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讀後感1000字
A. 關於三毛作品《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讀書報告
我前幾天剛看了一遍《撒》。
我覺得三毛寫的東西文筆不像張愛玲之類的細膩,她寫的讓人覺得,平凡,但是像泉水一樣很乾凈很舒服。我想這是她處理表達上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難忘的。。。呵呵,我覺得因人而異啦,我本人是對「荒山之夜」和「死果」這兩章比較感興趣。因為這兩章對生存和死亡那種心境描繪得很細致,在心理上給我比較大的沖擊。
三毛傳遞的,可能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姿態。
聯想。。。假如有一天我也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我不知道我又沒有那種勇氣活在那個貧瘠,並且一個月不能洗澡的地方。。
哲夫有評三毛撒哈拉的文章,你可以網路搜一下去看看。
btw,我挺喜歡三毛的,最近正在看《稻草人手記》,還不錯。
B.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500字 速度要!!!!!!!!!!!!!1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台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並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像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持著這么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朴,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C. 《 撒哈拉大沙漠的故事 》50字讀後感不要太復雜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獨自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和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金苗論壇】
D. 沙拉沙漠的故事第一篇的讀後感
讀書,就像在讀人。寂寞恐懼的生活,在她的筆下,是那麼的愉快。自然、
清新、樸素,成為了她文字的特色。
三毛,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沙漠住。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地調動工作跟著去了。然後她和荷西在沙漠平淡地結了婚。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在她的筆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變得豐富多彩。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松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把銀耳當做燕窩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成了美麗的「羅馬」,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
三毛是聰明的。她能夠不拘於世俗,僅因為前世的鄉愁,就這樣背起了背包,去往一個神秘、未知的沙漠。她不會讓自己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里,喜歡我行我素,喜歡自由自在。
三毛是脫俗的。她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十三歲就蹺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時就逃學去墳墓對讀閑書。她沒有數字觀念,不肯為了金錢工作,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旅行和讀書都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痛苦都夾雜其中。
三毛是有情趣的。讀她的作品,我才知道豬肉乾叫做中葯——「這不是你吃的,是葯,是中葯。」;粉絲叫做雨——「這個啊,叫做雨。」;粉絲,叫做燕窩——「都不是,是你釣魚的那種尼龍線,中國人加工變成白白軟軟的了。」「以後這只很貴的魚翅膀,請媽媽不要買了,我要去信謝謝媽媽。」紫菜,被叫做復寫紙——「你看,沒有藍色,我使用反面復寫紙卷的,不會染到口裡去的。」她不是在胡說八道,是在培養生活的情趣。她與荷西,每時每刻都在生活。那是一種異想天開的生活,充滿了幸福與快樂。
三毛是無拘無束的。那一場平淡得不可再平淡地婚禮,沒有正式的禮服,沒有交換戒指,沒有盛大的宴席。像木偶一樣被人擺布著結束了婚禮儀式,切了荷西同事送來的新婚蛋糕,補戴戒指後,他們的婚禮就這么結束了。
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三毛對沙漠人們的熱愛。盡管他們文化素質很低,封建迷信,蠻不講理,甚至貪小便宜。但是三毛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著他們,貢獻自己的葯箱,分享自己的食物,烹飪美味的佳餚,分享自己的日用品,為女子開設課堂。她始終以公平的心態對待他們,不卑不亢,盡管那些摩擦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
還有,「愛」貫穿著所有的字眼。從三毛決定去沙漠,荷西默默收拾行李一同去的那一刻,三毛就決定要跟著這個長著大鬍子的外國人流浪一生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情,就這么誕生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充滿幻想與脫俗。而巴西里與沙伊達的愛情,是不可見人,是悲痛與傷痛。緣分,何其重要,最重要的,都還是愛對了人。因為有荷西,才有了那一個可愛的三毛。
但是,安定的歸屬卻突然急轉直下,與摯愛的荷西錐心的死別,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追隨荷西。直到她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震撼人心。
E.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在她的筆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變得豐富多彩。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松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