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諾貝爾獎的故事600字
⑴ 關於諾貝爾獲獎者的一個故事
小時候父親常在周末帶我去山上,在漫步叢林的時候給我講好多關於樹林里動植物的新鮮事兒。其他孩子的父親也帶著他們的小孩去山裡玩。當孩子們又聚在一起時,一個小朋友問我,「你瞧見那隻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麼鳥嗎?」
我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
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爸怎麼什麼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看見那鳥兒了么?」
他說,「那是只斯氏鳴禽。」(我猜想他並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義大利人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現在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只鳥,可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於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說,「瞧,那鳥兒是在啄它的羽毛。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大概是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要把羽毛梳理整齊。」我說。
可結果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過了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
「因為有虱子。」他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蠟,蠟又有蟎來吃,蟎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於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現在,我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蟎。他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⑵ 一個關於諾貝爾獎的小故事
上面講的關於諾貝爾獎的小故事,真有意思。多年以前,有研究癌症發生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後引起的,得到了諾貝爾獎。後來有說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發生的主要病因,也得到諾貝爾獎。
我認為,以上兩個獲獎成果,都是錯誤的。一是在理論上說不通,二是經不起臨床檢驗。世界上有那麼多癌症患者,有那個患者是由那種病毒感染後引起的?幽門桿菌對抗菌素有敏感性,怎麼就治不了胃癌呢?足以說明以上兩個獲得諾貝爾獎是錯誤的。
有正確的嗎?
有,真的有。
最新研究發現,癌症發生的主要病因是患者自身有異常放射線,聚焦放射到靶組織器官細胞,長時間以後發生細胞損傷---修復---增生---癌症。
這個發現來源於臨床,經得起臨床再檢驗,對每個癌症患者都適用。
有放射線就有放射源,放射源通過現代儀器,很容易檢查發現。
⑶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小故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中國網10月10日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阿赫蒂薩里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30多年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國際沖突做出的重要貢獻。」
不管是作為一名芬蘭高級公務員和總統或者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任職,阿赫蒂薩里一直在為和平事業而努力。在過去20年裡,阿赫蒂薩里一 直在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暴力沖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納米比亞的獨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薩里和其組織「危機管理倡議 」(CMI)對於解決印尼復雜的亞齊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試圖找到解決科索沃危機的方法。 2008年,通過「危機管理倡議」和與其它機構的合作,阿赫蒂薩里試圖為伊拉克問題尋找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對解決北愛爾蘭 、中亞、非洲之角的沖突作出了貢獻。
盡管事件各方對避免戰爭和沖突負有主要責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數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薩里是一位傑出的斡旋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們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決國際沖突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阿赫蒂薩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1937年6月23日生於芬蘭維堡,社民黨人。他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曾先後出任過芬蘭駐坦尚尼亞 、 尚比亞 、 索馬里和莫三比克的大使。1977年進入了聯合國 ,擔任聯合國納米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 前南斯拉夫問題特別代表和聯合國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4年3月任芬蘭總統 ,2000年3月1日去職。在卸去總統職務後,擔任聯合國負責處理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問題的特使等職務。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科索沃問題談判特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贊揚了她為「可持續發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貢獻。」肯亞助理環境部長馬塔伊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對挪威電視台說:「非常感謝你們,我感到很吃驚。我感到很激動,我並沒有想到會獲獎。
出生於1940年的馬塔伊於1977年發起了「綠色帶運動」,這一項目致力於提倡生物多樣性,並同時創造工作機會、使婦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地位。這一項目已栽下了3千萬棵樹。樹木的養護機構目前還僱傭了數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她說:「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生態系統負有特別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它們,那麼我們也無法生存。」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者於1971年成為內羅畢大學的首位生物學女教授,後來成為生物學院的院長。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學者1978年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是獲得這一獎學金的首位東非國家的女性。她後來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馬塔伊於2002年12月作為綠黨成員在肯亞的首次自由選舉中當選議員。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環境部長,負責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她最近因為對國家的貢獻而獲得了「手握燃燒著的矛的老者」的頭銜。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牧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領導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並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願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他們敦促國會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最後殘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舉行的「為工作的自由進軍」是民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勵人心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代表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所作的講演。 一位新聞記者指出,金氏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既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公開宣揚-這是其基本哲學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在講演中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參加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48年當選為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1950年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主席。1952年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準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動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陰謀顛覆罪而改判為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1991年7月當選為主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同年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1999年6月正式去職。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會平坦》、《斗爭就是生活》、《爭取世界自由宣言》、自傳《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曼德拉「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同年他還與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勛章。1998年9月曼德拉訪美,獲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這一最高獎項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卡馬」勛章,以表彰他在領導南非人民爭取自由的長期斗爭中,在實現新舊南非的和平過渡階段,以及擔任南共體主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1992年曼德拉與溫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與溫妮離婚。現任妻子格拉薩·馬謝爾(Graca Machel)是莫三比克前總統薩莫拉的遺孀,1998年7月18日與曼德拉結婚。
1992年10月首次訪華,5日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5月,曼德拉總統應邀訪華,他是首位訪華的南非國家元首。
你說的是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吧!
大學英語教材(復旦版)第三冊有一個單元就講了她的故事。她還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轉貼的關於她的生平簡介:
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個阿爾巴尼亞農民家庭。她的父親是個雜貨商,家境並不富足,但父慈母愛,手足親睦,她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長起來。善良博愛的天性使她對慈善事業著迷。1928年來到印度,並投身於慈善事業。從40年代起,她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並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眾多的學校、醫院、收容所和孤兒院等。
1952年,特里薩在一座印度廟的旁邊建起了「垂死貧民收容所」,以讓那些可憐的人在彌留之際能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至80年代末,大約有3萬名身患不治之症又無家可歸的窮人在收容所里度過了他們最後的日子。當記者問到挽救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時,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因為這與她的人生觀格格不入。
此後,特里薩開始考慮收治麻風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羅六世在印度訪問期間接見了特里薩,並將自己的一輛高級轎車送給她。特里薩後來將這部車賣掉,用拍賣所得為麻風病人建了一幢樓房,並培訓了一些護理人員,使這里成了加爾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風病中心。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薩,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在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在晚禱後,她對記者說:「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時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獲獎後,特里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平教育獎授予特里薩嬤嬤,以表彰她將其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她創建和領導的慈善機構在120個國家設立了569個服務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職。
1997年9月5日,享譽全球的慈善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薩嬤嬤因心臟病發作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終年 87歲。印度政府於9月13日為特里薩嬤嬤舉行了盛大國葬。特里薩嬤嬤的靈柩蓋著印度國旗,放在運送過「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尼赫魯遺體的炮車上,緩緩駛向舉行葬禮彌撒的加爾各答體育館。逾百萬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沿途跟隨護送,向靈車拋擲鮮花並高舉她的照片。
特里薩嬤嬤將畢生獻給為窮苦人謀福利的事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特里薩嬤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含著淚水與特里薩嬤嬤作最後的告別。如今,她的名字已經飛越千山萬水,傳遍整個世界。她以獻身慈善事業的至誠,直面困苦的精神,贏得億萬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⑷ 諾貝爾獲獎者的故事
諾貝爾的故事
(1833-1896)
1864年的一段時間,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馬拉湖上,有一隻船一直停在那兒.附近的居民對這艘船充滿了恐懼,誰也不敢靠近它,因為炸葯大王諾貝爾在船上進行製造炸葯的實驗.
為什麼在船上做實驗呢 原來,從事炸葯的研究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諾貝爾在實驗室試制炸葯時,有一次發生了大爆炸,當場炸死了5個人,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他的父親也受了重傷.這個禍事發生後,周圍居民十分恐慌,強烈反對諾貝爾在那裡製造炸葯.諾貝爾沒有被這次爆炸嚇倒,他把設備轉移到附近的馬拉湖,在船上繼續他的試驗.
諾貝爾是瑞典人,他從小體弱多病,但意志堅強,不甘落後.他的父親喜歡化學實驗,常常講科學家的故事給諾貝爾聽,鼓勵他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有一次,小諾貝爾看見父親在研製炸葯,就睜大圓溜溜的眼睛問:"爸爸,炸葯傷人,是可怕的東西,你為什麼要製造它呢 "爸爸回答說:"炸葯可以開礦,築路,許多地方需要它呢 "諾貝爾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那我長大以後也做炸葯."
在青年時期,諾貝爾以工程師的身份,到歐美各國考察了4年,深入了解到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當時,許多國家迫切要求發展采礦業,加快採掘速度,但炸葯不能適應這種需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諾貝爾了解了這個情況後,決定改進炸葯生產,研製出新的炸葯來.
在諾貝爾之前,很多人研究和製造過炸葯,如中國的黑色火葯和義大利人發明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的爆炸力比黑火葯大得多,但它不易控制,容易自行爆炸,也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樣使用它,所以在發明以後的十幾年間,人們只用它來治療心絞痛.
諾貝爾就從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入手.起初,他用黑色火葯引爆硝化甘油,後來又發明了雷管引爆,取得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初獲成功之後,接著就是實驗室大爆炸的巨大挫折.諾貝爾只好把實驗室移到船上.後來幾經波折,他在一個叫溫特維根的地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在諾貝爾研究的道路上,真是困難重重,多災多難.他製造的硝化甘油,經常發生爆炸:美國的一列火車給炸成了一堆廢鐵;德國的一家工廠,全部成了一片廢墟;一艘海輪,船沉人亡.
這些慘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國對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國家下令禁止製造,貯藏和運輸硝化甘油.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諾貝爾沒有灰心,不解決硝化甘油的不穩定問題,他決不罷休.經過多次反復試驗,他終於發明了用一份硅藻土(一種名叫硅藻的極小的生物殼堆積而成)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辦法,第一次製成了運輸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工業炸葯.諾貝爾再接再厲,又把發明的成果向前推進了一步,用火棉和硝化甘油發明了爆炸力很強的膠狀物——炸膠;再把少量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炸膠中,製成了無煙火葯.
安全炸葯發明後,馬上被廣泛地用於開礦,築路等方面,炸葯的產量大幅度上升,諾貝爾的財源也滾滾而來.但諾貝爾的生活還是十分儉朴,為了研究,他甚至一生都沒結婚.在去世前一年,諾貝爾留下遺囑,將遺產的一部分創辦科研所,另一部分作為獎勵基金,頒發物理,化學,生物學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事業(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獎)獎金,獎給全世界在上述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人們把獲得諾貝爾獎金,看作是科學上的極大榮譽.
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並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後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諾貝爾受了父親的影響,對研究炸葯很有興趣,後來因為製造炸葯和開發油田,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看見自己發明的炸葯用於戰爭,感到十分痛心,故畢生努力呼籲世人把火葯用於和平。諾貝爾用他的巨額財產成立基金,每年發獎金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有傑出貢獻的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呢!
實驗室里霧騰騰, 諾貝爾 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麼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麼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並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後,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恆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麼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願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幹。
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⑸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小故事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科赫的小故事
1862年,德國哥丁根大學醫學院的亨爾教授迎來了他的新學生。在對新生進行面試和筆試後,亨爾教授臉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馬上又神色凝重起來。因為他隱約感覺到這屆學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學生涯中碰到的最聰明的苗子。
開學不久的一天,亨爾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積下的論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給學生們,讓他們重新仔細工整地謄寫一遍。
但是,當學生們翻開亨爾教授的論文手稿時,發現這些手稿已經非常工整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根本沒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這種沒有價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這些時間,還不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搞研究。他們的結論是,傻子才會坐在那裡當抄寫員。最後,他們都去實驗室里搞研究去了。讓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個「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寫教授的論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個學期以後,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爾教授的辦公室。看著科赫滿臉疑問,一向和藹的教授突然嚴肅地對他說:「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為只有你完成了這項工作。而那些我認為很聰明的學生,竟然都不願做這種繁重、乏味的抄寫工作。」
「我們從事醫學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聰明的頭腦和勤奮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備一種一絲不苟的精神。特別是年輕人,往往急於求成,容易忽略細節。要知道,醫理上走錯一步,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學習醫學知識的機會,也是一種修煉心性的過程。」教授最後說。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科赫年輕的心靈。在此後的學習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記導師的話,他老老實實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嚴謹的學習心態和研究作風。這種做事態度讓他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了結核菌、霍亂菌。而第一個發現傳染病是由於病原體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鑒於在細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學會將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授予了科赫。
⑹ 關於諾貝爾的作文 擴寫 600字
諾貝爾是我心中的英雄
諾貝爾,他既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又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
這里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他為減輕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勞決心發明火葯,他廢寢忘食的做最後一次實驗,他聚精會神地盯著燃燒的火線,一聲巨響旁邊的人尖叫到「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卻從濃煙中跳出來,身上帶著血跡,興奮的狂呼「成功了!」
諾貝爾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全名叫艾爾費雷德•諾貝爾。他的出生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從小好學,遇到不懂就問,搞不清楚的問題就認真去思考。在以前,歐洲需要威力強大的炸葯,30歲的發明家諾貝爾,埋頭研究炸葯已有三四年了,實驗失敗了幾百次,還死傷了一些人。有一次,實驗中發生大爆炸,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諾貝爾的弟弟和幾個實驗人員被炸死,他自己也受了傷。但是困難、死亡沒有嚇倒諾貝爾,他仍然對事業充滿信心,堅持不懈的研究。
諾貝爾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不僅發明了炸葯,而且他和他的父親一起發明了火葯、地雷和水雷。諾貝爾還是一位精通德語、法語、英語及俄語的學者,受過科學訓練的化學家。
諾貝爾是我心中的英雄,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雖然在義大利病逝。但是臨終的時候,他捐獻出全部財產920萬美元作為一種基金,利息作為獎金,獎勵全世界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等方面成就最突出的人。這就是世界著名的「諾貝爾獎金」。凡是對人類社會進步以及和平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都可以獲得。從此諾貝爾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起,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
⑺ 諾貝爾傳記600字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諾貝爾的家不富裕,他從小體弱多病爸爸媽媽對他沒希望,覺得他活不了沒抱太大希望。可瘦弱的諾貝爾已有了4歲的羅伯特、2歲的路德維希。諾貝爾有胃病常常口吐白沫,四肢挺直。他的脈搏一會跳,一會不跳。成年的諾貝爾回憶童年寫了一首詩: 我的搖籃好像死床, 憂慮的母親。 多年看護在旁, 盡管希望渺小, 卻要拯救這欲滅之光。 我好容易股起勁來, 吸幾口乳汁充腸, 接著是抽筋痙攣, 涉於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沫決。 諾貝爾出生不久大火燒了他的家,家產嚴重損失,一家只能住在一所破小屋裡壞消息一個接一個,父親工廠也倒了後來,父親去了國外打工,三個孩子也上學了。母親每次都讓大哥保護好諾貝爾。他很愛讀書一次測試,他得了優秀獎82人2個人得這個獎項。沒多久父親來信,母子能團聚了。母親以往擔心的眼神也沒了。到了俄國,爸爸請了吉寧老師諾貝爾學的很快,爸爸相信他以後是個好幫手。他長大了雖然工廠隨時會倒閉但他堅持不懈不放棄希望後來成了富翁,時不時給母親寄錢。自從埃米爾犧牲後死神就在他家徘徊:爸爸去世後,二哥因病去世,媽媽去世,大哥去世,諾貝爾也去世,享年6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