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好的故事300字作文
『壹』 諸葛亮的簡介300字根本就沒有300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發明家及散文家。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龍」。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貳』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300字
諸葛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位智者,什麼事情都做的很好,被萬人傳頌、受萬人敬仰。可是我卻不那樣認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戰前,「草船借箭」,現在已經是一段千古佳話,可是我卻不那麼認為。如果曹軍放火箭么?他,必死無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戰後,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大恩,還叫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以致曹操逃脫,別人都說他那是挫關羽的囂張氣焰。其實不是,他以為關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樣一來,關羽的知恩圖報就是虛偽的了,關羽的名氣就會打折扣。如果沒有,他有可以不殺關羽,借機巴結關羽,他早就料到劉備和張飛回說情的,說以叫關羽去華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樣一來,天下大勢一目瞭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應該是和東吳平分天下。
別人都說他料定魏延謀反,讓馬岱殺了魏延是對的,別人也都以為魏延真的謀反,其實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紀錄諸葛亮說的一句話,諸葛亮說:「若延不歸,軍便自發。」由此可見,他早就料到魏延會不走,他還不事先叫人帶魏延走,導致來了一個馬岱斬魏延。可憐的魏延死了連名節也沒有。
他明知關羽驕傲,還叫關羽守荊州那麼重要的地方,以致呂子明白衣渡江、奇奪烽火台、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著是他借孫權之手殺關羽。
他六齣岐山,自不量力的以為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打敗魏國,以致窮兵黷武,加快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他應該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優勢發展經濟。可他沒有,最後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裡,諸葛亮是智者,是一個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釣譽,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叄』 諸葛亮的故事的文章,300字就ok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肆』 …諸葛亮的故事300字 ,突出聰明的
一天,老師對同學們說:「誰能在中午離開教室?」於是,大家都開內始想辦法。可是,諸容葛亮卻在那裡倒頭大睡。
同學們問他:「你在這里睡覺,就能想出辦法媽?」
諸葛亮說:「我已經想出辦法了,辦法就是睡覺。」
大家議論紛紛,不知道諸葛亮會搞出什麼名堂來。
一轉眼,就到了中午,諸葛亮起來了,他找到老師,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不滿,搞得老師頓時火冒三丈。於是,老師命令大家把諸葛亮趕出教室。
諸葛亮被大家趕出教室之後,對老師和同學們說:「老師,您之前提過一個問題,是問誰能在中午離開教室?現在我不是離開了嗎!」
老師頓時恍然大悟,誇諸葛亮是個聰明的孩子。
這時,大家也都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
『伍』 誰知道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300字這樣)
諸葛亮出師 2007-08-08 11:03 諸葛亮少年時,曾和徐庶、龐統等人同拜 水鏡先生為師。三年求學期滿,這天早上,先生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誰能想出好主意,得到我的許可,走出水鏡庄,誰就算學成出師了。」 弟子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 有的弟子說:「庄外失火了!我得出去救火。」先生微笑著搖搖頭。 有的弟子謊稱:「家有急事,要速歸。」先生毫不理睬。 龐統說:「先生,如果你能讓我出去,我一定能想出辦法。請先生允許我到庄外走走。」先生也不為之所動。 眼看午時三刻就要到了。諸葛亮腦子一轉,計上心來。只見他怒氣沖沖地奔到堂前,指著先生的鼻子破口大罵:「你這先生太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的學費!快還我三年的學費!」 這幾句話吧先生氣得臉色發青,渾身顫抖,厲聲喝道:「快把這個小畜生給我趕出去!」諸葛亮卻執意不走,徐庶、龐統好說歹說把他拉了出去。 但是一出水鏡庄,諸葛亮哈哈大笑,撿起一根柴棒,跑回庄內,跪在水鏡先生面前說:「剛才為了考試,不得以冒犯恩師,弟子甘願受罰!」說著,送上柴棒請罪。 先生這才恍然大悟,立即轉怒為喜,拉起諸葛亮高興得說道:「為師教了這么多徒弟,只有你真正出師了。」
『陸』 諸葛亮三氣周瑜故事的內容,300字
一氣:赤壁之戰結束,孫劉聯軍大勝,曹操敗走。孫劉兩家此時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荊襄之地。劉備沒有領地,急欲取荊襄之地為基業,而孫權也欲全取荊襄,這樣可以全據長江之險,與曹操抗衡。劉備和孔明提兵屯於油江口,准備奪取荊州。周瑜見劉備屯兵,知道他有奪取荊州的意思,便親自赴油江與劉備談判,而且打定主意談判若是破裂,就先打劉備,再取南郡。劉備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諾只有當東吳攻不下南郡自己才能攻取,而心中其實憂慮,他怕東吳攻下南郡之後,自己無處容身。孔明卻寬慰他說:「盡著周瑜去廝殺,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那時曹操雖走,卻留下猛將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將夏侯敦守襄陽,攻打有著相當的難度。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時候,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吃了好幾次敗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終於還是將曹仁擊敗。當他來到南郡城下,准備進城的時候,卻發現城池已被趙雲襲取。這時,又有探馬來報,荊州守軍和襄陽守軍都被諸葛亮用計調出,城池已都被劉備奪取。周瑜十分憤怒:「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
二氣:劉備取了荊州之地後,周瑜要魯肅去討說法,劉備狡辯道荊州被是劉表的地盤,如今劉表雖然死了,可是他兒子還活著,我作叔叔的輔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盤怎麼不行?這聽起來似乎有理,但不久劉表之子劉琦死了。魯肅再去討時,孔明又一席強辯,說什麼劉備是皇族,本就該有土地,何況劉備還是劉表的族弟,這是弟承兄業,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也曾盡力之類的話。令魯肅這個老實人不知道如何應答。到最後,終於說荊州算暫時借東吳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換,還立下文書。此時劉備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動孫權用嫁妹(孫尚香)之計將劉備賺往東吳而謀殺之,繼而奪取荊州,但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便將計就計讓劉備與吳侯之妹成了親。當歲末年終,玄德依孔明之計攜夫人幾經周折離開東吳時,周瑜親自帶兵追趕,卻被雲長、黃忠、魏延等將追得無路可走,蜀國岸上軍士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氣得再次金瘡迸裂。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於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周瑜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人馬殺來,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再次迸裂,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三氣: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於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周瑜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人馬殺來,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再次迸裂,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柒』 寫出有關於諸葛亮的三個小故事(每則300字左右用於寫作)
諸葛亮這人吧,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
好呢,是他的才能,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貧了,說說不好吧!
不好有以下幾點:
1. 他不是個很好的領導人,一個好的領導應該是對人材的能力,用處,都瞭然於胸,而他卻不了解馬謖,魏延也是一樣,他的建議不採納,
2. 他也是人,因為是人就有私心,他為了讓大家公認馬謖(一開始把他做為的傳人),他從沒充過大場面的前提就讓他擔當街亭防守的重任,本來想的好好的,結果卻砸了,他很無奈,但為了嚴肅軍紀就拿他下手,讓他來證明自己的公正,但也太不仗義了,雖然後來也自已申請降級,但是朝庭明著說是劉嬋的,但實際上是他的,他降不降有什麼關系,而馬謖,那可是一條生命啊,而且那麼的有智慧!怎麼能說沒就沒啊!
魏延也是一樣,他怕魏延的能力和影響面越來越大,就一味的壓著他,打仗時的臟活累活基本全是他包攬,
我為他倆叫屈!
3. 他不會培養人材,北伐時,什麼都是他包攬,(我真的佩服他是不怕累我就不行)結果弄得姜維沒有什麼大將可用!可嘆啊!
4. 他也有陰險的一面,我認為關羽的死是他玩死的!不過也是關羽活該,因為他跟本看不起文官,包括諸葛亮同志!傻子都知道未來的蜀國他是老大,所以就要產除異己,所以是容不下關羽這個自以為是的傢伙的!所以,才留下這個可憐的傢伙鎮守荊州,而為什麼說是諸葛亮玩死關羽的呢,就是讓他攻打荊州北部時,諸葛亮對他就不聞不問了!而且也不出兵漢中與他呼應,試問當時荊南再怎麼富裕,也不可能打的過北方啊,而且,北方的兵善戰是出了名的,不可能光靠一個勇將就搞定的啊,如果那樣就行的話,還不如讓張飛去呢!
當然,這些是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諸葛亮自己的看法,但出於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來說,這些是必須的!其實曹操比他們都強,他是明著來,這樣總比玩陰的人要強!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見「不奉法度」者,即嚴懲不貸。他曾上書漢元帝,表達其「不待時而斷奸臣之守,懸於都市,編書其罪」的決心,並痛斥「苟合取容,阿黨相為,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的小人之舉。他的這種人品和氣質,對諸葛氏家族影響很大。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珪,字君貢,在東漢末做過泰山郡丞
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捌』 諸葛亮的成功300字作文
諸葛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位智者,什麼事情都做的很好,被萬人傳頌、受萬人敬仰。可是我卻不那樣認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戰前,「草船借箭」,現在已經是一段千古佳話,可是我卻不那麼認為。如果曹軍放火箭么?他,必死無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戰後,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大恩,還叫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以致曹操逃脫,別人都說他那是挫關羽的囂張氣焰。其實不是,他以為關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樣一來,關羽的知恩圖報就是虛偽的了,關羽的名氣就會打折扣。如果沒有,他有可以不殺關羽,借機巴結關羽,他早就料到劉備和張飛回說情的,說以叫關羽去華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樣一來,天下大勢一目瞭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應該是和東吳平分天下。
別人都說他料定魏延謀反,讓馬岱殺了魏延是對的,別人也都以為魏延真的謀反,其實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紀錄諸葛亮說的一句話,諸葛亮說:「若延不歸,軍便自發。」由此可見,他早就料到魏延會不走,他還不事先叫人帶魏延走,導致來了一個馬岱斬魏延。可憐的魏延死了連名節也沒有。
他明知關羽驕傲,還叫關羽守荊州那麼重要的地方,以致呂子明白衣渡江、奇奪烽火台、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著是他借孫權之手殺關羽。
他六齣岐山,自不量力的以為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打敗魏國,以致窮兵黷武,加快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他應該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優勢發展經濟。可他沒有,最後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裡,諸葛亮是智者,是一個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釣譽,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玖』 關於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的小故事300字。
整理一下《三國演義》里歷史人物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性格:小心謹慎 曠世濟民
2、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准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拾』 諸葛亮從生到死300字高中作文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題記
我讀了《三國演義》,為書中的人物諸葛亮所折服版。諸葛亮不僅文采豐富權,而且運籌帷幄,做了為國家和人民盡職盡責的事。
諸葛亮是一個值得發現的賢人。劉備三過茅廬,最終諸葛亮出山,撫匡漢室。劉備接受了軍師的建議,占據蜀川,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在治理國家方面,愛護百姓;外交方面,聯吳抗曹。
後來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在臨終時,諸葛亮接受了輔助阿斗的重任。
為了安撫南疆,諸葛亮親帥大軍南征。在戰術上,七擒孟獲,創造了戰爭故事中的佳話。平定了後方之後,諸葛亮就著手了復興漢室的行動。六齣祁山,以致死在軍營。真可謂為了國家盡心盡力。
諸葛亮為了國家的統一,鞠躬盡瘁,這值得我們效仿。我們的大中國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