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故事300字
『壹』 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350字以上)
1、西雙版納、德宏傣族的潑水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
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2、和尚升天故事
話說唐朝年間潞洲府有位節度使,名李抱貞。當他到任時府內是銀兩空空,就連官員,兵卒的響錢都拿不出。實在是無計可施,於是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當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對他是言聽計從,何不讓他出面作法,讓老百姓捐些錢物。
於是,李大人就去面見老和尚,把事由說了一同。別說老和尚真就答應了,為了消除老和尚的顧慮,李大人說我們已在法壇下面挖一個地道,等點火後你就順地道出來,保你平安無事。李大人又帶著老和尚現場實際走了一遍。
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聽說老和尚坐壇講法,紛紛來捐錢。
到了開壇說法的日子,周邊的百姓也來捐錢。幾天的功夫捐錢已達上億了!這他時辰已到只見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壇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樂齊鳴。好個熱鬧!一陣後就聽有人喊;活佛現身點火相迎!忽的一聲法壇四周火光沖天,可憐的老和尚下得法壇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後法壇上只留下幾塊舍利了!眾人還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決了,一條人命換來的救濟錢,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這才是;假戲真做傻和尚,隨著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當擋風牆。
3、瑤族趕鳥節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華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穀為食的山雀、野雞、斑鳩等等熬過了嚴冬,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翅膀,飛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裡人來了,就唱起歡樂的歌。
看到妹姑手裡金燦燦的包穀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裡,唱得更歡了,邀集夥伴,快來「會餐」!這樣,它們往往成群結隊,飛如烏雲遮日,落象黑幕壓地,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了「稻草人」,飛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會兒,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樣子了。
鳥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塊心病。山地里沒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了慌,忙下聖旨:「誰制住了鳥害,賞林九架,免稅九年。」
聖旨傳下來之後,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盤雲寨有個盤英姑,很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裡象溶了一塊蜜;她向著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著山林唱,鳥雀們都羞得不敢開口,盤英姑的歌停了,鳥雀們還久久不肯離開。
耕山人想到:要趕鳥,盤英姑一定有辦法。於是,盤雲寨的男男女女都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起了唱歌,並商量把歌傳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間去,約定下年正月的最後一天,下種以前,把鳥雀從九山引開,趕到沒有陽春作物的白頭山去。
在盤雲寨,有個叫盤阿肚的山主,養了一對畫眉,每天清晨,他把鳥籠掛在木樓的房樑上,逗著畫眉唱。說也奇怪,也引來一些山雀,日停寨頭,夜宿樓檐,山主十分高興:「哈哈,九架嶺又到我名下了。」
於是,他急忙修書,報告皇帝。皇帝朱筆一點,命令各山寨:山主們多養畫眉,正月末一天,以鳥引鳥,把九山九嶺的鳥雀引上白頭山石岩嶺。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種早包穀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著聚會寨頭。九十九寨的山主,看著鳥雀一群群飛出山林,飛來山寨,好不高興,舉起鳥籠,搶在耕山人的前頭,向白頭山匯集。鳥雀也真的追著歌聲,跟著人們,飛往白頭山。
這天,白頭山上人多,鳥也多。晴天,鳥雀飛成排,為歌唱者遮日蔭,雨天,鳥雀飛成隊,為唱歌人擋風雨。耕山人從清晨唱到黃昏,鳥雀真的忘了飛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們悄悄離去。
到第二天,鳥們飛到雲頭尋找歌聲,它們圍著白頭山飛,好像山頭有聽不完的歌聲。這樣,鳥雀們在白頭山呆了半年,等到它們醒來,坡地上只剩了稻穀桿子,耕山人們早把糧食收進了寨門。
4、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5、苗族蘆笙的傳說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亨(小夥子),不會綉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姑娘)。蘆笙,黔東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
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里頭空;瓢兜六根桿,吹來向轟轟"的描述,它與方言、服飾一起,是區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標志。在苗族傳說中,古老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天帝就派了小女兒勾素下到地上來造萬物。
有了萬物後,有一天賈、凶(即杉木和竹子)兩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討要幾件供人娛樂的器具。天帝的女兒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個手指和一隻手臂,做成了一把蘆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蘆笙交給賈、凶兩兄弟說:"這就是你們的母親,以後凡事必須經過她(許可),她會給你們帶來幸福"。苗家自從有了蘆笙,便過上了安定、美滿和幸福的生活。
幾乎苗族每個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隊)蘆笙,這是一個村寨生活是否美滿幸福的標志。在貴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蘆笙隊由芒筒和大號、中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六種蘆笙組合而成。
芒筒與其他蘆笙不同,它沒有六根管,只是一個三四尺長的園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聲音低沉、渾厚。大號蘆笙就是笙母,高達兩丈左右,只吹不動,需兩人抬。
『貳』 作文雲南少數民族的故事300字
今天,我們來到了雲南省的省會城市——昆明。作為雲南的省會城市,宏偉的建築,摩天大樓,不計其數。街上的人們絡繹不絕,形形色色。漫長的繞城公路,會讓你暈頭轉向。車子行了10機分鍾,也繞不出城。
昆明的綠色植物,顯然要比別的差,可是只要你一到昆明的民族村。你就會發現,那裡的千年大樹,是昆明的綠色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就去了「春城」的民族村。
所謂民族村,就是指,雲南所有的少數民族部落,都居住在裡面。他們分別在那裡傳揚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習慣與風俗,讓世界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
在民族村的大門前,千年大樹無非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千年大樹下,是人們拍照留戀、乘涼的最佳地帶。千年大樹枝葉茂盛,一片搭在另一片上面,沒有一點縫隙。它的藤蔓,更是粗壯的出奇。它的藤蔓,有我的一隻手指那麼壯,可想而知,這藤蔓是經過多少年才形成了如此模樣。它的根部,幾個我圍起來,也保不住它。站在千年大樹下,就像站在一把無邊的太陽傘一樣,能遮風,能遮雨。
一踏進民族村就感覺走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人們穿著各族的衣裳,走在街道上,讓人們得到的第一感覺就是,具有民族特色!
民族村裡的少數民族少說有20種,他們都居住在有著不同風格的宅院里,
在街道上行走時,你會發現一隊高大的馬群身上,都有一名女騎巡警。馬兒們高大,樸素,一溜身的棕色。女騎巡們騎在馬上面,顯得格外瀟灑。馬蹄聲「滴答滴答」的響個不停。就算是盲人,也聽的出來馬蹄聲是多麼的一致,馬行走的是一模一樣。真是神奇!
哈哈,我們的運氣可真好!今兒我們有碰上了昆明的米線節,可以免費品嘗米線!我從小就是吃米粉長大的,不知道過橋米線是什麼滋味,在家鄉的味道不比當地的正宗,今天,我可要大飽口福!
看著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米線端了上來,看著晶瑩瑩粗壯的粉絲,我再忍不住了,拿起了筷子,先嘗了一口!恩!味道真是不錯!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口感很好,粉是又粗又滑!
一個字「香!」
當地的部分少數民族喜歡與動物一起居住,便把自己心愛的朋友請出來,表演節目!如:大象,孔雀……表演區里,動物們各顯神勇,表演了不少的高難度動作,贏的了人們的歡呼聲和掌聲!人們也用真誠的心去感謝它們
『叄』 介紹祖國的民族300字
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華」一詞,與「中國」、「華夏」相通,兼有族名、國名等多重含義。歷史上曾專指漢族(1902年梁啟超著作),至近代,用以指稱包括歷史上居住於當時中國境內的一切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民族識別,中華民族包括
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另有一些未識別的民族存在。共有126583萬人,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有115940萬人,占總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占總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從分布來看,漢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56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肆』 我和一個民族的故事作文300字
漢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她由古代華夏族和其他民族長期混合而成。在其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和各少數民族相融,發展成今天的規模,分布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佔全國總人口的93.3%。漢族主要聚居於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在邊疆地區則多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另有數千萬人口散居世界各地。
漢語言屬漢藏語系,通行的漢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表意表音文字。漢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古代的漢民族農業和手工業素來發達;青銅器、絲織、陶瓷、建築、繪畫久負盛名;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璨如群星;指南針、造紙法、印刷術、火葯等四大發明,更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漢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盛行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兩千年來,作為封建社會官方意識形態的孔孟之道深入人心,它和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一樣,是漢民族的主導信仰;2000多年前傳入的佛教、和有「國教」之稱的道教亦廣泛傳播;還有不少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
漢民族是伴隨著古中國文明在黃河流域的發祥而逐步孕育成熟的,這個民族的名字的來源是與公元前2、3世紀~公元2世紀的偉大的漢王朝的崛起和強盛緊密相連的。也就是說,有了漢王朝才有了漢人、漢民族的稱謂。以炎黃子孫自詡的漢民族在漢以前稱華夏,那時往往把中原以外的民族分別叫做夷、狄、羌、蠻。
漢民族之所以在漢朝時能形成漢民族的規模,也是與夷、狄、羌、蠻這些少數民族長期交融的歷史文化結果。但是這一民族交融的歷史過程,是以古中國文化發祥地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交融為前提、中原文化為主導的。
『伍』 關於少數民族的故事
少數民族有很多故事,有關於節日的,有關於人物的,還有不少地方風俗。比如傣族潑水節、劉三姐故事等等。
1、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5)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故事300字擴展閱讀
中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有自己的特色。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陸』 少數民族的故事
潑水節的傳復說
西雙版制納、德宏傣族的潑水節傳說都是「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華坪傣族的潑水節傳說故事卻獨具特色。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柒』 中國民間故事(包括民族傳說故事)300字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遊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回事?人怎麼會從水裡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並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遊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裡,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並開了一間「保和堂」葯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於「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症,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葯還分文不收,所以葯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後,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於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捌』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200-300字)
李光勇,烏魯木齊路政管理局駐小西溝社區「訪惠聚」工作隊的一名普通隊員,憨厚老實。他的結親對象叫馬龍,一家三口住在蘇州東街祥和北三巷,一家人僅靠賣涼皮和燒烤的微薄收入為生。
李光勇每天都要去三涼店看看他們,在一聲聲問候聲中,他們的心更近了,握手、擁抱、拉家常,一個個溫馨的場景都令人動容。4月3日一大早,李光勇提著一套新生兒服裝套盒來到社區,我們都說:「李哥,你家親戚也不知道是生男孩還是女孩呢?」「就是么,我也挺著急的啊。
也想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所以我就買了兩套,一套藍色一套白色。」李哥看著手中的寶寶服笑著說。衣服送到馬龍家不久,接到醫院電話孩子出生了,馬龍樂呵呵地拿著衣服趕去了醫院,口中不停的說:「阿哥你送的禮物正好派上用處。」一件小小的禮物不算什麼,可馬龍一家人的心是暖暖的。
一幕感人肺腑的談心,一段暖心和諧的民族團結故事,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是掛在牆上的標題,不是喊出來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感情和行動。
(8)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故事300字擴展閱讀:
小故事也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
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同時,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從而闡發道理或者價值觀。 這種故事往往以一種很普通簡單的敘述方式,並從中引申出一些道理。
『玖』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急急急。。。300字左右。
雲南的阿詩瑪。自己搜下吧
『拾』 300字以上的 關於民族的作文
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聽著這熟悉而又和諧的旋律,便想起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有著56個優秀兒女,在遼闊富饒的祖國大地上快樂地生活著。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其他55個民族人口數量雖較少,但他們居住的地域范圍卻非常廣闊,少數民族人民世代為保衛祖國邊疆、建設邊疆而奮斗不息。偉大祖國的56個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在唐朝時期,就有吐蕃兩代贊普先後迎娶漢族皇室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為妻,密切了藏漢族人民的往來。台灣高山族與漢族人民積極參加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斗,趕走了荷蘭殖民者。
就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頃刻間山崩地裂,數十萬人傷亡,舉國悲痛,所有的人都在擔憂著同胞的安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支支部隊,一隊隊志願者,一支支醫療隊,在第一時間從四面八方湧向災區;志願者趕赴災區救助災民,市組織車隊給無家可歸者送食品、醫葯和生活必需品;獻血的人排起長隊;個人和企業捐款總額高達百億……
正是因為我們各民族人民的團結才使得我們的祖國在國際舞台上從容彰顯大國風范,讓世界真正為我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