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中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讀後感

中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1 19:23:19

㈠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鄭人買履,這個詞已有很久的歷史,它出自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首先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情節。

墨守成規、不思變通,只會止步不前。這就是這個故事的主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犯這個錯,所以將我們牢牢封鎖原地,止步不前。

㈡ 鄭人買履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道理: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版重客觀事實,權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

鄭人買履,既是成語,也是典故,更是寓言,是說有個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2)中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讀後感擴展閱讀:

原文:

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自己的腳,並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帶尺碼,於是就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於是就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㈢ 鄭人買履讀後感

[鄭人買履讀後感]鄭人買履讀後感《鄭人買履》讀後感
我讀了《鄭人買履》這篇古文,它的中心也就是主要內容是借用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腳的鄭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像這樣的人了,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等~~總之是我們的長輩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舉個例子,就像我看過的一個故事叫做《皇歷迷》它介紹一個什麼事情都看皇歷的人,可是到最後這個人差點就死了.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一個人做事不要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否則就會像那個皇歷迷一樣,嚴重的話可能會死人的,所以我勸你們還是不要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好.
今天我看了一個有名的寓言——鄭人買履,鄭人買履讀後感。「古代鄭國有個人想買鞋。
他量了自己的腳做了尺碼,卻把它忘在家裡了。他買鞋時發現忘了尺碼,就回家去拿。可是他拿來尺碼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
雖然這是一個簡短的故事,但是它向人們講了一個重要的事情——要相信事實,不要相信假象。
這個鄭國人寧願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就意味著願意相信假象而不肯相信事實。所以他是個愚人。
在這個寓言里,那個鄭國人顯得很可笑,但這個寓言正是通過這樣的一個滑稽的形象,對人們提出了一個警告。
要是你不用心,相信了尺碼這個假象,你也會跟鄭人一樣愚蠢了。這個教訓不僅在古代,即使在現代也通用。
所以我覺得這個寓言對我們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讀了《鄭人買履》這篇古文,我心裡有了一些想法:有時,我們就像文中的鄭人一樣,總是忘記一些事情,還有些死記硬背。
我們總是忘記一些雖小,但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
就像鄭人一樣「至之市而忘操之」。
比如說我吧,在數學卷子上漏寫了一個單位名稱,就扣掉1分;在英語練習上忘記寫一個標點,就會有一個醒目的「X」,在寫語文作文時不小心多了一個字,分數就會變得不盡人意······
對待這種情況,我就要仔仔細細地做題了。做完一道題,就把它再上上下下認認真真地快速瀏覽一遍,確保沒有錯誤才繼續作答。英語上,我會按照「公式」做填空題,這樣基本上就不會錯了。
然而,我們做事也不能老是墨守陳規,要靈活多變。
當我碰到一些令我猶豫的題目——那些在我看來要改變公式作答的題目,而我又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答案的題目時,我總是去像鄭人一樣「寧信度」地套公式,但是這樣換來的是當初「無自信也」的後果----一個「X」。
其實做題的時候,我應該揣摩一下老師出題時的用意:無非是讓我們活學活用。
鄭人的腳比他量的尺碼還精確,他卻只相信尺碼,買鞋子時不用腳試一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我們總不能在晴天是還聽信天氣預報,帶雨傘出門吧。
一些標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用的,還是實際更正確。
《鄭人買履》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做事不能墨守陳規,應靈活多變。
一切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哦!【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鄭人買履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㈣ 《鄭人買履》的讀後感

今天,老師教了新課——《寓言兩則》,其中《鄭人買履》讓我們感觸很深。
鄭人買履講的是有一個鄭國的人想買鞋,於是他將自己腳的尺寸量好,順手將尺寸放在了座位上。後來他到集市買鞋時,已經拿到新鞋了,忽然想起自己沒有帶尺寸,就對鞋主說:「我忘記帶尺寸了。」返回家裡拿尺寸。再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自然也得不到鞋了。別人問他:「你怎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他說:「我寧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讀後,我們感受多多。我們不僅為鄭人的愚蠢感到可笑,還知道了文章的深刻含義。文章中的鄭人沒有自信,頭腦簡單、死板,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所以買不到鞋。這是寓言中虛構的,但是,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縮影呢?
這個問題肯定關繫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是這樣。比如說,手裡拿著自動鉛筆做作業,出去喝一杯水後,再返回來,白痴性地發現我們的自動鉛筆不見了。找來找去,大喊大叫,問媽媽,媽媽發現了新大陸般:「
——自動鉛筆不就在你們手上嗎?兩個笨蛋兒!」
對誒!把我們手心握得出汗的東東是什麼?自動鉛筆啊!看來我們也是鄭人啊!
朋友們,請吸取鄭人的教訓吧,不要讓身邊的那隻「寶劍」丟失。

㈤ 鄭人買履的讀後感

今天,老師教了新課——《寓言兩則》,其中《鄭人買履》讓我們感觸很深。
鄭人買履講的是有一個鄭國的人想買鞋,於是他將自己腳的尺寸量好,順手將尺寸放在了座位上。後來他到集市買鞋時,已經拿到新鞋了,忽然想起自己沒有帶尺寸,就對鞋主說:「我忘記帶尺寸了。」返回家裡拿尺寸。再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自然也得不到鞋了。別人問他:「你怎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他說:「我寧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讀後,我們感受多多。我們不僅為鄭人的愚蠢感到可笑,還知道了文章的深刻含義。文章中的鄭人沒有自信,頭腦簡單、死板,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所以買不到鞋。這是寓言中虛構的,但是,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縮影呢?
這個問題肯定關繫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是這樣。比如說,手裡拿著自動鉛筆做作業,出去喝一杯水後,再返回來,白痴性地發現我們的自動鉛筆不見了。找來找去,大喊大叫,問媽媽,媽媽發現了新大陸般:「
——自動鉛筆不就在你們手上嗎?兩個笨蛋兒!」
對誒!把我們手心握得出汗的東東是什麼?自動鉛筆啊!看來我們也是鄭人啊!
朋友們,請吸取鄭人的教訓吧,不要讓身邊的那隻「寶劍」丟失。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
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㈥ 從鄭人買履的寓言故事中,我明白了什麼

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版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權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㈦ 「鄭人買履」讀後感

讀了《鄭人買履》這篇古文,我心裡有了一些想法:有時,我們就像文中的鄭人一樣,總是忘記一些事情,還有些死記硬背。

我們總是忘記一些雖小,但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就像鄭人一樣「至之市而忘操之」。比如說我吧,在數學卷子上漏寫了一個單位名稱,就扣掉1分;在英語練習上忘記寫一個標點,就會有一個醒目的「X」,在寫語文作文時不小心多了一個字,分數就會變得不盡人意······對待這種情況,我就要仔仔細細地做題了。做完一道題,就把它再上上下下認認真真地快速瀏覽一遍,確保沒有錯誤才繼續作答。英語上,我會按照「公式」做填空題,這樣基本上就不會錯了。

然而,我們做事也不能老是墨守陳規,要靈活多變。當我碰到一些令我猶豫的題目——那些在我看來要改變公式作答的題目,而我又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答案的題目時,我總是去像鄭人一樣「寧信度」地套公式,但是這樣換來的是當初「無自信也」的後果----一個「X」。其實做題的時候,我應該揣摩一下老師出題時的用意:無非是讓我們活學活用。

鄭人的腳比他量的尺碼還精確,他卻只相信尺碼,買鞋子時不用腳試一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我們總不能在晴天是還聽信天氣預報,帶雨傘出門吧。一些標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用的,還是實際更正確。

《鄭人買履》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做事不能墨守陳規,應靈活多變。一切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哦

今天,老師教了新課——《寓言兩則》,其中《鄭人買履》讓我們感觸很深。
鄭人買履講的是有一個鄭國的人想買鞋,於是他將自己腳的尺寸量好,順手將尺寸放在了座位上。後來他到集市買鞋時,已經拿到新鞋了,忽然想起自己沒有帶尺寸,就對鞋主說:「我忘記帶尺寸了。」返回家裡拿尺寸。再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自然也得不到鞋了。別人問他:「你怎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他說:「我寧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讀後,我們感受多多。我們不僅為鄭人的愚蠢感到可笑,還知道了文章的深刻含義。文章中的鄭人沒有自信,頭腦簡單、死板,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所以買不到鞋。這是寓言中虛構的,但是,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縮影呢?
這個問題肯定關繫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是這樣。比如說,手裡拿著自動鉛筆做作業,出去喝一杯水後,再返回來,白痴性地發現我們的自動鉛筆不見了。找來找去,大喊大叫,問媽媽,媽媽發現了新大陸般:「
——自動鉛筆不就在你們手上嗎?兩個笨蛋兒!」
對誒!把我們手心握得出汗的東東是什麼?自動鉛筆啊!看來我們也是鄭人啊!
朋友們,請吸取鄭人的教訓吧,不要讓身邊的那隻「寶劍」丟失。

㈧ 鄭人買履的寓言故事讀了能得到什麼啟示

鄭人買履
zhèng
rén
mǎi

〖解釋〗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處〗《韓非版子·外儲說左上權》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㈨ 從鄭人買履的寓言故事中,我明白了什麼

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