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才的勵志故事
❶ 古今中外通過勤奮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1、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
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2、李密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3、孫敬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4、車胤
晉代時期,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在夏夜他見室外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5、米勒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
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
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❷ 古今中外名人勤奮成才的例子
1、蘇秦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亍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2、車胤、孫康、匡衡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3、司馬光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點的讀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才行。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為白天也在看書,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竟會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兒睡著了。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拿了一段圓木頭來當枕頭。半夜,他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又可以起來繼續看書了,他把圓木頭叫「警枕」。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4、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5、王羲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一池墨水。後來,人們把這個池塘成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成為「書聖」。
❸ 名人的勵志成才故事(300字以下)
一、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二、開普勒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只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
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歷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者」。
三、愛迪生
在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 ,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我可以試想,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呢?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裡照明。其實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這么一算,愛迪生發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目啊!
四、張海迪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五、奧斯特洛夫斯基
命運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是殘酷的:他念過三年小學,青春消逝在疾馳的戰馬與槍林彈雨中。16歲時,他腹部與頭部嚴重負傷,右眼失明。20歲時,又因關節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對著命運的嚴峻挑戰,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沒比掉隊更可怕的事情了。」
奧斯特洛夫斯基與命運進行了英勇的抗爭:他不想躺在殘廢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向祖國和人民伸手,他用沸騰的精力讀完了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如飢似渴地閱讀俄羅斯與世界文學名著。書籍召喚他前進,書籍陪伴他披荊斬棘。
❹ 女孩勵志成才故事(真實)
寧願是荒野上飢餓的鷹,也不願做肥碩的井蛙!」執是之故,我學會捆綁行李。
總是獨自走上生命的每個階段,從全然陌生的環境開始安頓自己。小學畢業,明明附近有所國中,我卻跑到離家四十分鍾車程的國中就讀。好不容易與他們熟了,成為一份子;明明附近有幾所高中可供選擇,卻大膽地跟導師講:「我要去台北考高中!」第一次,我知道北一女,中山,景美... ...等學校,我問老師志願順序,他不太確定,但終於幫我排妥。他沒問萬一考上了,怎麼安頓?我沒提,那是我自己的事。拿到准考證,回家才跟家裡提,家人一向不管我功課。
那時父親剛逝兩年,母親出外工作兼了父職,阿嬤管田地,家園,我是老大,弟弟妹妹才小學。誰管得到我?也不需任何人叮嚀,我跟老天爺杠上了,賭一口硬氣對自己講:「你要是沒出息,這個家完了!」
十五歲,捆了今生的第一個行李,連牙刷,毛巾都帶走。屋前厝後,巡了一趟,要狠狠記住家的樣子,躲在水井邊哭一場,忽然長大了五歲。我不嫉妒別人的十五歲仍然滾入父母懷里,睜著少女的夢幻眼睛,而我卻得為自己去征戰,帶刀帶劍地不能懦弱。
所以,孤伶伶地在台北寄人籬下,每天花三個鍾頭來回新北投一所高中與復興南路的親戚家。台北火車站前,清晨賣飯團的婦人,我拿她當媽媽。坐在淡水線火車上,飯團啃完了啃書本,每本書爛得軟啪啪,課堂上,閉眼睛都知道老師說錯一個年代。
那時,校內的讀書風氣不盛,許多人放學後趕約會,跳舞,逛士林夜市,情況好的,趕補習班。我沒有玩的權利,也沒經費課外補習。還是那付硬脾氣,就不相信出考題的能撂倒我,非上好大學不可。
這樣逼自己,正常的十七,八歲身心也會垮的,平常,沒談得來的朋友,她們追逐影星,交換情書,我沒興致,想談點生命的困惑與未來夢想,她們打不起精神。我乾脆跟稿紙談,談迷了,就寫文章,投稿,成天在第二堂下課沖到訓導處門口的信箱,看有沒有我的信?若是雜志社寄來刊搞消息,我會樂得一看再看,看到眼眶泛紅;大報副刊寄回退稿,則撕得碎碎地喂垃圾桶,我想:「總有一天... ...」為了那一天,吃多少苦都值得。
我做事一向勁道猛,非弄得瞭若指掌不可。迷上寫作,連帶搜別人作品看得眼睛出火。他們寫的好,我寫不好,道理在哪兒得揪出來才能進步。常常捧著兩大報副刊上的名家作品,用紅筆字字句句勾,我不背它們,我解剖它們,研究肌理血脈,漸漸悟出各有各的路數,看懂名家也有松垮垮的時候。那時很窮,買不起世界名著,鐵了心站在書店速讀,霍桑「紅字」,赫塞「流浪者之歌」,「泰戈爾全集」,扥爾斯泰「高加索故事「... ...,有些掏錢買了,其餘則瀏覽,希望將來變成大富翁全娶回家,看到眼瞎也甘願。「世界太大,生命比世界更大,而文學又比生命遼闊!」我決心往文學走,不回頭。
缺乏目標的年輕生命好比海上飄舟,我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往哪裡去,考大學只是眼前目標,我知道為什麼必須上大學,不是依社會價值觀,師長期待或盲目的文憑主義,而是依自己對生命的遠大夢想。
高二暑假,我寫了一封信回宜蘭,告知已從親戚家搬至大屯山學校附近的別墅,月租三百元,由於沒錢上補習班必須靠自己擬定「大學聯考作戰計劃」
,因此今年不回家割稻了。「身上尚有稿費及打工賺得的錢九百八十七塊,夠用兩個月了。請家裡放心,我會打勝仗的。」
每天,依例凌晨四點起床早讀,按照作戰策略,這個暑假必須總復習所有科目並預讀高三功課(已搜得學姊的舊課本),至少做一遍從各補習班,明星學校搜集的題庫,試卷及歷年聯考試題,並且每隔半月「驗收實力」─看自己能考上哪一個「混帳學校」。想睡覺,不行。開始思考打仗應該用智慧,光靠死拼活干豈不是「義和團」!思考為什麼叫人啃一頭死牛沒人要吃,煎成小牛排就美味得不得了。於是,把「作戰計劃」改成「大學聯考料理亭」,依據自己的興趣及胃納,按照清醒到昏沉的時刻表安排筵席。所以,歷史變成身穿古裝的我恣意穿梭於時空隧道,采訪秦始皇談如何並吞六國,跟漢武帝吃飯談外患問題,陪成吉思汗溜馬的探險志了。還可以指著光緒罵:
「你這個懦夫,幹嘛那麼怕慈禧,你不會派刺客把她『解決』掉嗎?」地理也好辦,那是我跟心愛的白馬王子周遊世界的旅行見聞。數學,確實有點傷腦筋,三角函數實在不像個故事。「三民主義」,決定留到聯考前一個月,再以革命心情奮戰,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某日午睡,夢到自己只考了兩百多分。沮喪極了,恐懼這一生就這么成為泡沫。夜晚,蟲聲四起,前途茫然的孤獨感占滿內心,在日記上寫著:「我會去哪裡?我會去哪裡?」
抽屜里有一疊沒寫完的稿子,其中有一篇關於一個高中男生逃家的故事。想往下寫,又收進去,索性把專放稿件與寫作大綱的抽屜貼上封條,彷彿唯一的財產被法院查封。
如此安頓之後,升高三,當同學們一個個迸發高三雜症,勉強念書,或奔波各補習班像只無頭蒼蠅,我卻篤定得像個磐石,心穏穏地紋風不動。繼續按自己的作息方式排讀書計劃,雖然高三下學期的課堂考試成績遭透了,但我摒棄老師的授課進度及測驗計劃,照自己的時間表走,不急,不慌,從不脫序。我讀書喜歡問「為什麼」,思考答案。有時「國文」里的問題必須從「歷史」找解答,「歷史」里的疑問,可以從「地理」得到線索。活讀比死背深刻,而且有樂趣。如此一遍遍地讀到胸中如有一面明鏡,且國文,歷史,地理知識相互串連,佐證,活生生如能眼見一朝一帶風華。聯考前一個禮拜,同學們灰頭土臉,亂了軍心,熬夜趕進度,我卻無事可干,反其道而行,逛市場吃紅豆冰,買蕃茄弄蛋炒飯,早晨,黃昏到山徑散步,過幾天舒服日子。其實無形之中,腦子里正在整編,活絡所有念過的內容,使枝枝節節的知識更加密實,形成實力。我有自信,問任何問題,我都能說出一番道理。
聯考那日,大多數人像進刑場,我卻覺得像園游會。聽說有同學拿到試卷,眼前發黑,手心冒汗,下腹絞痛,我覺得不可思議。我太穩了,拿到國文,歷史,地理試卷,覺得像在考小學生,暗笑出題老師怎麼出這種簡單的題目?鍾響後,同學們紛紛翻書找標准答案發出哀嚎聲,或到家人面前憂心忡忡。我沒人陪考,也覺得家人像組「進香團」陪考只會壞了軍心。我一本書也沒帶,考過就算了,不在想它。閑得沒事干,買汽水邊走邊喝,像個巡邏。 沒放榜,我已算出自己到台大,就算科系不理想,選個學風自由的大環境再轉系總比意氣用事只是填幾個志願再擠破頭轉校保險。我想到一個人才薈萃,高手輩出的大環境逼自己成長,所以,台大文學院六個系全填了。同學問我:「萬一上考古系怎麼辦?」我說:「那就去挖墳墓嘛!」老師看我的志願單,同樣糾眉頭,簡直是沒主意的人的手筆,我仍堅持從頭填到尾,人生哪能一下子就稱心如意?我把選校擱第一順位,進了大環境一切好說,「考進哪個系不重要,從哪個系畢業才重要!從哪個系畢業又不重要,將來走哪一行更重要!」我一向不認為一次聯考就定了一生,往後的變數很大,多的是進自己的第一志願科系,畢業後才改行的例子,與其四年後再從頭學,我寧願花一年時間好好摸索清楚,二年級時在哪個系,對我而言,就是決定了今生。
放榜後,在大屯山城賃居的小屋打點行囊,一下子天地開了。三年高中生活留下的日記,寫的文章,一把火燒了,我的青春歲月在火光中,淚眼裡化為灰燼。那些憂喜苦樂全不計較,也無須保存,我知道自己又要去陌生地方從頭開始,就像過去每個階段,命運交給我一張白紙一樣。
在不斷飄盪中,能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與意義是最大的收獲。我太早離開家庭的保護,也學會獨立,為自己的生命做主。雖然無法像一般人擁有快樂的青少年時期,可是也學到同齡孩子學不到的,如何做一隻在荒野上准備起飛的鷹。當一切匱乏,無人為我支撐時,我驚訝自己能從「無中生有」,磨礪出各種能力,守護自己。這樣的訓練比考上心目中大學更重要 -
或者反過來看,因為有這種訓練,才可能上心目中的大學。年輕生命蘊涵各種潛力,愈早自我開發愈能起飛。可惜,大部分的人耽溺在家庭的優渥保護下,只知道吃魚而不懂如何打造一根釣竿,其實學會釣魚才是大訓練,有的人則可能因家庭破碎而擊潰向上意志,不懂得把惡劣環境當作生命中的「少林寺時期」,練就一身銅牆鐵壁功夫。每個人成長的困境不同,但我仍然相信,對生命熱愛,對夢想追尋的這份毅力,會引領我們脫離困境。不要輕易認為今天就是末日,因為明天的太陽跟今天不一樣。
如今回想高中生涯,短短三年,卻把我一生的重要走向都起頭了,我如願轉入中文系,如願成為作家。少年時,怨懟老天,現在懂得感謝。
因為,當他賜給你荒野時,意味著,他要你成為高飛的鷹。
❺ 關於勵志成才的成語和事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❻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有哪些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琅琅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
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❼ 關於「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小故事
一、墨池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
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二、海倫•凱勒
海倫•凱特是美國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弄得她雙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聽覺。當海倫七歲時,她的父母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幫助她學習。
可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怎麼學呢?所以這位教師想了一個辦法:先拿一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後在她的手心上,寫上洋娃娃這個詞兒,這樣海倫就知道了什麼叫洋娃娃了。
因此,海倫很快就喜歡上這種學習的方法。從此以後,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她一個一個地記,日積月累,她學會了不少的詞。你可以想想,海倫作為一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啊?
但她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在學習、在生活,終於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因此,只要我們學會不怕困難,不半途而廢,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就一定會成功。
三、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四、王亞南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
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五、宋濂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
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❽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德國名醫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場,他得把桌上的烤豬切開,分給賓客.他用刀先在烤豬胸部直剖一刀,接著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後把切碎了塞入豬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來.接著又從自己口袋裡取出一隻皮套,從皮套里抽出手術用針線,把割開的胸部縫起來.縫好後他就拍拍烤豬胸部,笑著對賓客說:只要小心調查,好好照顧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
*美國哈佛大學名教授凱屈萊奇是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有一次他在講壇上教授莎士比亞課程不小心一腳踏空,跌到講壇下面.他站起身來,氣勢巍峨對那些學生說:教了四十年書,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聽眾一樣的水平!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拐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里懺悔!
*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❾ 關於勵志成才的故事
一、周恩來來 小時候在學堂讀源書,先生問孩子們:「讀書是為什麼?」別的孩子說為吃飯、養家、當官……只有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美國國務卿賴斯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去白宮參觀,但卻被告知不準黑人進入。賴斯倍感羞辱,從此發誓 要比白人付出更多努力,做白宮的主人。
三、漢武帝劉徹年少時看到父皇因為匈奴戰事而勞心費力、心力交瘁,看到邊關百姓被匈奴人殺害的戰報,看到當初呂後寫給匈奴單於的求和信,勵志要擊潰匈奴,揚大漢國威 。
❿ 關於不讀書也可成才的勵志故事
讀書未必成才,但不讀書,肯定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