要是感想,誰有啊,謝謝!
推薦一個博文,文章里有許多感想,應該有用。
這是一本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為厚重的一本書——孫瀛洲: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和文獻。
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明清瓷器科學鑒定的奠基人。
孫洪琦先生繼承父業,是當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鑒定大師。
朋友看到我的一篇博文《請專家鑒定:這些文明的碎片》後,打電話約見了孫洪琦先生。
我們不是前往孫瀛洲古陶瓷學術研究工作室,而是在一位大姐的中國古玉研究院向大師請教。孫先生是推辭了一個出場費很高的商務鑒賞會來赴約的,如果我事先知道孫洪琦先生,我是不會在星期天打擾先生的,也不會拿出隨手帶來的古瓷片讓先生看。
然而,孫先生看的那樣認真,我帶來的幾片元代鈞瓷和明代清花瓷他都仔細地過目,用特用的放大鏡細看。
朋友拿出孫瀛洲捐獻故宮博物院的書讓我看。
我立即被感動了,內心的敬意油然而升。
孫瀛洲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歷代瓷器了如指掌,能准確鑒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陶瓷專家李輝柄先生指出:孫瀛洲先生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鑒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導鑒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鑒定奠定了基礎
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鑒定從朦朧走向清晰。孫瀛洲先生生於1893年,祖上是山西人,明初大移民時和大槐樹移民一同背井離鄉到了河北,成為冀縣人。孫瀛洲先生早年在北京的古玩店當學徒,1923年在琉璃廠開設了一間古玩店——敦華齋。戰火紛飛的20世紀初期,大量文物被損壞盜賣,孫先生竭盡全力收藏了大批珍貴文物。新中國成立後,孫瀛洲先生毅然將自己精心收藏的2900多件陶瓷精品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1950,為抗美援朝,孫瀛洲先生拿出一批珍貴文物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國家;1956年以後,孫瀛洲先生將畢生精力收藏的文類文物精品2900餘件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僅陶瓷一項即佔2000多件,其中25件珍貴瓷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56年,孫瀛洲先生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工作。
孫先生總結古陶瓷鑒定經驗,發表了《談哥汝二窯》、《明嘉靖青花加彩魚藻罐》、《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定》、《我對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試談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元卵白釉印花雲龍八寶盤》、《瓷器辨偽舉例》、《元明清瓷器的鑒定》、《元明清瓷器的鑒定(續)》等論文9篇,另有未刊遺稿《論古月軒瓷器》1篇,文章中歸納的經驗,對古陶瓷鑒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孫瀛洲先生畢生實踐中提煉出的精闢獨到的見解,為中華陶瓷藝術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
做為孫瀛洲的傳人,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工作室總顧問,孫洪琦先生有著和父親一樣的高尚品德,雖然在文物界和收藏界大名鼎鼎、無人不曉,但他卻謙和仁義,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鑒定課。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孫洪琦先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在這段時間里,他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
孫洪琦先生在兵姐姐的老家山西工作過。那是「文革」中的事情了,孫洪琦先生的父親挨批含恨離世,受家庭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孫先生白天幹活兒,晚上就在腦子里琢磨古董。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民間藏有大量文物。孫洪琦先生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找出規律,逐漸積累起豐富的鑒定經驗。
1980年,孫洪琦先生回到北京,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孫先生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鑒定上了。前些年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鑒定家。
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許多專家被重利誘惑,把贗品說成真品,並為其出具證明。孫洪琦先生堅持原則,像他的父親一樣,熱愛藝術,把藝術看的比金錢甚至比生命還重要。
孫洪琦先生的兩個姐姐一個在美國、一個在香港,她們都是富有的收藏藝術家。孫先生不為金錢所動,堅持在國內研究,孫先生和山西有感情,雖然文革時期是下放山西,但他感恩山西這塊厚土的對自己養育,他視自己為「大槐樹的子民」,他很少參加各種商業運作活動,是收藏界德高望重的鼎足鑒賞家。
很快到了午飯時間,大家和孫洪琦先生共同用餐。先生犧牲了星期天休息時間,並推去有效益的鑒定活動,讓我感動,所以,准備好請客的。然而,先生卻讓徒弟結帳買單,我再次被先生所舉感動。
飯後,先生親切地接受了我的采訪,暢談中國瓷器藝術及發展。
我提出和先生合影留念,先生欣然同意,當時我想照一張站著向先生求教的照片,先生一定要讓我坐下來。雖然我是晚輩,三張照片卻都是和先生平坐。由此想及,站立高的未必就是高大的,一個人的行為決定著他的高大與高尚。
孫洪琦先生值得我們學習。他像他的父親一樣,把自己的財富、智慧都奉獻給我們的祖國和人民,孫先生這樣的人是我們民族的國寶,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國家能擁有這樣優秀的學者,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富強,因為富是物質的,強是精神的!
我從內心發出深深的祝福,祝福我們中華民族,祝福我們民族擁有淵博的古陶瓷文化和藝術,祝福收藏界擁有德高望重的孫洪琦先生,祝福所有像孫洪琦先生一樣高尚的人。
⑩ 怎樣寫一篇鑒賞陶瓷的文章
鑒定古陶瓷的四個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務,即:辨真偽、斷時代、定窯口、評價值,這就是鑒定的內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鑒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習的一些規定,較為詳細地介紹一此有關事項。
辨真偽
這里我們從真、偽品的比較,偽品作假手法等方面來提高辯別真偽的能力。 要辨出真偽,只知道真的特徵顯然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偽品的特徵、規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謂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常見仿古陶瓷品種。眾所周知,社會上出現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偽品),不外乎兩種原因:
一、是對某些古陶瓷的愛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愛宋代名窯瓷器,內府所藏尚不滿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將宮藏宋瓷真品交御窯廠仿造。這種情況歷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質量優劣有差異而已。
二、就是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於近現代,許多人雅好古名窯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價值日高,且供不應求。於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偽之風最為盛行時乃清末民國年間,主要是西方列強侵略我國,多次大規模掠奪我國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東洋人便知我國古陶瓷精美絕倫,無限愛慕,便來中國大肆購買,或托中國人代買。這一時期古代名窯瓷器價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別偏愛之龍泉窯青瓷,英、美人喜愛之宋代均窯瓷,法國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尤其價高搶手,一件往往萬金難買。於是許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製名窯官窯瓷器向洋人們銷售。此時仿古瓷大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北洋軍閥政府變更頻繁。當一系軍閥執政,便有一批新權貴產生,他們在北京及各大都會購買府弟,布置居室廳堂,都需要購買大批古玩字畫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權幾多更迭,權貴一批又一批,造就一個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場,大批仿古瓷也就應運而生了。應帝王喜好和市場需要而生的仿古作偽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窯、官窯器,愈是有名的窯,仿品愈多見。愈是市場需求大的名窯瓷,如前述英、美人偏愛之均瓷,日人喜愛之龍泉窯瓷,法國人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仿得愈多。常見仿古作偽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耀州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宋元景德鎮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窯彩瓷(主要是鬥彩、琺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窯褐瓷、宋建窯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徵:這就是鑒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紹的是古陶瓷鑒定家們經幾代人百來年實踐、研究、分析、比較才歸納出的經驗,很科學,應高度重視。
①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擬古器的燒成窯爐氣氛,乃至仿造古代窯爐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的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質、釉質一般過細。仿製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入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這點似乎有點玄妙,待我們後面列舉幾個鑒定實例就明朗了。
④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製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蘭本,其製作受該蘭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輪廓,其線條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的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徵。
⑤無使用後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歷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宮廷的"庫貨"除外: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於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三百年歷史,卻無使用特徵,是"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作舊方法我們下面要詳講),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露人為痕跡。
⑥與上一點相聯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蘭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紋飾方面的有些特徵太強烈、過份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偽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模擬品的許多特徵,歷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製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徵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徵,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象,倒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⑧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大紅,綠彩大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蘊。
⑨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歷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製,由於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藝術的韻味來,不能神似。
⑩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來。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徵,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
我們講的假陶瓷器的特徵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偽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現新象,不舊,這較易被人識破。於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又增加了鑒定的難度。
古陶瓷鑒定工作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方式,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舉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輕擦器表,再用煙灰(最好是烤煙灰)塗擦,新瓷表面的光澤就會大大減弱,並現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煙黃色痕跡來。鑒定時如對此有懷疑,可用少許肥皂水或汽油輕擦,即可去掉,識破偽裝。
有些新仿古瓷,為了賣個好價,還將其作得象是**物的樣子,稱為作土銹,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摻蛋白,塗拍於新器之上,時間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銹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適當參入一些鉛粉,塗於器表,紅700℃左右爐中燒烤,即可能現泥黃色斑點。這兩種方法所作出銹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過這種斑痕太新、太過,形成不自然,仔細觀察比較即可識破。
三、作金絲鐵線:釉的開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燒成時冷卻過程中膨脹系數不同而形成,或無開片器物經久遠年代後釉面發生變化而成。一般仿製者難以掌握燒成開片釉的技術,便用假的開片手段:在仿製瓷器已經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釉。待器物冷卻後,先用墨染粗片紋,便成鐵線,再用茶水染細片,即成金絲。此種金絲鐵線器,用水沖洗,便現原形。
四、過去仿古作偽瓷器不全是新燒,有將舊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價高,有款比無款價高),此種作偽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偽方法還有種種:復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舊胎到填花、新物舊款、舊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補彩、補畫等等。凡此種種,作偽雖然巧妙,終有不可掩飾的痕跡,若仔細揣摩,認真觀察,不輕易下結論,終會去偽存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