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神農本草經故事相關作文

神農本草經故事相關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1-21 17:59:45

A. 南朝名醫陶弘景在 作文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葯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後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後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葯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於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於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於後:《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並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飢疫占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凶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葯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葯白方〉〉一卷,〈〈服雲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葯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屍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於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葯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葯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書法工於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古代中葯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葯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為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並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陶弘景在醫葯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葯物知識,共收載葯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葯的產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葯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葯物知識農漸豐富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本草經集注》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它改進了葯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地指出葯物有毒或無毒,較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葯性,又難於尋檢,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葯物分類的標准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其次,對於葯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鑒別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再次,總結了諸病通用的葯物。例如祛風的葯物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叫做"諸病通用葯"。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對醫葯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此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但《本草經集注》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對其採取一分為二的評價,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種葯,所作的訂正、補充和說明,是有調查研究作為基礎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葯物的採集和臨床用葯的經驗,並經常深入葯材產地,了解葯物的形態、採制方法。在對各種葯味進行研究時,他發現許多葯物,雖被指為葯用,其實有名無實,毫無價值。如石下、長卿、屈草、滿陰實、扁青等等。他把這類葯列為"有名無用"類。這種創見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獲得的。遇到疑難就去調查研究,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這里有個很生動的故事。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就很不以為然。《詩經》的舊注說,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里,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後代。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麼回事。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麼名堂了。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呢?於是,陶弘景來到庭院里找到一窩蜾蠃。經過幾次細心的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於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從這件事,他就得出一個結論:治學要重視調查研究,不能因為別人怎麼說自己也跟著怎麼說。由此可見他治學的嚴謹性。陶弘景整理醫籍,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塗亂改,也不信口雌黃,即使有補充,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分開來。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葯加入《神農本草經》,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正文,黑字是後來加入的。他開創的這種做法,後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面鏡子,不愧為一代名醫,流傳千古。陶弘景與溫州山中宰相」陶弘景與溫州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跡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於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干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的,因此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神武門,辭官歸隱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於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梁禪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讖,認為天下必歸梁。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後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類慧明;到餘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上虞)*山,謁法師鍾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土,並得真人遺跡十餘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兼容並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煉形並重。一生勤於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著作甚多。纂《真浩》、《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寧、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將廣泛搜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謐、許*)的遺跡,進行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詰》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誥岩。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過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經查考,謝靈運的游蹤並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石室山》、《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可見陶氏所雲「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實指楠溪江。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草為廬,采葯種葯種甘蔗(葯用),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思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葯的地方稱「葯齊」,山稱「葯齊項」,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雲繚繞,陶詩有雲「山中無所有,嶺上多白雲」。故這一帶舊稱「白雲鄉」。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誓水,千古名山猶姓陶」。http://ke..com/view/44799.htmlwtp=tt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