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新的青蛙王子的故事讀後感

新的青蛙王子的故事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16:06

A. 青蛙王子讀後感200字

篇一
青蛙王子講的是一個公主和青蛙的故事
青蛙答應幫小公主撈金球,但必須滿足它的願望。在急切的條件下小公主答應了它的要求。公主拿到金球後就跑掉了,她是假裝答應青蛙的。
青蛙來到王宮里要求公主把它抱上椅子,坐在公主旁邊吃她的菜,然後要求她把它抱上床。公主不情願讓它和自己住在一起,於是把它扔在了牆上,結果它變成了王子。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不能反悔。一諾千金會讓你交到很多朋友。不守信用的人就不會有真心的朋友。
篇二:
我今天讀了《格林童話》中的一篇名叫《青蛙王子》的童話,使我感覺有很深刻的感觸。文中的小公主很驕傲,看不起青蛙王子,對青蛙王子很不誠實,其實小公主並不了解青蛙王子。我覺得不要對比自己弱小的人或動物嘲笑,其實當自己有困難的時侯別人也會幫助你,因此不要輕視了弱小的人。從這個故事中我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和滿足,讓我們大家一起收獲快樂,分享快樂!

B. 青蛙王子英語讀後感

The Frog Prince is about a princess and the frog.

The Frog Princess golden promise to help out, but must meet its aspirations. In desperate conditions Princess promised it requirements. The princess got the ball and ran away, she is pretending to frog.

The frog came to the palace for the princess put him on the chair, sat beside the princess to eat her food, and then asked her to take it to bed. The princess is reluctant to let it and live with myself, then throw it against the wall, it was turned into a prince.

Through this story let me know to be trustworthy, promised to other people's things cannot go back. As good as gold will allow you to make many friends. The bad faith of the people would not have true friends.

青蛙王子講的是一個公主和青蛙的故事。
青蛙答應幫小公主撈金球,但必須滿足它的願望。在急切的條件下小公主答應了它的要求。公主拿到金球後就跑掉了,她是假裝答應青蛙的。
青蛙來到王宮里要求公主把它抱上椅子,坐在公主旁邊吃她的菜,然後要求她把它抱上床。公主不情願讓它和自己住在一起,於是把它扔在了牆上,結果它變成了王子。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不能反悔。一諾千金會讓你交到很多朋友。不守信用的人就不會有真心的朋友。

C. 帶著牙套的青蛙王子 讀後感

我向來會起書名(看,我又在自吹自擂了,沒辦法,沒人為我喝彩,我只好為自己喝彩),這是因為我覺得書名不僅關繫到一本書的命運,還關繫到書中一群人的命運。書名起得不好,不吸引人,沒人讀,書就被淹沒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之中了。書是死的,沒有關系,但書中的那群人是活的,既然我賦予了他們靈魂,塑造了他們的血與肉,為他們構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我就有責任讓他們存活下去。如果讀者發現不了他們,那他們一出生就會夭折,我不就是一個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的兇手了嗎?所以,我常常懷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來為一本書起書名。

我起的書名真的很好聽,你看:《我撿到一條噴火龍》、《我把爸爸養在魚缸里》、《我、怪物舅舅和魔塔》……我起書名一貫遵守兩條規則,一是好玩,二是在七八個字里就要有懸念和故事。

這本書本來的書名叫《我們都是青蛙王子》,是不是有一種悲壯的感覺?兩個小男孩為了救出自己的同學,寧肯捨身變成兩只青蛙,被人拎起來,在牆上撞得頭破血流……可是後來有一天,一個素以冷麵滑稽著稱的編輯讀完了這本書的初稿,給我打來電話,建議我把書名改為《戴牙套的青蛙王子》。這個書名陡然增添了不少幽默的色彩,讓人啞然失笑,孩子們會更喜歡。

這本書里有好幾個地方,字體的大小會有劇烈的變化。比如,當夏殼殼對著變成了癩蛤蟆的海妖三顆牙大叫:「遠遠,張嘴!張嘴!張嘴!」時,3個「張嘴!」一個比一個大,這是為了表達夏殼殼的急迫心情嗎?

我喜歡你用的「劇烈」這個詞。沒錯,我嘗試運用這種字體大小的劇烈變化,就是為了表達故事中人物的心境。比如你說的那一段,夏殼殼已經焦急萬分了,因為海妖三顆牙的媽媽如果不認這個兒子,海妖三顆牙就無家可歸了。那3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張嘴!」,就是那一刻夏殼殼心境的真實寫照。

其實,緊張的還不僅僅是故事中的人物呢,故事之外的你看到這里,是不是也會為可憐的海妖三顆牙的命運擔心,有跟夏殼殼一起出聲大叫起來的感覺?對,這就是我的另外一個目的,我是在試驗運用這種醒目的、觸目驚心的圖形變化,激盪你的心情,邀請你走進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呢。看來,我成功了。

這時候的那3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張嘴」,除了文字的功用,還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意義,就是它們被圖形化了。一般童話或小說中的文字,從來都是循規蹈矩地整齊排列的,當它們突然之間打破了你的常識,被變大、被變粗、被加黑,就會給你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讓文字變成圖畫,不是我的發明,悄悄地告訴你吧,這是我從圖畫書中偷來的一技,許多圖畫書中都會運用這種方法。你看,這樣一來,文字就具有了雙重意義:一是它字面本身所傳達的意義,二是它被圖形化之後所隱含的意義,這是屬於心理暗示層面上的意義。

在故事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夏殼殼和跳蚤一世終於找到了水晶球,他們兩個同時叫了起來:「水晶球!」這時,我把「水晶球」這3個字放大到了極限:初號。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讓這3個又大又粗又黑的字占據整個畫面。什麼都不用說了,兩個小主人公所有的辛苦、委屈、喜悅和希望,都包含在這3個大字之中了,這就是文字變成圖畫的力量。

對了對了,您在故事裡還穿插了一些格林童話,不過都不完整,有些借用了某一個情節,有些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

哈,你看出來了?太好了。你知道嗎,我一直期待你能提出這個問題呢。現在你終於提出來了,這讓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然,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把它說出來呢。

在小說中加入幾篇讀者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是我這本書最大的一抹亮色。當我還在苦苦醞釀這個故事時,有一天下午,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陰天,一個靈感猶如閃電般劃過我的心際:加入幾篇格林童話吧!我沒讓它逃掉,牢牢地抓住了這個一閃即逝的想法,讓它照亮了我的思路。剎那間,心中那個原本僵硬、呆滯的構思頓時活了起來,故事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結構有了,連書名都有了。

在我的這本書中,你至少可以找到3篇格林童話的影子:一是《青蛙王子或鐵亨利》,二是《萵苣》(又譯《長發姑娘》),三是《亨舍爾和格萊特》(又譯《糖果屋》)。我們對這3篇格林童話是再熟悉不過了,借用佩里·諾德曼在《兒童文學的樂趣》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們已經「熟悉到忘記了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些故事的,忘記了他們第一次是在哪裡聽到這些故事的,彷彿他們生來就知道這些故事。」

雖然我說它們是3個影子,但在整個故事當中,它們可絕對不像影子一樣可有可無,絕對不是可以刪除的過場戲。我沒有全文照搬,只是借用了它們的一個軀殼、幾句對白、一個人物、一樣道具或是某一個重要的情節,這讓它們看上去輪廓不是那麼清晰,時隱時現,但我敢肯定,你還是一眼就可以辨認出來的。你認不出青蛙王子嗎?你認不出紅眼睛的女巫嗎?你認不出囚禁兩個孩子的那座高塔嗎?你能,你當然能認出來了。

正是這3篇格林童話,撐起了我的這個故事。如果說故事的情節發展有一條主線,我們把它比喻為「故事的脊椎」,那這3篇童話就是3節最重要的脊椎骨了。它們與故事不可分割,因為它們構成了故事。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青蛙王子或鐵亨利》中「青蛙摔到牆上,變成了一個青蛙王子」的情節,我們這個故事是不是就不復存在了?正是這個設計,才讓故事從無到有,又把故事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高潮。正像我在前面說過的一樣,這本書原來的書名叫《我們都是青蛙王子》,所有的劇情都是圍繞著青蛙王子而展開的。與《青蛙王子或鐵亨利》相比,《萵苣》和《亨舍爾和格萊特》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要弱一些。《萵苣》中的高塔是故事後半段一個不可或缺的地點,因為它高不可攀、幽閉,陡然增添了營救的難度,把危機推向極端。至於《亨舍爾和格萊特》,我只是租用了老女巫和繼母,請她們出場是為了插科打諢,讓整個故事的喜劇色彩更加濃烈一些。

不過你一定也注意到了,我多多少少篡改了這些經典童話,雖然還談不上重寫,但至少是小小地顛覆了一下。比如,兩個小主人公為了救出同學,寧可把自己變成兩只青蛙,讓食人妖拎起來朝牆上摔。再比如,那個老女巫居然因為夏殼殼他們沒有受過繼母的殘酷虐待,就沒有辦法把他們變成一對青蛙……我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讓讀者覺得好笑,因為他們在認出這個童話的同時,卻發現已不是原來的那個童話了,從而製造出一種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這在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表現技巧上稱之為「戲仿」或「滑稽模仿」。另一方面,我是想表達我對格林童話的迷戀,我想在這部小說中喚醒自己及讀者對童話的童年記憶。席勒曾經說過一句話:「更深刻的意義蘊藏於我童年時聽來的童話故事,而不是生活教我的真理。」(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彭懿)

D. 讀青蛙王子讀後感四百字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青蛙王子》這篇童話故事。國王信守承諾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古代有一位國王,他的幾個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其中有一個小女兒,長得更是閉月羞花、美若天仙,小公主喜歡在大森林裡的泉水旁玩,她每次出去的時候,都喜歡帶著自己的小金球,這天,小公主又出去玩,一不小心,金秋掉進了泉水裡,小公主傷心地哭了,這時,一隻青蛙出現了,對公主說:「我可以幫助你,你怎麼報答我呢?」公主回答道:「你想要什麼都行。」青蛙說:「只要你讓我吃東西喝飲料,並和你睡一張床就可以了。」公主答應了。青蛙把金球放在草地上,公主拾起球就跑了,青蛙大聲喊:「等一等。」公主卻理都不理。第二天。公主正在吃飯,青蛙來到宮殿門口,喊道:「小公主,快開門。」小公主一看是青蛙,急忙關上門。父親問:「怎麼啦?」公主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父親說:「你應該守信,去開門吧。」公主開了門,青蛙就跳上桌子,吃起東西來,吃完了,青蛙又說要和小公主一起睡在絲床上,小公主一發急抓起青蛙向牆上扔去,這時,青蛙變成了一位王子。此後,小公主便和王子永遠的住在了一起。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只有信守承諾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當你遇到麻煩的時候,別人幫助了你,你就要感謝他,尊重他,哪怕他是一隻青蛙,知恩必報是我們做人的准則,做人必須信守承諾。

E. 急求一篇讀後感

《戴牙套的青蛙王子》讀後感

我向來會起書名(看,我又在自吹自擂了,沒辦法,沒人為我喝彩,我只好為自己喝彩),這是因為我覺得書名不僅關繫到一本書的命運,還關繫到書中一群人的命運。書名起得不好,不吸引人,沒人讀,書就被淹沒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之中了。書是死的,沒有關系,但書中的那群人是活的,既然我賦予了他們靈魂,塑造了他們的血與肉,為他們構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我就有責任讓他們存活下去。如果讀者發現不了他們,那他們一出生就會夭折,我不就是一個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的兇手了嗎?所以,我常常懷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來為一本書起書名。

我起的書名真的很好聽,你看:《我撿到一條噴火龍》、《我把爸爸養在魚缸里》、《我、怪物舅舅和魔塔》……我起書名一貫遵守兩條規則,一是好玩,二是在七八個字里就要有懸念和故事。

這本書本來的書名叫《我們都是青蛙王子》,是不是有一種悲壯的感覺?兩個小男孩為了救出自己的同學,寧肯捨身變成兩只青蛙,被人拎起來,在牆上撞得頭破血流……可是後來有一天,一個素以冷麵滑稽著稱的編輯讀完了這本書的初稿,給我打來電話,建議我把書名改為《戴牙套的青蛙王子》。這個書名陡然增添了不少幽默的色彩,讓人啞然失笑,孩子們會更喜歡。

這本書里有好幾個地方,字體的大小會有劇烈的變化。比如,當夏殼殼對著變成了癩蛤蟆的海妖三顆牙大叫:「遠遠,張嘴!張嘴!張嘴!」時,3個「張嘴!」一個比一個大,這是為了表達夏殼殼的急迫心情嗎?

我喜歡你用的「劇烈」這個詞。沒錯,我嘗試運用這種字體大小的劇烈變化,就是為了表達故事中人物的心境。比如你說的那一段,夏殼殼已經焦急萬分了,因為海妖三顆牙的媽媽如果不認這個兒子,海妖三顆牙就無家可歸了。那3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張嘴!」,就是那一刻夏殼殼心境的真實寫照。

其實,緊張的還不僅僅是故事中的人物呢,故事之外的你看到這里,是不是也會為可憐的海妖三顆牙的命運擔心,有跟夏殼殼一起出聲大叫起來的感覺?對,這就是我的另外一個目的,我是在試驗運用這種醒目的、觸目驚心的圖形變化,激盪你的心情,邀請你走進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呢。看來,我成功了。

這時候的那3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張嘴」,除了文字的功用,還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意義,就是它們被圖形化了。一般童話或小說中的文字,從來都是循規蹈矩地整齊排列的,當它們突然之間打破了你的常識,被變大、被變粗、被加黑,就會給你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讓文字變成圖畫,不是我的發明,悄悄地告訴你吧,這是我從圖畫書中偷來的一技,許多圖畫書中都會運用這種方法。你看,這樣一來,文字就具有了雙重意義:一是它字面本身所傳達的意義,二是它被圖形化之後所隱含的意義,這是屬於心理暗示層面上的意義。

在故事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夏殼殼和跳蚤一世終於找到了水晶球,他們兩個同時叫了起來:「水晶球!」這時,我把「水晶球」這3個字放大到了極限:初號。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讓這3個又大又粗又黑的字占據整個畫面。什麼都不用說了,兩個小主人公所有的辛苦、委屈、喜悅和希望,都包含在這3個大字之中了,這就是文字變成圖畫的力量。

對了對了,您在故事裡還穿插了一些格林童話,不過都不完整,有些借用了某一個情節,有些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

哈,你看出來了?太好了。你知道嗎,我一直期待你能提出這個問題呢。現在你終於提出來了,這讓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然,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把它說出來呢。

在小說中加入幾篇讀者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是我這本書最大的一抹亮色。當我還在苦苦醞釀這個故事時,有一天下午,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陰天,一個靈感猶如閃電般劃過我的心際:加入幾篇格林童話吧!我沒讓它逃掉,牢牢地抓住了這個一閃即逝的想法,讓它照亮了我的思路。剎那間,心中那個原本僵硬、呆滯的構思頓時活了起來,故事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結構有了,連書名都有了。

在我的這本書中,你至少可以找到3篇格林童話的影子:一是《青蛙王子或鐵亨利》,二是《萵苣》(又譯《長發姑娘》),三是《亨舍爾和格萊特》(又譯《糖果屋》)。我們對這3篇格林童話是再熟悉不過了,借用佩里·諾德曼在《兒童文學的樂趣》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們已經「熟悉到忘記了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些故事的,忘記了他們第一次是在哪裡聽到這些故事的,彷彿他們生來就知道這些故事。」

雖然我說它們是3個影子,但在整個故事當中,它們可絕對不像影子一樣可有可無,絕對不是可以刪除的過場戲。我沒有全文照搬,只是借用了它們的一個軀殼、幾句對白、一個人物、一樣道具或是某一個重要的情節,這讓它們看上去輪廓不是那麼清晰,時隱時現,但我敢肯定,你還是一眼就可以辨認出來的。你認不出青蛙王子嗎?你認不出紅眼睛的女巫嗎?你認不出囚禁兩個孩子的那座高塔嗎?你能,你當然能認出來了。

正是這3篇格林童話,撐起了我的這個故事。如果說故事的情節發展有一條主線,我們把它比喻為「故事的脊椎」,那這3篇童話就是3節最重要的脊椎骨了。它們與故事不可分割,因為它們構成了故事。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青蛙王子或鐵亨利》中「青蛙摔到牆上,變成了一個青蛙王子」的情節,我們這個故事是不是就不復存在了?正是這個設計,才讓故事從無到有,又把故事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高潮。正像我在前面說過的一樣,這本書原來的書名叫《我們都是青蛙王子》,所有的劇情都是圍繞著青蛙王子而展開的。與《青蛙王子或鐵亨利》相比,《萵苣》和《亨舍爾和格萊特》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要弱一些。《萵苣》中的高塔是故事後半段一個不可或缺的地點,因為它高不可攀、幽閉,陡然增添了營救的難度,把危機推向極端。至於《亨舍爾和格萊特》,我只是租用了老女巫和繼母,請她們出場是為了插科打諢,讓整個故事的喜劇色彩更加濃烈一些。

不過你一定也注意到了,我多多少少篡改了這些經典童話,雖然還談不上重寫,但至少是小小地顛覆了一下。比如,兩個小主人公為了救出同學,寧可把自己變成兩只青蛙,讓食人妖拎起來朝牆上摔。再比如,那個老女巫居然因為夏殼殼他們沒有受過繼母的殘酷虐待,就沒有辦法把他們變成一對青蛙……我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讓讀者覺得好笑,因為他們在認出這個童話的同時,卻發現已不是原來的那個童話了,從而製造出一種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這在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表現技巧上稱之為「戲仿」或「滑稽模仿」。另一方面,我是想表達我對格林童話的迷戀,我想在這部小說中喚醒自己及讀者對童話的童年記憶。席勒曾經說過一句話:「更深刻的意義蘊藏於我童年時聽來的童話故事,而不是生活教我的真理。」(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彭懿)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