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人物故事600字
❶ 朱德的故事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還有一個更詳細的我發不上來你自己看吧http://..com/question/24111946.html
❷ 作文:愛國英雄的感人故事500字:朱德
朱德,作為我國革命領袖,紅軍第四軍軍長,曾多次偽裝成敵軍的官兵做內應,為南昌起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德的故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抵禦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朱德偽裝成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潛入敵軍內部。他佯裝請南昌市各大領導、軍官吃飯,從而讓大部隊成功部署,使敵軍城內群龍無首。他為了使他的「客人」相信他,自己不帶任何武器,這是十分危險的。朱德請來的「客人」吃過飯就想走,可這時離共產黨大部隊預定的時間還有三、四個小時,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朱德靈機一動,以打麻將為由留住了這些危險的「客人」。他還故意輸了許多錢,以贏得「客人」的興趣。
朱德在此次特殊任務中表現的機智、勇敢,具有極大的意義。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不帶武器,來到平日整天武槍弄棒的敵人身邊,依靠智慧贏得「南昌起義」的成功,獲得抗擊國民黨的開門紅。
朱德精彩的革命人生不僅表現在他的機智勇敢上,作為軍長他還對手下官兵非常關心,自己捨不得沾一點兒葷,卻親自買雞給一個體弱的哨兵補養身體。他從不擺長官架子,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士兵們吃。他真不愧為一代革命名將!
❸ 朱德的光輝事跡作文
一塊銀元
三千多名戰士駐扎一個村,吃飯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剛開始,由於地主老財造謠惑眾,加上村民對紅軍並不了解,許多人棄家躲避,來不及逃的人關門閉戶,籌集糧菜一時陷入了困境。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一天,兩名戰士到村南一戶人家,大門緊鎖,聽說已逃到外村親戚家中。只見其家門口有一個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掛著兩個黃艷艷的大南瓜,小戰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麼個買呢?太個子戰士說:「把兩個南瓜割下,我寫一張紙條,錢以後送來。」說完割下南瓜,寫了一張字條「買兩個南瓜,以後付錢。一~紅軍」.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飯,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飯後,詢問誰買的瓜真是好吃時,他才知道南瓜沒有付錢。他讓人叫來那二位戰士,從背包里帶出一塊銀元,語氣嚴肅地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說完要二位戰士去還錢,兩位戰士原以為辦了一件好事,卻受到首長的批評,頓時面面相覷,等他們回過神來時,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長對他們耳語了一番,這時他倆才興沖沖地走了。
再說紅軍進村後,幫助村民打掃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爺病了,還派醫生為他診治……一樁樁軍愛民的好事在村裡傳頌著。村民們消除了誤解,事實戳穿了地主們造謠中傷的陰謀,外逃的村民回來了,村子裡家家戶戶敞開大門,爭相幫紅軍做事,有送糧送菜的,有送兒子來幫丁當兵的,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啊。又說村南那戶種南瓜的村民叫陳亮,他攜妻帶兒回到家裡,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興。只是棚上兩個南瓜不見,他心裡想:家在就好,兩個南瓜算是讓賊偷了罷,也不把它當回事,在村民會上他無意說了這事,沒想到那二個戰士又狠狠挨了一頓批,可他們心裡不服氣哪。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准備煮了喂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他拿下來一看,裡麵包著一個金閃閃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他不識字,急忙拿到村裡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一一紅軍』』村裡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塗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郭夫爺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朱德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於賠罪由我來吧。」回到家裡,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陳亮的「銀元故事」在村裡傳遍了,擁軍愛民在福鼎在橫口成了時尚,蔚然成風。後來,一位詩人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南瓜蒂上長白銀》的詩還在省里獲獎,而一位畫家以此為題材的國畫也得了獎。從此,擁軍愛民的優良風尚在福鼎在橫口在永春代代相傳,永遠相關於朱德的故事作文
❹ 英雄事跡的故事朱德作文
千餘名士兵駐扎銀
一個村莊,成了一個大吃點東西。起初,由於地主老財散布謠言,再加上村民們不知道紅軍,很多人放棄他們的家園,以躲避,逃生的機會的人關閉大門,提高食物盤一時的麻煩。朱得皸長嚴格的紀律,使士兵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有一天,兩名士兵村裡一個家庭的南部,鎖上了門,聽說村裡逃到家庭以外的親屬。我看到了一個南瓜在其家門口的大框架棚,非常強,掛揭示黃艷艷兩個大南瓜,小戰士認為:?人不是生活在,怎麼買它太高一名士兵說:「這兩個南瓜切,我寫了錢後,送出一記。」然後切開南瓜,寫一張紙條,「買二南瓜,後來支付。 紅軍。「回到貨架上。一天晚飯時,朱吃香脆南瓜吃飯,當被問到誰買了瓜真的很好,他不知道南瓜無需支付。他呼籲人們從背包里帶了銀元,嚴肅的口氣兩名士兵,說:「人不是,也不能白吃」不必還錢將兩個士兵,兩名士兵以為做了件好事,但它已被人詬病的頭,頓時面面相覷,所以當他們回過神來,排耳語了幾句,他們身邊已經站了起來,然後興沖沖他們只是去。除了
後村紅軍幫助村民打掃院子,挑水打柴。一個叔叔病了,還另一次軍事埃德蒙頓傳頌在村後派出了醫生為他診斷......一件好事。村民們消除誤解,事實上,地主丑聞揭露陰謀,村民們逃回,開門到每家每戶在村裡,渴望做一些事情,幫助紅軍,已派出食品送菜,已經派他的兒子幫助小戰士,魚水是一個真正的親軍民啊。村南說,家庭瓜籽的村民叫亮,與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家裡,一切依舊,很開心。兩個南瓜剛剛過去的架子上,他認為:家中一樣,二是南瓜讓小偷偷走了罷工,也不把它當回事,村裡在會上表示,他無意對這個問題,有兩個戰士的思想無情野蠻批,可他們真的不相信。
日,梁的妻子貨架准備削減南瓜葉子煮豬上,不經意間看到的是切掉的南瓜莖用一個小袋子有紅色布扎,他檢查了一下包裡面有銀的金閃耀有一個小紙條,但他不能讀,急忙到村裡讓她的丈夫,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鄉:買兩個瓜發送一條銀色的紅軍村子裡的人突然都想要來,有的竊竊私語梁突然漲得通紅,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很困惑啊,本來以為是小偷偷走了一個南瓜,沒想到紅軍哥紀律,買東西付錢,一塊銀元可以買很多的南瓜呀。 「然後,他拉著一起找到朱也過服龍銀一也,第二,兩個戰士想道歉朱德軍長興奮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色你留著,作為修正來自於我。 「回到家裡,梁做所有的雞蛋,鴨蛋和家禽裝滿籃子,上面用紅色的紙,上面寫著」擁軍愛「,三男子興高采烈丹趙揆禮物到美國一起,聽說前一天去紅軍,他專門跑到生豬屠宰大的獎勵。
紋波。梁啟超的「銀元的故事」流傳在村裡,支持軍隊在十字口埃德蒙頓福鼎成為時尚,蔚然成風。後來,作為一個詩人寫了主題曲「南瓜蒂長銀」的詩句依然贏得了省,而畫家為題材的畫也得了獎。此後,精美時尚擁軍愛民頓在福鼎市永春十字口代代相傳,有總是太多相對
❺ 朱德這位偉人的故事有哪些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生朱德前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並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准備從軍。
1909年1月,朱德歷盡千辛萬苦走到昆明,考入講武堂步兵科學習,在這里他加入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同盟會。畢業之後被分配到蔡鍔的部隊任少尉司務長。他對蔡鍔很敬佩,常和蔡接近並請教問題。蔡鍔率軍起義時,指定朱德為隊官(連長)。朱德在攻佔總督衙門時作戰有功,受到表揚。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鍔部隊的營長,率部駐守於雲南的蒙自、個舊一帶。在這里,朱德自發地採用運動戰方式一舉殲滅了當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團長。 討袁護國戰爭中,在蔡鍔回雲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組織部隊,徵用車皮,等待蔡鍔到來率軍出征。在蔡鍔率軍出征四川與北洋軍閥的戰斗中,朱德及其團隊作戰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處被子彈打穿。經過多次激烈的戰斗,朱德因勇敢善戰,戰功突出而聞名於軍中。護國戰爭勝利後,朱德奉命駐守滬州,於1917年7月升任旅長,軍銜為少將。成為川蜀的知名人物。
❻ 關於朱德的真實故事
朱德求學 四川東北部,蜿蜒的嘉陵江東岸,有一個山城——儀隴。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誕生在馬鞍場琳琅寨。朱家坐落在半山坳里的一處獨立家屋。 這是一個「客家」家庭,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廣東韶關遷移來的,在這里落戶已經是第八代了。 朱德同志從四五歲時,就幫助母親勞動,到八九歲就能挑能擔,能耕能種了,從學塾回家,母親總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他把書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時候,便整天跟著母親在地里勞動。 1892年,他剛剛上學,是跟一位姓鍾的先生讀書。1893年,他轉到丁先生那裡讀書,丁先生是榜上題過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設在一個有高樓和花園的大院里。朱德同志勤勞聰慧,刻苦用功,在這里兩年,他讀了《詩經》等10幾本書。 到了9歲,朱德同志隨著伯父和幺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灣去住了。 搬到大灣,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讀書,席先生家離大灣有8里地,一天要來回跑四趟,響午回家肚子餓得咕咕叫,還得快跑,傍晚回來,怕天黑了,也得快跑。朱德同志說,「所以養成走路快的習慣。」 正當朱德同志開始長大成人的時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澆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氣,很有朝氣,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是一個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開明的,他對歷史上有些稱王稱霸的英雄是持輕蔑態度的;他對當時的貪官污吏,更常常罵得狗血淋頭。他有著濃厚的民族意識,雖然學富五車,卻不肯報考,連一個秀才都不是,從20幾歲教書,到那時已是70多歲了,他是一個真正的白丁,卻是一個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紀幼小的一個學生,他的聰穎才華,受到先生的贊賞。他在這兒聽講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但一個好的教育家,他不僅僅將學問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學生,席聘三先生成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啟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壘的護衛者,他愛喝酒,酒後放言高論,他說 「人不做事業就沒有什麼用。」 「要能做事業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沒有道路好走。」 「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沒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於是,尋找道路,成為朱德同志思考的問題了。他想:狀元是點不成的,這樣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點得上。他受「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立志要去做一個軍人。 朱德同志對新文化感受力很強,他如飢似渴地研究科學,他靠自修,開始學數學。兩三年前他已是一個珠算能手,這種算賬清帳的本領,對於他學數學有很大的幫助,一直學到比例、開方。他都沒有怎麼覺得困難。更重要的是新思潮這一線光明,一旦沖破黑暗,他的心靈就像展開翅膀一樣飛翔了。他滋長著這樣一個思想:「既然有一個世界,去看看世界就好了。」
❼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朱德
這本書中來介紹了朱德一自生的儉朴生活,還舉了許多事例。例如,朱德對衣著從不講究,他的衣服總是破了又補,補了又破,這樣穿了十幾年。還有朱德平時吃的菜,都是在院後的地里種的。朱總司令的卧室也很簡單,,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沒有任何裝飾品等。
最使我感動得還是朱德臨終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幾萬元錢,全都獻給了黨和人民。
我平時很會亂花零用錢,經常買一些漫畫書來看,使成績下降得很快。有時看見好東西,就千方百計地去買,一點兒也不憐惜父母的辛苦。現在有些年輕人動不動就上飯店請客,為了講排場比闊氣,常常把吃不完的東西亂倒亂扔,這不僅浪費糧食又污染了環境。
想起這些事,我覺得我們祖國正在發展之中,一些貧困地區,還有許多孩子沒有條件上學。如果一些有錢人能獻出一份愛心,把一部分錢捐給希望工程,讓孩子們上學,這樣,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會更加富強。
❽ 朱德抗戰時期故事
朱德抗戰時期故事:
一、一根竹手杖
1938年4月,朱德率領八路軍總部轉戰於山西省沁縣、武鄉縣西部山區,指揮八路軍反日軍九路圍攻的戰斗。在從義門村移駐去寨上村前,朱德的左小腿上生了一個瘡。
由於戰事繁忙、條件艱苦、營養差,加上日夜操勞,瘡口已經化膿,使他疼痛難熬,人也瘦了許多,不得不拄著一根竹手杖助行。後來,朱德查訪到一位弓姓老中醫善治瘡病,便決定前去走訪他。
一天下午,朱德拄著手杖找到老中醫弓茂昭家裡,請他治瘡病。老中醫只知道這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八路,於是當即檢查後下了葯。經過半個月的精心治療,朱德的瘡疾痊癒,並且身體也逐步強健。瘡病治好後,朱德要付葯費和行醫費,結果被謝絕了。
弓茂昭說:「我活這么大歲數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好的軍隊,我雖是一名鄉村中醫,但我一生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不收不義之財。我是個窮醫生,可我有許多窮朋友,我為你治病,就是為咱窮人的好軍隊治病,我是心甘情願的。
其實用的大都是中草葯,只要我按時上山採集就行,採回來後再按照一定的程序嚴格加工即可,我不僅不會收取分文,而且今後如果咱隊伍里有生瘡病的,還可以來找我救治,我同樣會分文不收。你們為咱窮苦人打天下,我能為自己的軍隊治病救人,是理所當然的。」
朱德覺得很過意不去,於是准備了一頓便飯招待弓茂昭以表謝意,之後,他拿起病中經常拄的那根竹手杖,說:「我是個當兵的,又在抗日戰亂中,沒有什麼好禮物贈送的,就把我拄的這根竹手杖送給你作個留念吧。」
弓茂昭欣然接納,高興地說:「禮輕情義重啊。我也老了,收下這根手杖,讓它陪伴我走鄉串戶為窮人治病吧!」事後,弓茂昭才得知他收治的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便將這根竹手杖當成寶貝珍藏在身邊。
日軍侵佔當地時,弓茂昭用油紙將竹手杖包了又包,埋於房後的地下。後來,弓茂昭夫婦均不幸喪生於戰亂中。在臨終前,他們將其侄子弓獻玉(又名應卯)叫到面前,告訴他埋手杖的地方,並囑咐他等戰亂平定後及時挖出,好生保管,說:「那是咱家十分珍貴的傳家寶。」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弓獻玉曾多次尋找這根竹手杖,卻都未能找到。幸運的是,在1956年春耕刨地時,這根沉睡地下的手杖才意外地重見天日,在一層層油紙的包裹下完好無損。
二、「你佔了警衛戰士的位置……」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毛澤東、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長一道去看戲。朱琦和朱敏也跟著去了。當時,黨中央只有一輛汽車。戲散場後,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車。這時朱德走過來對他說:「你下來,步行回去!」
回到楊家嶺時,朱德詫異地發現朱琦也在門口站著。便問:「你怎麼樣這么快就回來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朱德生氣了,語氣中透著憤怒:「你佔了警衛戰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來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氣得在大路的草叢里來回踱步。
在稍稍平靜下來後,又耐心地對朱琦說:「你想想,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戰士不能隨時行動,萬一路上有情況怎麼辦?你妨礙了戰士們執行公務,知道嗎?」「是我錯了,爸爸!」朱琦赧顏地低下了頭。
建國前是這樣,建國後,朱德對親人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了。朱德的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
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爾後才是其他關系,你要模範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
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裡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幹啥都要干好。」
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三、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帶領的隊伍會師了。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紅軍要鞏固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需要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的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寧岡的茅坪去挑糧。
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朱德同志也跟著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爬山,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的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在藏他的扁擔了。
四、一塊銀元
1936年,當時共軍三千多戰士都駐扎在一個村,吃飯成了一件大難事。一開始還有地主造謠誣陷紅軍,然後村民對紅軍又不了解,一時間籌集糧草陷入困境。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去開導村民。有一天兩個戰士來到陳亮家,發現人不在了,又發現門口有兩個南瓜。
小戰士想:人不在,怎麼買瓜啊。大個子戰士直接把南瓜割下,說:留下字條說「買兩個南瓜,以後付錢,紅軍留。」然後把字條放在架子上就回去了。朱德吃了南瓜飯後就問南瓜是誰買了,在知道沒付錢後就叫那兩個戰士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人家東西啊。」
還給了兩個戰士一塊銀元讓他們去付錢。他們本以為辦了件好事,沒想還挨了批評。之後紅軍的種種表現讓村民消除了誤解,外逃的村民也回來了。這時陳亮發現自家家南瓜不見了,他在村民會上無意說了這件事,不想這兩個戰士又狠狠被批評了一頓。
在後來發現南瓜蒂綁了小包了有一塊銀元,就知道自己誤會紅軍,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裝滿籮筐,還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提著去慰問紅軍。
五、有點力量就要幫助群眾
抗戰期間,一年割麥子時,一隊八路軍從一個村邊開過,營長騎馬走在前面。一位老太太很吃勁地背著一大捆麥子,從對面走過來。這時,路邊有一個穿軍裝的人把營長攔住:"你擔任什麼職務 ·" "我是營長!"
那人又問: "任務是不是要緊·"營長跳下馬來說: "不十分要緊。"那人用手指著老太太說: "那麼,讓隊伍前頭走,用你的馬到村裡去套一輛車,替他把麥子拉回去。"營長按照吩咐把老太太的麥子拉到家裡。那個吩咐營長的人就是朱德總司令。
總司令還和藹地告訴他: "革命幹部的優良品質,首先就是群眾觀念。你騎在馬上,看見老太太那樣吃力地背著麥子,不體恤她,不幫助她,這是不對的,因為你的任務並不是十分緊迫。以後要好好記著:只要有一點時間,一點力量,就不要忘記幫助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