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的故事讀後感
A. 將相和讀後感
《將相和》讀後感
這個星期,我學完了這篇課文,從中受到了許多教益。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的臨危不懼,足智多謀和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贊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可見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才有利於國家。
學完以後,我想到我們的學校、班級,一個大集體,都能像藺相如和廉頗一樣,同心協力,寧可讓自己讓自己吃虧,也不要破壞了集體的榮譽,那該多好啊!平時,同學們為了自己,而不顧班級榮譽,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爭執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於死地不可。這樣,既破壞了班級的榮譽,傷害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有帶來了不少麻煩,又有什麼用呢?應該像藺相如那樣寬容,讓人三分,以大局為重,向共同目標前進。廉頗大將軍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當他知道藺丞相的用意後,很是慚愧,主動上門負荊請罪。不像我們現在的有些同學,干錯了事情,事實擺在眼前,就是不認錯,還是一意孤行,最終還是低頭認錯。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藺相如、廉頗的優秀品質。在和別人發生沖突的時候,要顧大局,不能光為爭一口氣去和別人鬧意見。當自己有錯時,在指導自己的錯誤後,一定要知錯就改,決不能只認錯不改錯,不讓同樣的錯再次出現在自己身上。這樣,就能更好的保衛集體的榮譽。
《將相和》講了:廉頗看著藺相如憑著一張嘴當上比他高的管位,便產生了矛盾。後來明白了藺相如的用心良苦,便負荊請罪。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並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故事中的藺相如是個勇敢、聰明的文人,我蠻欣賞他的。在大殿內,他洞察到秦王一絲誠意也沒有,就找了個很好的理由取回了和氏璧。如果我是藺相如的話,我才沒想那麼多,直接要秦王要回和氏璧,想必這么做一定會被守在秦王旁邊的侍衛殺掉。看來我這個人以後在生活上吃虧,凡事都不懂得轉彎,總是很死板。例如查改錯,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催著他們改錯,弄得我特煩。如果這樣做會很省力:誰沒改錯,就讓老師來教訓他們一頓。經過這次的教訓,保證他們下不為例。如果犯事都會轉彎的話,想必我也能成為一個聰明的文人。 而廉頗我更加欣賞他。他聽了藺相如的一番話便負荊請罪。我原本以為當他聽到藺相如的話時,會沖到他家找他「理論」。沒想到,廉頗的度量這么大。據我所知,大將軍一般都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凡是聽到有人反駁他,就會用暴力解決這件事。好在這件事沒在我的意料之中,不然趙國就會引起內轟,讓秦國有機可趁。也正因為他度量大並懂得是非黑白,才得以化干戈為玉帛。最後兩人還成了好朋友,並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最後我悟出一個哲理:一個集體起內轟,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
B. 《將相和》的故事完璧歸趙讀後感
《將相和來》的作者源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
「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合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完整曲折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被趙王封為上大夫;後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智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並屢次使其為難,但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頓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將相和》這個故事,主要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C. 負荊請罪讀後感 100字
我們祖國有許多優秀的歷史故事,我看過的有:《負荊請罪》《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草船借箭》《卧薪嘗膽》等等,我尤其喜歡《負荊請罪》這個歷史故事,它讓我百看不厭,受益匪淺。
《負荊請罪》講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大,常常攻打別的國家。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藺相如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膽識,維護了趙國的利益,為趙王挽回了不少面子,使秦王再也不敢小瞧趙國了。趙王很高興,見藺相如這么有才,就封他為「上卿」。這可氣壞了趙國大將軍廉頗,認為藺相如沒有真本事,就憑一張嘴,職位反而超過了他,決定好好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大將軍廉頗妒忌他,處處讓著他。藺相如手下看不下去,就問藺相如:「您的職位比他高。為何處處讓著他?」藺相如笑著回答:「秦國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我們倆如不和,秦國會乘機攻打我國,我這樣做是為了趙國的利益啊!」這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他感到很慚愧。於是,他脫掉上衣,背著一根荊條來到藺相如家,請求藺相如責打他。藺相如不但沒有責打他,而且還原諒了他。從此以後,他們成了好朋友,齊心協力保衛趙國。
這個歷史故事令我感觸很深,我要學習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和藺相如寬容大度的胸懷。俗話說得好:「進一步萬丈深淵,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人與人之間應該友好相處,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樂於原諒別人的過錯,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
同樣,我們每個人要以藺相如和廉頗為榜樣,以國家利益為首位,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放棄個人利益,為國作想,這樣才能無愧於我們人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D. 讀將相和有感500字
推薦參考:
1、
讀《將相和》有感
今天,我們學了司馬遷寫的《將相和》這篇令人受益匪淺的課文,我感受頗深,不禁掩卷沉思……
《將相和》記敘了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與勇敢機智的宰相藺相如之間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這篇課文分為「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贊揚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愛國精神,同時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品質。
我比較欣賞藺相如,他的種種美德都令我深深折服。特別是那顧大局識大體的精神,我更是敬佩。他知道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說明他避讓廉頗並不是害怕廉頗,而是為了國之利益。比起他,我可差遠了,我雖說不上自私自利,但也差不多。我脾氣比較暴躁,常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動干戈,和同學們鬧翻臉,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
廉將軍也不錯,他知錯就改,實乃「英雄本色」,這一點,我做得……我做得差不多,俗話說得好,「一人做事一人當」一點不錯!
總而言之,多虧他們都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這才是將相和的根本原因哪!我要和同學們同心協力,共同把54班這個大家庭搞好,成為人人稱贊的好集體!
2、讀《將相和》有感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小故事「負荊請罪」主要寫了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他聲張說如果他遇見藺相如,一定讓藺相如下不了台。這話被藺相如知道了,他便一直躲著廉頗。他的手下看不順眼了,他們說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對他們說,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他們趙國,是因為有他和廉頗,若是他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廉頗聽到這話後,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做,便到藺相如門上負荊請罪。後來,他們兩做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我認為藺相如是一個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又大方的人。他為了趙國,一直避讓廉頗。當廉頗來請罪時,他不但沒有責備廉頗,反而讓廉頗起來,迎接他。而廉頗,雖然他很不服氣,但聽了藺相如的話後,他也知錯能改,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現實生活中,像藺相如這樣的人,已經十分少見了。在馬路旁、市場邊、甚至學校門口,都有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口角掙紛或打架。這樣即會使人受傷,也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時甚至會結下仇恨。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和誰鬧別扭,都不應該去計較。我們應該顧全大局,像藺相如與廉頗那樣,同心協力讓我們的班集體、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優秀,更美好。
「知錯能改」,是每一位老師、家長都希望同學們能做到的。但是,大家真的有做到嗎?有些同學,做錯了事,老師問是不是他做的事,他卻是矢口否認;有些同學,明明是自己做錯了,卻總是拖別人「下水」,說他也有錯,誰也有錯……;還有的同學做錯了,死不認錯,與家長吵架,還離家出走。大家想想,這樣好嗎?雖然說在做錯了事會被人批評,但如果我們都能知錯能改,像廉頗一樣,日後做好不再犯錯,那也一樣會被人表揚。
將相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知錯能改,無論是什麼紛爭,記住退一步海闊天空。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