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
㈠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帶給你什麼啟發
啟發: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1)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等量替換法是一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里再講一個愛迪生的小故事。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據,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㈡ 曹沖稱象的故事的概括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專成年人)有一次屬,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2)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曹沖簡介:
曹沖(196年—208年),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譙(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㈢ 曹沖稱象的啟發
短文意在稱贊曹沖幼時過人的智慧。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曹沖稱象:
原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時孫權嘗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復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悅,即施行焉。
譯文:
曹沖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孫權送來一頭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這頭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沒過船痕跡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那麼比較之下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立刻按照這個辦法實施行動。
故事: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
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㈣ 曹沖稱象的故事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
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4)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經專家實地考證,曹沖稱象地點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崗村一帶。
短文意在稱贊曹沖幼時過人的智慧。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曹沖稱象」 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
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可是,在那個年代(公元200年),雖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經發現了500年,但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傳入中國,小曹沖不可能知道這個原理,更不用說浮沉條件了。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一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里再講一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據,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取自《三國志》: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㈤ 《中國經典童話》之《曹沖稱象》讀後感
[《中國經典童話》之《曹沖稱象》讀後感]
讀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我知道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曹沖能解決得了,因為曹沖動腦筋想辦法了,《中國經典童話》之《曹沖稱象》讀後感,讀後感《《中國經典童話》之《曹沖稱象》讀後感》。我們要學曹沖那樣,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中國經典童話》之《曹沖稱象》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㈥ 曹沖稱象告訴我們了什麼道理。
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曹沖稱象的故事說明了曹沖非常聰明睿智,能夠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並善於解決矛盾,他用大石頭,化整為零地解決了遠古時期沒有地磅的疑難問題,說明了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明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6)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曹沖稱象的辦法好在更方便,更可行。既不用殺象,也不浪費時間和人力。從曹沖稱象中的辦法中可以看出曹沖是一個心思縝密熱愛觀察的人,同時也體現了他思維的發散性和不受局限性。
「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㈦ 曹沖稱象講的是什麼故事
曹沖稱象的故事:
在三國時期,科學技術還不發達,也沒有大型的機械稱量設備,當時的人們需要稱一個很大很重的東西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的麻煩。
曹操有一個孩子,名叫曹沖。曹沖從小機智聰敏,善於動腦筋。
有一次,有個外國使臣進貢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體型龐大,非常雄壯,大家都想知道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於是就有人提出來,要想個辦法去稱一稱大象的重量。
在當時,這可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啊。大象那麼大,怎麼稱呀,總不能分塊來稱吧。這可愁壞了這些大人們。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曹沖正好路過,他問了問事情的原委,原來是大家想稱一稱大象的重量。
於是曹沖就對哪些大人說:「我有一個好辦法,能夠稱出來大象的重量」。大人們一看,原來是曹操的小兒子曹沖,他們嘴裡嘀咕著: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小孩子,會有什麼辦法!
曹沖聽到了他們的話,可是並沒有在意,他站到哪些大人面前,大聲的說:你們把大象牽到河邊去,找一艘能夠讓大象站上去的大船,然後把大象牽到船上去,等大象上了船,船就會下沉一些,這個時候,你們在船幫齊著水面的地方畫一個記號。
最後讓大象下來,開始給船上裝石頭,一直裝到船又一次下降到剛才畫著記號的地方,船上石頭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嗎?」曹沖說完之後,大家都面面相覷,開始低聲的討論起來,最後大家一致都誇贊曹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們利用曹沖的方法,不一會就稱出來了大象的重量。
(7)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曹沖稱象的啟示
「曹沖稱象」不是瞎稱的,而是運用了「等量代換」的思考方法:兩個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換。
某些數學問題若直接考慮有困難,可以把原有的條件或問題用等價的量去代換,從而找到解題的線索。
㈧ 曹沖稱象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曹沖稱象的故事說明了曹沖非常聰明睿智,能夠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並善於解決矛盾,他用大石頭,化整為零地解決了遠古時期沒有地磅的疑難問題,說明了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曹沖稱象故事:
曹操的兒子曹沖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孫權曾經送來過一頭巨象,曹操想要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下屬,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㈨ 曹沖稱象讀後感50字
「曹沖稱象」的故事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聰明的曹沖先把大象趕上船,看船被河水水面淹沒到什麼位置,然後刻上記號。把大象趕上岸,再往船里裝上石頭,當船被水面淹沒到記號的位置時,就可以判斷:船上的石頭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為什麼大象的重量可以換成一船石頭的重量呢?因為兩次船下沉後被水面所淹沒的深度一樣,只有當大象與一船石頭一樣重(重量相等)時,才會淹沒得一樣深。
曹沖稱象」不是瞎稱的,而是運用了「等量代換」的思考方法:兩個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換。這個故事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發:某些數學問題若直接考慮有困難,可以把原有的條件或問題用等價的量去代換,從而找到解題的線索。
㈩ 曹沖稱象的故事用簡單的話寫一寫故事大意
曹沖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再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最後比較下就能知道大象的體重了。
曹沖年齡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屬下這件事,但他們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10)曹沖稱象的故事讀後感200擴展閱讀:
相關原理
「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