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故事閱讀感受
㈠ 朱德的故事80字
(以身作則)
朱德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參了軍。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而後才是其他關系,你要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裡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幹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㈡ 朱德的故事
紡織機前度童年
朱總司令於1886年12月1日(農歷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出生的時候,家人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時先生給他起一個字叫玉階,後來參軍後才改名叫朱德。
馬鞍場這個地方山清水秀,因為周圍的山像馬鞍的形狀,又是附近農民趕場的地方,所以取名馬鞍場。
玉階的父親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親雖不識字,卻很溫順、勤勞。小玉階常跟在母親身後,幫助母親干這干那;特別是,母親紡線的時候,他就坐在紡車旁邊,聽母親講各種各樣的故事,什麼窮人怎樣受苦啊,有錢人怎樣為富不仁,欺負窮人啊。母親一邊紡線,一邊講故事,小玉階聚精會神地聽著,聽得入了迷,聽得東倒西歪直打哈欠,母親就把他抱進屋裡去睡,再繼續紡線。在紡車吱扭、吱扭聲中,小玉階進入了夢鄉。玉階稍大一點,四、五歲的時候,就幫助母親幹活了,八、九歲就能挑能背,上學回來,看到母親忙得滿臉是汗,把書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農忙的時候,玉階就半天讀書,半天在家幹活,再忙的時候,他就全天在家幹活。母親手把手教他做各種農活。
母親最疼愛小玉階,小玉階也最喜歡母親,他受母親的影響也最深。多少年以後,當了總司令的朱德還專門寫了一篇懷念母親、感激母親的文章《回憶我的母親》。朱總司令在這篇滿懷深情的文章中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30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小玉階喜歡在紡車前聽母親講故事,還喜歡聽一位老織匠講故事,講太平軍的故事。
母親紡了線,到了冬天,老織匠就來把線織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結實,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階就站在門口望著大路,盼著織匠爺爺講故事。織匠爺爺當過太平軍,能講很多太平軍的故事。
終於盼來了老織匠。老織匠還帶了一個10來歲的徒弟。老織匠把織機一支,噠……噠……,就織起了布,太平軍的故事也就開始了。小玉階和幾個孩子坐在織機旁,瞪著小眼睛聽得入了迷,趕也趕不走。
老織匠跟說書的一樣,講的繪聲繪色,講著講著還唱了起來,孩子們還跟著打起拍子來。
聽了老織匠的故事,小玉階知道了有一個叫洪秀全的,領著農民起義軍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進了中國,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苦壞了老百姓,苛捐雜稅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著洪秀全鬧起了太平軍,殺貪官、殺財主,給窮人分田分糧。老織匠就在太平軍將領石達開手下,但是,後來太平軍失敗了。官兵殺人不眨眼,石達開的隊伍被趕到大渡河邊,數不清的太平軍都被殺了,血流滿地,河水都被染紅了。
小玉階晚上躺在床上還在想:石達開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小玉階是伴著母親的紡車和織匠爺爺的織機長大的。
㈢ 關於朱德的真實故事
朱德求學 四川東北部,蜿蜒的嘉陵江東岸,有一個山城——儀隴。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誕生在馬鞍場琳琅寨。朱家坐落在半山坳里的一處獨立家屋。 這是一個「客家」家庭,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廣東韶關遷移來的,在這里落戶已經是第八代了。 朱德同志從四五歲時,就幫助母親勞動,到八九歲就能挑能擔,能耕能種了,從學塾回家,母親總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他把書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時候,便整天跟著母親在地里勞動。 1892年,他剛剛上學,是跟一位姓鍾的先生讀書。1893年,他轉到丁先生那裡讀書,丁先生是榜上題過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設在一個有高樓和花園的大院里。朱德同志勤勞聰慧,刻苦用功,在這里兩年,他讀了《詩經》等10幾本書。 到了9歲,朱德同志隨著伯父和幺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灣去住了。 搬到大灣,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讀書,席先生家離大灣有8里地,一天要來回跑四趟,響午回家肚子餓得咕咕叫,還得快跑,傍晚回來,怕天黑了,也得快跑。朱德同志說,「所以養成走路快的習慣。」 正當朱德同志開始長大成人的時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澆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氣,很有朝氣,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是一個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開明的,他對歷史上有些稱王稱霸的英雄是持輕蔑態度的;他對當時的貪官污吏,更常常罵得狗血淋頭。他有著濃厚的民族意識,雖然學富五車,卻不肯報考,連一個秀才都不是,從20幾歲教書,到那時已是70多歲了,他是一個真正的白丁,卻是一個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紀幼小的一個學生,他的聰穎才華,受到先生的贊賞。他在這兒聽講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但一個好的教育家,他不僅僅將學問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學生,席聘三先生成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啟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壘的護衛者,他愛喝酒,酒後放言高論,他說 「人不做事業就沒有什麼用。」 「要能做事業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沒有道路好走。」 「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沒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於是,尋找道路,成為朱德同志思考的問題了。他想:狀元是點不成的,這樣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點得上。他受「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立志要去做一個軍人。 朱德同志對新文化感受力很強,他如飢似渴地研究科學,他靠自修,開始學數學。兩三年前他已是一個珠算能手,這種算賬清帳的本領,對於他學數學有很大的幫助,一直學到比例、開方。他都沒有怎麼覺得困難。更重要的是新思潮這一線光明,一旦沖破黑暗,他的心靈就像展開翅膀一樣飛翔了。他滋長著這樣一個思想:「既然有一個世界,去看看世界就好了。」
㈣ 朱德的扁擔這篇短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從這件事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井岡山上出產的糧食不多。紅軍常常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
可是每次挑糧誰都爭著去,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著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晚上還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還讓人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感受:從這件事中我們感受到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使我們對革命先輩更加崇敬。
(4)朱德的故事閱讀感受擴展閱讀;
原文;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扁擔,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幾十年來,它受到了幾代人的贊揚、教育和鼓舞。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湘南起義隊來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龍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紅軍第四軍指工人和農民)。
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司令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是湖南和江西兩省的交匯點。周圍五百英里都是高山,地形非常危險。
1928年11月中旬,紅軍在寧岡、新城、古城等地集結進行冬訓。由於湖南和江西兩省的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幾乎與國民黨統治區的一切貿易都被切斷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鹽、棉、布、葯、糧都非常短缺,籌集資金也很困難。
除了糧食,紅軍官兵每天5分錢的伙食費很難維持。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南瓜湯,有時還有野菜。冬天來了,士兵們仍然穿著單衣。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儲存問題,紅四軍司令部開展了從山上撿菜的活動,大部分是從寧岡大嶺運來的。
大龍糧食集中在龍市、古城等地。朱德經常和隊員們一起去撿食物。他每天通勤50公里。空手上山下山很難。但他的兩個籃子每次都裝滿了,他走的又穩又干凈。年輕強壯的人經常被他遠遠地甩在一邊。士兵們由衷地敬佩朱司令官,但也愛他。
現在人們已經40多歲了,他們必須翻山越嶺為革命撿飯。如果他們累了,我們該怎麼辦?經過討論,我們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失去了扁擔,非常擔心。他讓警衛從村民那裡買了一根嘴巴很粗的竹子。他一夜之間自己做了扁擔。
在月光下,他折斷了竹子,熟練地把它切、刮、鋸。不一會兒,他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扁擔。為了防止士兵們再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上面刻著「朱德基」三個字。
第二天,三顆星還在空中,食物隊又出發了。朱德還在士兵中間走著。當我們看到他有一個新的扁擔時,我們非常驚訝。除了對他的崇敬,我們還增添了一些活力。此後,朱德的扁擔故事流傳開來。
為了永遠記住朱德艱苦奮斗的開拓精神,井岡山軍民特意編了一首歌頌朱德:「朱德選谷去窪地,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的「圍剿」。
㈤ 《朱德的扁擔》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
《朱德的扁擔》的主要內容寫了:朱德身為紅軍總司令,卻和普通官兵一起勞動。官兵們照顧他年紀大,不想讓他參加勞動累著,於是把他用的扁擔藏了起來,可朱總司令同志又做了一根扁擔,還寫上「朱德扁擔」,不讓別人拿走,這樣的精神值得一代接著一代的傳頌下去。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後,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會剿」失敗後,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
為了准備第三次反「會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方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朱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糧。朱德的扁擔就是那時候朱德挑糧使用過的。「朱德的扁擔」,見證了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一。
(5)朱德的故事閱讀感受擴展閱讀:
廉政文物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承辦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覽,在全國范圍內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這根「朱德的扁擔」。包括48件一級、珍貴文物,涉及古籍、書法、繪畫、青銅器、瓷器、竹簡、碑拓、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書信手稿、珍貴照片、文獻資料等不同類別。
在展覽的布置上,以時間為線索,將展覽分為歷史鏡鑒和廉政風范上、下篇。上篇反映了歷史先賢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鮮明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探索反腐倡廉建設的規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及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㈥ 朱德總司令的故事短文的答案本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一根普通而又珍貴的扁擔,它向人們述說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紅軍生活異常艱苦,部隊吃的糧食都要靠指戰員自己下山去挑。井岡山山高路險,來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下山上山都很吃力,肩上挑著百十來斤的糧食就更困難了。
當時,朱德是軍長,已經四十多歲了,可每次挑糧他總是跟大家一起去。大家看到朱軍長經常開會到深夜,白天還要和大家一起勞動,擔心他身體吃不消,勸他不要挑糧了。他搖了搖頭,笑著說:「吃飯有我,挑糧也應該有我呀!」第二天又出現在挑糧的隊伍中。
怎麼辦呢?幾個戰士想了一條「妙計」。
有一天早晨,大家又要去挑糧。朱德也去拿自己的扁擔,奇怪,扁擔不見了!他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著,心裡很著急。
隊伍出發了。一路上,戰士們高興地議論著:「這回,朱軍長可以休息一下了吧。」原來,是他們把朱德的扁擔藏了起來。可是不久,大家發現朱德又滿頭大汗地趕上來了,一問才知道,他又用毛竹削了一根新扁擔。
沒過幾天,朱德發現他的新扁擔又不見了。他明白這是同志們愛護他,不想讓他太勞累。可是他覺得應該和大家一起艱苦奮斗,就又削了一根扁擔,而且,在扁擔的正中,寫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幾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軍長,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㈦ 朱德尓三兄弟的故事讀後感
《朱德爾與兩個哥哥》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個故事,叫朱德爾與兩個哥哥。
故事內容讓我來講吧,有一家兄弟,老大叫薩禮睦,老二叫瑟律睦,老三叫朱德爾。一天,父親去世後。老大老二企圖搶老三的財產,最後兄弟二人去搶母親的財產。朱德爾收留了母親,天天靠打魚為生。生活逐漸好了,可大哥二哥又窮了,朱德爾又收留了他們。
一天,朱德爾遇到一個高超魔法師,給了它1000個金幣,叫他跟他走,朱德爾給了母親錢就走了。
結果,朱德爾的母親的錢被老大老二騙走了,母親爭訊,可他們論母親為「化子」。
不久,朱德爾回來了,他見母親在大街上流浪,立刻把她接回家,還准備了豐盛的菜,兄弟二人趕緊賠禮,可他們見朱德爾有那麼多的錢,便請了5個壞人,捉住了他,賣給一個地主。
1年後,朱德爾逃了出來,遇到了魔法師,魔法師給了他一個戒指,具有力量。國王聽了朱德爾十分厲害,便把女兒嫁給他。國王死後,他成了國王,請兩個哥哥一起料理,結果朱德爾被毒死了,老二被殺死了,薩禮睦霸佔公主,最後也被毒死了。
薩禮睦和瑟律睦罪有應得,如果他們不貪心,也不會落到這個下場,而朱德爾心地善良,哥哥害他也不聞不問。
㈧ 朱德熱愛讀書故事,1000字,一件。
窘困不忘苦讀——元帥朱德的童年故事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儀隴縣李家灣,一個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新中國第一個元帥朱德。
他家很窮,母親生過13個孩子,有5個剛生下就死了。家裡房子矮小陰暗,連窗戶都沒有。他的大伯父沒有子女,2歲時,他被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
朱德從小熱愛勞動,4歲就幫媽媽幹活,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裡幹些雜活。朱家附近沒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媽媽再也沒有力氣去挑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卻發現缸里的水滿滿的。媽媽感到很奇怪,於是連著幾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滿滿的。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媽媽起了個大早,這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悄悄地挑水。媽媽又驚又喜,緊緊地把朱德摟在懷里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他家佃種地主丁閻王的田,他從小常受丁家欺侮。一次,他和弟弟從河裡釣到兩條魚,想回家熬魚湯,被丁家少爺一把奪去,說河從他家地上流過,魚就是他家的.又一次,他從爺爺種的梨樹上摘下一個黃熟的梨,還沒吃,又被丁家少爺搶去,說樹在他家地上,梨就是他家的。他氣得去奪,被爺爺攔住說:「我們惹不起人家。」還有一次,爺爺帶他在房後山坡上高高興興地栽竹子。丁閻王來了,叫人把竹子拔掉,還把爺爺推倒。爺爺說,這山坡地是公家的,丁閻王不能霸佔,到縣衙門同他打官司.地主錢多勢力大,爺爺還是打輸了,氣得大病一場.這些都使小小的朱德感覺到:世道太不公平了。
他的爺爺和叔伯們商量,決心再苦也要供朱德讀書,好給朱家爭口氣。他和兩個哥哥上了私塾.地主的孩子嘲笑他是姓老母豬的豬。丁家少爺拽住他的辮子說他們三個是三頭水牛,朱德一拳打倒丁家少爺,別的地主孩子上來打他。他和兩個哥哥一陣拳打腳踢,把他們打得抱頭逃跑。後來,先生用戒尺打他們三人的手心,罰他們朝牆站到放晚學以後。第二天早上,幾個地主孩子又嘲笑他們。兄弟三人把住門口,把地主少爺打得個個跪下求饒.先生進來,不等地主少爺告狀,三人一起來到先生面前,主動伸出手來讓他打。從此,地主少爺再不敢欺侮他們。丁閻王知道這事後,把他兩個哥哥從私塾開除,罰朱德每天上半天課,還要按全天繳費。朱德就轉到另一處私塾讀書,那裡窮孩子比較多,他不再受氣了。
每年冬天,一個織布匠老爺爺來他家,把奶奶、媽媽、嬸娘、姐姐紡的線織成粗布,再染成藍顏色,好做衣服。這個老爺爺當過太平軍。朱德喜歡聽太平天國的革命故事,他佩服翼王石達開,也為他的失敗而惋惜。從老爺爺那裡,他還知道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政府軍隊打敗仗的一些事。他痛恨外國強盜,更憎惡只會欺壓老百姓,懼怕洋人的官兵。
1895年舊年除夕,丁閻王家狗腿子來逼租,牽走牛,豬,抓走雞,鴨,挑走糧食,還是達不到繳租的數目,狗腿子就逼他們連夜搬家。在一個風雪交加的茫茫黑夜裡,全家人被迫分開了。朱德隨大伯父到大灣安身,生活更苦了。大伯父仍送他讀書。教私塾的席老先生同情窮人,看重用功學習的朱德。後來大伯父繳不起學費,朱德打算退學。席先生不但不要他的學費,還叫他帶很少的口糧,搬到家裡住,幫他學習。席先生關心國事,常找一些思想開通的人談論時事,叫朱德旁聽。這時,朱德已讀了許多書。他對國家前途十分擔憂,對席老先生說:「西方國家靠科學富強,為什麼我們不能提倡科學 。」席先生很喜歡這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對他提的問題,一時卻難以回答。後來,他們有了一本數學教科書和圓規,三角板,半圓儀,席老先生就帶著他們學起來。
不久,朝廷里一些人變法維新失敗了,儀隴天台山一支農民起義軍也被鎮壓下去。中國要向何處去,朱德和同學們時常想著這個問題,已沒有心思學下去了。這時,他聽到孫中山組織革命黨的消息,決心到外面去闖一闖,尋找一條真正的救國救民之路。
㈨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的感動故事或細節概括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出現在第十篇第四章「關於朱德」:
朱德出生在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他親生父親對他很兇,過繼給大伯父,大伯父對他如親生。他六歲時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讀書,他的名字是他誕生時父母給起的,奇異的巧合,"朱德"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
當時中國民間流傳他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四方八方能夠看到百里以外,能夠上天飛行,精通道教法術,在敵人面前呼風喚雨,相信他刀槍不入,還有死而復活的能力。
斯諾通過別人口中得知,朱德貌不驚人————一個沉默謙虛說話輕聲有點飽經滄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結實,胳膊和雙腿都像鐵打的一樣,年過半百,究竟多大誰也不知道。
朱德愛護部下天下聞名,喜歡運動也喜歡讀書。朱德在戰術上,能跟戰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因而獲得他們的信任;作戰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精密計劃一切,細心處理一切,親自領導部隊;堅持要從一切角度對敵人的陣地有清楚的了解。
(9)朱德的故事閱讀感受擴展閱讀:
作者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