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故事800字
⑴ 深耕土地,作文,800字
一天,弟弟在郊遊時腳被尖利的石頭割破,到醫院包紮後,幾個同學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見了爸爸。於是他一邊蹺起扎了綳帶的腳給爸爸看,一邊哭喪著臉訴苦,滿以為會收獲一點同情與憐愛,不料爸爸並沒有安慰他,只是簡單交代幾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傷心,很委屈,也很生氣。他覺得爸爸「一點也不關心」 他。在他大發牢騷時,有個同學笑著勸道:「別生氣,大部分老爹都這樣,其實他很愛你,只是不善於表達罷了。不信你看,等會兒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彎的地方,他一定會回頭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學也很感興趣。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停了腳步,站在那注視著爸爸遠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篤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會讓他回頭……可是當他走到拐彎處,就在他側身拐彎的剎那,好像不經意似的悄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後才消失在拐彎後面。
雖然這一切都只發生在一瞬間,但卻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裡還閃著淚花。當弟弟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很久以來我都在尋找一個能代表父愛的動作,現在終於找到了,那就是--拐彎處的回頭
⑵ 四年級保護土地,珍惜土地資源作文800字
珍惜國土資源的作文
地球是我家,保護靠大家」。隨著一句眾所周知的話語,我的思緒插上翅膀,開始輕輕地飛翔、盪漾。土地是偉大的,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她用自己甜美的乳汁哺育著我們,她把一切都無私奉獻給了我們。可是人類,對地球做了多少虧心事:把肥沃的土地變成了荒涼的戈壁與沙漠;使一片片綠洲寸草不生;江河湖海形成了「彩色恐怖」;許多地方嚴重缺水..難道,這就是人們對「大地母親」的回報?我茫然..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島叫「快樂島」,那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島。整個小島鳥語花香,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有一天,小島上來了一群新居民——野豬。它們一到這里就無止境地開墾,蓋大樓,使昔日的世外桃源變成了工廠、荒地。突然,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沙塵怪」向它們襲來,小動物們不是咳嗽就是迷了眼睛,有的還得了眼疾,哎!最後,「快樂島」變成了「沙塵島」。這雖然是個故事,但是反映了破壞土地資源的嚴重後果,告誡我們不要再破壞土地資源。我國土地總面積雖然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積只有0.777公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積0.106公頃,還不足世界人均數的43%,沙漠總面積約71.29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西北、北方9個省區。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難道還不夠我們好好反省嗎?
大家應該都知道位於兩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王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在數學、天文學、醫學和建築學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於不珍惜土地,致使土地遭到侵蝕,水土大量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居住在那裡的蘇美欠人不得不紛紛逃離家園,很多地方和鄉村變成廢墟,完全停止了小麥生產。原來一個土地肥沃、興旺發達的古巴比倫古國變成了不毛之地。
中亞地區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人為過量灌溉用水,亂砍濫伐森林,超載放牧,使草場退化、荒漠化十分嚴重,成為世界中大沙塵暴活躍區之一。
從世界上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例,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可是,應該如何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呢?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源,是立國之本,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因此,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土地就顯得更加重要。針對耕地不斷縮減,人地矛盾日趨尖銳的情況,必須大力宣傳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應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全面推進耕地的保護、開發和整治。
因此,針對水土流失,應大力植樹種草;針對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應退耕還草,建設人工草場,建設防護林;針對過度砍伐森林,應做到砍伐與植樹結合;針對亂佔耕地,應做到耕地的合理規劃和利用,如限制大城市的規模,農村建房要建在非農業用地上,將平房逐步改為樓房等。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宣傳有關土地的法律法規;進行社會調查,為合理利用土地出謀劃策等。
土地這兩個字眼,她是多麼平凡,而又是多麼的偉大埃她孕育著萬物,她哺育著我們的人類。而我們卻又塢地蹂躪著她。假如有一天,真的失去了你,花朵將沒有往日的嬌艷,樹木將沒有昔日的茂盛,動物將沒有昨日的歡聲笑語,我們也將沒有立足的餘地。試想,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類啊,覺醒吧!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為了這天地萬物,請「珍惜土地,愛我家園」,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保護這珍貴的每一寸土地,保護這立國之本—土地!
⑶ 土地讀書筆記800字左右
讀書筆記怎麼寫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賴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記下重要的知識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⑷ 我耕種的土地 800字 最好多用引用
生活中,有許多的事都是我們只能接受的,也許我們既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姣好的面容,但重要的是,我們能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好好耕種自己心靈的哪怕那片土地吧,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從而收獲充實無悔的人生。
用一份淡泊的情懷耕種自己心靈的土地吧。就像陶淵明。他將多少人積極以求的名利富貴視為草芥、敝屣。為官只幾十天,陶淵明就感到「久在樊籠里」的窒息,就覺得自己的心靈之地將被污染,他只想回到那松青菊香的庭院,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救贖。於是,他就這樣吟著「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遠離了污濁的官場,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使他困擾已久的貧窮。從此,「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雖然把南山的豆苗種的稀拉矮小,卻用這份耕種的的淡泊心態,在自己的心靈之地把一種叫做「純凈高潔」的植物培育得鬱郁蔥蔥。
用一種灑脫的態度耕種自己心靈的土地吧。就像李白。他起初並不嚮往閑雲野鶴般的生活,而是認為大丈夫應為國效力,有一番作為。唐皇曾以「惜才」之名「啟用」他,但從未給他政治上的發言權,而是整日「養在」在「內閣」喝酒作詩。。李白對這種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腐化生活的厭棄了,決心離開了這個曾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於是,他對卑躬屈膝的百官喊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對浪費人才的皇上喊一句「我輩豈是蓬蒿人」,灑脫地「仰天大笑出門去」,去做閑雲了,去做野鶴了,去做「詩仙」了去耕種自己的心靈的土地去了。於是,中國詩歌的沃土上至今飄逸著李白豪放不羈的靈魂。
用一種堅持的精神耕種自己的心靈的土地吧。就像蘇東坡。為國分憂、為名謀福是蘇東坡一生的志向。但他嘗到的卻是一貶在貶的辛酸、壯志難酬的憂傷。當自己的尊嚴一次又一次地被無情地踐踏,他始終堅持理想,絲毫不動搖被謫杭州,仍不遺餘力治理西湖水患,隻身貶海南,仍全心全力辦學育人。這就是他蘇東坡,無論何等挫折,他都沒有放棄心中想要造福百姓的堅定信念,無論貶到哪裡,他都堅持精心地耕種,讓自己那片心靈的土地滿是芬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可人在追求自己所渴求的事物的過程中,往往難以保持心中原有的那份純粹的心靈。現今的我們,心中若是能既存有不受世俗污染的淡泊情懷、不受名利束縛的灑脫姿態,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那便能披荊斬棘,無所畏懼地耕種好自己心靈之地,即使那片土地曾經是那樣平凡甚至荒蕪,我們都可以讓它長出絢爛的花朵。
⑸ 深秋的那片土地800字作文
《深秋的那片土地》
春天是淡綠色的,夏天是深綠色的,冬天是銀白色的,那麼深秋的土地是什麼色彩呢?
一場秋雨過後,我和媽媽來到青島的八大關。清晨的陽光在樹葉間穿梭。樹葉有紅的,有黃的,還有綠的。紅的是楓葉,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黃的是銀杏,像一把把金黃的小扇子,綠的是雪松,像一座座綠色的寶塔。小路上長著一片片毛絨絨的青苔,踩上去舒服極了。一陣陣清脆的鳥啼聲從湖邊傳來,吸引了我,我循聲望去,只見一隻只鳥兒在青綠的湖邊飛來飛去,尋找著食物。這時,一陣陣海風從遠處吹來,我不禁向海邊走去,我看見蔚藍的海水濺起白色的浪花拍打著金色的海岸,黃燦燦的沙灘上印著一道道海浪的波紋,海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形態各異的礁石站在海浪之間,有的像仰望著天空的漁夫,有的像躍出水面的魚兒,還有的像連綿起伏的山巒。
我們踏著滿地落葉漫步到緊鄰八大關的中山公園,一到正門,就看到了用金菊做背景拼成的四個大字:菊醉金秋。沿著擺滿菊花的路向前走,映入眼簾的是用菊花做成的長龍,一條是金黃色的,另一條是絳紫色的,兩條長龍中間是一個滿是菊花的圓球,這就是"二龍戲珠"。
一些大學生還把菊花擺成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其中一處是用五顏六色的菊花擺成了彎彎曲曲的公路,上面還插著幾個汽車模型,非常有創意。我湊近菊花,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不禁陶醉其中。不知不覺的,我來到了公園的另一處,綠中帶黃的柳條隨著微風擺動,金黃的梧桐葉沙沙作響,菊花擺成的瓷器五彩繽紛,這也不比八大關的景色差多少。繼續向前走,我發現了一片茂密的樹林,一棵棵蔥綠的雪松站在太陽和土地之間,不時能看見小草尖上帶著幾片從遠方吹來的已經枯黃的落葉,我收集了很多落葉,使勁向上一拋,頓時,落葉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陽光照在落葉和我的身上,霎時間,落葉和我都變成了金色的。經過這片樹林,我看見了一條小河,我在碩大的岩石上跳來跳去,慢慢的,水越來越來深,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只好上了岸。岸邊長著低矮的綠色灌木,灌木叢上結出了一個個又紅又小的果子,遠遠看去,像碧綠的屋檐上掛著一個個火紅的小燈籠。我沿著岸邊一直向前走,盡頭是一個人工湖,湖邊環繞著五顏六色的樹木,山頂上灰白的電視塔直沖雲霄,岸邊的垂柳彎到了水中,湖面不時漾起一道道波紋。
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深秋的土地是五顏六色的。
⑹ 作文,耕種自己的土地800字
一粒種子,沖破土壤,茁壯成長;一隻雄鷹,擊破長空,展翅飛翔;一艘輪船,乘風破浪,到達彼岸;我們自己,耕種土地,收獲未來。 當山風拂過臉龐,河水淌過腳底,荊棘荊破手掌,我們依然執著,耕種屬於自己的土地,最後聞到的是一陣遙遠的暗香。我們狂奔在撒哈拉的沙漠中,將夢想放飛成太陽,越過沙漠,翻過山嶺,耕種出一份無與倫比的豐收土地。 沉悶的高三,書是山,卷是海,筆是船,考是風,耕種著那個叫「高三」的土地。我們一路打拚,用筆作槍,朝著自己勝利奮勇前行。或許每每在書山卷海中折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總不得不長嘆一聲:「唉—」,有時我們「急行走八百里」,但又在不經意間一個跟頭翻出了十萬八千里,又是幾聲感慨,幾聲悲鳴,但這一切,我們都不悔,因為我們在編織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耕種屬於自己的那方土地。 耕種自己的土地,如誇父逐日的激情。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岸,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年輕的我們揚起激昂的生命風帆,向心中的聖地遠行。 耕種自己的土地,有精衛填海的意志。天道酬勤。在堅強的倔強的意志下,金石可鏤;在不懈的努力下,岩石可穿。馬丁·路德金迎著白人仇視的目光,讓自由之聲在加利福尼亞的每座山崗歌唱;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穿越幾十年的滄桑,讓28聲禮炮在天安門廣場上響起。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煉就堅硬的翅膀,載夢飛翔。 耕種自己的土地,要有自然、坦然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如鏡,波瀾不驚,淡薄功名利祿,輕視褒貶榮譽,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世事的風雲變化、起起落落,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要有看門前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耕種自己的土地,難免有一些羈絆,但走到現在,似錦前程你已實現了一半。這條土地上,隨時播種,隨時努力,隨時開花、結果,將這一徑土地點綴的無語倫比,是我們唯一「拼搏」的選擇。我們迎著朝暉,送走夕陽;我們兵不解甲,夜戰更酣;我們無怨無悔,耕種土地。 看那天邊,晚霞環抱的夕陽又一次紅著臉向我道別,我期待著朝陽,期待著我的那一徑土地,明天又會是啥樣······
⑺ 以「耕種自己的土地」為題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耕種自己的土地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夢;有人說,人生是一局棋;而我說,人生是一次播種,一種耕耘。每個人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去耕種,才能使自己的土地碩果累累,禾黍豐茂?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見證了成功人生的軌跡。1700多年前,王羲之用自己的執著和勤奮在自己的書法園地上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他的書法作品被人們稱為「飄若浮雲,驚若游龍」,它的《蘭亭序貼》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我們或許會驚嘆他的驚世才情,我們或許會對他的天賦頂禮膜拜,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他的勤奮和執著無疑是大錯特錯了。倘若不是日琢夜磨,倘若不是體察萬物,倘若不是傾灑汗水,辛勤播種,王羲之的書法又怎能入木三分,他怎能成為萬世敬仰的書聖?
「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闡釋了追求完美的真諦。杜甫不是苦吟詩人,可是他在自己的文學園地里踽踽獨行,追尋著盡善盡美的理想。雖然他曾自嘲「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的,舞文弄墨終究不能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但是他仍願意「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在仕途不通時,文學成了杜甫筆耕不輟的沃土,他不斷地積淀、升華、創新,終於在盛唐的詩壇上聳立起一座後人不可企及的高峰,讓人仰之彌高!「詩聖」不足以表明其詩名之盛,「詩史」足以證明其詩作之永恆!
「一支粉筆寫冬夏,三尺講台貫春秋」表明了了奉獻的崇高意義。也許有的土地太過廣袤,有的土地太過富饒,即使只有三尺講台,只要它屬於自己,也要將它耕種的花繁葉茂。被譽為「最美鄉村教師」的王生英30年如一日紮根在條件最艱苦的山村學校任教,一場暴雨沖毀了教室,她就把孩子領回家裡教,從教30多年她從來沒有讓一個孩子因為貧窮而輟學。條件艱苦怎樣,土地貧瘠又怎樣,只要懷有一顆愛心,只要肯於奉獻,就可以讓石縫長出松柏,就可以讓沙漠開出奇葩!王生英,不愧「最美鄉村教師」稱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我們終其一生都要在這塊土地上耕耘、勞作。我們要堅信,播種希望,收獲理想;播種毅力,收獲堅強;播種美好,收獲幸福;播種懶惰,收獲如夢一場。
耕種自己的土地
一粒種子,沖破土壤,茁壯成長;一隻雄鷹,擊破長空,展翅飛翔;一艘輪船,乘風破浪,到達彼岸;我們自己,耕種土地,收獲未來。
當山風拂過臉龐,河水淌過腳底,荊棘荊破手掌,我們依然執著,耕種屬於自己的土地,最後聞到的是一陣遙遠的暗香。我們狂奔在撒哈拉的沙漠中,將夢想放飛成太陽,越過沙漠,翻過山嶺,耕種出一份無與倫比的豐收土地。
書是山,卷是海,筆是船,考是風,耕種著那個叫「高三」的土地。我們一路打拚,用筆作槍,朝著自己勝利奮勇前行。或許每每在書山卷海中折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總不得不長嘆一聲:「唉—」,有時我們「急行走八百里」,但又在不經意間一個跟頭翻出了十萬八千里,又是幾聲感慨,幾聲悲鳴,但這一切,我們都不悔,因為我們在編織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耕種屬於自己的那方土地。
耕種自己的土地
每一個人都應有一塊屬於自己耕種的土地。不拘大小,不管肥沃還是貧瘠,都要用自己的血汗耕種,完成收獲。
你是工人,車間是你的土地,產品是你的收獲;你是教師,課堂是你的土地,學生成才是你的收獲;你是科研工作者,實驗室是你的土地,科研成果是你的收獲。同樣地,我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時我的土地,取得的成果是我的收獲。面對自己的土地,不要以挑剔的眼光品評好壞,你只需要俯下身來,辛勤的耕種,使你的土地越來越肥沃,到了秋天,有豐碩的收獲才是你應該做的,也是你的責任。
放眼古今,哪一位真正 的成功者不是經過艱苦的耕種之後,才能有所收獲呢?
李時珍,他走遍各地,遍嘗百草。在這個工程中,他親身品嘗一些不知名的葯材,差點中毒身亡。此後,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那片土地,而是繼續走遍各地,最終編成了《本草綱目》一書。他辛勤地耕種著自己的土地,遇到了困難並沒有放棄,而是勇敢地挑戰困難,最終取得了成功,也使自己的那片土地開花結果。
頭戴草帽,面龐黝黑,半蹲在稻田裡,凝視著一株稻穗——他就是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把稻田看作自己的土地,用一生在研究這塊土地,最終研究出了一種叫「南優2號」的水稻品種。他的這一成果,不僅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解決了未來世界面臨的飢餓問題。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種,讓自己的那片土地越來越肥沃,才有了豐碩的收獲。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人栽下了玫瑰,收獲了愛情;有的人栽下了臘梅,收獲了堅強;有的人栽下了丁香,收獲了芬香;有的人什麼都載,就什麼都收獲;有的人什麼都不載,就會一無所獲。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再人生中種下有價值的東西,那樣才會讓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一道美麗的印記。
讓我們為自己的土地辛勤耕種吧!讓我們的土地越來越肥
⑻ 以"珍惜土地,愛我家鄉為題"800字左右
聽老一輩說,很早很早以前的梅河口,是一個人煙稀少,生態繁茂的好地方,盛有「棒打獐狍瓢舀魚」的傳說。在那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四面八方越來越多的難民開墾了這塊寶地。那時候的人們不懂得環保知識,不珍惜這賴以生存的黑土地,為了填飽肚子,毀林開荒,河堤上種田,破壞了植被。常常是一場暴雨洪水沖垮了村莊,淹沒了莊稼,流失了水土,造成沒有糧食,沒有房屋,災難重重度日如年……
今天,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環境保護,進行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興修水利等大量的保護土地的工作,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可是,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發佔用,蓋上了工廠廠房,科研大樓,高級民宅別墅和文化娛樂場所。減少了耕地和綠化面積,破壞了綠色的田野,影響了城鄉的環保,人們不能不為地球的未來而擔憂。
於是,我在想,假如我是梅河口市市長,我是梅城環保的設計師,我一定要大動干戈保護土地資源,把鄉下的民宅蓋在依山傍水的山坡腳下。房前屋後栽滿果樹種上花草,城裡的平房和低層的樓房全部扒掉,改建成幾十層以上的高樓大廈,而且,設在不利於植物生長的岩石地帶,這樣減少了佔地面積,有效利用空間。把大量的肥沃土地,用來生產糧食,美化環境,造福於人類。
我想:珍惜土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是關系人類繁衍生息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大力宣傳,從我做起,放眼未來,讓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⑼ 關於土地的故事
土地的故事
父親說他寧肯老死在土地上。
當年,在北京海軍總部大院服役八年的父親放棄了軍工的機會復員回到了農村,是因為剛落實了政策,土地允許承包經營,滿心歡喜的父親毅然棄戎從農。
父母白手起家,經過幾年辛勤勞動,家裡就蓋起了三間瓦房,還率先從城裡抱回了電視機,那時我家的院子簡直就是個小電影院,擠滿了看電視湊熱鬧的人。
幼年時的記憶總是從寂寞中醒來,發現自己被反鎖在房間里,飢餓或恐懼常使我嚷啕大哭,然而總沒有人理會,父母天不亮就早起照料那幾畝良田去了,對土地的愛護竟遠遠超過對我的照顧,我知道了什麼才叫精耕細作。
隨著化肥,農葯的推廣,糧食產量越來越高,農民已經可以吃飽肚子了,轉而開始種植一些像大豆、花生、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棉花一度價格很高,農民一窩蜂地去種棉花,接著價格又一落千丈,加上害蟲肆虐,管理麻煩,現在我們那兒已很少有人種棉花了。
農業收費越收越高,化肥的價格也一路上漲,糧食價格卻沉浮不定,隨著土地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減少,農民對土地的熱情一點點降溫,新一代的農民已不再熱衷於種田,另一個詞語悄然地在農村中流傳,或許已成為農村中最流行的字眼那便是進城打工。
打工對農村影響有多大,到現在尚不能定論,當我在讀初中時,旁邊的同學一個個消失,轉而出現在南方城鎮的街頭,驚訝於工業文明的發達明。對於土地,他們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當年的外出打工已成一股熱潮,我的父母也加入了其中。不過他們不是南下,而是去了新疆建設兵團,政府鼓勵還給了政策土地使用權保留三年,父母吃了定心丸,放心去了新疆,只可惜那裡氣候太怪異,白天熱得出奇,夜裡冷得發抖,年幼的弟弟不是感冒,就是發燒,差點要了小命,於是不到半年全家便返回了家鄉。或許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回到家,也沒人生病了。父母也安心擺弄那四畝三分地,再也沒有離開過。
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父母卻極力反對著後代再去侍弄土地。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便灌輸我要脫離土地,逃離苦海的思想。當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土地,到異鄉求學,再回首,那曾經摔打了十幾年的土地,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也不能抹去了。
最近這兩年,土地拋荒的現象已經很嚴重了。村裡的地分為崗地和坡地,崗地是薄田,很多人都不願種了,政府加強了調整種植結構,將一千多畝崗地統一劃拔為生態經濟農業園,投資幾十萬元打了十幾口深井,還挖了三個水庫,先是栽種棗樹,這種據說引自台灣像毛筆那般大小的樹苗種了三年,沒有一棵長大結果,一方面可能是台灣品種的樹苗太嬌貴,不喜歡這里的土地;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去年政府為了村子脫貧,又撥了一百萬作貸款開發式的扶貧基金,到村裡時卻變成了二百多頭小奶牛,說是要大力發展畜牧業,於是崗上又種了牧草,一年後,牧草長得稀稀落落,奶牛還是像剛買回來時那樣的瘦小,據獸醫講是品種不好,產奶量低且差,還沒有銷路,農民自己都不願喝,全喂豬了。
前些天打電話回家,父親講崗上今年可能會種桑樹,我大跌眼鏡問種桑樹干嗎?養蠶!父親一聲嘆息,讓他們瞎折騰吧?我勸父親也把土地拋荒了吧,一心一意養幾頭豬,反正種地也賺不了錢,父親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話:地永遠是咱的命根子,不能丟啊!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6d9f0100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