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00
A. (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砂子塘小學:(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作者:祝健群來源:黨支部發表時間:2008-4-25 0:02:32訪問次數:1130次最初吸引我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為作家三毛,而是題目中的撒哈拉,(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兒時起就牽引著我,給我無限的遐想。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品味著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並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一樣,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產生一種踏著三毛足跡重遊的強烈沖動。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一、對大沙漠的熱愛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製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葯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二、對撒哈拉人的關愛在三毛的18個故事裡,在她質朴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恆久不變的愛,她愛每一個人,也愛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盡管周圍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鄰居們面對這個"異鄉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經常找他要錢,借東西不還,甚至連吃飯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還是友善地對待每個人,為他們提供幫助,傳遞著來自異鄉現代人的溫暖,讀後感《(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故事《搭車客》中,三毛在炎熱的正午,掉頭再回沙漠,為的是接出那個不肯放棄自行車的男孩;《啞奴》里,三毛和荷西對啞奴如朋友,忍受著鄰居們的冷眼,盡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啞奴,可終究擺脫不了啞奴被賣的結局。三毛只能無奈地以她犀利的筆觸揭露奴隸主的富有、兇狠和陰險,控訴著社會的不平等。三毛還在家裡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教婦女們數數、認字,傳授一些衛生常識,盡管那些不受規矩,不愛學習的"學生們"將家裡弄得臟兮兮,她也熱情地包容著。三毛和荷西以熱情與慷慨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後,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互動起來:荷西成了鄰居電器的修理匠、木匠與泥水匠;三毛則成了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三、夫妻之間的摯愛閱讀這部故事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里,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別熱愛大自然的天然傑作,荷西竟然煞費苦心地為她找來一副完整的駱駝骨架,並將作為新婚禮物。這樣的舉動讓人驚詫,同時也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登記結婚時,三毛一襲藍裙,草帽上插著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牽著她的手,溫情地行走在風中的沙漠里,充滿著浪漫與甜美…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餚冠以美名:"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嘆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為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團,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復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生活在沙漠的日子裡,既有苦中作樂的溫馨時刻,也有驚濤駭浪的生死考驗。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遊歷沙漠駕車撿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無法脫身,面臨危險。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處找繩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蕪,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開始降臨,氣溫很快下降,凍得發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來"救兵",卻"引狼入室"差點受侮辱。機智脫險後的三毛看著已經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干著天地下女人不敢乾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將碎片系成繩子,硬是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凄艷恐怖。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著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為一片詩意的蒼涼。--三毛《白手起家》〔(讀後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撒哈拉的故事,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我不知道,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製的木頭傢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如何度過艱難的生活的。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給沙漠里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地生活狀態。她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
回首一路走來,我們在不停的喜泣憂傷,酸甜苦辣讓生活充滿味道,其中的過程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像三毛說的:「我想,一個人的過去就想聖經上雅格的天梯一樣,踏上一步絕不能上升到天國去。而人的過程,也是要一格一格耙梯子,才能到了某種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滿江風月,盡入眼前。這種境界與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長是個很艱難地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讓生活精彩,體驗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對生活,超越自我。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象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永恆的。
C. 求三毛《撒哈拉沙漠》讀後感。1000字左右。 不要從百度上的,創新!!!
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便是《撒哈拉沙漠》這一本描寫在沙漠發生的故事的書本。三毛與尤金都是寫沙漠的高手,這一本書與尤今的《沙漠里的小白屋》有著很大的共同點。
尤今的那一本書總是以調皮與開朗的敘述方法帶著讀者進入沙漠的奇妙之處,而三毛卻以憂郁的情緒帶著我們進入撒哈拉沙漠,讓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落後的故事悲劇,讓我們看到很多沙漠里的人們在遠離知識的情況下是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個冷淡的沙漠,三毛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輕松的筆調描寫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部落。沙漠里的人們都不識字,婦女病了也不去醫院,因為醫院的醫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禮是殘忍而奢侈的,沙漠里的婦女有著純真的開性卻地位卑微。讀著這一本書,我常常感到害怕,當我看到《娃娃新娘》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時,我的心痛了,當我看到《愛的尋求》里一個沙漠中的男人為了一個騙他的錢的女人而甘願墮落的時候,卻也憤怒了,當我看到《沙漠中的飯店》的時候,卻也為了一個中國女人的聰明機智而大笑……
三毛是一個女人,但是在這一本書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天真與好奇。為了了解幾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麼沐浴的,她興奮地鑽到「泉」里,卻看到了與想像中不同的事實,她看到了幾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樣用石塊刮下身上的污垢的,也看到了小孩在母親的懷里,和著污垢與汗水吸吮乳汁;甚至帶著荷西冒險去了西屬撒哈拉西岸海邊,看女人是如何灌腸的。
於是,當她初看到西屬撒哈拉西岸的時候卻驚嘆原來沙漠里還有如此一處美麗風景,世外桃園,但是心中的美好卻讓接下來看到的情景沖洗得乾乾凈凈。她看到了那些婦人愚昧地在沙灘里,將三大桶的海水由一條可以塞進體內的皮帶直灌入去內,然後到處找地方將體內污物拉出來……看到這里的時候,三毛已經不能以美麗來形容這一處地方了,在他們被人發現而後被人追趕的時候,她感到郁悶作吐,為了那裡的愚昧心痛。
看《懸壺濟世》一書,我們不由得為三毛的大膽捏了一把汗。當她因為好心而將自己的一些葯品贈人的時候,一夜之間成為了一個神醫,以至於沙漠里的人有什麼頭暈身疼的都來找她取葯。從不懂到錯有錯著,讓她成為了一個沙漠名人。於是,當姑卡的腳生瘡,她用中國的老葯方黃豆醫好了她;當鄰居的母羊生小羊生不下時,是三毛用在書上看到的方法醫好了它;當沙蒂的表妹就快餓死時,是三毛從她的臉上看到了飢餓,教她撿回了性命;還有幫法蒂瑪生小孩,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促使她大膽行醫的卻是那些甘願病死也不去看醫生的婦女,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醫生是男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遠離文明的封建與文明中的智慧,有著令人心酸的反差。
還有《娃娃新娘》,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關於風俗的殘忍與冷酷,看到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因為六天的婚禮,胖胖的臉變得眼眶都陷下去了。在《荒山之夜》里,也看到了沙漠中的惡毒與人性的缺陷,看到了人求生的本能與在沙漠里的危險……
這些讓人又哭又笑的故事組成了一本散文式的、名叫《撒哈拉沙漠》的書,我從書里看到了關於沙漠的美與丑,善與惡,文明與封建……
三毛在書里說,「飛蛾撲火的一刻里,定是很快樂與幸福的」,這一句話是形容沙侖的。一個明知被女子騙了還要執著下去的男人,有著令人感動的真摯,卻也有著令人心酸的愚蠢。在《撒哈拉沙漠》一書里,總是看到三毛用輕松的語調說著一個個悲劇的故事。想起了尤今,這個新加坡女作家,當她與丈夫在沙漠里的時候,總是寫著一件件快樂的故事,對沙漠,對人,對生活,都顯示出出奇的熱愛與興奮,在尤今的筆下,我們永遠看到沙漠可愛與美麗的一面。但是在三毛的筆下,我們卻看到了很多不願看到的醜陋。
沙漠是一個很讓人嚮往的地方,通常從其它出版物當中,我們只看到關於沙漠的偉大與雄壯,但是當我讀《撒哈拉沙漠》的時候,卻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面。女人不能以面目示人,只能像個木乃伊地包裹著,面上帶著長長的遮布,只露出一雙眼睛出來;男人,永遠代表著至高無限的權力,甚至在婚禮之上,作為迎親的隊伍里,女人也沒有資格摻和進去。一個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世界只有自己的丈夫與家庭,在新婚的日子裡,她也只能被人封閉隔離著,而不能有半句怨言。雖然三毛盡量以輕松的筆調寫來,但是也深深感到封建歷史一直存在著,從來沒有人試著去改變這一切。
重讀此書,我感受到了另一次心靈的煎熬。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沒有受到對女人的蔑視與不公。很多人對我說,此書讓他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與風俗,但是,我不禁反問,除了新奇就不能看到其它什麼了嗎?在沙漠中,我想三毛是沉重的,是不開心的,因為,她一直看著這里的人們是怎樣的自虐與冷漠。
讀《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不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卻是一個有魅力的女人,她用文字創造了一個絢麗的世界。當三毛的「撒哈拉」在我們面前展開時,我們會如同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在那樣的一片沙漠海洋中,三毛依靠著愛情和堅強白手成家,她憑借著無數個不可思議的創造,在一片沒有綠意的荒漠中開辟出了春天。
這位奇女子用她自己的語言詮釋了自己在他鄉的生活,這種奇特而又富於異國情調的流浪生活曾深深吸引著我。她在構思故事時,並不追求辭藻的堆砌,故事的戲劇化,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去敘述,不造作。三毛曾說:「不能解釋的,屬於前身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她就這樣來到了西屬撒哈拉,和荷西結了婚,並定居下來。
在《撒哈拉的故事》,三毛集中描寫了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幾個島嶼所獨有的景色,特有的人與事。我驚嘆於那些與我們迥然不同的生活與環境。也驚羨於三毛能親身去體驗,感受,去參與。三毛在作品中熱愛生活,探索人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奮,給人力量,使讀者也渴望像她一樣去流浪。
人物形象生動是三毛作品的特色。她的人物形神各異,特別使她對於市井小人物喜怒哀樂的描寫,傾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塑造,描寫,表現,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屬於小人物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同時,三毛對當地的風俗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使她的作品地方色彩濃烈。三毛所描述的那一段歲月就猶如一條溪流,靜靜流過讀者的心房。
三毛的人生只能歸屬於傳奇,她做了許多我想做卻又做不到或是不能做的事,她是在如此真性情地活著,她是在如此轟轟烈烈地愛著。讓人不能不羨慕又不能不心疼。三毛在《白手成家》一文中,說到:「我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喜歡《撒哈拉的故事》因為它流露善良,豁達,悲天憫人的性情。也許,寫喜劇的人,往往深嘗悲劇吧。「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白手成家》)
三毛是那麼熱烈地追求著愛,追求著美,追求著善。可是她卻畢竟是那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三毛呀!她在不停地奔波,流浪,最後還是一身傷痕,回來了。畢竟她不是只為自己活,她的肩上還有其他的責任。世上又有多少人如三毛一樣默默地承擔了,為父母,親人,這的確是一種奉獻,可是生命是無可選擇的,責任也是無法避免的,也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仍有光輝,雖然照亮別人時必須先燃燒自己。
三毛說:「人的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的疊積,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此時,我感慨萬千,在現實中跌跌撞撞,我也只是在追尋,難道,真是對人生一無所求便不會痛苦嗎,但我不想,我不想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因為我想像三毛一樣,走遍萬水千山,踏出一段屬於自己的精彩來。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圖書簡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精彩作品,五本一網打盡。唯一合法授權、合法銷售簡體版!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流浪——流浪遠方——三毛一生短暫,但經歷不凡。在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輟學的她一度自閉、叛逆,游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移居迦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後,三毛再度出走,游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歷程為主題,分為五卷:《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及《萬水千山走遍》。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記》、《沙巴軍曹》、《搭車客》、《哭泣的駱駝》、《啞奴》,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駱駝》;《寂地》,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溫柔的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飯店》原名《中國飯店》,最初發表於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聯合報》,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筆名「三毛」。附錄的九封書信,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
【作者簡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台灣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浙江省定海縣人。本名為陳懋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1964年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後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灣,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演講,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歲。
【圖書目錄】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中的飯店
結婚記
懸壺濟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觀浴記
愛的尋求
芳鄰
素人漁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寂地
收魂記
沙巴軍曹
搭車客
啞奴
哭泣的駱駝
書信(撒哈拉·台灣)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