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土地的故事800

土地的故事800

發布時間: 2020-11-21 08:04:41

A. 土地的故事

晉公子重耳流亡時抄,又飢又渴,曾向襲耕地的農夫乞食。農民遞給了他一團泥土。重耳認為農夫在嘲諷他,正要發怒,他的隨從說:「送給一團泥土,這預示著上天要給你土地!是多麼好的兆頭啊!」重耳聽了這話,不怒反喜,向農夫深深地表示了感謝,又帶著隨從上路了。
後來,他果然收復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B. 土地的故事作文

在這片廣闊無限的土地上,我望見了那紅紅的太陽溫暖著大地,望見了那閃爍的星星點綴著夜色,望見那蝴蝶在飛舞,鮮花在盛開,望見那屹立在曠野上的青山,望見那天真的孩子快樂的玩耍,望見那溫柔的眼神,親切的笑容。在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和諧與歡樂。
近年來,這片土地不斷地變化著,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這片土地的面貌更是日新月異。
記憶慢下來,河中淺綠的水色,如絹的波光,悠然的流水像一根根銀錢似的蜿蜒流去,閃閃發亮,如蛇鱗一般。其實它是一條哀傷的河流,它也是一條從沙地流過的河流,然而不幸的是它碰到了一座城市,它想悄悄地溜過去,然而城市立刻就用一座座工廠讓它蒙難,它實際是被城市戧害了。如果河流有像人那樣的生命智慧,它就能夠留意翼翼地避開任何一個城市,放肆地在大自然中馳聘。能夠想像,在它健康活潑的年代,它是多麼的清澈阿!而此刻,在原本污濁的河面上漂浮著各種各樣的垃圾,發生惡濁的氣息,奄奄一息,像是加害者對它的詛咒。
如果當這片土地被污濁的河流包圍,樹木成片倒下,鳥獸也被捕殺,在人們擁有巨大財富的同時,我不禁想要問:人類千百年來誇父般追逐的那個夢想實現了嗎?如果沒有實現,那麼又該怎樣實現呢?
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同時,城市建築跟著世界的腳步向前發展。就近來說,會東縣城在最近幾年發生了一系列改變,最為顯著,吸引眼球的就是舊城改造。
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看著揚起層層灰塵便能讓人想到舊城改造的施工正在如火荼地進行著。在上學的路上,偶爾能看到施工人員如赤銅一般的臉,臉上刻著深溝似的皺紋,不時泛著紅暈,袖子卷得老高,豆粒大汗珠從臉頰上滑落,眼睛遠遠眺望著,充滿了期望。
那從此精緻風雅,清心怡情的會東縣城,就要誕生了吧。每當我飄過那條街,望見圖中的都市人,有牽著孩子的母親,有玩命似的一路狂奔害怕遲到的公司小職員,騎著電摩打算出門辦貨的大叔等。我似乎感受到了所謂的「都市節奏」憧憬著在那不遙遠的某一天,呈此刻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縈的詩意會東,一幢幢高樓大廈屹立在河流兩岸,像是保衛鋼城的威武士兵;綠色的山連著綠色的水,綠色的水倒映著綠色的山;岸邊楊柳拂動,湖光山色,異常秀麗;公園里綠樹成蔭,山上鐵樹崢崢。有著「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秀麗意境。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就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這永久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讀著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不僅僅讀到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更多的是感覺到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同學們,21世紀是一個充滿和諧的時代,我們作為跨進世紀的新少年,就讓我們共同努力,掩去上一頁的罪惡,譜寫下一頁的輝煌,從此刻開始,從校園起步,共同建設一個秀麗的涼山。就此刻,讓我們一齊出發!

C. 關於「土地」的故事

土地的故事

歐陽子

我是農民的兒子,深愛著生我養我的那個地方,盡管現在我已遠離它。

——題記



土地的故事,從盤古開天劈地一直衍傳至今,成為一種永恆亘古不變。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祖父的小房子後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廣闊無限,是我嬉戲玩耍的好去處,長在黃土地上,看著父母和叔伯們從日出到日落的耕耘,我的童年就是在田野得空闊和廣袤中度過的,正是在這本真的土地里,它的故事像一朵朵飄浮的雲彩,仰頭看去,任眼睛飄盪遨遊,人在田野的中央,心靈深處常常湧起黯然神傷的寂寞。每根細如雨絲的神經,都被當作琴弦撥動了。

土地的故事個個都質朴純真,像大山一樣正直,沒有絲毫的粉飾和偽裝,打開古典文學的典籍《詩經》,處處是勞動的歌謠和故事,「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於是滿紙的文字都在餘音中裊裊不絕,若遠若近,忽斷忽續。那黃昏回歸的歌謠,悠遠深情,長久不息。柔柔的是田野的微風,盈盈的是土地里的麥浪。在這柔柔盈盈中,整片土地就不會顯得蒼涼空曠。惟有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真實平和地生存著,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況還是在田野中,雲和風,統統不知躥到哪個角彎里去了。



土地養活了我們,它像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兒女,土地里至真的情感演繹著多少的凄美和蒼涼,土地祖輩的血肉堆積而成的,這讓我們不能忘卻,在這千溝萬壑傷痕累累的土地上空掛著幾千年始終如一的明月,對於今天,土地是一首深沉古老的民謠,歲月的逝去,耕者的辛勞,詩人的苦吟,收獲的喜悅,女人拖著孩子的囈語……嘗百草的炎帝,親身耕耘的黃帝,瀟灑飄逸的李白,沉鬱傷感的杜甫……每個深陷在無助中無法超越的人都會徘徊在這土地上,去追尋他們最後的慰藉,讓靈魂和肉體最終擁在土地的懷中,土地的命運與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一直衍傳至今。土地有著鮮明的愛與恨,在其沉默的背後,醞釀著一首幽婉雋永的詩行。



對於一部分人而言,土地象徵著博大和寬容,一些無知的子女們從土地的身上帶走了富足之後,並不滿足貪婪迷失了他們的本性,無恥的野心,丑惡的心境,驅使他們蹂躪自己的母親,分食母親的血肉後,又慷慨大方地將它分羹給別人,絲毫不顧念母親的生養之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文明的再現證明了大地的寬容,先知者、良知者在土地上為了自由奔波著,海子在吟完最後一首詩後不知人生何去何從,他苦苦思索、追問,最終選擇了死亡,「我請求生息/生鐵的光愛的光和陽光/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裡死去」靈魂是如此的沉重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柔弱的身體怎能承受生命之重啊!海子以死來證明他的詩,也以死來否定他的詩,更以死讓他的靈魂和肉體都皈依土地的空靈中、為靈魂找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大海無疑是廣闊的,相比較之下,土地的廣闊顯得更博大清晰,在波浪起伏不定,喜怒無常的大海中,土地的子女們變得無助而茫然。冥冥中他們選擇了進步與文明、在進步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都給這塊土地帶來了永遠都不能泯滅的傷痕,梁曉聲在《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將中國特殊歷史暑期的生活描繪的淋漓盡致,經歷過那段歲月的梁曉聲面對消逝的歲月,眸子變得比土地還要深邃,都市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女人與金錢、權力與慾望,統統比不上這土地帶給他的深情和烙印,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最大的財富?是金錢所帶來的富足,還是精神的愉悅?抑或是其它?有幾個人發現自己迷失了本性?又有幾個人願意回到土地的深處傾聽靈魂的聲音?

人生如土地一樣漫長、坎坷,在不經意間我們已經僂背彎腰,終要回到土地的臂彎,那深遂廣袤的土地有沒有源頭,有沒有盡頭?在諾大的土地里,我們剩下的宿命便是營建自己的小屋,在小屋裡用自己的真實去聆聽生命的聲音,靜靜地古屋前的田地里等待即將來臨的幸福或苦難。



在土地上最讓我無法忘記的故事是張承志的《黑駿馬》,它像一支心靈的鎮靜劑讓我們狂亂的靈魂找到棲身之所,茫茫的大草原上,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歌謠,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平靜的繁衍生活著,張承志深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來為他們總結,那時他們這一代獨有的奮斗,思索、烙印和選擇不會顯露意義……

一切的本質到最後都將回歸土地,塵埃落定無論善惡、美醜還是貧富、最終將回到原始的狀態、人們在匆忙中感慨、面對土地呻吟著向上蒼鑄造,長久地沉湎於夢想,有一天發現土地的大片竟然全是墓碑,而那時土地也將因孤獨而逝去,看慣了土地的雜色、聞慣了土地的氣息,我願意去聆聽土地的演繹,讓它的故事有一天出現,讓所有人都細細咀嚼其中的韻味,作為一名固執的演繹者,我願意土地的故事永遠都演繹下去

http://iclass.nbtvu.net.cn/kecheng/070129/3title420033100850/qinmu.htm
秦牧:
《土 地》

D. 以泥土變塵土的故事,寫作文800

泥土在生活中到處都能看見,可有的人卻嫌他臟而不喜歡他。
可是它卻是農民眼中的寶貝,沒有它我們吃的糧食從哪裡來。它也
是國家的寶貝,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把自己的領土割出一部分而讓給
別人。是它孕育了萬物,是它承載者我們所有生命的腳步。所以我
對泥土的喜愛不言由衷。
當天氣情的時候我們能看到螞蟻在來來回回忙碌著尋找食物,
小雞不停的在地里捉食,農民伯伯在地里辛辛苦苦的耕種著。到處
都充滿了繁榮的景象。我彷彿能夠看到泥土露出的笑臉,那是一個
充滿慈祥的笑臉,它就像一個母親孕育了成千上萬個物種的生命。
當下起雨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這潮濕的清香。當泥土被濺
上雨水以後濺起的塵土飛揚更能顯出它的生機。此時此刻在泥土裡
生長的植物,正在極力的汲取著這久違的甘霖。我想這大概是我見
到的最美的一幅圖畫吧。
當乾旱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它身上一條條裂開的口子,我似乎
感受到了它的疼痛,田裡的莊稼也因為大地母親的災難變得減產減
收。可是它依然強顏歡笑,它不會因為外界條件的惡劣,而放棄了
對我們的呵護。
也許泥土是平凡的,可是我又從它身上看到了許多不平凡,沒
有它我們的食物就不知道從哪裡來,沒有它植物就無法生長,沒有
它我們人和動物就無處安家。它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東西
,也是給我們帶來更多實惠和用處的東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
什麼這么多人到老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回歸故里。
可是現在由於水土流失嚴重,人們破壞環境,導致更多的土地
向沙漠化蔓延。城市到處擴建可供人民耕種的面積也越來越少,甚
至有些工廠的垃圾廢棄物都埋在泥土裡。如果在這樣下去我們可能
真的會因為土地問題引發飢荒。為什麼中央多次三令五申要保持十
八億畝耕地紅線?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土地的重要性。
保護國土人人有責,因為這是關繫到子孫後代乃至全民族的利
益,我們一定要注重預防啊。不能做表面治理背後污染的傻事,那
樣和自欺欺人沒什麼兩樣。人類只有一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腳下的每一份土地。

E. 有關土地的故事

1、土地公——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2、《左傳》記載了重耳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餓交加的重耳,向田間一位耕作的老農乞討食物,老農捧起一把泥土遞給他,一言不發。重耳正要發怒,卻被隨從勸阻,並耳語了幾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頭感謝上蒼,然後鄭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車上,繼續逃亡……

原來隨從他的大臣趙衰告訴他:你有了這塊土地,就代表你有了社稷,就有了國家,你就有了王位和權力了。因此,重耳捧起土地,如獲至寶。這就是我們古代的土地倫理:土地是社會的全部——財富、權力和社稷。

3、有個埃及國王,請來幾位西方勘探者測量土地,勘探結束,國王親自接見,並送了許多金銀珠寶,但告訴他們:離開埃及時要脫掉鞋子,把裡面的塵土倒掉...

4、滄海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5、相傳三千年前,兩個歐洲人率部乘船向愛爾蘭進發,事先約定,誰的手先摸到愛爾蘭的土地,誰就是愛爾蘭的國王。晝夜疾行,接近岸邊時,落後的一方情急之下,揮劍砍下自己的一隻手扔到岸上,搶先摸到愛爾蘭的土地,結果他做了國王。所以至今愛爾蘭的國徽上有一隻紅色的手......

(5)土地的故事800擴展閱讀: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護者,是與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會什麼都知道。作為地方守護神,盡管地位不高,卻是中國民間供奉最普遍的。以前為他們建立的神廟幾乎遍布每個村莊。傳說土地也可以隨意上天,但是為了百姓而留了下了。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對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現的,男的稱為"土地公公",女的稱為"土地婆婆"。對土地神的崇拜實際上來源於古代的土地崇拜,後來,這種自然崇拜開始走向人格化,逐漸出現了一些真實的人物來充當這一角色,被人們稱為"土地爺"。

由於中國境內有無數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一般為他們建立的神廟規模很小,被稱為"土地廟",裡面供奉並排坐著的一對老年夫妻。到明朝(1368-1644年)對他們的崇拜開始興盛,而且這種崇拜還流傳到了其他民族中去。
在中國,過去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節日聚會,對該神進行祭祀,到後來這種聚會就演化成為中國最有特色的現象——廟會,成為一種重要的風俗。

F. 土地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對白發銀須的老兩口兒,就住在太行山下,九曲黃河就從門前流過。這老兩口兒就在黃河邊上,開辟家園,日子倒也過得快活。老倆口一生做好事,吃齋念佛,行善積德。

只是這老公公人老心慈,對世人一個樣,而這老婆婆卻為點小氣喲,這也就成就了他老兩口在人中的不同口碑,這是後話漸且不入,卻說眼見得這老兩口都七老八十了,可跟前也沒個一男半女的,正愁著沒有人接香火,因此這就一直成了老兩口兒的心病。

一天,老兩口兒正在吃飯,門前漂然走來一個白衣秀士,在門前討水喝。喝完水後,秀士對種菜的老漢說:「看你的菜種得好,人又那麼好,我沒什麼謝你的,就把這粒葫蘆種子送給你去種吧,記住,這葫蘆熟了不要去摘,日後自有你們好處」。

說完就放下一粒閃閃發光的種子,不見了。老兩口兒選了塊最肥的地方,把那葫蘆籽種下了。幾天以後,冒出一個胖乎乎的幼芽。老漢不斷地澆水、施肥,眼看著長蔓、開花,結開果了。入秋後,滿園的菜都收完了,只有那粒種子結出的葫蘆還靜靜地掛在地里,那葫蘆長得有竟有磨盤大。

一天,天快黑的時候,老兩口兒只聽「叭」的一聲脆響,趕緊跑到瓜地去看,只見那個大葫蘆正骨碌碌地向他們滾過來,在老兩口兒的腳下停住了,「叭」的一下炸成兩半,從裡面跳出一對兒女,「撲通」一下就跪在老兩口兒面前,喊爹叫娘。

老兩口兒好一陣才明白過來,知道這是神仙賜給他們的,連忙跪在地上拜過蒼天之後,才起身扶起兒女,領進屋裡。

光陰似箭,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這葫蘆兄妹長大成人了。這年秋天,不知為什麼老天爺下起了瓢澆大雨,一下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門前黃河漲起了濤天大水,一天比一天高,眼看著就要淹到屋頂了,一家人急得沒辦法。

這時候水把當年那個葫蘆漂了起來,在院子里打轉,老兩口兒就一把將這一雙兒女推到葫蘆中,那葫蘆就像一條小船在水上漂了起來,這時一個浪頭打來,把裝著兄妹二人的葫蘆沖走了,這老兩口卻淹死在水裡。

兄妹倆乘著葫蘆不停地漂啊、漂啊,一直漂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漂到一座山下停住。他們就在這座山上搭起了一個草棚住了下來。這次雨也太大了,世上的人只剩下這兄妹倆,他們傷心地哭著,只好在山上開了荒地,種上糧食。

時間一長,兄妹倆的年齡也不小了,哥哥該娶媳婦了,妹子也該嫁人了。可這天底下除了他兩個以外,再沒有別的人,咋辦哩?想來想去,沒有啥辦法,哥哥就對妹妹說:「妹妹,我看就咱倆成了親吧?」妹妹一聽,不住地搖頭:「哪裡有兄妹成親之理呢,不行不行!」

「那還有什麼辦法啊,總不能叫人絕種了呀。」妹妹想一想,這也是真的,再沒有別的辦法了,就跟哥哥成親了吧。但她總覺得不合適,

妹子就給哥哥說:「我倆各抱一扇磨子,爬到兩邊山頂上,一齊滾下來,要是磨子能合到一起,我倆就成親。」,哥哥答應了。兄妹倆各抱著一扇磨子上到山頂,一齊滾下,下來一看,兩扇磨子也穩穩地套在一起。

妹妹還是覺得不好,又對哥哥說:「再試一回,你拿線,我拿針,站在兩邊山上,一齊把針線扔出去,線要是能穿到針眼裡,我兩個就成親,穿不進去,就算了。」哥哥答應了。兄妹兩個各拿著針和線,走上山頂去了,一齊把針線扔出,然後跑到山下看時,只看見線准准地穿到針眼裡去了。

哥哥說:「妹妹,這回成了吧?」,妹子心想這也是天意吧,再沒啥,兄妹倆就成了親。

一年以後,妹妹生下一個又大又難看的肉坨坨。兄妹倆一看氣壞了,妹妹說:「把它剁成一百塊,掛在樹林里去喂野味吧!」哥哥什麼也不說,提刀子就把那個肉坨坨砍成了一百塊,掛在樹林里去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晚上,那一百塊肉坨坨竟變成了一百個人,男男女女都有,兄妹倆沒想到一下子有這么多兒女,就按掛他們的樹各自起了名字,比如掛在楊樹上的姓楊,掛在柳樹上的姓柳,這樣整整一百個,各自生兒育女傳下來,就成了百家姓。

這兄妹兩就是人類之母洛神娘娘和洛神爺爺,成為人祖。

後來這黃河老夫妻被觀音菩薩給玉皇大帝建議封為「黃河都土地」,掌管天下所有土地,喻為人祖之母。當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要求,土地公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

土地婆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才能讓人有盼頭。土地公公說:「那不是,窮人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婆說:「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

土地公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本「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而後來世上覺得土地婆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公十分敬重。

從此,土地神就成為與人們關系最密切的神,神位雖小,卻掌管著人的一切萬事萬物,並且由他勾通著天上人間。這不就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遇到不明之事,也常常請問土地爺呢。

(6)土地的故事800擴展閱讀: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以及動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

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土地(Land)是由地球陸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岩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G. 關於土地改革的小故事

《老農民》土地改革故事:

1948年,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革命引發了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故事。黃河北岸的麥香村,生活著一群祖祖輩輩在土裡刨食安身立命的農民。

長工家的兒子牛大膽,地主少爺馬仁禮,在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中,一夜之間顛倒了位置。農民當家做主、揚眉吐氣把歌唱,地主點頭哈腰、夾著尾巴做人接受改造,牛大膽和馬仁禮明裡暗裡互不低頭,相互鬥法。

牛大膽深愛著「仇人」的閨女楊燈兒,卻娶了馬仁禮的未婚妻喬月;馬仁禮打斷了牙齒往肚裡咽,人前還得小心翼翼賠笑臉,日子過得憋屈窩囊。

(7)土地的故事800擴展閱讀

回顧歷史,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建國初期的農民個人私有制、50年代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家庭聯產承包制將承包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但承包經營權歸農民,兩權分離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農民雖然承包土地,但負責經營土地的往往另有他人,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進一步分離。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趙陽介紹,從2014年6月全國數據來看,全國流轉耕地面積3.8億畝,佔全部承包地的28.8%。

其中,出租和轉包方式(非自耕農方式)佔78.6%,完全轉讓承包權方式佔6%,再次轉讓方式佔3.2%,即是說實際上三權分離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狀態,經營權不在承包者手裡這種現象佔比較大,涉及大概26%左右的農戶,三權分離現象已經客觀存在。

H. 關於土地的故事

土地的故事

父親說他寧肯老死在土地上。

當年,在北京海軍總部大院服役八年的父親放棄了軍工的機會復員回到了農村,是因為剛落實了政策,土地允許承包經營,滿心歡喜的父親毅然棄戎從農。

父母白手起家,經過幾年辛勤勞動,家裡就蓋起了三間瓦房,還率先從城裡抱回了電視機,那時我家的院子簡直就是個小電影院,擠滿了看電視湊熱鬧的人。

幼年時的記憶總是從寂寞中醒來,發現自己被反鎖在房間里,飢餓或恐懼常使我嚷啕大哭,然而總沒有人理會,父母天不亮就早起照料那幾畝良田去了,對土地的愛護竟遠遠超過對我的照顧,我知道了什麼才叫精耕細作。

隨著化肥,農葯的推廣,糧食產量越來越高,農民已經可以吃飽肚子了,轉而開始種植一些像大豆、花生、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棉花一度價格很高,農民一窩蜂地去種棉花,接著價格又一落千丈,加上害蟲肆虐,管理麻煩,現在我們那兒已很少有人種棉花了。

農業收費越收越高,化肥的價格也一路上漲,糧食價格卻沉浮不定,隨著土地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減少,農民對土地的熱情一點點降溫,新一代的農民已不再熱衷於種田,另一個詞語悄然地在農村中流傳,或許已成為農村中最流行的字眼那便是進城打工。

打工對農村影響有多大,到現在尚不能定論,當我在讀初中時,旁邊的同學一個個消失,轉而出現在南方城鎮的街頭,驚訝於工業文明的發達明。對於土地,他們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當年的外出打工已成一股熱潮,我的父母也加入了其中。不過他們不是南下,而是去了新疆建設兵團,政府鼓勵還給了政策土地使用權保留三年,父母吃了定心丸,放心去了新疆,只可惜那裡氣候太怪異,白天熱得出奇,夜裡冷得發抖,年幼的弟弟不是感冒,就是發燒,差點要了小命,於是不到半年全家便返回了家鄉。或許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回到家,也沒人生病了。父母也安心擺弄那四畝三分地,再也沒有離開過。

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父母卻極力反對著後代再去侍弄土地。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便灌輸我要脫離土地,逃離苦海的思想。當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土地,到異鄉求學,再回首,那曾經摔打了十幾年的土地,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也不能抹去了。

最近這兩年,土地拋荒的現象已經很嚴重了。村裡的地分為崗地和坡地,崗地是薄田,很多人都不願種了,政府加強了調整種植結構,將一千多畝崗地統一劃拔為生態經濟農業園,投資幾十萬元打了十幾口深井,還挖了三個水庫,先是栽種棗樹,這種據說引自台灣像毛筆那般大小的樹苗種了三年,沒有一棵長大結果,一方面可能是台灣品種的樹苗太嬌貴,不喜歡這里的土地;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去年政府為了村子脫貧,又撥了一百萬作貸款開發式的扶貧基金,到村裡時卻變成了二百多頭小奶牛,說是要大力發展畜牧業,於是崗上又種了牧草,一年後,牧草長得稀稀落落,奶牛還是像剛買回來時那樣的瘦小,據獸醫講是品種不好,產奶量低且差,還沒有銷路,農民自己都不願喝,全喂豬了。

前些天打電話回家,父親講崗上今年可能會種桑樹,我大跌眼鏡問種桑樹干嗎?養蠶!父親一聲嘆息,讓他們瞎折騰吧?我勸父親也把土地拋荒了吧,一心一意養幾頭豬,反正種地也賺不了錢,父親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話:地永遠是咱的命根子,不能丟啊!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6d9f0100042s.html

I. 有關土地的故事

孟姜女和土地婆婆
孟姜女千里尋夫,尋到萬里長城,聽說丈夫萬喜良死在長城腳下,哭得天昏地黑,哭聲震倒長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原來造長城死去的成千上萬勞工,統統葬在長城裡。
孟姜女一邊哭,一邊找尋丈夫的屍骨。白骨如山,那一根是喜良的骨頭呢?她東挖西挖,手指都流出血來,血滴在白骨上,滑到泥土裡,孟姜女忍著痛不停挖,挖著挖著,挖到一堆骨頭時,血凝在骨頭上象結了紅梅花,孟姜女想:夫妻連心,一定是我丈夫。她把骨頭一根根揀攏拼湊,正好是一副人骨路。孟姜女用包袱將骨頭包好,抱在胸前說:「喜良!喜良!夫妻總算團圓,跟我回家去吧!」眼淚滴滴嗒嗒落在包袱上,包袱里骨頭悉悉瑟瑟也象在哭泣。
孟姜女抱著包袱一路走一路哭,只覺得包袱越來越重。實在走勿動了,坐在路邊歇腳。這時候,前面來了一對老頭老太婆。老太婆走近孟姜女關心地問:「這位大姐,看儂面孔蠟白,滿頭黃汗,會是生病(口伐)?」孟姜女答:「毛病倒沒有,就是我的包袱太重,抱得吃力煞人。」老太婆笑嘻嘻說:「這頂便當,只要背在背上就輕鬆了。」孟姜女試了一試,果然輕泛得多,背著包袱趕路,心裡著實感謝老婆婆。
等到孟姜女走遠,老頭埋怨老太婆:「你太缺德,活活拆散了一對恩愛夫妻。本來萬喜良骨頭被孟姜女眼淚水一滲透,可以還陽做人,現在背在背上,眼淚滲勿著,咋能活轉來。」
老太嘴巴一撅說:「我們土地公婆,職責就是收管閑魂野鬼,萬喜良一還陽,世人都看人學樣,照著去做,陰差陽錯就弄勿條直了。」土地公公講:「為神為鬼,都要有好生之德,孟姜女是天下頂可憐的女人,儂勿怕喪陰積?」
倆老爭吵不休,土地婆婆氣得嘸話好講,拔出頭上一枚玉簪劃出一條深溝,土地婆婆腳下的土地,慢慢的漂開去,直到海里,就是現在的台灣島。
從此以後,大陸上土地堂里供的是土地公公。台灣那邊土地廟只供土地婆婆。

J. 土地的故事的作文

我們的土地
當今的科學告訴我們:人類誕生於300萬年前的地球上,土地是人類的起源.
土地與人幾千年來始終有一種互相依存的聯系.在這種統一與共存中,一切初始的文明便誕生於此,並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尼羅河兩岸的土地築就了古埃及文明,遼闊的恆河平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一個個璀璨而輝煌的文明在土地依託下漸漸成長.
中國人與土地更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和諧.中國五千年來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土地背負,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古人稱土地為"萬物母",歷代中國人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國人與土地的關系又豈是可用三言兩語到盡呢
今天,我們越來越為自己所創作的科技與文明而驕傲的同時,地球卻向我們這些無知的人發出了警告,連年災禍不斷,一切風雲突變.與此同時,土地也用他那低沉而又蒼老的聲音向我們訴說了一個又一個悲慘的故事.
沙漠化和地表流失正威脅著全世界1/3的土地.全世界已有15億公頃的牧場和耕地已變成了沙漠.而且據統計,全世界目前有35億公頃的土地正面臨完全沙漠化的危機.
就中國而言,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也同樣在劫難逃.
沙漠化的猛獸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著西北,東北,華北,西南的大片土地.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不見了,美麗富饒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也不見了,他們都被沙漠無情地吞沒了!不僅如此,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沙漠面積和沙漠化土地面積已超過了14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1/7還多.
更令人心痛的是人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土地的悲哀.於是在一片片森林倒下的同時,垃圾又排山倒海似的吞噬著大地……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