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孔子人物故事800字作文怎麼寫

歷史孔子人物故事800字作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0-11-21 02:07:33

① 求2篇有關歷史人物事跡的作文800字(歷史老師布置的)

歷史人物 —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自號抱冰。本籍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於貴州興義府。1863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中法戰爭時,擢兩廣總督,用馮子材,打敗法國戎行。後調湖廣總督,設廣東水陸師書院,創槍炮廠,開礦務局、制鐵局、織規劃,修鐵路。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體系總結了其時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思維中的一個盛行的一同標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能夠說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歸納。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白叟,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書院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書院之開山祖師,中國幼兒園創始人(榜首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榜首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
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出名,聲稱「牛角」,其戰鬥力十分生猛。下一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時間任總督,1907年下一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
張之洞終身首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誨,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張之洞的實業首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別的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構築為要害,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誨、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廣「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間,他先後興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規劃、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公司,居全國之冠,本錢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公司,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公司相繼發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開始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開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寥寥無幾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掌管興修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公司。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榜首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求鐵砂和煤等質料和燃料,所以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鄰近勘測,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厚,從而又興修了中國榜首個用近代技能挖掘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命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間,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榜首個、也是遠東榜首座的鋼鐵聯合公司。它的建成,象徵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鼓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體系齊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出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造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歷史人物 —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聞名湘軍將領。終身閱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打壓陝甘回變和克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心耕耘,遍讀群書,研究輿地、兵書。後竟因而成為清朝後期聞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領袖。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反抗太平軍多所謀劃。為捉住展現才華的機遇,他常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青雲直上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聞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攫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頂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伴隨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霸佔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大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操控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受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打壓太平天國後,建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5年升任閩浙總督。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采辦機器、船槽,並興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書院),培育造船技能和水兵人才。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受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打壓了陝甘回民起義。並助胡雪岩拿到了標志著慈禧太後近臣的黃馬褂。卻終因胡雪岩滿門抄斬而聲名狼藉,也因李鴻章的打壓而力不從心。但總的來說,他仍是為晚清付出了宏大的奉獻!
著有《楚兵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② 求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與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③ 求孔子的某個故事`800字左右啦`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葯.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注重啟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夠。」子貢又問:「那麼,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④ 關於孔子被困不少於800字作文怎麼寫

孔子:(前551-479)名丘, 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世.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及世界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他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遭家難,遷居魯國.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十七歲又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困,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好學,拜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輕時,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了魯國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為政治見解不合,一氣之下離開了魯國,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四處游說.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了壁,到陳、蔡小國更不必說.在衛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六十多歲又回到了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愛人」,一方面要統治者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孔子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孔子的學生相傳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貢、顏淵、子游、子夏、曾參等.孔子的學生多數出身貧賤,年齡參差不齊,有的與孔子幾乎同年,有的與他相差三、四十歲,還有父子二人(如曾點與曾參)都是孔子的學生.做孔子的學生,學費低廉,只須十條肉乾.孔子向貧賤的下層傳播文化,並且教育學生「每事問」,勤思考,溫故知新;他提倡教學相長,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還值得學生和參考.
孔子的另一大貢獻是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獻,他一面學習,一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上古歷史文獻匯編)、《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周易》(古代算卦用書)等.他還根據魯國的史料,編撰了一部編年史,這就是被後世稱為五經之一的《春秋》,開創了私人修撰歷史(最初史書由史官撰寫,即所謂官修).據司馬遷《史紀·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於亂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不被接受,所以發憤修撰《春秋》,寄託他的理想,表達他對邪惡的嫉恨和對正義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筆法」(文筆曲折,遣詞造句中帶有褒貶傾向)對後世都產生很大影響.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於《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於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碑樓,據傳就是孔子入周問禮處.

⑤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

走進孔子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恐怕是最偉大的人了。孔子,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燈,引領我走向光明。

孔子,你是英明的,是偉大的。當年諸子百家,競相爭鳴。而唯獨你伴隨著二千多年的歷史流偉至今。你穿越了時間與空間,將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散到人間,讓古老的神州大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讓年輕一代的我們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而你的話也被人們敬奉為經典!

品你,有如暢游在智慧的海洋中,不斷地吸取海洋的營養,滋潤著我迷茫的心靈。你寥寥數筆,卻教會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博大胸襟;教會我「溫故知新」的超凡脫俗的學習態度;教會我「不恥下問」的謙虛的人生信條;教會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好學精神。你的諄諄教誨有如一盞明燈,驅走黑暗,帶我走向光明!

呵,有時品你也會覺得你很可愛,你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天真之處。但大多數時候你是位智者,將誤入歧途的我們帶回了正軌。

當我們感到委屈時,最適宜去品讀你,你會像好朋友一樣勸慰我,撫平我的心傷。遭受誤解時,你告訴我「以德報怨,以德報德」導人向善。當我們犯錯自大時,你警告我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你也曾告訴我「文質彬彬,然後 君子」教會我如何成為君子……你是溫暖的化身,是我們身邊的好朋友,感染四周,讓一切都被歡欣圍繞。你的話娓娓道來如明燈,驅走心靈的黑暗!

嘗你百遍「不如肉味」品你的感覺好像淋浴一場春雨,撫慰著一顆顆飽經風霜,脆弱乾涸的心靈!孔子,你是偉大的,永遠點亮我的心!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你在我心中是花,是草,是葉,也是一笑。孔子,你永遠是一盞明燈,品你我能「溫故知新」!

噢!仲尼,用你那先哲的智慧去照亮這個世界吧……

⑥ 歷史人物小傳700~800字

武則天小傳
武則天,又名武媚娘。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她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武則天當政,頗有貞觀遺風。她像唐太宗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早在公元 674年,她就曾向高宗提出十二條施政建議,發展農業生產。
公元 684 年,她下令獎勵農桑,並明確指出,所有的地方官吏,只要能夠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使農民有餘糧的,就可以提升;相反,如果政治腐敗,農業生產搞不好,農民有逃荒討飯、 流落外地的,就要受到免官或是降職的處分。另外,她還下令邊遠地區的軍隊施行屯田。
在她當上皇後以後,還十分注重節儉。高宗在一封詔書中說: 「天後, 是我的配偶,可是她卻經常穿著舊裙子,難道她不知道華麗的衣服好看嗎 ? 當然不是。她這樣做,只不過是讓天下臣民都崇尚節儉罷了。 」
為了廣納賢才,武則天注意破格用人, 她同時還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而且還允許他們自薦。要求做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詩賦文章投進去自薦。被薦或自薦的人,只要有才能,便可以獲得提升或任用。相反,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則毫不客氣地罷斥降免,甚至處死。
武則天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⑦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有關孔子的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⑧ 關於孔子被困不少於800字作文怎麼寫

孔子:(前551-479)名丘, 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世。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及世界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他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遭家難,遷居魯國。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十七歲又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困,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好學,拜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輕時,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了魯國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為政治見解不合,一氣之下離開了魯國,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四處游說。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了壁,到陳、蔡小國更不必說。在衛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六十多歲又回到了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愛人」,一方面要統治者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孔子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孔子的學生相傳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貢、顏淵、子游、子夏、曾參等。孔子的學生多數出身貧賤,年齡參差不齊,有的與孔子幾乎同年,有的與他相差三、四十歲,還有父子二人(如曾點與曾參)都是孔子的學生。做孔子的學生,學費低廉,只須十條肉乾。孔子向貧賤的下層傳播文化,並且教育學生「每事問」,勤思考,溫故知新;他提倡教學相長,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還值得學生和參考。
孔子的另一大貢獻是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獻,他一面學習,一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上古歷史文獻匯編)、《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周易》(古代算卦用書)等。他還根據魯國的史料,編撰了一部編年史,這就是被後世稱為五經之一的《春秋》,開創了私人修撰歷史(最初史書由史官撰寫,即所謂官修)。據司馬遷《史紀·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於亂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不被接受,所以發憤修撰《春秋》,寄託他的理想,表達他對邪惡的嫉恨和對正義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筆法」(文筆曲折,遣詞造句中帶有褒貶傾向)對後世都產生很大影響。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於《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於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碑樓,據傳就是孔子入周問禮處。

⑨ 寫歷史人物孔子孟子的作文

走進孔子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
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而一個「仁」字涵蓋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學時老師講的孔子的故事讓我們稍稍對孔子有一點了解,而孔子的《論語》便讓我們更加進一步走進了孔子。
為了提倡仁愛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遊列國的艱難征程。為了形成與 發展儒家學派,提倡仁愛的思想,他費盡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棄。可他,一代仁者,雖然有大夫的身份,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讓人不禁感到遺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許,孔子對教育事業的誠實與「不恥下問」的精神是更值得後人去學習的。殊不知,在如今這個面具的社會中,許多人就是怕丟臉而不敢去問。而當時身為聖人的孔子在面對孩子們「熟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還能誠實地回答自己「不能覺也」是需要多大的誠實與勇氣啊!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認自己不知道,去「不恥下問」呢?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其實,孔子自己也承認自己有錯誤,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足以說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了解,並努力改正。而在今日這種誠信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就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孔子「不恥下問」的精神。
孔子,身為一代聖人,為中國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禮、義、仁、德」成了歷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標。
走進孔子,感受他說提出的仁的思想;
走進孔子,學習他那「不恥下問」的精神;
走進孔子。

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泛著一絲微笑。

片段一:博愛的孟子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並,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游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片段二:講原則的孟子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對萬鍾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為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入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