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200字
① 傳統美德故事對我的感悟是
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1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讀後感《《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傳統文化讀後感範文2
原以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只適合小學生閱讀,翻了幾頁後,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縱覽全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淵博,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他的閱讀對象不應只是中小學生,應該是所有的中華兒女。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稱贊《老子》 「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諾貝爾文學獎得者、作家赫爾曼。赫塞說:「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書中。」是的,《老子》是經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轉》、《荀子》……也同樣值得我們去一一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把我們帶到千年前的古代盡情翱翔,在傳統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輕叩中華傳統的大門,我們應該做到「自知」、「自勝」、「自省」,自然的規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標,箭頭高時就壓低一些,箭頭低時就太高一些,老師稱它為「損有餘而補不足」。裡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寫到:「水不斷地滴到石頭上,時間長了就可以把石頭滴穿」。這是 「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處。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讓我們共享經典,引導我們要堅持不懈、任人唯賢、持之以恆,讓我們懂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學會「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思想境界應成為我們的人生態度。
可惜的是現在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同時會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願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每一個人永遠的精神食糧。
傳統文化讀後感範文3
讀了中華傳統文化這本書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這書介紹了剪紙藝術、戲曲、皮影等內容。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最喜愛手工剪紙了,記得在我很小的時侯,奶奶就教過我剪紙,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還誇我心靈手巧。每當手工課上剪紙時,我都興奮不已,在手工課上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學習剪窗花,剪燕子,做風車,這些在我的手上一點也不難,手工課的王老師經常獎勵我一顆顆紅星……當看了這本書我的剪紙興趣更濃了,加上我有學畫畫的功底,剪的花樣就更多了。今年過年的時侯我剪了各式各樣漂亮的窗花,貼在奶奶家的窗戶上,全家喜慶多了,過年的味更足了。中國的戲曲品種繁多,曲調優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國的京劇,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等等,作為一個安徽人,我不得不說說黃梅戲,他深受從們的喜愛,大街小巷的人們都能哼唱上幾句黃梅戲。去年學校藝術節,我們代表學校排演的節目《黃梅小花》,我還是領唱的主要演員呢!老師一點一點的教,我們一板一眼的學,每一個唱音,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我覺得中國古代流傳文化,深入淺出的引導著我們後人,引領著我們新一代。我們將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傳統而又優良的文化!
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4
翻開《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一個個故事映入眼簾。裡面有許多愛國人士,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還有愛國愛民的詩人屈原……文武雙全的岳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小在師父周侗的教誨下學習文學、武藝。他天資聰穎、刻苦,就如他所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一生出入疆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牛頭山、愛華山戰果優異。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知道這四個字不僅留在自己背上,更應該銘記在自己心裡。可這樣的愛國之人卻被奸臣秦檜陷害,被迫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可憐他的一世清白。
岳飛這樣的愛國英雄被人們千古流傳。現今也有許多愛國的人,有戰斗英雄黃繼光,有為中華之崛起的周恩來,還有為國爭光的徐悲鴻……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生,我更應該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現在不需要接受戰火的洗禮,但要認真學習。以前的貧苦生活能出奇才,我們何不認真學習呢?請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為建設更美好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吧!
成為祖國的棟梁,這顆種子在我心中悄悄地萌發。
②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何謂仁?
博愛者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忠孝者為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尊眾者為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建功者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守約者為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③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讀後感《《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④ 學生版 《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 讀後感 詩歌形式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⑤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
忠孝廉恥勇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另:中國人向來講究「四維八德」,其中「禮、義、廉、恥」組成「四維」;而「八德」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稱做「八德」。也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
⑥ 美德小故事讀後感
寒假裡,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旁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爸爸媽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懷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⑦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仁義禮智信的讀後感
博愛者為仁
忠孝者為義
尊眾者為禮
建功者為智
守約者為信
根據這幾條寫吧~別偷懶了...
⑧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400字,急急急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另:中國人向來講究「四維八德」,其中「禮、義、廉、恥」組成「四維」;而「八德」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稱做「八德」。也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
⑨ 中華德育故事讀後感200字
觀看了中華德育故事之後,深感這些動畫不僅是當代教育孩子最好的資料,也是我們青年、中年乃至老年人都應該學習的。而且看其完美以及珍貴程度,更可作為傳家之寶!
我們讓孩子觀看《中華德育故事》,有人說太枯燥了,一言一行都是很說教的,都是大道理,離我們生活太遠了。200年傳統文化的斷代讓我們失去了是非判斷,100年西方教育的借鑒帶給我們的是叛逆、青春期、崇拜自由新潮的短暫愉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四處借鑒,別人說好,我們就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效果怎麼樣?大家都在實驗,當小白鼠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失敗了。可是人的一生是多麼的短暫和寶貴,人生不能重新來過,我們的孩子耽誤不起。現在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教育家還是政治家都在探討一個問題--思想的作用力。人家都在給植物和動物聽古典音樂了,我們的孩子在聽什麼?對一杯水說美妙的話和粗魯的話結晶都不一樣,我們在對孩子說什麼?所有的幼兒教育家都在呼籲家長要讀一點心理學和國學,我們還在看什麼?
小孔融四歲知讓梨,引導無數人稱贊。但是他的寬容大度以德化怨都是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感化出來的。正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幼小的苗木,只有通過不斷修整才能成為有用的木材,年幼的孩子只有通過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才能成為受人尊重的人,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大文豪歐陽修幼年喪父,家裡貧寒,母親卻用爐灰荻草教其寫字,歐母以樸素和淡薄教育孩子廉潔,歐陽修官至宰相卻仍舊恪守節儉。孩子從小受著這樣的熏陶長大勢必會審查克己。2010年,我爸是李剛;2012年,我爸是李雙江成為社會焦點,一時間讓人恍然明白為孩子創造過於舒適安逸的環境成為養育低能、弱智、危害社會人的溫床。拼爹不如拼孩子,一個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一個孩子教育失敗了那就是百分百的失敗。所以家庭教育關系孩子一生的前途命運,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警覺。給孩子傳遞正確的思想,大多數的時候大道理才是真道理。
家庭是孩子教育啟蒙的第一場所,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啟蒙教育的第一堂課。細細想一下我們的思想價值觀往往都是傳承父母的,而且根深蒂固。科學研究0-12歲的孩子是塑造好品行和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錯過這一階段的教育,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在眾多的早教、家教資料中我們該如何選擇和甄別,這里有一句話和大家分享「養樹重在養根,育人重在育心。」「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如果我們只是心裡一味的想著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知禮的孩子,卻不用正確的人生道理去引導,就像我們天天幻想有好的工作卻不去努力一樣。童蒙養正保持孩子的清明天性,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否善惡道德觀已刻不容緩。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再加上現在的獨生子女比較多,家長對孩子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洗衣做飯親力親為,家裡活更是全部包攬,生怕孩子磕著碰著了或者耽誤學習了,以至於孩子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缺乏抗挫折能力,所以有的孩子都上高中了連衣服都不會洗,有的孩子在家裡像大爺一樣,燭台倒了不再扶的,父母讓拿個筷子碗都不願意,有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行竊、搶劫、賣器官,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作姦犯科的更是屢見不鮮。這樣的孩子成年後也必然是個無德無行的人。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是一個心懷感恩的人,這樣的人才會體諒幫助別人。德育故事裡面很多孝順父母的故事,孩子在這樣的故事中成長學到的也都是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同學,從而紮下德行的根基。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並不能彌補精神上的缺失,花花世界燈紅酒綠的環境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生活、工作、學習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煩惱。
我們整天在思考:孩子早戀了怎麼辦?打架斗毆怎麼辦?學習成績差怎麼辦?領導總是找各種理由扣我們的工資怎麼辦?工作很忙很累卻得不到認可怎麼辦?除了工資不漲啥都漲的社會還讓不讓人活?原來初中的內容現在都放到小學的課中學了,內容越來越難、科目越來越多,學習怎麼這么難?公交車上沒人給老人讓座,被讓座的老人攻擊讓座的好心人,小孩被車撞了司機和過路的無人理睬,明明是綠燈往前行時還是會發生交通事故,人民公僕中也會有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的現象,討飯的乞丐、化緣的和尚真假難辨,這樣的現實讓我們情何以堪,又該何去何從呢?德育故事給我們找到了答案,學習古代聖賢為人處事,從我心做起。
在國外,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孔子學院,弘揚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德育故事更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提倡中華德育故事的最終目標是讓家庭、學校、社會,孩子、大人、老人,家長、教師、醫生等都來學習德育故事,從我心做起,帶動社會良善風氣,真正使中華傳統文化綿延不絕,讓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孝順父母、兄弟和睦、講信用、講道義、堅持本心、勤儉節約、諫言、忠於上級、廉潔奉公、
勤學好問、樂於助人。
願德育故事的美德種子,灑遍人們的心田,結出人間美善和諧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