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讀孔子的故事後感

讀孔子的故事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1 17:35:03

1. 讀孔子的誤會與人回的故事有感五百字作文

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走到陳國的時候受到當地人的誤解,被圍困起來,大家七天都沒有吃上飯,一個個餓得眼冒金星,孔子有氣無力的躺在那裡,連頭都不想抬了。
孔子有一個得意弟子名叫顏回,他四處奔波,終於弄來了一點糧食。他趕緊搭起火來,為大家做飯。
一陣飯香飄過來,孔子睜開了眼睛,正好看到顏回抓了一把飯送到嘴裡。孔子假裝什麼都沒有看到,繼續閉上眼睛休息。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先盛了一碗,恭恭敬敬的給孔子送來。
孔子坐起來說:「我剛才夢見了我的父親,如果飯干凈的話,就先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趕緊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的時候,有一些灰塵落在飯里,棄掉了很可惜,我就抓出來把它們吃掉了。」
孔子這才知道了顏回偷吃的真相。他把弟子們召集起來,對他們,向大家說了自己誤會顏回的事,他說:「我們大家平時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認為眼見為實,剛才的事實證明,我們眼見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應該從這件事得到反思,就是說,要了解一個人不是容易的。」
由此可見,耳聽固然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凡事如果總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靜心的分析與思考,往往會被假象所迷惑,有時則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即使是親眼所見也很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人世間的許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誠的心靈才能體察得到,當放下自我觀念的時候,識別真假的智慧就會自然而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發現自己錯了,馬上檢討自己,並舉一反三,從而得出更深刻的認識,這正是孔子能夠成為一代宗師的原因。

2. 中華上下五千年指孔子的故事讀書有感

[孔子讀後感]孔子說:「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孔子讀後感。」從生物科學這個角度來解釋,中人以上:萬物之靈的人;中人:一般的動的人;中人以下:禽獸不如的人。摳心自問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請自己多花時間認真檢討,改過自新。放眼看社會禽獸不如的人越來越多什麼原因?是人們價值觀念扭曲,市場導向錯誤等等,謀財害命比比皆是,人禍不斷,讀後感《孔子讀後感》。總而言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全中國,全人類,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現在我才明白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從前種種譬如今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今天給自己一個新的出發點——對得起未來的自己。

3.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寒假中,我讀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約有20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張飛等人。《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好像是訴說了一個個傳奇生動的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火燒連營,草船借箭,煮酒論英雄……。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含義。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納賢的劉備,忠厚的魯肅,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氣量狹隘的周瑜,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我讀了《三國演義》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關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長須飄飄,臉色好像紅棗一樣,一雙單鳳眼,兩條卧蠶眉,相貌非常威武、雄偉。很講義氣。曾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智勇雙全,我最佩服他的堅強,因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劃開肉,把骨頭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來,雖然這個「手術」會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邊強忍住疼痛,一邊專心致志的和謀士下圍棋。雖然關羽在麥城一戰中身餡埋伏,被魏吳聯軍殺了,但關羽忠義兩全英雄形象依舊長存在我的心中。
看完《三國演義》,我才感覺到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非常好,作者羅貫中把所有的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4. 讀歷史里的成語故事有感作文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中華成語故事》。《中華成語故事》中有許多從未聽說過的成語,比如說:二桃殺三士、一龍一豬、三畔三淋、下車泣罪……四本書中,有一百多個成語我沒聽說過,還有二百多個我不理解,這本書給我長了不少知識。

比如「一暴十寒」,原來我還以為是一天炎熱,十天寒冷。看了著本書後我才明白,一暴時寒原來是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恆心,使而勤奮,時而懈怠。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故事呢:孟子經常去各國游歷,拜見各國軍王,藉以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孟子來到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宣王昏庸無能,經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許多忠義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感憂慮。聞知孟子來到了齊國,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孟子前去勸諫齊王。這些人非常生氣地找到孟子,責備他不為齊國盡力。孟子聽後認真地回答說:「天下雖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們就不會生存。同樣道理,我平時規勸齊王大的機會少,而宮中的奸佞小人卻一天到晚地圍著他轉,這樣我又怎麼能讓他真正明智起來呢?」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如果不堅持,那就會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獲得。

以前我不太喜歡成語故事,覺得它枯燥、乏味,但現在覺得,成語故事中會有很多戰國時期的人物出現,可以讓我們長一些歷史知識。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國上古時代夏後氏的部落領袖,在舜作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從這些歷史知識中,我真正喜歡上了成語故事。在看書的過程中,我還可以從典故中知道許多做人、做事應該怎樣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點,並改正它們。

啊!《中華成語故事》真是一本好書!同學們,當你在苦苦尋找歷史的蹤跡,當你渴望沐浴在傳統文化的陽光下時,不妨拿出這本《中華成語故事》看看,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參考吧,採納

5. 讀<<孔子的故事>>有感

二個小時大概就能讀完李長之先生的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論語原文標注,也不過只半天。

李先生淺顯平實的文字給我很大的啟發。今人讀孔子,要麼是把他貢上神壇,視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則;要麼讀成心理雞湯,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啟圖不斷「發現」孔子,人為地拔高他,想要從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讀出民族自豪感。而我們都知道,狂妄和標新立異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連在一起。李先生從歷史人物的角度講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黃皮服的耶穌,《論語》也不是中國人的聖經。
近日聽說英人拍了一部《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設布希總統突然死後米國的狀況,西人的言論自由和憲政不說,單是米國政府的這份寬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們汗顏。若我泱泱大國出一部類似題材的片子,不說國安找上門,恐怕大眾(尤其是網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發展歷程。《論語》經過孔子學生們的整理,不僅常常脫離語境,在年代上是沒有順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獻功底上將之重新編排,有些話就顯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聯系在一起,加上衛出公有意請孔子任職的歷史背景,原來有些莫名其妙的話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還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罵,活脫脫一個通達世故而知書達禮的快樂學者。他和顏回在失散後重見的對話「我以為你死了。」「老師不死,我怎麼敢死呢?」的對話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見過風騷女南子後,對學生們說「我要是做了什麼,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灣的歷史劇把「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放在這個語境里,很贊哪:))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里也有這樣的提法,但因為在文獻上沒下足功夫,有標新立異之嫌,只能作參考了。而李先生的這本書彌補這個缺憾,對照楊伯峻先生的《譯注》和錢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沒有很大的分歧,窺一斑可見李先生做學問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嚴肅認真。

對於這樣一部介紹古人生平的通俗讀物來說,文字易懂是難能可貴的,易懂而兼嚴謹就是難上加難了。下面轉述傅傑老師在《論語精讀》課上對此文的評論(大意):
「李先先的這本書雖然很薄,文字也很淺——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就能讀了——然而幾乎每頁都有注釋,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獻就有幾十種,字字有據可查,有時甚至提供了幾種沖突觀點供讀者參考,真可謂無一字無來歷。現在這樣寫通俗讀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幾歲開始寫文學評論,他的《魯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魯迅過目的魯迅批評作品。他李先生批評了一輩子,到五七年開會的時候仍然說,「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批評』」,後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文品如人品。(2007年4月9日 00:40:38)

8月12日再記:背完論語,信手再翻李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竟欲罷不能,又讀了一遍。李先生是令人佩服的,訓詁、史料的扎實功夫且不說,能把夫子的故事講得那麼合情合理又有意思,實在了不起!

溫故知新,重讀之下又有一個觀感,《論語》所記並不是一個時間截面上對一個思想體系的系統闡述。如李先生所言,夫子之道雖「一以貫之」,卻未必是前後一致而不矛盾的。《孔子的故事》里,夫子的人生在發展,思想也隨之發展,只有把握夫子的人生進展,這種思想發展的脈絡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呈現二千多年後的讀者面前。以下簡記之:

魯昭公,三家亂 -> 齊景公,與晏嬰不和 -> 魯定公,季桓子,公山不狃召,為司寇,墮三城,齊人歸女樂 -> 衛靈公,不用 -畏於匡-> 晉,佛肸召 -> 衛靈公,見南子-衛出公,蒯聵與出公父子之爭 - 儀-> 宋,桓魋 -> 陳,值吳楚交戰 -> 蔡(負函),遇葉公 -> 楚昭王 -> 衛出公,正名,「歸與歸與」 -> 魯哀公,季康子

《孔子的故事》,李長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 名人故事 勇擔重任 孔子讀 後感

德報怨的鄭庄公 俠客豫讓 虛心納諫的齊景公 聖人孔子 財神范蠡 木匠祖師魯班 復聖顏回 五投大夫百里奚 改革家商鞅 反對戰爭的墨子 憂國憂民的屈原 門客三千的孟嘗君 水利家李冰 秦代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拜師學兵法的張良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拜師學兵法的張良 揭竿而起的陳勝 楚霸王項羽 忍辱負重的劉邦 漢朝 造紙專家蔡倫 諧星東方朔 為國忘家的霍去病 回心轉意的司馬相如 忠貞不屈的蘇武 出塞和親的王昭君 神醫華佗 魏晉南北朝 遺世獨立的嵇康 青年才俊陸遜 勇除三害的周處 書聖王羲之 西遊第一人法顯 數學家祖沖之 無神論者范縝 四次出家的梁武帝 正直的史官高允 遷都的皇帝拓跋宏 俚族首領冼夫人 隋唐 能征善戰的李靖 以身垂範的長孫皇後 進藏和親的文成公主 詩仙李白 茶聖陸羽 名將郭子儀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朝 書畫家米芾 大文豪蘇軾 寧死不屈的楊業 梅妻鶴子的林逋 鐵面無私的包拯 英雄完顏阿骨打 愛國老將宗澤 女詞人李清照 精忠報國的岳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元代 一身正氣的文天祥 紡織能手黃道婆 明朝 保衛北京的於謙 潦倒才子徐文長 淡泊名利的唐伯虎 抗倭名將戚繼光 主動抗倭的瓦氏夫人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 身系國家的袁崇煥 奇女子柳如是 視死如歸的史可法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 清朝 寫鬼故事的蒲松齡 最受寵的和孝公主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

7. 讀《論語故事》有感

論語讀後感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裡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路,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