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數學名人故事400字

數學名人故事4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1 02:06:46

① 急求10篇關於數學家的故事或數學發展史的讀後感大約400字左右

這些天,閱讀了校長給數學教師推薦的《人民教育》中蔡宏基的《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一文。剛開始,看到以「字母表示數」為例,正好是我們年級選擇上實驗課的內容,所以粗略瀏覽了導入和體驗部分,覺得我們如果要上這節課,也會如此設計,於是就沒有看下去。想著讀了還要交體會,於是拿起來重新看了一遍,讀到文章的反思和運用部分讓我耳目一新、心為之一震。在多年注重課堂形式多樣之後,這節課卻以純數學的設計,體現了數學本身的魅力。在這節課蘊含了豐富的數學學科知識和深厚的學科素養,還有就是從數學發展史較好的捕捉了教育基因,是數學學習變得豐富有趣。我想,這樣的一節課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本身的樂趣,並愛上數學這門學科。

讀完這篇文章,我思緒澎湃,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對數學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原來數學是如此之美,數學課也能上得如此精彩!想想之前的我,每當家長詢問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數學時,我一直都很理直氣壯的回答,是因為數學是一門很抽象,枯燥的學科。學完此文,我深感慚愧,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是數學真的就是枯燥乏味,還是教數學的我們沒有了解數學的樂趣呢?我也在思考著,為什麼在我的數學課中沒能將數學之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被數學的魅力吸引而萌發濃厚的興趣呢?要做到這些,我缺少了什麼?

帶著這些疑問和思考,結合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我覺得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在教學中,也能從設計中較好的體現數學基礎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能考慮學生的特點,設計有趣的練習幫助學生學習數學。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時,我能讓學生在設計圖案時感受圖形變換之美。可是,根本沒能深入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出數學本質的美並以此去引導學生,由此去探究數學魅力,激起學習的興趣。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師,很少有接受過高等數學的教育的,大部分教師還是中師畢業,然後去進修到大專的,有些進修的也不是數學專業,我也是如此。所以以我們的知識和能力,要上出一節如此精彩的數學課,我想我還有很多不足,具體如下:

首先是本人對數學本質美的認識和對數學發展史的了解欠缺。學生之所以不喜歡這門學科,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門學科,沒有認識到這門學科的美妙之處,如果我們教師能在課堂上時不時的向孩子們講一些數學的歷史,一些數學家的故事,也許真能找到一條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的捷徑。這不禁讓我想起在校本思維訓練課程中的嘗試,正是那一個個的數學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才使得孩子們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我何不將之帶到數學課堂當中呢?要做好這些,必須先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儲備。通過上網收集資料,我將在08閱讀年中,於本學期認真閱讀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一書,了解數學的樂趣所在,下學期將閱讀有關數學發展史的書籍,提高對數學學科發展的了解。

第二是對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不了解,從而在教學設計中很少思考中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沒有從的大教學發展觀去設計教學。以前就聽到過中學數學教師埋怨小學數學教師的話,當時很是憤憤不平。可讀了這篇文章後,感到確實如此。要實現小學到中學的順利過渡,我將在今後的閱讀計劃中加入學習初中,甚至高中數學課本的內容,提高數學學科知識的儲備。

第三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之前的我,還很滿足於目前的狀況,所教班級在年級排名不錯,公認的年級差班成績也在不斷提高,達到了中等。在每學期的實驗課中獲得了幾次「十節好課」,感覺真不錯。可讀完文章,我感覺自己要這樣下去,就會跟不上時代脈搏。

感謝校長推薦了這樣一篇好文章,不止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明確了個人發展的方向。最後,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結束。

② 400字到500字的數學小故事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從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後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裡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裡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後,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③ 生活中的數學 故事 7篇 不少400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來到超市買東西。

當我們買完所需的東西之後,剛要離開,我看見貨架上正好擺著火腿腸,於是我讓媽媽買些火腿腸,媽媽同意了。可是剛走幾步,我又看見貨架上擺著一包一包的,同樣品牌,同樣重量,裡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買一包一包的呢,還是買一根一根的?我猶豫了。突然,我的腦子一轉,有了,只要比較一下,哪一種合算就買哪一種。於是我開始算起來:零賣的如果買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於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錢,所以我決定買散裝的。我把我計算的過程說給媽媽聽,媽媽聽了直誇我愛動腦。 還有,今天晚上,我看見一道會迷惑人的數學題,題目:37個同學要渡河,渡口有一隻能乘上5人的空小船,他們要全部渡過河,至少要使用這只小船多少次?

粗心的人往往會忽略「空小船」,就是忘了要有一個撐船,那麼每次只能乘4人。這樣37人減去一位撐船的同學,剩36位同學,36除以4等於9,最後一次到對岸當船夫的同學也上岸4,所以至少要走9趟。

④ 數學家的故事,盡量短小,四百字左右,2篇,快呀!!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從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後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裡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裡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後,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現在德國中北部。他的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一個石匠的女兒,有一個很聰明的弟弟,高斯這位舅舅,對小高斯很照顧,偶而會給他一些指導,而父親可以說是一名「大老粗」,認為只有力氣能掙錢,學問這種勞什子對窮人是沒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師對學生並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於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後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後的結論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後,Bartels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後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號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名師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國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巴赫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巴赫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1966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1973年2月,從「文革「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1933-1996),當代著名數學家。1950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1953年畢業留校任教。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1973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1979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⑤ 數學的由來400字左右

數學是源自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早期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國古代都對數學有所研究。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科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運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數學的基本要素是: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
數學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叫純粹數學,一類叫應用數學。 純粹數學也叫基礎數學,專門研究數學本身的內部規律。中小學課本里介紹的代數、幾何、微積分、概率論知識,都屬於純粹數學。
純粹數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暫時撇開具體內容,以純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至於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積,還是梯形機械零件的面積,都無關緊要,大家關心的只是蘊含在這種幾何圖形中的數量關系。
應用數學則著眼於說明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是純粹數學與科學技術之間的橋梁。大家常說現在是信息社會,專門研究信息的「資訊理論」,就是應用數學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

⑥ 數學家的小故事400字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有一樣東西不知道有多少數量,三個三個地數剩下二個,五個五個地數剩下三個,七個七個地數剩下二個,問這樣東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學都震驚了,老師也點頭稱贊。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台。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下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獃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准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拐杖忍著疼痛進行鍛煉。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干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

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6)數學名人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華羅庚成長歷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⑦ 數學故事雞兔同籠400字

已知總頭數和總腳數,問雞兔各幾只公式:
兔子數=( 總腳數-雞的腳數×總只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
雞數=(兔的腳數×總只數-總腳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

方法一: 設全部都是雞
總腳數將是2個總頭數,多出來的實際腳數=實際腳數-2個總頭數實際腳數多出來,就是因為有兔子,每多一隻兔子,就多2隻腳,兔子數=實際多出來的腳數有多少個2
兔子數=實際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法二:假設都是兔子,
總腳數將=4個總頭數,實際腳數比都是兔子少,因為有雞,每隻雞比兔子少2隻腳
實際腳數比都是兔子少,少了多少個2,就是雞數
雞數=2個總頭數-實際總腳數的一半

抬腿法

方法一
假如讓雞抬起一隻腳,兔子抬起2隻腳,還有總腳數一半(只)腳。籠子里的每隻兔就比雞的腳數多1,這時,腳與頭的總頭數之差=總腳數一半(只)腳-總頭數=就是兔子的只數。
方法二
假如雞與兔子都抬起兩只腳,就是說雞浮在空中沒有腳,兔子只有2隻腳,還剩下(總腳數-兩個頭數)只腳 , 這時地上只有兔子的腳,而且每隻兔子有兩只腳在地上,所以有兔子只數=(總腳數-兩個頭數)的一半=實際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法三
我們可以先讓兔子都抬起2隻腳,那麼就有2個總頭數只腳,腳數和原來差總腳數-2個總頭數只腳,這些都是每隻兔子抬起2隻腳,一共抬起(總腳數-2個總頭數)只腳,得到兔子只數=(總腳數-2個總頭數)的一半=實際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法四
讓所有兔子抬起兩條前腿像雞一樣只有兩條後腿著地,其實就是變成雞一樣的只有2隻腳,就會有2個總數的腳,少的腳數=總腳數-2個總頭數=2個兔子數
兔子數=實際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法五
假設法(通俗)

假設雞和兔子都抬起一隻腳,雞成金雞獨立,兔子變成三腳兔,籠中站立的腳=實際總腳數-總頭數(只)

然後再抬起一隻腳,這時候雞兩只腳都抬起來就摔倒了,是屁股坐在地,只剩下用兩只腳站立的兔子,剩下腳數=實際總腳數-2個總頭數(只),兔子數=(總腳數-2個總頭數)的一半=實際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雞下翅膀法

讓所有雞把翅膀放下當成腳,其實就是變成兔子一樣的4隻腳,就會有4個總數的腳,多出來的腳=4個總頭數-總腳數=2個雞數
雞數=2個總頭數-實際總腳數的一半

三年級後

公式:雞數=2倍總頭數-總腳數的一半,兔數=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雞腳數=2倍雞數
兔數=總頭數-雞數
兔腳數=4倍兔數=4倍(總頭數-雞數)=4倍總頭數-4倍雞數
總腳數=雞腳數+兔腳數=2倍雞數+(4倍總頭數-4倍雞數)=4倍總頭數-2倍雞數
2倍雞數=4倍總頭數-總腳數

雞數=2倍總頭數-總腳數的一半
兔數=總頭數-雞數=總頭數-(2倍總頭數-腳數的一半)=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程法

雞數=2倍總頭數-總腳數的一半
兔數=總腳數的一半-總頭數

方法一

假設其中的兔子數是x
那麼雞數就是總頭數-x
總腳數=4x+2(總頭數-x)

總腳數=2x+2總頭數
2x=總腳數-2總頭數
x=(總腳數-2總頭數)/2
x=總腳數/2-總頭數

方法二

假設其中的雞數是x
那麼兔子數就是總頭數-x
總腳數=2x+4(總頭數-x)
2x=4總頭數-總腳數
x=2總頭數-總腳數/2

⑧ 數學名家故事400字5年級

華羅庚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麼能知道呢?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獃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後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於後來果真成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⑨ 華羅庚的故事400字

一九五三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許多人。途中閑暇無事,華羅庚題出上聯一則:「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

這里的「三強」說明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戰國,卻又隱語著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同志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隔了一會兒,華羅庚見大家還無下聯,便將自己的下聯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可是,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妙對使滿座為之傾倒。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寫過以下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糾正錯誤。

(9)數學名人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華羅庚精神

華羅庚精神的體現華老堅持不懈、注重積累、獨立思考、科學嚴謹的精神是我們一生受用無窮的財富。

神奇妙算古名詞,師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還從拙中來,愚公智叟兩分開。

積久方顯愚公智,發白才知智叟呆。

埋頭苦幹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這是華羅庚1963年2月11日寫在給青少年的《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一書序言里的一首詩。

這首詩充滿哲理,可以說是他自學成才及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之談。

華羅庚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自學,從嚴以終。

華羅庚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沒有自學的習慣,一出校門就完了,將來就會一事無成。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自學。才能不斷地積累知識。

他說:「古往今來,許多有建樹的人,並未受過完備的教育……只要下決心勵志自學,就一定能夠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針對一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說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華羅庚還寫過幾句勉勵自己的話:「樹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從嚴以終。」華羅庚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研究。

1978年。馮克勤到北京醫院看望他。發現已身背氧氣瓶的他還躺在床上計算分圓單位,尋求新的恆等式。他一直堅持工作到1985年,因心肌梗死倒在東京大學的講台上。

二是要注重積累,夯實基礎。

華羅庚說,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要會逐字逐句地背誦。華羅庚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公式:薄――厚――薄。首先是「由薄到厚」。

比如學一本書,每個生字都查字典,每個不懂的句子都要進行分析,不懂的環節加上注釋,慢慢地懂得多了。書也變得更「厚」了。

但這還不是懂的最後形式,最後還有一個「由厚到薄」的過程:必須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咀嚼,反思,組織整理,反復推敲,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的問題來。

這樣。你又會覺得書變「薄」了。「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吸收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數學研究所中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們中間滋長著自滿情緒。對此,華羅庚語重心長地說:「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

所謂「加速度」就是要不斷提高成果的質量。「學習科學知識有如築塔。級級上升,每一級都築在以下諸級之上。因之,一級不穩,就築不上去。」

1979年之後,華羅庚提出。治學之道應該是「寬、專、漫」。就是基礎要「寬」,然後對專業要「專」,並且還要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漫」到其他領域。當初他從解析數論中「漫」出來是他一生研究數學的得意之舉。

他認為,「漫」就是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擴大眼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轉到另一個分支。這樣原來的知識在新的領域就會有用。選擇的范圍就會越來越大。

華羅庚非常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他捨得在基礎知識上多花工夫。他說:「在學習時,別人花一小時。我就花兩小時。而到工作時,別人花一小時解決的問題。我有時用更少的時間就解決了。」他把練基本功比喻為練拳。「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三是要獨立思考,不怕困難。

華羅庚認為要理解真理。就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地記住。他還認為:獨立思考不是不要別人幫助,也不是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是應該盡快接受前人的成就,這樣才能真正地獨立思考。

怎樣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呢?華羅庚認為:不要怕困難。也不要輕視容易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華羅庚認為,如果教師能和學生一起思考問題,那會給學生帶來很多好處,可以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