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描寫什麼樣的故事
⑴ 所見編一個小故事(300字)
所 見
知識目標
1、學會「所、振、欲,蟬、忽、閉」這6個字。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詩句理解「欲、捕、鳴」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維,理解詩句的意思。
4、能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培訓觀察、想像能力,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古詩,品味古詩,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理解詩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詩的意境理解。
教學方法
通過有感隋地朗讀體會古詩韻味及語言美,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
教學准備
生字卡片、幻燈片
第一課時
一、觀察課文配圖
1、請看圖上都畫著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重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干什麼的?
二、揭示課題
解題:牧童騎牛唱歌,忽然聽到蟬叫,停住歌聲,跳下牛,准備捕蟬。這景象被詩人袁枚看見了,覺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寫下來成為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三、讀詩歌
1、復習有關音節。(出示卡片、指名讀)
2.掌握生字讀音,並在詩中用筆畫出來。
3.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讀。(讓識字差的學生多讀)
4.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讀。
5.檢查讀的情況:採取指名讀,全班通讀等形式。
6.教師范讀。(指導學生領會詩句中的停頓)
四、初步了解詩文
1.看插圖,讀課文,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2.指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思考:起初牧童騎在牛背上做什麼?後來呢?
3.讀詩文,幫助學生了解詞意。
「欲」:在詩中的意思是「想要」。
「鵲」:「樹陰」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看插圖)
「鳴」:「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熟讀課文
二、了解詩句的意思 (打出幻燈片、邊看圖邊了解)
1.讀第一、二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 說說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騎在牛背上。他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中振盪。)
(2) 指導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讀全句,邊讀邊想像牧童騎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
2.讀第三、四句。(看圖或幻燈,思考)
(1) 齊讀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麼?(觀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麼知道樹上有知了? (學生找到「鳴」字)
(3) 讀到這里,你覺得牧童怎樣?(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4) 牧童捉到蟬了嗎?編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三、朗讀全詩
1.自由讀,邊讀邊體會詩的意思。
2.大聲朗讀,想像濤人當時所見到的情景。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及寫字
1.讀課後田字格中的生字,邊讀邊組詞。
2.讀下面的字,想想怎樣記住這些字,可聯系學過的字記憶。
所 牧 振 欲 鳴 閉
3.指導寫字。
(1) 仔細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麼位置起筆、落筆,照樣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寫兩遍。(教師行間巡視)
(2)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指導。例如:「所」字的兩部分要寫平;「振」右半部要寬,上下要勻稱;「鳴」口字旁要靠上一點;「蟬」的「蟲」不要寫得太向下要寫在「單」的一橫上面。
4.聽寫生字新詞。
所 見<
⑵ 《所見》改寫成故事怎麼寫
詩人走在洛陽城的街頭,看見秋風吹動,樹上的葉子飄落下來,直飄到詩人面前,他拿起一片葉子在手,忽然心底一股涼意,想起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
回到家
拿起毛筆,千言萬語,
想要表達的心情全擁堵在心頭,
思緒萬端,寫呀寫,怎麼也寫不盡,滿心的思鄉之情。
剛剛感覺寫好了,封好信函,
這才遞給捎信的人,捎信的人起身要走,他再次叫住他,把書信又拿了出來,有仔細看過,總感覺意猶未盡,那深深地鄉思,在心頭在眉頭....百轉千回
⑶ 編寫所見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都被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唬功杠嘉蘄黃擱萎功聯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到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
。
⑷ 《所見》古詩可以怎麼翻譯成小故事
牧童騎在黃牛的身上,大聲歌唱,他動聽的歌聲穿越在整個樹林里。唱著,唱著,他忽然停了下來,四處尋望,看見了一隻蟬在樹上鳴叫,牧童很想抓到蟬。他輕輕地從牛身上下來,慢慢地走到樹前,這時蟬停住了叫聲。牧童失望地回到牛背上,繼續唱著歌曲,他想和蟬比賽唱歌。
1、詩歌原文
所見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yuè)。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2、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3、創作背景
《所見》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放牛的小孩騎著牛,大聲地唱著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隻鳴叫的蟬吧,忽然停止了歌聲,站立在柳樹旁。這一切叫袁枚看見了,袁枚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袁枚親眼看到的。
⑸ 生活中處處都有傳遞快樂的的人,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一個你所見到的傳遞快樂的故事
日本有個叫清水龜之助的郵差。每天他都一大早就出門,用自行車馱著報刊和郵件穿梭於大街小巷。
郵差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微薄(bó báo),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一生的職業。但清水龜之助一干就是25年,成為日本屈指可數的老郵差。
凡是接受過清水龜之助服務的居民都十分喜歡他,因為他每天都很快樂,居民們從他手中拿到信件和報刊的時候,也得到一份他帶來的由衷的快樂。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身成就獎」。以前得到這個獎項的大都是「社會精英」,這一年政府卻將其頒給了清水龜之助。有人對一個郵差獲此大獎感到不解。但是,在得知清水龜之助的事跡後,他們改變了看法。很多人認為:經濟界人士給民眾帶來富裕,清水龜之助則給民眾帶來了快樂,而快樂是無法用金錢購買的。
▲在一次訪談中,記者問清水龜之助為什麼會這樣快樂地干一份如此枯(躁 燥 噪)的工作。清水龜之助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孩子隨母親到寺廟去進香,看到老和尚在洗鮮桃,孩子站住了不想走。老和尚便把洗好的桃子遞給孩子,但母親不讓孩子伸手,並對老和尚說:「師父還是自己留著吧,這桃子若是給了他,你就少了一個!」老和尚聽後便笑了:「我少吃一個桃子,但多了一個人吃桃的快樂。」老和尚把鮮桃塞到孩子的手中,飄然而去。
清水龜之助說,那個孩子就是他自己,從此以後,他就知道快樂是可以互相傳遞的。他做郵差時,最初很苦惱,但他不想把自己的苦惱傳染給別人,因此始終在工作時露出笑驗。他看到那麼多人在接到信件時露出微笑,那份快樂又傳遞給了自己,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訪談播出後,那段精彩對話得到的好評如潮。人們後來就把清水龜之助稱作「傳遞快樂的人」。
⑹ 編寫所見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⑺ 《所見》(清)袁枚這首古詩把它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有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原來是被樹上的「知了,知了,知了……」聲音所吸引,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⑻ 《所見》 改成一個小故事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