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與他人的哲理故事
1. 自我批評的哲理故事
小和尚打架 有個寺院的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個農婦發生了爭吵,最後兩個人互相撕扯起來,結果兩個人都把對方的臉給抓破了。後來寺院的其他和尚趕來,把他們勸開,並把受傷的小沙彌送回寺院。 老法師了解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里為那個農婦尋找布匹,並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農婦賠禮道歉、送布匹。這樣一來,那個農婦也變得知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面前說這個事情都怪自己,不該和來化緣的小沙彌爭吵直至動手。從農婦家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老法師一個沒注意,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那塊石頭踢了幾腳。老法師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點兒也不能怪它啊,這次磕絆是自找的,我理應向石頭道歉的……」小沙彌愣了一陣,終於領悟了法師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注重個人的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盡量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智慧小語」人生旅途中,大部分的泥濘坎坷都是自己踩上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磕絆挫折,也多是由自己各式各樣的原因造成的。多數時候,不是會找了我們的麻煩,而是我們找了會的麻煩。我們更應在自身方面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觀念,提高自己對會的那份責任感,以一顆真誠的心去享受生活、熱情工作。並在人際關系產生症結之時,多做自我批評,多為別人著想。
2. 善於藉助他人力量,並且保持自我,最後取得成功的名言(有哲理的句子)和名人例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
3. 人生哲理故事和感悟
1、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一:一親一疏
夾山善會禪師和定山神英禪師邊走邊談論法義。定山禪師說:「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時時體會世間一切皆虛妄,連佛性也不執著,就能超越生死。」夾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見地:「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當下看見自己的佛性,就不會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兩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見大梅法常禪師,並陳述各自的見解。夾山問大梅法常禪師:「我們兩個人的見解,不知道誰的才對?」「一親一疏。」意思是一個說得比較對,另一個說得比較差。夾山問:「是哪一個人比較對呢?」大梅法常禪師回答:「你們先回去吧,明天再說。」
第二天一大早夾山禪師又去追問大梅法常禪師:「到底哪一個人的論點比較對?」大梅法常禪師大喝:「對的人不會來問,來問的人就是不對。」
【人生感悟】禪是超越兩邊,不立不廢,直指人心的法門。夾山認為超越生死,必須心中有佛,定山認為解脫生死,連「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無的說法,就好比說「只剩半杯水」和說「還有半杯水」,只是觀點不同而已。
夾山不明白,非要問個對與錯,於是落入言語、思想的分別,難怪大梅法常禪師要呵斥他不對了。禪一問是非對錯,當下便落入二元對立。因此,學禪者如果還執著於好壞、是非、對錯、大小這種種差別相,就會與禪心相違,背道而馳。
2、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二:水車上的禪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車,於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想跟您一樣居無定所到處行腳,我會找一個地方隱居,好好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禪師含笑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紅塵出家了。」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請告訴我,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裡,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全部浸在水裡,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完全離開水面又車不上水來。」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已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青年聽後,歡喜不已地說:「禪師您這一席話,真使我長知識了。」
【人生感悟】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
3、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三:弘一法師鞠躬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弘一法師(李叔同)就最講認真,凡事皆認真。葉聖陶之孫葉兆言《陳舊人物》載:有次給學生上音樂課,一群學生圍著他,看他彈琴,有個學生放了一個臭屁,熏得大家分神。下課了,李叔同十分認真地說:「以後方便,請到外面去。」說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課時,有同學出門時重重摔門,他立刻追上去,滿臉和善地請他不要如此,照例認認真真一鞠躬。學生們說,李先生的鞠躬比什麼都厲害。
有個學生偷了同學東西,學監夏尊求教對策。李說,這是老師沒教育好,學監應先向學生認錯,然後宣布偷者站出來,如沒人站出,老師就謝罪自殺,君子無戲言,說得這么重,學生定會站出來。夏是李的好友,雖認同李的說法,但顧慮學生不站出來當如何。李叔同非常認真地說:「那就自殺,不能欺騙學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猶豫了一天,還是採取了別的辦法。
劉質平是李叔同的音樂傳人,在日本留學無經濟來源。為幫助弟子並使他放心,李叔同認認真真給弟子寫了一封信,細報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劉質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後來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備了一大筆款子,供劉讀書至畢業。款未湊齊時,李寫信說:「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
【人生感悟】上述四例,充分說明李叔同「凡事認真」、「最講認真」。對此,人們可能有不同看法,覺得他是否有「小題大做」之嫌,對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過於輕率。但其認真精神難能可貴,非常人所能。最後一例,簡直令人五體投地。
4、人生哲理小故事篇四:三棵樹的夢想
從前,有三棵樹,它們都有各自的夢想。第一棵樹想成為一隻聚寶盒,裡面裝著金銀珠寶等世界上一切珍貴的東西。第二棵樹想被建造成一艘雄偉的大船,上面載著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第三棵樹想長成世界上最高的一棵樹,這樣便能離上帝更近。
許多年過去了,來了一群伐木工。第一棵樹被砍倒,伐木工說:「這棵樹看上去很結實,我要把它賣給木匠。」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木匠會做聚寶盒。第二棵樹被砍倒,伐木工說:「這棵樹看上去很結實,我要把它賣給船廠。」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船廠會做大船。
第三棵樹看到伐木工走近自己的身邊時,非常害怕,因為只要伐木工將它砍倒,就意味著它的夢想破滅了。但是,它還是被砍倒了,伐木工說:「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用它干什麼,先砍倒再說吧。」
第一棵樹和第二棵樹有沒有夢想成真呢?第一棵樹被木匠做成了馬槽,用來裝馬的飼料。第二棵樹被船廠做成了漁船,用來給漁民出海打魚。它們的結局和第三棵樹一樣,離夢想很遠。
然而,有一天,馬槽邊來了兩個人,是一對夫妻,女的生下了一個男孩,男孩無處安放,就放在了馬槽里。第一棵樹忽然明白,對這對夫妻而言,男孩便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幾年後,有幾個人爬上了擱置在海邊的漁船。從他們的談話中,第二棵樹了解到,這些人當中有一個是剛剛打了敗仗的國王。因為有了這條漁船的相救,後來國王東山再起,成為了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而第三棵樹則在當地建教堂時被做成了十字架,教堂是人世間離上帝最近的地方。
【人生感悟】當夢想偏離了我們預先設計的路徑時,別心灰意冷,因為有時夢想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變為現實。
5、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五:善惡只在一念間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著雙腿,兩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武士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但漸漸地他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武士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秘密?」老僧說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污泥,頭發蓬亂,胡須骯臟。劍上鐵銹斑斑,一看就知道沒有好好保管。你這等醜陋的傢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丑,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秘密?」
武士惡狠狠地罵了一句,然後「刷」地拔出劍來,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利劍將要落下,老僧忽然輕輕地說道:「這就是地獄。」霎時,武士驚愕不已,肅然起敬,對眼前這個敢以生命來教導他的老僧充滿憐憫和敬意。他的劍停在半空,眼裡噙滿了感激的淚水。「這就是天堂。」老僧說道。
【人生感悟】善惡常在一念之間。一切惡念、惡言、惡行,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獄;一切善念、善言、善舉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棄惡從善,即使是地獄也能成為天堂。因此,每個人都要靜坐常思己過,經常檢點審視自己的內心,摒除心中的惡念,放棄傷人的惡言、惡行。讓自己的心靈純凈,才會得到內心的真正平靜和安寧。
(3)關於自我與他人的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生命的價值的故事: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
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溫馨提示: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我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4. 關於挑戰自我的哲理故事
歷史上的卧心嘗膽的故事,懸梁刺骨的故事,皆是挑戰自我的故事。
5. 以「自我與他人」為話題作文,幫忙給點靈感啊
關系型話題,命題意圖在於啟發考生要關注他人 ,不能因某種利益而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體裁的選擇 :
記敘類文體:
敘寫一個曾經怎樣對待自己、對待他人的故事 .
對過去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貼他人的反省;
也可以講述一個在體貼別人、關心他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故事
議論類文體
可以闡述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等
內容的選擇
可以寫關愛世界喚真情,可以寫關愛親情吐摯情,也可以寫關愛弱者見人情;還可以從傾聽別人、走近別人、幫助別人等角度切入話題。
總之,在寫作時要選取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的材料,可以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寫出聲情並茂的佳作來。
主要病因:
①誤將話題「自我與他人」讀成是「自我看他人」,把「自我」當成是一個冷靜的客觀敘述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
②拋開話題,寫成一篇單純性的寫人類的記敘文。
③沒有將主題上升到反映「自我」與「他人」之間相處的關繫上。作品視野狹窄,缺乏理性認識。
創新方案:
角度創新——編構童話《蠟燭的微笑》,為了照亮他人,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無怨無悔,始終微笑著。
題材創新——截取現實生活中自己與他人相處的典型片斷,
串聯起來表現「關心他人,快樂自己」的主題。
文體創新——寫小說,
塑造一個忽略自我為他人謀福利的人物形象,凸現人性光輝。
經典素材
1我們希望自己快樂,所以我們應該也祝福別人獲得快樂;我們希望自己遠離痛苦,所以我們也應該祈願他人都能免於痛苦。
2有個鄉人,大年初一早晨打開門發現門前有一個裝骨灰的陶罐。他知道這是鄰居對他的詛咒,兩家世代有仇。他沒有怒氣沖沖地找上門去,而是拿著陶罐,到田裡裝了泥土,並種下了—株百合花……
有—天,花開了,他悄悄地把這盆花送到了仇人的家門口,就在那—天,仇人羞愧地來到這位大度的鄉人家裡道歉。用自己的言行打動他人,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佳作賞析:
只能陪你一程
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要經歷不同的相聚與分離。
國慶節第二天,好友說要走了,我堅持要送他到車站。然而,他攔住我:「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反正你也只能陪我一程,就到學校門口吧。」我不再說什麼,只是感覺眼中有東西有轉動,眼前也變得模糊了。
或許,每一個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吧,這就註定了永遠只能陪別人一程。你愛你的父母,希望他們長命百歲,但你再孝順,他們也會走在你的前面,你只能陪他們一程;你愛你的弟弟妹妹,希望他們健康成長,並時刻想用自己的身軀為他們遮風擋雨,然而你再高大,總有一天要走在他們前面,也只能陪他們一程;你看重朋友間兩肋插刀的友誼,可最後不是朋友離開你就是你離開朋友,你只能陪朋友一程……
因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要學會去關心他人。他們飢餓時,你的一個蘋果就是最好的關愛;他們失敗時,你的鼓勵就是最大的慰藉;他們成功時,你的笑容應該是最燦爛的……黑夜因為燈火的加入而變得明亮;天空因為繁星點綴而變得更加迷人;別人的生活因為你的加入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因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應該學會珍惜。父母只能撫養你長大,你不要期待他們是你永遠的支柱,可以支撐你整個人生,你要好好地孝順他們,不要等走過了才知道後悔;朋友可以給你溫暖,但這種溫暖是開放的,而不是獨有的,所以你不是讓友情從你身邊溜走了;大學四年很快就會過去的,你要好好你珍惜你身邊的一切,別等分離了再苦苦相思
因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應該學會放棄。為了分享朋友的快樂,也許你得缺席一個與情人的約會;為了分擔朋友的憂愁,也許你將徹夜不能睡;為了孝順父母,也許你將沒有時間去遊行;為了…… 雖然你放棄了一些,但你得到的遠比放棄的要多。
因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得學會照顧自己。人生的航標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我們不能總是依賴別人,而且別人也只能陪你一程。我們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要學會照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好友的話讓我突然間明白了很多。你只是別人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只能與他們共走一段路,這就註定了你給予別人的有限性,那你又怎能要求別人的無限付出呢?
應對措施:
① 巧用修辭,展示文采
愛心是冬日裡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愛心是久旱後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愛心是汪洋中的一個航標,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選自湖北荊州中考滿分文《把愛心帶給他人》)
常聽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那時,我就在想,橋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只是村西頭的那兩塊老槐樹疊加起來的、我們上學必須經過的「橋」嗎?(選自山西省中考滿分文《美麗的橋》
② 描寫環境,烘托背景
教室外,呼嘯著的北風挾著密集的雨點撲打在牆上,「嚓、嚓」地響,教室內,一場全能競賽考試進行到了白熱化的階段。(選自湖北仙桃中考滿分文《心中築起一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