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戰國故事讀書筆記300字

戰國故事讀書筆記3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1 15:17:48

❶ 讀戰國七雄的讀後感1500字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的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是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過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爭霸,戰國七雄,無不是戰國的佼佼,他們先後登上歷史舞台,演繹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舞台上有傾國傾城的美女,有力能舉鼎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許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乾的君主。讀《東周列國志》帶你進入歷史的長河,讓你體驗激盪與奮進的人生,讓你經歷梟雄的滄桑,更讓你一觸即發想爭霸的夢。

讀《東周列國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為智者?簡單的說智者就是有頭腦的人。如宴嬰﹑勾踐。智者是時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擺脫死亡的噩耗,智者永遠都是時代的上從人物,當然作為一名智者是需要歷史的選擇。然而智者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也有無奈,因為他們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會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為智者是因為他們的心思縝密面面俱到。成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知識是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魚得水。所以我認為只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使我們屹立於世。

讀《東周列國志》讓我知道,當我們在痛苦絕望,對生命感到極度時如果只有一剎那的時間,聽到生命意義的肯定回答,縱使下一剎那就被濁流所吞噬,我們也會覺得滿足,而且在短暫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活下去,那不單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愛生命的表現。只要我們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環境也能重生。因為生命是人的本源,沒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談。但驀然回首卻發現,這這個世界的悲劇和無奈太多,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現有的美好,然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做實際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然而當我把《東周列國志》讀完兩遍之後,卻猛然發現,自己的見解有點偏激。這才發現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護,莖葉的扶持,碩根的支撐;生命是單純的,她單純的如一粒種子,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厚實的土地,和煦的陽光,溫暖的春風;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堅固的堤岸源頭的生生不息。因此我們要熱愛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讓我們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輝,讓我們為自己擁有堅強而美麗的生命而自豪。

讀《東周列國志》之後,彷彿腦海無形中有了規劃,也許是潛在意識上的熏陶,他好像指引我前進,為我明確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裡操控著一切呢?又是誰將我帶到這無暇的空間?原來是理想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燈,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巨大動力,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於有了靈魂,前進的路即便障礙重重,也擋不住我們理想的帆舵。明確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會因此而精彩。

讀《東周列國志》我知道了許多精彩故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無不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在於它擁有了後無來者血的經驗,也是中華民族血的教訓。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無一不是歷史瑰麗的「結晶」,然而這卻是億萬人民用生命所銜接起來的,是人類的瑰寶。讀了它真讓我獲益匪淺。希望大家也來讀讀,相信定有所獲。
望採納

❷ 戰國故事讀後感400字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五百多年的信使和半信使時代的歷史,似乎經歷了一場浩劫,那是個國際動盪不安,戰爭不斷的年代。齊晉秦楚吳——春秋五霸,經過相互殘殺,逐君殺君,封國吞並,殺戮不斷,在前五世紀的時候,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並立,各國還是都歷經了國王被誅殺或放逐動-亂過程,領土也是擴了又減,削了再增,貌似一片山河破碎風飄絮凋零社會。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思想卻得到了空前繁榮的發展,諸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除道法儒三大家思想流派外,農學葯學軍事學都有史無前例的著作,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詩,《詩經》 《離騷》也形成在那個年代,在當時並不算強大的魏國,教育卻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京城擁有一大批文人說客,只可惜魏國國君不能知人善用,後來這兒走出了一大批國各的宰相大尉,那時雖是戰亂,卻人人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不只是國王們無暇顧及還是另有所圖,各類學術研究自由辯論,留下了很多重要的作品,許多都是後人不能及的。在後來漢朝統一中原,儒家逐漸成為正統的兩千多年的帝制王朝下,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文學-潮流,學術爭論此起彼伏的呼聲也沒有之前那麼強烈,恐怕到得了思想解放的今天也可媲美一番。一些天才似的人物,蘇秦,管仲,都是一流的宰相之才,軍事家孫臏龐涓,伍子胥,范蠡,這些少有的先知遠見者,這些人都讓那個充滿禍亂的春秋戰國時代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而後來儒家學說的興起卻以一種無法理解的方式迅速蔓延,孔丘當時的政治生涯並不得志,而他所在的魯國卻恰到好處的滋養了這位教育巨子,魯國保有當時最為完好的宮廷禮儀系統,著作最多,這無疑是儒教的來源。法家的思想已近現代的法律雛形,可仍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不僅在於孔丘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宣傳得當,還是在於這種默認的帝制宮廷的正統,禮教的天然屏障,為帝王服務的紀實性,可自此以後,其它各家的呼聲就逐漸銷聲匿跡,這種崇古尚古的風習自此而來,那些所敘說的黃帝炎帝的理想中的賢人聖人也被人慢慢接受,但中華民族的思想從此便被禁錮了,再也沒有第二個百家爭鳴的學術綻放的時代了,不敢想像當時中國如果能始終保持這一趨勢,那麼中國的文化水平該有多高呵,當然歷史不可能重來的

❸ 《漢林達歷史故事選》讀後感350字

是林漢達歷史故事吧

《中國歷史故事集》還能不能延續林漢達的寫法往下編?1978年雪崗進入中少社,重新編這套書,當得知林漢達先生有部近50萬字的《三國故事新編》的手抄遺稿後,雪崗產生了一個想法:對林先生的遺稿進行縮減改寫,編一本《三國故事》。1981年4月,8萬字的《三國故事》問世,林漢達的夫人很激動地說:「這正是漢達的東西。」編輯部、各界人士和林漢達親友的認可給《中國歷史故事集》的續編續寫帶來了希望。又過了30年,深諳林漢達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的雪崗退休之後,才開始動筆把後五本,清朝、南北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寫了出來。著急的讀者問,時間是不是太長了?
雪崗說:「時間長是社會環境造成的,也是我們工作環境造成的。我想長也有長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呼聲很高的時候忙忙叨叨把這本書弄完,會是一個很遺憾的東西。當時思想僵化還沒有完全打破,我自己的思想桎梏也很大。林先生1957年曾經被打成『右派』,寫的時候就有很多顧慮,在《東漢故事》里其實有些痕跡。」
現在歷史讀物多如牛毛,《中國歷史故事集》有什麼特點呢?這套書主要取材正史,每冊精選二十多個故事,用絲線串珠的手法,把人物和事件串起來講,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一體。敘述時採用帶有北京味兒的口語化的語言,如道家常,引人入勝。所以當年葉至善先生就說:「它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林漢達先生是寧波人,說話滿口寧波話,但是他寫出的東西倒是帶北京味。為了解民間的口語,他請一些相聲演員來家鑽研。林漢達先生對語言琢磨得非常細,比如寫手的動作,就有幾十個詞語:掐、捏、握、把……絕不重復。語氣則是平常說話、聊天的語氣。周有光先生曾經回憶在幹校的時候,林漢達先生和他討論語言的現代化,比如「揠苗助長」改成「拔苗助長」。林漢達先生認為通俗語言是非常有魅力的,比如口語中不說「遺孀」只說「寡婦」,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翻譯成《風流寡婦》,如果翻譯成《風流遺孀》,恐怕對觀眾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中國歷史故事集》的語言也非常平實而吸引人。
口語也是在發展的,雪崗舉個例子,像「胡說八道」這是口語吧?但是清朝的時候,在旗的人不這么說,他說「別瞎說八道」。因為胡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統稱,所以清朝人非常忌諱這個胡。東北人現在也是說「瞎說八道」,不說「胡說八道」,所以雪崗在書寫的時候就讓漢族人「胡說八道」,讓滿族人 「瞎說八道」。
這套書的插圖請的都是名家,《春秋戰國》請的是劉繼卣先生,《西漢故事》請的是董天野,都是連環畫的大師,當年「北劉南董」指的就是他們二位。後七本請的是當代中年畫家張健。雪崗在續寫時候跟編輯部放了一句狠話:「如果你們插圖不用劉繼卣董天野的畫,而是用現在的電腦流水作業,寫完我寧願不出。」
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這套書也做了一些修訂。比如《戰國故事》中關於蘇秦和張儀的故事,主要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但是後來的考古有了新的說法,考慮到林漢達先生已經去世,這次仍保留了原來的文字,同時做了注釋。
《中國歷史故事集》影響了幾代讀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央視百家講壇著名講師康震說就是這套書引導他走上了文史道路。小時候他數學總是甩尾巴,媽媽不讓他看故事書,只做數學題。有一天他在書店被《戰國故事》、《西漢故事》的插畫和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跟媽媽說:「向毛主席保證,只要你給我買了這個書,我數學成績絕對排在前二十名。」這套書康震一直保留著,去年暑假還臨摹了劉繼卣先生的插圖《胡服騎射》。「劉繼卣插畫很講究,他對古代人穿什麼衣服,包括帽子上的纓都研究過,這兩本書對我後來考上大學中文系特別有幫助。」
雪崗和林漢達先生終生未曾謀面,卻因書結緣,這也算得上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話

❹ 戰國故事讀後感

讀完《戰國故事》這本書後,我了解了很多兵法,也知道了很多典故,更了解了許多書里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孟嘗君、平原君、藺相如、孫臏等,他們總是能在緊急關頭想出妙招,解決問題。書里還有許多能征慣戰的大將軍,如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趙國的廉頗等,他們在戰場上帶領軍士奮勇拼殺,毫無懼色,攻下了一個個城堡,取得了一個個勝利。中國的歷史故事是多麼悠久、多麼深厚,那麼多的歷史人物,真是讓我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當你走進故事當中,用心細細品味中國5000年的歷史時,你就會覺得這些故事和人物中蘊藏了許多道理,讓你百看不厭,在陶醉在緊張、精彩的故事中時,更加喜歡上中國的歷史,也更為今天的中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❺ 春秋戰國讀書筆記300字

剛剛讀完春秋戰國史,對大一統以前的中國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記得小學三年級剛上歷史課的時候就迷上了歷史,那個時候要背歷史朝代歌,前三句是「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就是對我國大一統前歷史的簡單清晰之總結。現在又讀,經歷了人生浮沉和世事滄桑,多了思考,少了趣味。在對秦漢大一統前的中國歷史,尤其是春秋戰國史的閱讀中,我有幾點感悟。
1.人的發展如國家發展一樣,成績的取得需要長久的經營。我們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沒有取得成績,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對自身的發展沒有一個良好的規劃並付諸實施,我們缺乏的是規劃人生的意識和堅持到底的信念,所以很多人碌碌無為一輩子,到頭來長嘆命運不公。戰國末年,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是自秦襄公開始累世經營的結果,而不全是始皇帝嬴政一人之功。所以,我們不要抱怨,而要反躬自省,先賢曾子能做到「日三省吾身」,就算我們每日一省,尋找不足,不斷改正,也會取得一些成績。
2.人際關系如列國關系一樣,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交往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為人處世之道,弱者的示人以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而強者的示人以弱則可能是迷惑敵人的一種方式。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之示吳以弱,是為了保存國家,而後忍辱負重繼續示弱是為了贏得發展時間,直到有了足夠的實力才給吳以致命打擊。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雖不似國家關系凶險,但同樣需要根據情況的不同而調整自己,這不是要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變色龍,而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不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要防止因自己的言行不當而暗中樹敵。

❻ 春秋戰國讀後感

王國保衛戰中最重要的人都會有那麼多錢一個人都市女性主義文學作品有!好嗎

❼ 戰國七雄的成語故事讀後感100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回他,自認為是天下無答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我的感想: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有更正確更深入的認識,單憑我們在學校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才是硬道理.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❽ 《戰國策》讀後感400字~600字

《戰國策》是現在保存下來的不多的記載戰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之一。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依次分國家編寫的。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西漢末年劉向將其編訂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為《戰國策》。我近日閑來無事,便將其潛心「攻讀」了一番,覺得有所斬獲。
全書讀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詭」,真的很「詭」。由於《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各國謀臣和策士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辭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所謂縱橫家,也是戰國時代獨有的一派。當時的政客分合縱與連橫。連橫及與秦交好,而合縱則是各國合力抗秦。於是乎,抱有不同政見而又渴望權力以一展宏圖的策士們,比如蘇秦、張儀等等便開始了一番波瀾壯闊的對決。
舉個例子吧,《戰國策·秦策三·齊助楚攻秦》中,張儀就完美演繹了一個說客足以扭轉乾坤的能力。話說齊國援助楚國打秦國,佔領了曲沃。秦王想要討伐齊國,可是齊楚邦交友善,無從下手。於是張儀自告奮勇前去楚國游說。他對楚王說:我們秦王最敬愛的是您,我們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們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齊王,我們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齊王。可是您怎麼能和他這樣的人為伍呢?因為齊國太丑惡了,所以我們秦國想要討伐他,可是貴國卻和齊國相交甚歡。所以秦王無法好好聽從於您,我們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齊國斷交,我會懇請秦王把方圓六百里的土地獻給您。這樣您不但削弱了齊國,交好了秦國,還增強了自身實力,豈不是一舉三得?
張儀看似出了個高招,將楚王說得是心花怒放。可是當楚國與齊國絕交後,張儀卻「耍賴」再也沒有出現。楚國沒得到土地,齊楚兩國最終被秦國各各擊破了。
其實,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般地看出《戰國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說辭,大多都是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們大多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通過一個又一個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詭異的小觀點,讓你不斷對其進行認同,小觀點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終不知不覺的對他的觀點表示贊成。
這就是我讀完全本書最大的感覺。「詭」!各色人士詭異的性格不說,最令人稱道的就是說客們的詭辯了。一則又一則充滿邏輯思想而又爭鋒相對的說辭,一篇又一篇向君王們闡述自我見地的高談闊論,處處彰顯著策士們的睿智以及語勢磅礴。
不得不承認,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亞於現代人。他們的思想、智慧使我徹底折服,這是《戰國策》給我帶來的巨大震撼。

❾ 春秋戰國那些事兒讀後感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