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哲學生活哲理故事

哲學生活哲理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1 12:37:05

A. 生活哲學故事

三個推銷員在寺廟推銷梳子的故事。甲到一寺院賣梳子,知道和尚沒頭發,直接就走了,一把沒賣。乙在寺院中見到不少女香客在跪拜時頭發亂了,對主持說:「您可以買一些梳子,以備女香客用」,主持聽取建議,買了一些梳子。丙見寺院香火旺盛,對主持說:「我可以在梳子上刻上勸善的話和寺院的名字,然後賣給香客做留念」,主持聽了,買下了所有的梳子,結果香火更旺了,丙就成了寺院的專門的梳子供應商。這說明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善於創新。

B. 生活中的哲學小故事

1、父子二人經過五星級飯店門口,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里一定沒有學問!」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註: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2、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廚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後一片沉寂。是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你怎麼知道?」「她沒有罵人。」 (註: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准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3、有兩個台灣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導游連聲抱歉,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說而另一個導游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諸位先生女士,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註:雖是同樣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意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決定權在你。)

4、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們將來的志願是當小丑。中國的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國的老師則會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註:身為長輩的我們,不但容易要求多於鼓勵,更狹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義。)

5、在故宮博物院中,有一個太太不耐煩地對她先生說:「我說你為甚麼走得這么慢。原來你老是停下來看這些東西。」 (註: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結果失去了觀看兩旁美麗花朵的機會。)

6、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你當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註: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7、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後面緊緊地追趕著這輛車子。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說:「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須追上它,」這人氣喘吁吁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註: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因為不這樣的話,後果就十分悲慘了!然而也正因為必須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份展現出來。)

8、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靜之時然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 乙:「的確可惡!你有沒有馬上報警?」 甲:「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會不一樣在你面對沖突和爭執時,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虧,或許很快就能釋懷了)

9、某日,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而且滿囗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聲:「豬!」 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 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那隻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後生發悔意。)

10、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當然啦!」 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爸爸:「是愛迪生。」 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麽沒有發明電燈?」(很奇怪,喜歡倚老賣老的人,特別容易栽跟斗。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11.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向家庭醫生求助。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 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甚麽?」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take it easy,放輕松放輕鬆些,生活何必太緊張?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對。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12、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麽我費了那麽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C. 求幾個經典的哲學故事

境由心造

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常是主觀的。

有人安於某種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於自已目前處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無法斷言哪裡才是成功的,也無法肯定當自已到達了某一點之後,會不會快樂。有些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他的快樂只建立在不斷地追求與爭取的過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標不斷地向遠處推移。這種人的快樂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大和小

一位朋友談到他親戚的姑婆,一生從來沒有穿過合腳的鞋子,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兒子晚輩如果問她,她就會說:「大小鞋都是一樣的價錢,為什麼不買大的?」

每次我轉述這個故事,總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氣。

其實,有生活里我們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姑婆"。沒有什麼思想的作家,偏偏寫著厚重苦澀的作品;沒有什麼內容的畫家,偏偏畫著超級巨畫;經常不在家的商人,卻有非常巨大的家園。

許多人不斷地追求巨大,其實只是被內在貪欲推動著,就好像買了特大號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腳一樣。

不管買什麼鞋子,合腳最重要,不論追求什麼,總要適可而止。

人就這么一輩子

我常以「人就這么一輩子」這句話告誡自己並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軟弱時變得勇敢,驕傲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過這短短的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解不開的呢?

人就這么一輩子,想到了這句話,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創造更偉大的功業;如果我是學者,便要獲取更高的學問;如果我愛什麼人,便要大膽地告訴她。因為今日過去便不再來了;這一輩子過去,便什麼都消逝了。一本書未讀,一句話未講,便再也沒有機會了。這可珍貴的一輩子,我必須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這么一輩子,你可以積極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對它。想不開想想它,以求釋然吧!精神頹廢時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為不管怎樣,你總是很幸運地擁有這一輩子,不能白來這一遭啊。

你可以去這個網站找找:)

D. 關於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關於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人生如玉

從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個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能講講我的價值嗎?」老師拿出一塊石頭,說:「你先幫我做件事,,我再告訴你人生的價值。你把這塊石頭拿到集市上賣,可別人無論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拿著石頭到集市上去叫賣,有人願意出2塊錢買這塊石頭。這個人剛出完價,又來了一些人,大家紛紛說這塊石頭真光,都開始抬價,一向把石頭的價抬到10元錢。學生高興地回去和老師說:「老師,你這塊石頭居然能賣10塊錢呢!」老師說:「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到了黃金市場,有個老者看了這塊石頭的成色,說裡面必須是塊寶貝。大家開始競爭這塊石頭,抬到了1萬塊錢的價格。學生有些動心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去對老師說:「您這塊石頭居然能賣到1萬塊錢,真是想不到阿!」老師笑著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

學生拿著石頭到了珠寶市場,剛一叫賣,就有人出到10萬塊價格。一眨眼的功夫,石頭的價格已經升到了30萬塊錢。學生忍住了極大的誘惑回去了,對老師說:「想不到您還有這樣一塊寶貝呀!我的任務完成了,您該告訴我這塊石頭的價值了吧。」老師對學生說:「這塊石頭真的是無價之寶,它裡面有名貴的玉,但你不識貨,它頂多值10塊錢

【人生哲理】: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玉,我們要以珠寶商看玉石一樣去審視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價值就越高;有人守著自己的玉一輩子都不打磨,他一輩子就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這則案例啟示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的內涵,即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4)哲學生活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哲理名言

經一失,長一智。——王安石

人不可以無恥。——孟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盧多遜

意志在於磨練,成功在於堅持。——周海中

品德,應該是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孟德斯鳩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契訶夫

E. 人生哲學故事。

一個滿腹經綸的作家出名後有了些財富,便開始環游世界、到處走走。他帶著一些金錢及書本開始旅遊。
他將看到的事物一一記錄下來,並靠教導他人或為人解答賺取酬勞。
有一次他搭上了一艘船,准備海上之旅。不料半途颳起一場可怕的暴風雨,每個人都急忙搶救身上值錢的東西,作家卻只拿了筆記本。一旁的人問他:「你不打算保住你的財產嗎?」
作家回答:「我所有的財產都在我身上了。」
當暴風雨過後,有些人因拿了過重的財物而無法逃出,而作家則幸運的活了下來,等到了另外一個城市,他便將這個冒險故事寫成書。一路上他就靠著文筆才華順利的回到家鄉。

評:知識是唯一不會虧本的生產工具,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懂得利用所學發揮自己的才華,改善目前的生活,幫助自己由困境中跳脫出來,並使人生充滿意義及樂趣。

F. 生活中的哲學故事

相剋相生的謀略

處於亞熱帶的印度、緬甸等國,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擊對象是青蛙。蜈蚣是種小動物,它那發達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斃命,一般的毒蛇對它無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為美食,蜈蚣不怕兇狠的毒蛇卻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經常發現三個冤家對頭一室相安無事。、毒蛇、蜈蚣、青蛙是不會有謀略的,可是經過了世代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它們不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領,也形成利用自己剋星的天敵保護自己的本領。因為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會被蜈蚣所殺,而蜈蚣若殺了毒蛇,自己立刻會成為青蛙的盤中餐,而青蛙如果貪吃了蜈蚣,毒蛇便會毫無顧忌地把青蛙吃掉。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們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就必須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平托上校的高明測試

二戰後期,盟軍攻入比利時,一天,一支部隊抓到一個嫌疑犯,被懷疑是德國間諜。平托上校對他進行了審問,盡管嫌疑犯的回答毫無破綻,但是上校憑多年經驗仍感到這個嫌疑犯非常值得懷疑。他決定從語言入手,尋找破綻。因為這個地區的比利時人都講法語,如果這個嫌疑犯是德國間諜,不管他對法語的掌握程度多高明,作為母語的德語最終還是可能流露出來。上校開始對嫌疑犯進行了三次語言測試。但三次測試都失敗了。第二天,嫌疑犯被帶進上校的辦公室,上校裝作在看一份文件,看完後拿起筆在文件上簽了字,然後,上校抬頭看看嫌疑犯,平靜地用德語說:「好了,一切都有清楚了,你現在自由了。」這時嫌疑犯長長舒了一口氣,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仰起臉露出了愉快的神色,然後開始往外走。但他立刻又警覺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可是一切都晚了。平托上校在一系列失敗之後,終於在最後關頭用驚喜的消息使嫌疑犯露出了破綻。

任何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現象表現本質,本質表現現象。人們認識任何事物,首先現象入手,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現象是入門的向導」,要做到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G. 哲學小故事

一、馴狼牧羊
美國動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氯化鈉葯片塞進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後短時間內消化不良,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類。由於母狼吃什麼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麼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變了食性,還會影響到幼狼。在狼改變了食性後,動物學家對其進行馴化,用於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於奔跑,忠於職守,能毫不猶豫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的聽從狼的擺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的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於生態平衡。
分析:這一事例說明——
1、人在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認識和利用規律。動物學家認識了狼的食性規律,便著手改變狼的食性,進而對其進行訓練,使狼從吃羊到牧羊。這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謀福利的表現。
2、聯系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動物學家通過改變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為吃田鼠等有害動物,就體現了這一點。
3、科學實驗作為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實驗能夠提高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類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

二、三個火堆
嚴寒的冬天裡,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燒,烤得人渾身暖烘烘的,有個人想:天這么冷,我絕不能離開火,不然我就會被凍死,其他人也都這么想,於是這堆無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滅了,這群人全被凍死了。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個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檢柴,這火遲早也會熄滅,其他人也都這么想。於是,大家都去撿柴,沒有人烤火,都被陸續凍死在了撿柴的路上,火最終因缺柴而滅。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第三堆火,這群人沒有全部圍著火堆取暖,也沒有全部去撿柴,而是制定了輪流取暖、輪流撿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揀柴,於是人人都去撿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溫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夠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燒,大火和生命都延續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兩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當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個火堆,第三個群體發揮了優化組合的優勢,他們在處理取暖與撿柴的矛盾時,採取了輪流制度,一半兒取暖,一半兒撿柴,既照顧了整體利益,又兼顧了個體利益,既考慮了長遠利益,又照顧了眼前利益,他們辦事情選擇了最佳方案,實現了最優目標(讓火與生命延續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的聰明之舉不得不令人嘆服!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於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體,他們要麼只顧取暖,無人揀柴,要麼只只揀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種情況,對延續火與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終都導致了可悲的下場!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既要對社會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又要從社會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滿足。如果片面地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兩者的關系,是錯誤的。像第一個群體,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揀柴,只求索取,不想貢獻,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而第二個群體,只知揀柴,:不知烤火,只講貢獻,不談索取,同樣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兩個群體的錯誤作法均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第三個群體,即講貢獻又講索取,恰當地處理好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難怪他們的生命與火能延續到次年春天!

從上面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哲學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它使我們能更好的認識世界,促進人類的發展進步。
故事三: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見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與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大聲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大師問:「你的大包裹里裝的是什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這兒來。」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什麼,扛著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河後,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
感悟:「放下包袱,開動機器」,這句話給人不無裨益。在無際大師的開導下,青年終於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棄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等,讓自己輕裝前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