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武則天的故事800字

武則天的故事8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45:13

『壹』 武則天事跡

1、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後之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聖」。此後,武則天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命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2、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後,作為才人,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夥伴。在李治駕崩後,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3、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卧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紫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

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並赦免王皇後、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4、創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5、鳳凰來儀

據《資治通鑒》記載,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隻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的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率眾人觀看,只見鳳凰看到武則天後便向東南飛去,身後卻有數萬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看到此景,一個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後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在看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武則天決定「順應天意」,登基稱帝,身後的數萬朱雀也果然飛走了。

其實,這並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則天為登基而製造的輿論。鳳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數萬集朝堂」是因為武則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滿鳥食,掐准時機將數萬赤雀從籠中釋放,餓了許久的鳥兒見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離去,於是成功製造出了這一出瑞兆。

『貳』 武則天成皇帝的故事100字數

唐太宗是個精明能乾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高宗卻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
後,自己不會處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長孫無忌拿主意。後來,他立了皇後武
則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宮里的一個才人(一種妃嬪的稱號),十四歲那年,就服侍太宗。
當時太宗的御廄里,有匹名馬,叫「獅子驄」,長得肥壯可愛,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駕馭。
有一次,唐太宗帶著宮妃們去看那匹馬,跟大家開玩笑說:「你們當中有誰能制服它?」
妃子們不敢接嘴,十四歲的武則天勇敢地站了出來,說:
「陛下,我能!」
太宗驚奇地看著她,問她有什麼辦法。武則天說:「只要給我三件東西:第一件是鐵
鞭,第二件是鐵錘,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調皮,就用鞭子抽它;還不服,用鐵錘敲它的頭;
如果再搗蛋,就用匕首砍斷它的脖子。」
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他雖然覺得武則天說的有點孩子氣,但是也很贊賞她的潑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後,按照當時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尼姑庵。這當然是她很不情願的。
唐高宗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即位兩年後,他把武則天從尼姑庵里接出
來,封她為昭儀(妃嬪的稱號)。後來,又想廢了原來的王皇後,立武則天做皇後。這件事
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對,特別是高宗的舅父長孫無忌,說什麼也不同意。
武則天私下拉攏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則天當皇後,有人對高宗說:「這是陛下
的家事,別人管不著。」唐高宗這才下了決心,把王皇後廢了,讓武則天當皇後。
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就使出她那果斷潑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對她的老臣一個個降職、
流放,連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
不多久,那個本來已經十分無能的高宗害了一場病,成天頭昏眼花,有時候連眼睛都張
不開。唐高宗看武則天能幹,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給她管了。
武則天掌了權,漸漸不把高宗放在眼裡。高宗想干什麼,沒有經過武則天同意,就干不
了。唐高宗心裡氣惱,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儀(上官是姓)商量。上官儀是反對武則天掌
權的,就說:「陛下既然嫌皇後太專斷,不如把她廢了。」
高宗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上官儀的話,說:「好,那就請你去給我起草一道詔書吧。」
兩個人的說話,被旁邊的太監聽見了,那些太監都是武則天的心腹,連忙把這件事報告
武則天。等上官儀把起草好的詔書送給高宗,武則天已經趕到了。她厲聲問高宗說:「這是
怎麼回事?」
唐高宗見了武則天,嚇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儀起草的詔書藏在袖子里,結結巴巴
地說:「我本來沒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教我乾的。」
武則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儀殺了。
打那以後,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則天在旁邊監視;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後點了頭才算數。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則天先後把兩個兒子立為皇帝——中宗李顯和睿(音ru
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廢了,把睿宗軟禁起來,自己以太後名義臨朝執政。
這一來,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對。
有個官員徐敬業被武則天降職,借這個由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找宰相裴
炎商量。裴炎說:「現在皇帝年紀大了,還不讓他執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後把政權
還給皇帝,徐敬業的叛亂自然會平息。」
武則天認為裴炎跟徐敬業一樣,都想逼她下台,一氣之下,就把裴炎打進牢監;又派出
大將帶領三十萬大軍討伐徐敬業。徐敬業兵少勢孤,抵抗了一陣,就失敗了。
接著,又有兩個唐朝宗室——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也被武則天派兵
鎮壓了。
經過這兩場小小的兵變,全國恢復了安寧,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武則天鞏固了她的
統治,就不滿足太後執政的地位了。
有個和尚猜到了太後的心思,偽造了一部佛經,獻給武則天。那部佛經里說,武則天本
來是彌勒佛投胎到人世來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讓她代替唐朝皇帝統治天下。
又過了幾月,有個官員名叫傅游藝,聯絡了關中地區九百多人聯名上書,請求太後即位
稱帝。武則天一面推辭,一面提升了傅游藝的官職。結果,勸她做皇帝的人越來越多。據說
當時文武官員、王公貴族、遠近百姓、各族首領、和尚道士,上勸進表的有六萬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接受大家的請求,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就成了中
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叄』 關於武則天的小故事(急)

男寵薛懷義

武則天做女皇本身就是對封建禮制的破壞,在納男寵方面他也讓回後來的衛道士們耿耿答於懷。比較有名的是薛懷義。

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是現在的陝西雩縣人,自幼闖盪江湖,身體健壯、長相英俊。他被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發現後,獻給了守寡多年的母親。三十齣頭的薛懷義深得武則天的寵愛。為了讓他便於經常來往,太平公主又獻計,把他變成和尚,主持白馬寺。還賜姓薛,改名懷義。

薛懷義對於武則天做女皇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和其他的僧人合寫了《大雲經》,書中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應該代替唐朝成為新天子,在佛教理論方面提供了依據。

除了薛懷義,武則天的男寵還有她的御醫,薛懷義被冷淡後,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自己親自督建的萬象神宮,即明堂。武則天沒有聽從大臣們的意見嚴懲他,但他此後越發驕橫,最終被武則天派人殺死。

『肆』 關於寫武則天霸氣的作文800字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詩出自女詩人武則天筆下。武則天,人人都知道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位女皇。要知道女皇只是她的一個角色。
則天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是一個勤政干練的皇帝,還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女子。她演繹了太多的傳奇故事。
則天做了28年皇後,7年太後,15年皇帝。這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如何評價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出現的這一位不同凡響的女性?暴君乎?明主乎?風流女皇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她一生的功過誰也說不清楚,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看自己。她是明智的,主宰了46年的江山,最終立下了無字碑,任由歷史去評說。
作為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盡管有人說她篡唐立周,任用酷吏,罪不可恕,有人說她統御有術,四邊安靖,功在千秋。可是歷史的事實擺在眼前,是政治開明,國事強大,這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事實。從政治角度開看,她確有絕頂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誰也沒有資格說她的不是。高宗在位時,她曾上過「建言十二事」,讓當朝臣子贊嘆不已。在她統治期間,她壟斷了北周貴族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那時,社會繼續發展,國泰民安。一代女皇也有寬容的一面,駱賓王的《討武曌檄》不但沒讓她大怒,反而埋怨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要說作為一個女子,一個母親,她實在太不夠格了。她親手扼死自己的親生女兒,毒死長子。用一系列惡劣的手段對付王皇後、蕭淑妃,剁其足,將其投入醋缸折磨致死。惡毒婦人心啊,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她總是一個成功的偉大女性。她向世人證明了「誰說女子不如兒郎」,證明了一個女子的魄力。
則天一生被權利所貫穿,高高在上,孤單一人,她會寂寞么?她也曾一枝山花笑爛漫,卻轉身間叱詫九天上。何時,寸心煉成了鋼,百媚千嬌下火場。權利的慾望扼殺了她的天真。
威風夠了,繁華夠了,在富麗堂皇的宮中,夜寐時,是否曾偶爾想起當年和小夥伴一起在街頭打鬧,是否夢到過當年上學堂路上的小吃攤...
陰冷的朝堂上,有的只是阿諛奉承,有的只是虛假的敬意。真正的摯友也只有狄仁傑了罷。委屈向誰哭訴?秘密向誰透露?只能埋藏在心裡,待到繁華落盡,天子與凡人一樣,躺在冰冷的墓穴里,讓它慢慢腐化...
扼女,浸透著多少他人無法體會的辛酸與無奈?滅子,隱含著多少世人無法體諒的悲涼與痛楚?攝夫,郁結著多少常人無法體悟的失望與恨鐵不成鋼?寵張,蒼涼著多少後人無法體味的孤寂與失落?垂簾,昭示著她足以令朝臣汗顏的謀略與膽識。稱帝,昭示著她令男兒仰止的威嚴與氣度。改元,昭示著她欲與先人試比高的雄心與決心。一個曌字,昭示著她常人無法企及的豪氣與霸氣。一尊無字之碑,更昭示著她令世人無法企及的智慧與卓識......

『伍』 武則天的故事

武則天(624—705年) 唐高宗李治皇後,改國號武周,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權術。
武則天,這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初唐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 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李績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一代女皇——武則天

637 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別發為尼。時王皇後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發,獻給高宗,封為宸妃。翌年生是長子李弘,晉為昭儀。

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後,開始對王皇後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後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後,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為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後打下去。654 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後閑得無聊,到昭僅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後來時,她故意避開,及王皇後離去,將小公主弄死,嫁禍於王皇後。655 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為皇後。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

武氏自立為皇後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後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後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須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武則天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雲: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後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雲:「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布置。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1 武則天年譜
1歲,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父,武土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後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後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後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後的舅父看出皇後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後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後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後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2 武則天年譜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後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毫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3 武則天年譜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庄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

『陸』 女皇武則天的故事700字

介紹: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故事: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則天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武則天畫像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掉皇後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
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李治封禪泰山。由於唐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不懂可以追問,望採納。

『柒』 武則天稱帝的故事2500字

唐高宗李治: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是唐太宗唯一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後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後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並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貞觀5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並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對父母也十分孝順,唐太宗曾經考察他對《孝經》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後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與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並不止於此。在李治已經遙領並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16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貞觀17年太子李成乾被廢,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盡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制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18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一半的時間仍留在自己身邊。

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機鍛煉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臟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後又准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聖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後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人口持續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定了對吐蕃的態勢。

至於所謂的李治晚年被武後把持朝政的問題,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後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後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後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武後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節儉,所以武後主動將皇後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丈夫厭惡外戚坐大,所以武後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後之後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後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甚至翻遍史書不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將是武後任命的,能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後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後當年恨王皇後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後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後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後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後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後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後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後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後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後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後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後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後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後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後7年,利用自己皇太後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詣,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捌』 武則天的故事

武則天的故事:烈女雄心
武則天,山西文水人,生於624年。其父出身於木材商人,官拜正三品工部尚書都督等大官。其母楊氏,出身名門大族,其父楊達是隋朝的宗室宰相,至唐代,楊家在京城裡也還是顯赫的宗族。盡管如此,武則天的家庭在當時也還是不入上流社會的「寒族」。武則天的父親靠做木材生意致富,後結識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淵命他為行軍府司鎧參軍,一直為唐軍提供軍需,直到唐軍進入長安,被李淵尊為「太原元從功臣」。然而,這並不能改變他的家族出身,按當時的門閥觀念,所謂名門望族,是在一百多年間一直控制著西魏、北周和隋、唐政權的關隴集團,只有出身於這些家族的人,才能獲得朝廷的承認,才有資格在朝廷中擔任重要的官職。按武則天父親的經歷和官位,當然可以躋身於士族之列,但論其血統出身,卻是寒微之族。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朝廷修《氏族志》,不列武姓,「不敘武氏本望」,社會上也攻擊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連突厥人都稱:「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貴族之外,想取得很高的權力和職位,是十分渺茫的。
武則天就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既有著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又有著寒門微族的「歷史出身」。上流社會的生活刺激了她的權勢欲,寒門微族的出身又使她無法實現攫取權勢的慾望。武則天自小就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下長大,逐漸養成了她那種仇視名門士族、不擇一切手段地攫取權力的性格特徵。
的確,在她的身上,是看不到多少「貴族氣質」的。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元月,長孫皇後去世,次年,太宗聽說武則天長得端莊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宮中。入宮後,武則天深得太宗皇帝喜歡,立為才人,並賜名曰「武媚」,人皆稱其媚娘。
召她入宮之時,武則天年僅14歲,一般說來,這種年齡的女子都不願離開父親,況且一入深宮,如同生離死別。而小小年紀的武則天卻把這看成是一個進身的機會,並且可以擺脫兄長們的管束和壓抑,因此,她很高興進入宮廷。當時,她的母親「慟泣與訣」,武則天反倒覺得大可不必,而是笑著勸慰母親說:「我去見天子,怎麼能知道不是福分呢?為什麼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悲?」
武則天為人聰慧,又愛讀史書,愛考慮政事人情,遇事願意多聽多看多想。她不只具有稚嫩妖媚的姿容、纏綿溫和的柔情,而且還有剛烈果敢的性格。據《鶴林玉露》記載:西域吐蕃國給太宗進貢一匹寶馬獅子驄,十分猛烈強悍,誰也無法馴服它。太宗親自去控馭,也無法制服。當太宗為此而感嘆時,武則天脫口而出:「臣必能制服這匹馬。」太宗忙問她有什麼辦法,武則天回答說:「我有三樣東西可以制服它。開始用鐵鞭狠勁地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鐵棍狠狠地敲它,如果還不服,就用匕首刺入它的咽喉。」太宗心中一陣愕然,一個15歲的女孩子居然以如此險惡而又昂然的態度來說出這種字字殺機的話,莫非她真是個魔鬼般的女人?唐太宗心中頓時激起了殺機,然而賜死的詔書終究沒有下達,這使武才人自己也感到驚訝。從此,她素衣淡裝,更加謹慎地克盡職守。或許她自己也未意識到,她內心已萌生了殘忍的意念,但她忍耐的功夫也更深厚了。
太宗第九皇子晉王李治,是已故的長孫皇後之子。他生於貞觀二年,和武則天同年,是一個喜愛文學、唇紅齒白的文弱少年,深受太宗寵愛。
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謀反被廢為庶人,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為慶賀立太子一事,太宗召來長孫無忌等重臣,在甘露寺內室舉行了小型宴會。李治在中途入廁時,看到如花似玉的武才人。對於這位秀女,李治早有愛慕之心。此刻,自己身為儲君,又是酒後,兩人第一次有了短暫的親昵。
貞觀二十三年晚春三月,太宗忽然龍體欠安,4月1日遷入終南山翠微宮避暑養病。太子李治日夜侍候在病床邊,能更加頻繁地和武才人見面。而武則天也希望把自己的終身託付太子。於是,就想方設法地接近太子,並取得他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沒有主張,乍遇武則天這么一個美麗端莊、通達事理而又善於理事的年輕女子,不禁傾心。
終於,他們在設備豪華如寢宮的廁所所里發生了第一次親密的肉體關系。李治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夢寐已求的名花。事後,她依在太子懷中,雙眼閃著神秘妖冶的光輝,請求太子以天下之主的身分發誓不會拋棄她。一向性格懦弱,處處依附於父皇的李治,面對楚楚動人的心上人,第一次由衷地感到自己即將成為天子的喜悅。他如同昏迷一般向武則天說道:「我發誓,以天子的身份……」

『玖』 武則天的小故事(100字以內)

武則天小故事:

1、御史吃肉

武則天信仰佛教非常虔誠,稱帝後嚴禁人為殺生屠宰。有次,武則天派御史婁師德去查案。途中吃飯時,廚師上了一盤熟肉。婁師德滿心歡喜,嘴上卻問:「皇上禁止天下殺牲,這肉是哪裡來的?」廚師回道:「這只羊是被豺狼咬死的,只好做給大人吃了。」

婁師德高興的說:「這只豺可真懂事,看到我這大官吃飯就去咬羊,正好給我解饞。」一會,廚師又端來一條魚。婁師德又問魚是哪裡來的?廚師說:「這條魚也剛被豺狼咬死。」婁師德聽後訓斥他:「笨蛋,豺狼不會潛水,怎能咬死魚?應該是水獺咬的才對!」後來有人將此事舉報給武則天,婁師惶恐萬分,武則天卻一笑置之。

2、忠心石頭

武則天興周替唐,很在意天下人的議論。有次,神都洛陽的一個小官在河灘看到一塊石頭,無意間將石頭擊成兩半,發現石頭的中心是紅色的。他連忙將石頭進獻給武則天,並奉承道:「皇上造福萬民,連石頭有一顆忠於皇上的紅心。」武則天非常高興,准備賞賜他。大臣李昭德卻說:「如果這塊紅心石頭是表忠心於皇上,那其他石頭是要造反嗎?」武則天仍然賞賜了獻石的小官。

5、殺子稱帝

武則天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長子李弘為皇太子,高宗欲禪位給他,他還想娶蕭淑妃的女兒為妻。漸漸引起武則天的反感,最終以葯酒毒死李弘。李弘死後,高宗立李賢為太子。他聰明好學,在士人中很有聲望,卻引起武則天的猜疑。

她設計置死李賢,高宗求情後將其廢為庶人,流徙到2300里外的巴州,最終逼其自殺。李顯和李旦在武則天的擺弄下,都有過兩次登基的經歷,史上罕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