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哈拉沙漠的故事讀後感400
㈠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在她的筆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變得豐富多彩。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松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
㈡ 讀《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有感
讀書像在讀人。明明寂寞的生活在她的筆下那麼的富有創造性,我無法不為這個渾身散發著浪漫氣息且真性情的人感動。她就像沙漠里一直歡歌的童話。
走進這本書從《沙漠中的餐館》開始,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那一道道獨具創造魅力的中國菜,詩意的名字讓人想起故鄉的雨。更欣賞的是作者對於婚姻的態度。三毛說,「我極不願意在婚後失去獨立的人格和內心是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強調婚後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這種追求自我存在的執著讓人更加有一種魅力。可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女性以為婚姻意味著妥協與放棄某些權利,比如放棄工作的權利,放棄結交異性朋友的權利,甚至放棄尊嚴和話語權。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家庭生活中去,然後忘記了自我。她們甚至覺得這是對他足夠愛的表現,愛到可以犧牲自己。於此,我很不能夠理解。可悲的是,有些丈夫覺得妻子的付出理所應當。而荷西對於三毛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這個男人知道自己要的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因為他對她真愛,他可以包容她的所有,包括她的固執;因為是真愛,他不惜陪她去沙漠,不惜為她在茫茫的沙漠里尋找一架完整的駱駝骨。在《結婚記》中,荷西說「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想有一個人如果因為不能跟你在一起而感到疼痛,那麼這個人是真的在乎你。荷西是口袋裡只有14個西幣剛剛夠買兩張電影票就帶三毛去看電影的浪漫男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們彼此分別6年後,娶了三毛,實現了他的第一個承諾。似乎那句「我不在乎你有多少,關鍵是你可以給我多少。」的老套句子真的可以應驗愛情真偽。
看到這里,我想結婚也許是一件很簡單是事情:找一個尊重你個性,感知你心靈的人去愛,去生活!你也許會說,哪有那麼簡單。我們為什麼要想得那麼復雜?一定要給婚姻去載入那麼多的重量?如果你是女方,你是否一定要考慮那個男人有多少存款?有多大的房子?能給你一個怎樣的豪華婚禮?請問,你是嫁給錢,還是房子,還是婚禮?當然,還是有人把外在條件看得勝過一切。難道她不知道這根本就扭曲了婚姻的意義?婚姻被低俗的定義為一場人口交易,無知的人們虛偽的借傳統的幌子一葉障目。正因為這樣,很多女性因為外在的物質掩蓋了自己的心意,導致以後的婚姻生活中也處於弱勢的地位,於是不幸福的因子開始在空氣中彌散。所以,請把附加的條件都去掉然後問自己是否值得去愛他。即使你結婚了,也務必要保持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請不要把自己的所有生活依附在丈夫的肩上,也不要妄想你的丈夫是個超人。
生活就是歲月的消磨,寂寞的時光總會多過精彩瞬間,瑣碎的小事早以堆砌得超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過著看似荒蕪的時光,內心卻無比的充盈。這個善良的女人在撒哈拉沙漠上「懸壺濟世」幫助當地的居民。當然也因為她的樂善好施,總是被鄰居們打擾,可她依舊稱他們是芳鄰。跟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也許這些都算不得什麼。我欣賞三毛的挖掘新鮮的生活態度,佩服她可以活得如此的浪漫勇敢。
也許,有一天你會覺得,日子應該過像三毛那樣灑脫。獨立做自己,自己做獨立的事,哪怕行走在沙漠里,也不會因為沒有樹而害怕。
㈢ 撒哈拉的故事,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我不知道,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製的木頭傢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如何度過艱難的生活的。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給沙漠里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地生活狀態。她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
回首一路走來,我們在不停的喜泣憂傷,酸甜苦辣讓生活充滿味道,其中的過程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像三毛說的:「我想,一個人的過去就想聖經上雅格的天梯一樣,踏上一步絕不能上升到天國去。而人的過程,也是要一格一格耙梯子,才能到了某種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滿江風月,盡入眼前。這種境界與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長是個很艱難地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讓生活精彩,體驗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對生活,超越自我。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象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永恆的。
㈣ 求三毛《撒哈拉沙漠》讀後感。1000字左右。 不要從百度上的,創新!!!
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便是《撒哈拉沙漠》這一本描寫在沙漠發生的故事的書本。三毛與尤金都是寫沙漠的高手,這一本書與尤今的《沙漠里的小白屋》有著很大的共同點。
尤今的那一本書總是以調皮與開朗的敘述方法帶著讀者進入沙漠的奇妙之處,而三毛卻以憂郁的情緒帶著我們進入撒哈拉沙漠,讓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落後的故事悲劇,讓我們看到很多沙漠里的人們在遠離知識的情況下是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個冷淡的沙漠,三毛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輕松的筆調描寫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部落。沙漠里的人們都不識字,婦女病了也不去醫院,因為醫院的醫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禮是殘忍而奢侈的,沙漠里的婦女有著純真的開性卻地位卑微。讀著這一本書,我常常感到害怕,當我看到《娃娃新娘》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時,我的心痛了,當我看到《愛的尋求》里一個沙漠中的男人為了一個騙他的錢的女人而甘願墮落的時候,卻也憤怒了,當我看到《沙漠中的飯店》的時候,卻也為了一個中國女人的聰明機智而大笑……
三毛是一個女人,但是在這一本書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天真與好奇。為了了解幾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麼沐浴的,她興奮地鑽到「泉」里,卻看到了與想像中不同的事實,她看到了幾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樣用石塊刮下身上的污垢的,也看到了小孩在母親的懷里,和著污垢與汗水吸吮乳汁;甚至帶著荷西冒險去了西屬撒哈拉西岸海邊,看女人是如何灌腸的。
於是,當她初看到西屬撒哈拉西岸的時候卻驚嘆原來沙漠里還有如此一處美麗風景,世外桃園,但是心中的美好卻讓接下來看到的情景沖洗得乾乾凈凈。她看到了那些婦人愚昧地在沙灘里,將三大桶的海水由一條可以塞進體內的皮帶直灌入去內,然後到處找地方將體內污物拉出來……看到這里的時候,三毛已經不能以美麗來形容這一處地方了,在他們被人發現而後被人追趕的時候,她感到郁悶作吐,為了那裡的愚昧心痛。
看《懸壺濟世》一書,我們不由得為三毛的大膽捏了一把汗。當她因為好心而將自己的一些葯品贈人的時候,一夜之間成為了一個神醫,以至於沙漠里的人有什麼頭暈身疼的都來找她取葯。從不懂到錯有錯著,讓她成為了一個沙漠名人。於是,當姑卡的腳生瘡,她用中國的老葯方黃豆醫好了她;當鄰居的母羊生小羊生不下時,是三毛用在書上看到的方法醫好了它;當沙蒂的表妹就快餓死時,是三毛從她的臉上看到了飢餓,教她撿回了性命;還有幫法蒂瑪生小孩,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促使她大膽行醫的卻是那些甘願病死也不去看醫生的婦女,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醫生是男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遠離文明的封建與文明中的智慧,有著令人心酸的反差。
還有《娃娃新娘》,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關於風俗的殘忍與冷酷,看到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因為六天的婚禮,胖胖的臉變得眼眶都陷下去了。在《荒山之夜》里,也看到了沙漠中的惡毒與人性的缺陷,看到了人求生的本能與在沙漠里的危險……
這些讓人又哭又笑的故事組成了一本散文式的、名叫《撒哈拉沙漠》的書,我從書里看到了關於沙漠的美與丑,善與惡,文明與封建……
三毛在書里說,「飛蛾撲火的一刻里,定是很快樂與幸福的」,這一句話是形容沙侖的。一個明知被女子騙了還要執著下去的男人,有著令人感動的真摯,卻也有著令人心酸的愚蠢。在《撒哈拉沙漠》一書里,總是看到三毛用輕松的語調說著一個個悲劇的故事。想起了尤今,這個新加坡女作家,當她與丈夫在沙漠里的時候,總是寫著一件件快樂的故事,對沙漠,對人,對生活,都顯示出出奇的熱愛與興奮,在尤今的筆下,我們永遠看到沙漠可愛與美麗的一面。但是在三毛的筆下,我們卻看到了很多不願看到的醜陋。
沙漠是一個很讓人嚮往的地方,通常從其它出版物當中,我們只看到關於沙漠的偉大與雄壯,但是當我讀《撒哈拉沙漠》的時候,卻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面。女人不能以面目示人,只能像個木乃伊地包裹著,面上帶著長長的遮布,只露出一雙眼睛出來;男人,永遠代表著至高無限的權力,甚至在婚禮之上,作為迎親的隊伍里,女人也沒有資格摻和進去。一個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世界只有自己的丈夫與家庭,在新婚的日子裡,她也只能被人封閉隔離著,而不能有半句怨言。雖然三毛盡量以輕松的筆調寫來,但是也深深感到封建歷史一直存在著,從來沒有人試著去改變這一切。
重讀此書,我感受到了另一次心靈的煎熬。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沒有受到對女人的蔑視與不公。很多人對我說,此書讓他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與風俗,但是,我不禁反問,除了新奇就不能看到其它什麼了嗎?在沙漠中,我想三毛是沉重的,是不開心的,因為,她一直看著這里的人們是怎樣的自虐與冷漠。
讀《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不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卻是一個有魅力的女人,她用文字創造了一個絢麗的世界。當三毛的「撒哈拉」在我們面前展開時,我們會如同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在那樣的一片沙漠海洋中,三毛依靠著愛情和堅強白手成家,她憑借著無數個不可思議的創造,在一片沒有綠意的荒漠中開辟出了春天。
這位奇女子用她自己的語言詮釋了自己在他鄉的生活,這種奇特而又富於異國情調的流浪生活曾深深吸引著我。她在構思故事時,並不追求辭藻的堆砌,故事的戲劇化,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去敘述,不造作。三毛曾說:「不能解釋的,屬於前身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她就這樣來到了西屬撒哈拉,和荷西結了婚,並定居下來。
在《撒哈拉的故事》,三毛集中描寫了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幾個島嶼所獨有的景色,特有的人與事。我驚嘆於那些與我們迥然不同的生活與環境。也驚羨於三毛能親身去體驗,感受,去參與。三毛在作品中熱愛生活,探索人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奮,給人力量,使讀者也渴望像她一樣去流浪。
人物形象生動是三毛作品的特色。她的人物形神各異,特別使她對於市井小人物喜怒哀樂的描寫,傾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塑造,描寫,表現,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屬於小人物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同時,三毛對當地的風俗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使她的作品地方色彩濃烈。三毛所描述的那一段歲月就猶如一條溪流,靜靜流過讀者的心房。
三毛的人生只能歸屬於傳奇,她做了許多我想做卻又做不到或是不能做的事,她是在如此真性情地活著,她是在如此轟轟烈烈地愛著。讓人不能不羨慕又不能不心疼。三毛在《白手成家》一文中,說到:「我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喜歡《撒哈拉的故事》因為它流露善良,豁達,悲天憫人的性情。也許,寫喜劇的人,往往深嘗悲劇吧。「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白手成家》)
三毛是那麼熱烈地追求著愛,追求著美,追求著善。可是她卻畢竟是那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三毛呀!她在不停地奔波,流浪,最後還是一身傷痕,回來了。畢竟她不是只為自己活,她的肩上還有其他的責任。世上又有多少人如三毛一樣默默地承擔了,為父母,親人,這的確是一種奉獻,可是生命是無可選擇的,責任也是無法避免的,也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仍有光輝,雖然照亮別人時必須先燃燒自己。
三毛說:「人的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的疊積,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此時,我感慨萬千,在現實中跌跌撞撞,我也只是在追尋,難道,真是對人生一無所求便不會痛苦嗎,但我不想,我不想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因為我想像三毛一樣,走遍萬水千山,踏出一段屬於自己的精彩來。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圖書簡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精彩作品,五本一網打盡。唯一合法授權、合法銷售簡體版!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流浪——流浪遠方——三毛一生短暫,但經歷不凡。在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輟學的她一度自閉、叛逆,游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移居迦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後,三毛再度出走,游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歷程為主題,分為五卷:《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及《萬水千山走遍》。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記》、《沙巴軍曹》、《搭車客》、《哭泣的駱駝》、《啞奴》,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駱駝》;《寂地》,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溫柔的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飯店》原名《中國飯店》,最初發表於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聯合報》,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筆名「三毛」。附錄的九封書信,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
【作者簡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台灣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浙江省定海縣人。本名為陳懋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1964年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後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灣,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演講,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歲。
【圖書目錄】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中的飯店
結婚記
懸壺濟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觀浴記
愛的尋求
芳鄰
素人漁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寂地
收魂記
沙巴軍曹
搭車客
啞奴
哭泣的駱駝
書信(撒哈拉·台灣)
編後記
㈤ 《 撒哈拉大沙漠的故事 》50字讀後感不要太復雜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獨自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和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金苗論壇】
㈥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500字 速度要!!!!!!!!!!!!!1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台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並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像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持著這么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朴,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㈦ 寫一篇完整的《撒哈拉的故事》純讀後感(500字)
三毛的文字從感覺上讓人覺得很舒服,就像一陣微風吹過,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卻不留痕跡。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種用華麗的辭藻堆積起來的文章,覺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綉腿,華麗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瀾壯闊。 《撒哈拉的故事》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經歷,從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毛的樂觀、熱情、快樂的心境。 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無意發現三毛藏的所謂的「喉片」-----豬肉乾很好吃後,竟像小孩子一樣偷了一大瓶送給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饞的同事一見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騙豬肉乾吃,還包括回教徒在內!最後,當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闆稱贊時,我也跟著樂了起來。 「狡詐」的三毛!!
《結婚記》顯示了公證結婚的隆重與簡潔,字里行間,流露出了新娘為只有一個「駱駝頭骨」作結婚禮物和「走路去結婚」的幸福和自豪。「駱駝頭骨」作結婚禮物,常人會覺得不這卻恰恰顯可思議,其實,示出了三毛獨特的性格!獨特的三毛!!
《懸壺濟世》主要是說三毛做醫生,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國葯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醫,用指甲油來補人牙齒,而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病人牙齒都不痛了,足可以咬東西。這件事荷西知道後,「嚇得全部頭發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里的人物一樣」,又足以體現出了三毛聰慧調皮的性格.調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則是整本書中,給我震撼最強烈的一篇文章。它講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個風俗,就是新娘坐迎親的車時要被車上的男人一直毆打到男人家,而且說:「結婚不掙扎,事後要被人笑的。這樣拚命打才是好女子」。不僅如此,結婚初夜,竟然還公然用暴力奪取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貞操!真的是很令人氣憤,真是不公平啊!憑什麼男人就有權可以霸佔女人,把她們作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憑什麼要屈服於男人,失去自己的尊嚴?這一切聽起來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為美也就算了,這只是觀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單純的觀念的差別嗎?時代是進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簡單生活並沒有被影響到,可是終有一天,女人不會再受到壓迫!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毛是非常痛恨這個風俗的,體現了三毛是一個個性非常獨立的女性!獨立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點死掉了。看這一個故事的時候,我真是感到身臨其境,被當時的緊張、恐懼的氣氛所打動,也感染了三毛當時的那種恐懼心理,與她同急、同憂、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沙漠觀浴記》三毛離奇的遭遇讓我捧腹大笑;《芳鄰》里那些鄰居的行為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素人漁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價錢在吃自己賣出的魚」,而後賣魚的收賬單又被洗衣機泡爛,真如同看到他們「又哭又笑」;《死果》則介紹了十分厲害的「靈異」 現象,「這種符咒的現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點在做攻擊,它可以將這些小毛病化成厲鬼來取你的性命」看得有些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駕駛執照的有趣經歷……一個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其中也可以看出三毛對撒哈拉的熱愛。
讀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後,我看到了一個廣闊美麗的撒哈拉沙漠,她用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深刻地描寫沙漠中的人情風俗。在保守的觀念下,當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卻又不禁令人憐惜他們的可悲。在遙遠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著他們那一群人,與他們的故事。看到了一個快樂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像的美、有趣的美、真誠的美、燦爛的美、豐富的美、深情的美、憂傷的美、懷舊的美……說不完也說不盡,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字眼經三毛一組織竟會有如此的美。
三毛,一朵開放了的沙漠之花,沒有任何一種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終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純粹的!是最自由、最美麗的!
三毛,感動人的三毛!!
㈧ 關於三毛作品《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讀書報告
我前幾天剛看了一遍《撒》。
我覺得三毛寫的東西文筆不像張愛玲之類的細膩,她寫的讓人覺得,平凡,但是像泉水一樣很乾凈很舒服。我想這是她處理表達上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難忘的。。。呵呵,我覺得因人而異啦,我本人是對「荒山之夜」和「死果」這兩章比較感興趣。因為這兩章對生存和死亡那種心境描繪得很細致,在心理上給我比較大的沖擊。
三毛傳遞的,可能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姿態。
聯想。。。假如有一天我也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我不知道我又沒有那種勇氣活在那個貧瘠,並且一個月不能洗澡的地方。。
哲夫有評三毛撒哈拉的文章,你可以網路搜一下去看看。
btw,我挺喜歡三毛的,最近正在看《稻草人手記》,還不錯。
㈨ (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砂子塘小學:(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作者:祝健群來源:黨支部發表時間:2008-4-25 0:02:32訪問次數:1130次最初吸引我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為作家三毛,而是題目中的撒哈拉,(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兒時起就牽引著我,給我無限的遐想。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品味著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並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一樣,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產生一種踏著三毛足跡重遊的強烈沖動。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一、對大沙漠的熱愛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製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葯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二、對撒哈拉人的關愛在三毛的18個故事裡,在她質朴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恆久不變的愛,她愛每一個人,也愛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盡管周圍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鄰居們面對這個"異鄉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經常找他要錢,借東西不還,甚至連吃飯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還是友善地對待每個人,為他們提供幫助,傳遞著來自異鄉現代人的溫暖,讀後感《(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故事《搭車客》中,三毛在炎熱的正午,掉頭再回沙漠,為的是接出那個不肯放棄自行車的男孩;《啞奴》里,三毛和荷西對啞奴如朋友,忍受著鄰居們的冷眼,盡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啞奴,可終究擺脫不了啞奴被賣的結局。三毛只能無奈地以她犀利的筆觸揭露奴隸主的富有、兇狠和陰險,控訴著社會的不平等。三毛還在家裡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教婦女們數數、認字,傳授一些衛生常識,盡管那些不受規矩,不愛學習的"學生們"將家裡弄得臟兮兮,她也熱情地包容著。三毛和荷西以熱情與慷慨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後,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互動起來:荷西成了鄰居電器的修理匠、木匠與泥水匠;三毛則成了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三、夫妻之間的摯愛閱讀這部故事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里,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別熱愛大自然的天然傑作,荷西竟然煞費苦心地為她找來一副完整的駱駝骨架,並將作為新婚禮物。這樣的舉動讓人驚詫,同時也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登記結婚時,三毛一襲藍裙,草帽上插著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牽著她的手,溫情地行走在風中的沙漠里,充滿著浪漫與甜美…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餚冠以美名:"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嘆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為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團,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復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生活在沙漠的日子裡,既有苦中作樂的溫馨時刻,也有驚濤駭浪的生死考驗。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遊歷沙漠駕車撿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無法脫身,面臨危險。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處找繩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蕪,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開始降臨,氣溫很快下降,凍得發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來"救兵",卻"引狼入室"差點受侮辱。機智脫險後的三毛看著已經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干著天地下女人不敢乾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將碎片系成繩子,硬是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凄艷恐怖。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著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為一片詩意的蒼涼。--三毛《白手起家》〔(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三毛 撒哈拉沙漠 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呢,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品味著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結婚記等18個故事,感受的卻是另一番風景。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製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還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引得人不禁贊美:「你把羅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葯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