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孝道故事讀後感
㈠ 《孝心》讀後感400字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孝心在兒女眼中已漸漸的模糊。但是在我眼中卻是那麼清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讀了孝心深深的感受到了。
內容很簡單:一個中秋節,主人家吃月餅。順便給了小女孩一塊,但小女孩沒有和主人一起吃,而是躲進房間里在她的。腦海里突然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那身影駝著背、挑糞、做飯……辛苦的支撐著一個家,那就是女孩的母親!女孩沒有吃月餅,而是用報紙一層一層的留著給媽媽吃。
她等呀等.一個月後,他終於獲得了回家的機會。女孩是那麼的高興。回到家,女孩迅速的將月餅拿出;欣喜若狂的說:「媽媽您嘗嘗這個。」 」月餅早就發霉了,女孩卻不知道。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只換來這樣的結果嗎?
不世界上由愚昧的人但沒有愚昧的孝心!平時,我們肯定也盡過自己的孝心,雖然沒有小女孩偉大;但對我們父母來說卻是最深刻的。例如:在外婆家讀書時,媽媽在那裡上班,每天都很累。我無法為媽媽做些什麼?只好每天疊一些小花籃和青蛙給媽媽,消除媽媽每天工作後內心的疲勞。
「孝心」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但用於的地方不同。有的是在內心上撫慰的,有的是在表面上撫慰的;而我就是在內心上撫慰的。
㈡ 有孝心的孩子讀後感評論
[孝心讀後感] 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家境貧寒,整日揭不開鍋,只能以胡蘿卜充飢,父親得了浮腫玻一日,作者發現大櫥中有一紙包,便好奇打開發現是紅棗,他難忍飢餓而偷偷吃了.最後父親發現便痛打一頓,並告知是要寄給遠方的奶奶吃的. 讀完全文,我被文中爸爸的那份孝心深深感動了.盡管自己生活艱難,朝不保夕.可是,他心中卻想著自己的生他養他的老母親.我想:他在動手打自己孩子的同時,自己的心也在哭泣,他又何嘗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可是那份可貴的孝心卻戰勝了自我,怎麼不讓人感動? 讀著讀著,我眼前不由出現了這樣一幕:一間低矮的小屋,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無助的坐在桌旁,孤獨、寂寞……外面禮花此起彼伏,有那麼一家圍坐在一起吃著團圓飯.歡聲傳遍整間屋子.那就是我的一家,這位老人就是生了三個兒子的奶奶. 奶奶生活在艱苦的年代,爺爺病逝,奶奶為了三個兒子沒有改嫁.艱難的度過了那段歲月,為三個兒子娶妻.可是,她老了,三個兒子不知置老人於何處.最後,大伯母提議為老人蓋了一間小屋.大伯雖有不忍,但迫於壓力點頭贊同.從此,三家全心全意賺錢撫養自己的孩子.奶奶常說:當初她帶三個孩子完全是一條心,而現在三個兒子卻三條心,一個媽也養不活. 讀了本文,我想大伯兄弟幾人總有一天你們也要老,自己的孩子也要娶妻生子,到那時你們的境遇也會和奶奶一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天下的子女,我真想讓你也來看看《花季信風》中的那位父親,那份可貴的孝心,記住:有了父母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有了父母的付出,才有了現在的我們.千萬不要忘本.衷心的希望天下的家長都有讓自己滿意的兒女,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更懂事. 燕子每年冬天都要飛向南方,因為它跟冬天 有一個約定;青蛙每年夏天都要歌唱,因為這是它與夏天的諾言;樹葉每年秋天都要凋零,因為它與秋天姐姐有個諾言! 「孝的諾言」!這是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默默地在心底向父母許下的諾言,讀後感《孝心讀後感》.他們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自己可以從容盡孝.認為這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但可惜我們往往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㈢ 魯迅的二十四孝讀後感五十字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正文內容:
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題記
孝,是什麼?怎麼才算一個孝子?以前的我對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我才漸漸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圖》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時》,顧名思義,《二十四孝圖》講的正是《二十四孝圖》——24個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在文中,作者卻以毫不留情的口氣批判這些故事,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圖》不該是弘揚孝道孝心的么,為什麼還要批判呢?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將《二十四孝圖》讀了一遍。
還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二十四孝圖》內的故事所宣揚的孝道令人心驚膽顫,其中尤以埋兒奉母為最甚:漢朝時有一個人名郭巨,家貧,郭巨的母親總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他的兒子,導致她自己吃不飽,出於「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只有一個」的心理,郭巨與他妻子便決定將兒子埋了供養母親。
這個故事使我感到恐懼與不解:難道孝總是要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另一個人嗎?難道他兒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這殘害人命,無視法紀的行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麼會流傳如此之久之廣呢?……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幾個星期,終於被老師的一句話點醒:「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不應被表象所迷惑,因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質。」
是啊,透過表象看本質,孝的本身是沒有錯的,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只不過古代的孝道難免帶了些時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專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產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與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等。
且古人記載這本《二十四孝圖》也未必就是真的為了讓我們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兒子供養母親,而是希望我們能領會其中孝順父母長輩的精神並將其發揚。
看完《二十四孝圖》後,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個出身貧寒卻被清華大學預錄取的理科狀元,他學業繁忙,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患有神經分裂症的父親。掙錢補貼家用,但他依然很樂觀,孝順父母,勤工儉學,是有名的孝子。
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順長輩,勤工儉學,我們應該學習他,孝順父母長輩,努力學習,多為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操勞。我們現在所做的也並不能抵得上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但擁有一片真摯的孝心確是極為重要的。
《二十四孝圖》所弘揚的孝道精神是永恆的,不會被磨滅的,因此流傳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學習,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真正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孝子。
㈣ 讀孝道文化書籍的讀後感
嗯,簡單來來說「孝」是中國沒源有信仰(人格神)最主要的原因。
不論是兒時的父母對小孩「三歲身半尺」還是成人時的子女對父母的喪事「未盡三年不算滿」都是體現「孝」。而這恰恰是對由於父親對兒孫的盡職盡責和勤勤懇懇且兒孫對父輩崇高的敬仰和敬畏,才產生的「孝」,不僅僅是下對上,也有父親對兒子的部分。
而正是如此,我們也就不會對人格神的依賴大於對家庭和社會的依賴。而如果一個人僅僅依賴家庭和社會那他就會排斥和抵制「僥幸心理」,這也是「孝」的作用之一。
這是原創。 思路為:孝——「人格神」對立(間接作用)——消除「僥幸心理」(直接作用)
㈤ 孝道故事的讀後感 500字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著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發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鍊,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嚮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耶穌基督曾說:「就世人來看,是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依我看來,是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也許,我們真的把自己釘死在外化不覺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釘死在競爭無情的物化生命里,讓蘊含永恆價值的真實自我深陷於生滅不實的妄求空想旋渦中。
現代人很少能如此覺醒,今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心靈若是不能覺醒,就無力省察體驗,充滿內在生機的價值生命就無從發展,只剩下僅由外來移植未經消化的知識所拼湊而成的自然短暫存在生命,這時生命意涵就會因人格外化而萎縮成為「我就是我所有的一切」,當別人問我「是」誰?所得得答案可能卻只是我「有」什麼。人性本心(內在自我)如果消融於外在的名利權位,人生理想終必完全落空,人生幸福也將毫無保障,因為人所擁有得一切都只是暫時借用得,等到時移勢易,甚至垂危臨終時,我還真的「有」些什麼?覺醒著如此匱乏不堪的存在意涵,這簡直是個痛苦的束縛!
任何人若不能從個體的自然生命活出群體的價值生命,若不能超越個體存在的孤立,覺醒人性共通的存在價值總體,人性本質最深切的要求——終極關懷(道德實踐),將無力實現,人性的價值潛能也將因缺少心靈的互動啟發而無法成長顯現。人在成長之初,由於得到了父母親情的特殊關懷,使心性潛能發展了特殊的力量。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得天獨厚較長的幼兒依賴期,身心和父母有長期的依賴,家庭像是一個人的根,我們從中得到休養生息,也得到成長與成熟。家庭滿足了人性的要求,使我們從人性相通的原始情感中,對父母有最深切的關懷,而後漸進推及他人。這個人性相通的真實心靈,即是由內而發的道德實踐,父慈子孝的人倫基底。孝順的內涵即是回歸心靈深處的那點情愫,要對人類世界,宇宙人生表達真誠的關懷。
長遠以來,歷史教曉我們:長遠來看,我們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純的品德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品德修養的基礎當以孝為首要。唯有從家庭開始,先和諧根本的人際關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於更廣泛的群體社會。孔子和孟子對孝道體驗特別深,所以也都清楚強調:人生須以孝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㈥ 孝道文化的讀後感800
孝道文化的讀後感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著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發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鍊,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嚮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長遠以來,歷史教曉我們:長遠來看,我們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純的品德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品德修養的基礎當以孝為首要。唯有從家庭開始,先和諧根本的人際關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於更廣泛的群體社會。孔子和孟子對孝道體驗特別深,所以也都清楚強調:人生須以孝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㈦ 孝道讀後感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有些人們在這一方面版卻在褪色,學習孝道權並對學生對後人講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讓他人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人如果能夠使他的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個人的理解為,能夠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的事情,盡最大努力的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這樣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smile 的感言: 謝謝你幫了我大忙!
㈧ 百孝故事讀後感
《中華孝道故事》讀後感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往今來一直提倡的一種行為,一種精神。
«中華孝道故事»一書,所選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動人。有的耳熟能詳,有的未曾聽聞,都是鮮活的例子。告訴了我們,敬老、愛老、助老,乃人倫之大道也。
「烏鴉尚反哺,羊羔猶跪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多麼的震耳發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父母親長,還應是對整個社會的老人,長者。愛是博大的,是包容的。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時。我今不敬老,人誰敬我老?還記得小學思想品德課本上那個故事嗎?一家人吃飯,爸爸媽媽兒子圍坐一桌,很豐盛。身後的小桌子上老人端著木碗,只有少量的菜。小兒子走到角落撿木塊。父母很奇怪,就問他在做什麼,他回答:我在收集木頭做碗呢,等你們老了,我也像你們對奶奶那樣對你們啊。父母大窘,立刻請老人上桌一起吃。可見我們的行為不僅影響著現在,還會影響到下一輩。我想,這是我們這些80、90後們以及所有人都應該共識的。
孝敬老人,從身邊做起。最簡單的,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讓我們把孝行傳遞,把文明傳承。
雖然現實社會中,幫扶老人反被誣告的案例不止一例,造成了社會的熱議話題「誰消滅了雷鋒」,但那不是孝行的錯,不是見義勇為的錯,不是助人為樂的錯。相信,世間自有真情在。我們應該堅持孝行,堅信孝行。
古語有雲:父母在,不遠游。南京分公司的各位同事們,你們大多數不是我們南京本地人,但你們為了事業,為了家庭,也為了公司,來到了這里。肯定會時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親長。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父母長輩們之於我們又何嘗不想念的狠呢?
做兒女、子孫的我們要細心體會。
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該怎麼做呢?
孝,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一個電話,一個簡訊,溫馨的問候。雖不能常回家看看,這樣一來,可略盡孝道,二者,減輕父母長輩們對我們的掛念擔心。這不也是一種孝嗎?
㈨ 感恩孝道觀後感300字要家長寫的
感恩如彩虹般美麗,煥發出七彩的光芒;感恩是一種仙境,世外桃源般美麗;感恩更是一種體會,讓人覺得自己終於長大了。
小時候,不懂事的我們會做出許多不尊重父母的事。
呵呵!呵呵!那是我六歲時發出「偷襲」成功的標志。爸爸媽媽正焦急得發現有什麼不對勁。這次輪到他們哈哈!哈哈!他們的笑聲伴隨著我私底下嘻嘻!嘻嘻!這笑聲格外的陰森,我頑皮的向他們做個一個鬼臉!我心中暗暗竊喜,沒有被發現,太棒了!
媽媽一進房間,尾隨而來的是媽媽的一聲尖叫,「救命啊!救命啊!有….蛇………!」爸爸聞聲而來,打開了電燈,原來是一隻模擬的蛇。
「一定是曉乾的」我見勢不對,正想「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不料,被爸爸發現,爸爸溫柔的教育我:「下次不能再這樣嚇媽媽了!媽媽本身就心臟不好,這樣被你一嚇,會出事的!」我應和著說:「我知道了!下次一定不會再這樣惡作劇了!」話剛說完,我便飛快地串出門,一轉頭便把我對爸爸的承諾拋在腦後。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從頑皮變成懂事,自然也明白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在這一夜讓我一下子明白了感恩是什麼?
異常緊張的考試結束了,而我滿心期待的成績又會如何?心中充滿疑慮,讓我憂心忡忡的期望的,又怕看見不理想的成績。讓我無從選擇。當試卷在老師手中,遲遲不放下,讓我小小的心臟砰砰跳著,我可以依稀的聽見心跳聲。
當試卷發在我的桌子上時,我幾乎絕望了,只見一個晴天霹靂,一下了粉碎了我那充滿期望的心。
我失魂落魄地回了家,我滿心的絕望在心底油然而生。爸爸剛才還無比溫柔,現在知道我考試不理想,這時,卻如雷電交加,電閃雷鳴,一切都是陰深深的,爸爸的頭頂冒著濃濃的煙,看著像一個會吃人的魔鬼。爸爸厲聲地訓斥著我,爸爸的話語在我的心中一遍遍回盪,使我的心快要撕碎般疼痛。
我躺在床上,怎麼都睡不著。在床頭我隱隱約約的聽見父母的談話,爸爸說:「她是一匹野馬,不馴服不行!不過,我做得確實有點過頭。」聽見爸媽的談話,我的淚珠在眼眶裡打轉。
那一次,我懂得了感恩,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我同時也學會了感恩,我要用學習報答父母。紀伯倫說過:「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讓我們感恩自己的父母,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