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孔子人物故事800字
A.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B.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有關孔子的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C. 孔子其人作文800字(開頭用排比)
孔子是「先秦諸子」,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幼年時的孔子家裡十分貧窮,而他的父親是名士兵,卻不幸在戰爭中被打死,幼小的孔子和母親為了生活只能四處乞討。孔子從小受母親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五歲時,孔子已學會「十五志於學」,大概在十六七歲時,已懂得一些禮節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孔子自己說:「三十而立。」就是說,孔子在一生學習的道路上,從十五歲立志於學,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打下堅固的基礎。後來孔子又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所描述自己一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境界。這個基礎,對孔子一生的事業,一生的為人處世,都是有著決定的意義。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中看出,孔子對「仁」有一定見解。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達到仁義的境界,必須做到孝,忠,恭,義這四方面。孝,主要指尊敬長輩,尊敬兄長。忠,指對人,特別是對上盡心盡力,誠實負責的態度。恭,即對已莊重嚴肅,對人謙虛和順。義,就是仁的中心思想,子曰:「見義不為,無勇為」。以勇即見以勇為。其中很多可以用社會主義原則加以改造,從而成為我們今天的有利於工作學習修養的美德。孔子把體現了個性的道德品質的人叫君子,他認為君子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高峰。孔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必須懂得道德,懂得道義,懂得仁,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D. 孔子的人生傳記1000字
孔子--至聖先師
曲阜,東臨蒙山,北靠岱嶽,南阻峰山,西繞沂泗。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糧倉,很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
多年,這里便出現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後這里又是傳說中古帝少吳氏
定都之處,號稱「少昊之墟」。歷夏經商,曲阜又成為魯周公封國的首都,肩負起
鎮撫東夷,拱衛王室的歷史重任。在春秋時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禮樂資料,
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造型的搖籃。利用這些豐富的歷史遺產,完成這種造型工程的總
設計師,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學宗師——孔子。
一、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並不顯赫,但司馬遷的《史記》,為他作有《孔
子世家》,與諸侯同列,以示對他的特殊優待。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
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古往今來君王賢人不少,在生時顯赫一世,
風光一時,不可一世,但是死後就消聲匿跡,形同糞土。孔子則相反,在世坎坷,
死後卻十分尊榮。歷代統治者對他加號進爵,黃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後代享其
余澤,至今世世不絕。在中國所有宗法家譜中,可能只有孔氏家譜才是貨真價實、
一脈傳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樣:孔子刪定了六經,
為天下萬世提供了研之不盡的絕代經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為天下萬世樹立了仰
之行之的不朽榜樣。他是先師,他是聖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後世,宜其子子孫
孫傳行無窮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
之一微子啟,即其遠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於宋,都於商丘。五傳至於弗父何,
禮讓其國於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孔子家語》),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從此,厲公一繫世掌宋國君權,維系著並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系則成為宋
國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
以謙謙君子知名後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於周太史氏。他受君委
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樓背,三命而籌折,鞠躬如也。他連走路也靠牆循邊,不爭
於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嘉作來較公大司馬,窮兵領武,
「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可巧政敵太宰看上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與之相遇於
途,「目逆而送之,曰:美麗艷」(《左傳》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
國人的不滿情緒,捍然發動政變,殺孔父嘉。鼓公出面干涉,被就。太宰督納其妻
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結束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一落千丈,淪為平民。孔父嘉之子
木金父逃難於魯,卜居於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心有餘
悸的孔氏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he2),才稍有事跡
見載於史冊。
叔梁紇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紇是其名,稱「叔梁紇」是尊稱。長於吸邑,又
稱販人給,或瞰叔紹。叔梁給腰圓體壯,雷力過人。嘗為大夫孟獻子武士,頗以勇
武聞名於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約隨諸侯軍討伐伯陽。倡陽
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於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面楚歌之時,倡陽人大開城門,
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狠然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
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給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呼
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後,叔梁紇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
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裡,叔梁給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
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給送出重圍,然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重返防邑
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於他有謀有勇,遂以
武功知名諸侯。後升為吸邑大夫。孔氏子孫終於向久違了的貴族集團邁進了一大步。
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腳。叔梁
給為使先人香火有後,以便重振家業。於是,在60餘歲的翩翩老矣之年,還向顏氏
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願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的老人,
但三女徽在卻慨然允婚,並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產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
生時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禱於尼山,因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還有一個公案。《史記》說:「絕與徽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
《史記》三家注,說是給年長,徽在少,不合「壯室初等」之禮,非禮曰野,故曰
「野合」。或曰,野合為野外結合,則孔子為私生子。今存異焉。
E. 求孔子的某個故事`800字左右啦`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葯.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注重啟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夠。」子貢又問:「那麼,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F.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
走進孔子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恐怕是最偉大的人了。孔子,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燈,引領我走向光明。
孔子,你是英明的,是偉大的。當年諸子百家,競相爭鳴。而唯獨你伴隨著二千多年的歷史流偉至今。你穿越了時間與空間,將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散到人間,讓古老的神州大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讓年輕一代的我們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而你的話也被人們敬奉為經典!
品你,有如暢游在智慧的海洋中,不斷地吸取海洋的營養,滋潤著我迷茫的心靈。你寥寥數筆,卻教會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博大胸襟;教會我「溫故知新」的超凡脫俗的學習態度;教會我「不恥下問」的謙虛的人生信條;教會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好學精神。你的諄諄教誨有如一盞明燈,驅走黑暗,帶我走向光明!
呵,有時品你也會覺得你很可愛,你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天真之處。但大多數時候你是位智者,將誤入歧途的我們帶回了正軌。
當我們感到委屈時,最適宜去品讀你,你會像好朋友一樣勸慰我,撫平我的心傷。遭受誤解時,你告訴我「以德報怨,以德報德」導人向善。當我們犯錯自大時,你警告我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你也曾告訴我「文質彬彬,然後 君子」教會我如何成為君子……你是溫暖的化身,是我們身邊的好朋友,感染四周,讓一切都被歡欣圍繞。你的話娓娓道來如明燈,驅走心靈的黑暗!
嘗你百遍「不如肉味」品你的感覺好像淋浴一場春雨,撫慰著一顆顆飽經風霜,脆弱乾涸的心靈!孔子,你是偉大的,永遠點亮我的心!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你在我心中是花,是草,是葉,也是一笑。孔子,你永遠是一盞明燈,品你我能「溫故知新」!
噢!仲尼,用你那先哲的智慧去照亮這個世界吧……
G.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有關孔子
我去過孔子傳播思想,教育子弟的聖地——曲阜。或許由於相隔的時間太久了,我只記得孔府比皇宮還高的門檻;孔廟的滿園銀杏樹,孔林的子貢手植樹和旁邊那塊使我流淚的石碑;還有那條在樹蔭下長一華里的路,路的一邊種了73棵樹,代表孔子享年73歲,另一邊種了72棵樹,代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賢人。但是是我永生難忘的是那一股如煙霧般飄渺的書香,和那一片讓人不忍破壞的寧靜。我現在才明白孔子對人的教育意義絕非只在《論語》之中,還有那種好學勤奮的精神和氣沉丹田、平靜祥和的氣質。我曾經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為我認為「兼愛、非攻」比孤零零的一個「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覺得儒家學說太中庸了,有時表現出一種懦弱。隨著我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識到雖然「儒」和「懦」兩個字很相像,但他們的意思卻不可同日而語。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從儒家思想中分離出來的,它們的本質都是躲避爭端,崇尚和平,它們可以融為一體。其實儒家思想並不難理解,就看你怎麼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極,實際上儒學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大度和寬容,寬容並不等於懦弱,具體來講就是:不是爭不過,而是不喜歡爭斗」。在我的眼中孔子永遠是那個穿著布袍,拄著拐杖,頭頂上有丘的老頭;永遠是那個性格沉穩、天資聰穎、頑強固執的人。但是,他的靈魂卻穿越了亘古的長空,向我們訴說著「是謂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讀時就會想起柏拉圖的理想國,但孔子與柏拉圖畢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於丹的一句話:「孔子沒有色彩,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在我看來就是適合一切的色彩。「天下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你能想像沒有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嗎?
H.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I. 祭奠孔子的作文800字
今天下午,我們到多媒體教室觀看了四年三班的共讀《孔子學堂》紀念日活動。活動中,他們表演了許多節目,有樂曲演奏、時裝表演……知識競答,還有小品——《給孔子老師拜壽》……其中,有一個活動表演的既生動又搞笑。那就是小品《給孔子老師拜壽》中的「曾子殺豬」。
這時,「曾子」牽著一頭胖乎乎的「豬」,大搖大擺地出場了。他生氣地說道:「都怪家裡那個笨媳婦,答應要給孩子吃豬肉……」接著,他伸出手,輕輕地撫摸著
那頭「豬」,做出很可惜的樣子嘆息道:「哎,我這一頭豬毛色發亮,四肢健壯,就這樣把它給殺了,真是太可惜了……」看到這,我心想:這頭「豬」一直這樣彎
著腰,一定很累吧!曾子又接著說道:「今天是孔子老師的壽辰,我不如把這只『豬』給剁了,送給孔子老師吃吧……」看到這里,台下傳來了猶如春潮一般的笑
聲,洶涌而來。有的同學笑得久久直不起腰來,有的同學則仰著頭直拍大腿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還有一個最精彩的節目,那就是古箏演奏。我一看大屏幕,看到是兩個人一起演奏。我很驚訝:兩個人一起演奏,那難度可就大了,如果兩個人的速度不一致的話,
那樣就很容易出錯。開始演奏了,優美的琴聲傳入我的耳朵,我被那琴聲吸引住了,陶醉在音樂里。演奏完後,我不禁贊嘆道:「這首曲子真動聽啊!」
到了最後,黃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祭拜孔子,接著再分紅雞蛋吃。
這場活動真有趣!我想四年三班的同學和黃老師為了這場活動,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排練吧!
J. 求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與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