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爸媽講軍人的故事作文
㈠ 聽長輩們講長征故事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聽老紅軍講長征的故事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
7月23日20:00,記者見到了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談起過去的崢嶸歲月,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
15歲少年 率171人加入紅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到達川北,川東地下黨領導的游擊隊開始在達縣一帶活動。當時,因貧困輟學的任老正在家中幫助父親務農。
「黨的隊伍給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白了為什麼窮人辛勞一生後代還要繼續受窮」,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給窮人指出一條活路,這在任老心中掀起了巨瀾。紅軍隊伍為貧苦農民作主,任老明白了,這是一支窮人的隊伍。
紅色家庭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擊隊,但不久便在一次戰役中英勇犧牲,父親積極響應革命隊伍的號召,擔任村蘇維埃主席。這位老人在紅軍離開根據地的歲月里,被反動軍隊關進監獄,活活折磨致死,父親死後不久,母親也含恨離去,這一切,更堅定了任老參加革命的決心。
1933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關鍵年份。6月,任老參加了游擊小組,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老思想活躍,積極探討革命的道理,很快便成為游擊隊的中堅力量。紅軍主力佔領達縣後,他被選為區少年先鋒隊大隊長,15歲的少年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全隊172人集體加入了紅軍。
打「扇子隊」 少年軍人名聲大振
從游擊隊員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革命戰士,但四川強橫的反動軍閥勢力還是逼迫部隊流動開展革命工作。
1934年7月,任老時任四川省少先指揮部政教科長兼幹部連指導員。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區開展工作。一天,當任老等人在一座3層小樓上開會時,反動軍閥的武裝突然沖到了樓里,與負責放哨的同志在樓梯上展開了激烈的槍戰。腳步聲密集急促,逐漸近了,留下來肯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當場摔死,任老右臂支撐著地,上臂骨折後戳斷肋骨插進了胸腔,他忍痛與同伴鑽入夜幕迅速轉移。
但沒過多久,綳帶吊起傷臂的任老再次活躍於山間的村莊里。
革命者的工作激起了惡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新塘壩地區,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地主武裝,他們瘋狂襲擊革命者的工作隊,屠殺革命群眾,打仗時人人拿著一把扇子,妄稱是刀槍不入的神兵,當地群眾稱之為「扇子隊」。一天深夜,任老帶領幹部連在地方赤衛隊的配合下夜襲「扇子隊」。戰斗中,他被敵人刺刀捅傷,仍堅持參加戰斗。是役,扇子隊被全殲,少年軍為川陝根據地人民除了害,一戰成名。
一過草地 竹簽穿透他的腳掌
「年輕人,用語言表達不出長征真實場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當時有多麼艱苦」。任老對記者說。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
任老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在長征時留下的。說起長征開始後的第一次受傷,任老脫下鞋子,右腳背中央部位赫然有一塊大約三厘米見方的凹陷。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路最長,三過草地,第一次過草地時,我的右腳便被反動軍隊布下的竹簽陣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間急行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任老帶著一支十幾人的隊伍迅速向阿壩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過反動軍隊布下的鐵絲網,突然腳心一陣劇痛,落在地上再也邁不動步子。戰友提來馬燈一看,一根近0.1米長的竹簽穿過了他的右腳腳掌,腳背上還露出長長一截。
受傷只是一瞬間,此後幾個月任老被傷腳折騰苦了。隊伍連續行軍,根本沒有機會停下來養傷。傷口化膿了,戰友便將紗布裁成窄長的細條,蘸了水穿過傷洞,來回扯動,清除裡面的膿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隨了鑽心的疼痛,但有什麼辦法,那是缺醫少葯環境中遏制進一步感染的惟一辦法。
「和平年代現在的年輕人誰還能忍受這樣的痛苦呢?」講到這里,任老喃喃地說。
二過草地 鬼門關口揀回性命
第二次過草地更險,任老一隻腳邁進了鬼門關。
1935年下半年,任老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部教導團一連指導員。大軍從阿壩向綏靖方向進發。來到黑水河時,便橋已被毀掉,南岸則被土匪佔領。為保證主力部隊過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幹部戰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時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對岸的只有8名。接下來就是一次令南岸敵軍魂飛魄散的突襲,大部分敵軍在睡夢中被擊斃,8人很快便佔領了橋頭堡,大部隊順利地搭起了便橋。
任老卻因此染上了重傷寒,紅軍缺醫少葯,食物的供應已經斷絕,他的病一步步惡化,常常昏迷不醒,戰友們便抬著他行軍。20天後,部隊走出草地,來到綏靖。此時任老長時間休克,戰友們都誤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綏靖灘石崖下的山洞裡。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蘇醒過來,掙扎著爬向河邊喝水,十幾米的距離,任老竟爬了兩三個小時。當地居民郝老漢發現後將他救回了家。
郝老漢對待他就像親生兒子一樣,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漢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便想收他為兒子。但任老卻一心想要回到隊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門口,希望看到隊伍上的同志。兩個月後,任老的病基本痊癒了,他揮淚告別了郝老漢老兩口,找到了在該地區活動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隊伍。
經歷這一次起死回生時,任老還不滿18歲。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時,隊伍又從綏靖出師北上。任老帶著七八名比他還年輕的戰士在草原上行軍。一天夜裡,一位小戰士問任老,「科長,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實現嗎?」「肯定能」。
說起榮譽 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了蓋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
戰爭年代,任老是一名英勇善戰的驍將,他重視思想工作,善用攻心戰術,常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抗日戰爭勝利之初,任老率領隊伍在喀喇沁旗平叛,妥善運用了和平平叛的政策,打通了300公里承赤公路。此後,在攻打天津、廣西剿匪、援朝金城反擊戰等眾多戰役中,任老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老人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榮譽章。但說起榮譽,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個幸運者」,「我能夠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家人介紹,任老每每想起自己身邊倒下的戰友,便非常難過。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忘不了1953年自己回鄉的那次經歷。當時,戰友的親人聽說他要回來了,站在路兩旁等待詢問親人的下落,任老騎馬走了30多公里山路,當久候鄉親們紛紛上前詢問時,老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另一次,任老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找到了戰友的名字。
㈡ 聽老紅軍講故事心德作文300字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今天下午,我們在宋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花園社區開展「憶紅史,感黨恩」紅領巾尋訪活動,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了他們打仗時候的故事。
給我們講故事的是一位有88歲高齡的鄒爺爺,他19歲就開始做地下工作,21歲加入了共產黨,打了很多場戰爭。鄒爺爺說:「……我們那個時候是分路南路北的,路南100人,路北100人,相互傳達敵軍情報。有什麼重要事情的時候,領導都會親自來指導我們怎麼做。每當潛伏在敵軍那邊的隊員發來情報的時候,我們就立即出發打敗敵軍,路途中還遇到了土匪呢!那時的生活很艱苦,我們途中經過很多村子,村子裡的土地都是地主的,每年糧食豐收時,地主都拿過去,很少是農民們自己的,可是他們每天還要辛勤勞動。那個時候,我們每天只能睡2、3個小時,可要走很長很長的路……」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鄒爺爺還拿出了他的徽章給我們看,聽老師說那都是榮譽的象徵,大家羨慕極了,都伸手去摸。鄒爺爺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祖國。最後,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鄒爺爺。
這次活動,使我明白了今天的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現在這么好的條件,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做一個有益於祖國、有益於社會的人才。
㈢ 聽爸媽講40年成長故事的作文
一個女人做了母親,大概是比不做母親的人有著更多的驚喜吧,尤其是在孩子處在嬰幼兒期的時候,剛剛做母親的新奇,幼小的孩子一天一點的變化總會帶給她從未有過的感受,所以,很多事情就被她深刻地記下來,以便將來等她的孩子長大了講給她聽.
故事一:我是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當醫生有些遺憾的告訴爺爺:是個女孩的時候,爺爺爽朗的笑:女孩怎麼了,我就喜歡女孩,我很滿足呢.我的小名就是爺爺起的,叫小菊,其實外人不知道,在我們家鄉話裡面「足」與「菊」是同音的,所以我的小名實際上是「小足」.
故事二:媽媽說,我七個月的時候就會講話了,嬌嫩的小嘴巴突出的第一個詞語是:奶奶.我想,任何一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第一聲喊出的是媽媽,但是,一個七個月的嬰兒能夠發出「奶奶」這樣的聲調,她大概已經顧不上含酸了,大大的驚喜超過了所有的感情.
媽媽說我小時候就表現出了一定的文科能力,在我還遠遠不會走路的時候就躺在床上,抓著一個叫做「友誼」牌子的面霜認字了.
故事三:我一周歲半的時候身體虛弱住進了醫院.那時候媽媽生了弟弟,正坐月子,在醫院里陪伴我的是爸爸.每到了飯點的時候爸爸就去醫院的小食堂吃飯,那時候上年輕的爸爸是個馬大哈,他以為我每輸液也那麼多是不用吃飯的,所以就不會買飯給我吃.我從很小時候就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從來不向別人要東西吃.和我一個病房住了一個阿姨,那天她吃的是面條.她看到我不停得看著她咋吧嘴,便提出來給我面條吃,爸爸還嫌著人家不太衛生,謙讓著.可是,最知道矜持的我卻裂開嘴哭了,最終,我吃到了阿姨的面條.
媽媽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很是歉意:沒辦法,我也不能去陪你,把你餓壞了.
㈣ 聽爸媽講收麥的故事作文
《收麥的故事》
我讓爸媽給我講講收麥的事,爸爸給我講起了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作《觀刈麥》,這首描寫收麥故事的詩歌可謂家喻戶曉。詩歌原文如下: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裡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獲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像: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這段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只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詩人自己擺進去,覺得他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問心有愧。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全詩在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作者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爸爸話鋒一轉,說起了現在,如今國家為農民免去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現在農民種田不用交稅了,農民的心情舒暢啊。現在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比以前輕多了,早已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種田機械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了。以收麥為例,現在有了專業的收割機作業隊,商業化運行,農民只要與作業隊簽一份合同就一切搞定了。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中國夢有盼頭!
㈤ 聽老人講革命故事作文(150字)
聽奶奶講革命故事
人物:奶奶、妻子、日本人、孫女、漢奸、丈夫、八路。 (孫女蹦蹦跳跳上場,奶奶坐在椅子上) 孫女:(歡喜的)奶奶、奶奶
奶奶:誒,乖,今天什麼事兒這么高興啊?
孫女:奶奶,您平時不是總是教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爭取早日成為一個共產黨
員嗎?告訴您個好消息,您孫女馬上就是一個黨員嘍。
奶奶:(驚訝狀),真的呀?好!好!孫女長大了,是大人了,奶奶為你驕傲啊。
孫女:奶奶,我們入黨前還有一個討論會呢,要討論自己所知道的老一輩共產黨員的事跡, 您能給我講一些嗎?
奶奶:(沉思片刻),好,奶奶給你講一個和咱自家有關的共產黨員,虧了她,要不……哎。
那是1943年的秋天,鬼子對根據地進行大掃盪,一個八路的小隊被敵人打散,隱蔽在咱村裡,其中一個就在咱家,那時候正趕上你爺爺生了場大病,卧床不起……(這時候可以在講一半的時候黑燈,以布置場景)
(孫女下,奶奶換裝扮繼續)(丈夫卧病在床,妻子與八路在床邊的桌子上做活計)
妻子:大妹子,你說這小鬼子還能鬧騰多久啊,這群遭天殺的折騰的咱老百姓天天提心吊膽的,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八路:大姐,您放心好了,小鬼子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小日本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要不了多久,咱們就可以把小鬼子趕回老家去了,咱老百姓的好日子也就快來了。
妻子:哎,真盼望這一天能夠早點兒到來啊,這整天寢食難安的日子,實在是熬不下去了,你看你大哥,一直這樣病著,要不是有大妹子你在這兒幫襯幫襯,我……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抹淚狀)。
八路:(牽大姐手)大姐,千萬別這么說,你和大哥都是好人,您能冒著風險讓我藏在您家,
我已經感激不盡了,幫著做點兒活也是應該的。
妻子:不是這話大妹子,現在這世道,人心都亂了,你說中國人再不互相幫襯著,豈不是更讓別人笑話,小鬼子也就趕不走了。咱八路在前方拼了命似的打
小日本,還不是為了咱普通老百姓,換了別人,誰肯為咱這貧苦百姓去捨命啊。 八路:大姐,共產黨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黨,老百姓的命就是共產黨的命。只有讓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黨才是真正盡到了自己的指責,毛主席一直教導我們,一定要齊心協力,全民族、全中國的同胞團結起來,才能夠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
妻子:大妹子,你看你年級輕輕的就在戰場上拼殺,天可憐見的,也真是苦了你了。聽你這樣說,我都想和你一起去殺鬼子了,哎,就是不知道你大哥的病,啥時候能好啊,讓他能為咱共產黨盡些力也好啊。 (丈夫咳嗽,妻子馬上過來捶背) 妻子:當家的,哪兒又不舒服?
丈夫:(咳咳),哎,沒哪兒不舒服,就是埋怨自個,你說我要是沒有這病該多好啊,現在看著大妹子他們在戰場上冒險,心裡不是滋味啊,你你說我一個大老爺們,哎……,還不如直接讓我死了算了,也免得拖累你們。
八路:大哥,你就安心養病好了,等病好了,還可以一起打鬼子,等把鬼子趕跑了,還等著大夥一起把祖國建設好呢。 丈夫:但願我能撐到那一天吧。
八路:不遠了,這一天馬上就會到了。(遠處悉悉索索腳步聲,細語聲) 妻子:咦,好像有什麼聲音(妻子到窗邊,八路跟上) 八路:不好了,好像是鬼子來了
妻子:哎呀,那怎麼辦啊,你一定不能被他們抓走啊,大妹子,你趕緊逃吧 八路:來不及了,再說我也不能扔下你和大哥不管,更何況大哥還在病中,行動不便。大姐,家裡有沒有可以藏人的地方,我們先躲一躲吧。
妻子:有倒是有,前年你大哥沒病之前在牆上挖了一個暗格,不過當時家裡就我們兩口子,暗格也就只能藏下兩個人啊。
丈夫:(掙紮起身)家裡的,我這一病也不知道能不能好,你和大妹子趕緊躲起來吧,我一個病秧子,死了就死了吧,沒啥可惜的,何況,鬼子不一定會對我這個病鬼下手。
妻子:當家的,我不會丟下你不管的(轉身對八路)大妹子,你快躲躲吧,我和當家的生死都在一起了。
八路:不,大姐,我絕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這些日子多虧了大哥大姐的照顧,我已經感激不盡了,大姐,你趕緊扶著大哥躲了吧,不要管我了。 妻子:不行,大妹子,鬼子都不是人,況且你是共產黨,一旦落入他們手裡就……
八路:大姐,您就別掙了,再不走,就真的來不及了(將二人推入暗格關好,整理下頭發,開門) 另一方面
漢奸:太君,探子來報,說有一個女八路就藏在這戶人家 太君:喲西,女八路一定要抓活的,出了差錯,你滴,責任大大滴 漢奸:嗨,太君,您放心吧,我的情報千真萬確,這女八路,肯定跑不了 太君:喲西,你滴,快快帶路滴幹活 漢奸:嗨(走……)太君,到了,就是這家 太君:喲西,敲門
(漢奸大力敲門,八路開門,漢奸退後,小兵端槍前逼) 漢奸:你是什麼人
㈥ 聽爸爸媽媽講我的故事 作文 幫幫忙吧
人人都有故事,大人有,小孩也有。當然我也有了,說起我的故事可就又多又有意思啦!聽我給你講一講吧! 就說那次拔牙吧,就特別有意思。我有一顆牙松動得很厲害,吃東西也特別礙事,怎麼才能讓它掉呢,我想出了一個主意。我拿了一根細線系在那顆牙齒上,想用力把它拉下來。可每次剛要用力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得了。後來一想:拔一顆牙算什麼呀不用怕。於是我壯了壯膽子,閉上眼睛,擺好架勢,可是我還是下不了手……算了還是看一會電視吧,放鬆一下自己。我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地看起了《貓和老鼠》來。當看到老鼠拎起貓的尾巴把它甩上天,我大笑得跳起來,巧了,我的牙掉了下來。原來我的手裡仍拉著那根線,牙齒被我在不經意間拔了下來。我的拔牙經歷與眾不同吧? 我可是家裡的快樂小天使,是大家的開心果。當爸爸媽媽生氣的時候,我就給爸爸媽媽講笑話。一開始我邊講邊笑,他們倆誰也不笑,我就一個勁的講,直到把他們逗笑為止。 我的故事還有很多,下次再講給你們聽!
㈦ 今天我來到爸爸以前當兵的部隊寫一篇作文
我的爸爸是一名軍人,在玉環上班,一個月也回不了幾次家,可有時即使回家,也不一定就可以好好地在家裡呆上兩天。
有好幾次爸爸媽媽和我正在吃飯,他的手機響了,原來單位里有緊急任務,爸爸必須馬上趕回去,爸爸只好跟媽媽和我說:「sorry!」然後急匆匆地趕回玉環。還有一件事我現在想起來還很傷心,2003個春節前我生病住院,爸爸和媽媽在醫院不分晝夜陪伴著我,可第三天爸爸接了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回單位參加一個緊急會議,駕駛員小王叔叔馬上就來接他,我聽了立刻嚎啕大哭,覺得爸爸不要我了,媽媽不停在安慰我:「爸爸是軍人,軍人就得服從命令,等爸爸有時間再陪你。」說實話,爸爸在部隊里還算得上是頂呱呱的。
當年他們160個戰友從皖南到台州來當兵,20年過去發,戰友們都陸陸續續地退伍轉業了,現在穿軍裝的只剩下爸爸一個人了。爸爸當過炮兵、開過船艇,爸爸經常給我講革命故事,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爸爸常對我說:「現在是信息時代,不學習就要被淘汰。」爸爸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一有時間他就抓緊學英語,有時還學到深夜一兩點鍾,雖然我不知道爸爸的英語水平到底怎麼樣,但他那種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令我佩服。爸爸還經常寫一些文章,什麼理論文章、散文啊他都寫,經常在報紙上、雜志上見到他的大名,看到爸爸的名字變成鉛字,我的心裡就羨慕得不得了!
爸爸吃飯的速度可快了,一碗米飯他三下五除二就下肚了,吃起肉來不管肥肉瘦肉都一股腦兒往嘴裡塞,可要叫他吃螃蟹的話,他那副無從下手的樣子,讓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放學後,爸爸總是說:「凡凡,你可以寫作業了。」從沒聽見他說:「凡凡,你可以去玩了。」
說句心裡話,盡管爸爸不是英雄,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還是很高大的,我為能有位當軍人的爸爸而驕傲。
我愛爸爸!
㈧ 以聽家裡人講故事寫一篇作文400字五篇
我的太奶來奶屬雞,今年自已經90歲了。1921年她出生在寧波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年輕的時候,隨太爺爺一起來到上海謀生。我特別喜歡到太奶奶家玩,因為她會和我說起很多她年輕時候的故事。
在他們剛到上海的時候,家裡非常拮據,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用來改善生活,所有的收入主要用於滿足溫飽。她們前前後後一共生了3男4女七個小孩,可以想像要養活這些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到了我的爺爺那一代,生活開始趨向穩定,太爺爺太奶奶的孩子們也各自成家立業,搬出了祖屋,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個時候生活改善了,我爺爺每周都會去看望太爺爺太奶奶,這是老人家最開心的時刻。在我爸爸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爺爺還會帶著我爸爸一起去看望他們,同享天倫之樂。
現如今,這個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雖然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我爸爸還是會經常帶著我去看望太奶奶。太奶奶依然耳聰目明,非常健談,喜歡和我們拉家常,說說90年來發生的事情。我感受最大的就是,90年來,我們整個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可以說從一無所有到衣食無憂,這不也正是我們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嗎。
㈨ 以「聽爸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為題目的作文300~400字 在線等 急啊
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撒著歡兒跑著,樓下用來改造的泥土變得軟綿綿的,龐大的挖土機在空無一人的街上,也顯得格外惹眼。我漫無目的地在家裡走動著,失望的看著這雨,厭惡地看著泥濘的土地。
「玩什麼啊!這么臟的路,這么冷的雨,怎麼下去玩啊。」我說著說著,眉頭便擰做一團,卻無計可施。
「記得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在有泥的地方玩呢!」媽媽的聲音突然從身後響起。
我一聽,頓時來了精神:「那你們都玩什麼啊!也教教我吧!」
媽媽聽我這么一說,記憶的閘門突然打開,兒時的回憶紛紛涌了出來,她眼睛亮亮的,停下手中的活兒,開始給我講述她小時候的故事:「在我小時候,還沒有這么寬的馬路,只有坑坑窪窪的土路,一下雨就變成了泥巴,於是,我們鄰里幾個小夥伴就蹲在自家的屋檐下,手裡抓一把軟泥,捏成一個碗狀的東西,放在掌心,然後高舉過頭頂,用盡力氣甩到略帶點水的地上。那泥巴就一下子被摔爛了,發出很大的聲響,就像禮花一樣,噗得炸開,我們就會高興地手舞足蹈,」說到這里,她又用手比劃了一下,激動地像個孩子。
「然後呢?」我當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結果。
「當然是聲音最大的獲勝咯!」媽媽得意地笑著,一看就知道她曾經是「摔泥巴高手」。
「哦,是這樣。」我點點頭,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的雨,覺著泥巴沒有剛才那麼討厭了,反倒還有點喜歡它們了。
我的腦海里漸漸浮現出了這樣的情景: 幾個女孩,手裡抓著一把泥巴,重重的摔下去,卻被泥水濺得一身臟兮兮的,大家大笑著,看著周圍的「小花臉」,看著地上軟軟的泥巴……
想著想著,我的嘴角漾上了一抹微笑,想到了那份天真與美好……
(不知道是不是對你有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