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淘氣尼古拉的典藏版故事讀後感
㈠ 《小淘氣尼古拉的故事》讀後感100字左右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㈡ 小淘氣尼古拉的故事讀後感怎麼寫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淘氣尼古拉》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淘氣尼古拉》讀後感
《小淘氣尼古拉》讀後感1
寒假裡,我有幸拜讀了一本令我回味無窮的書:《小淘氣尼古拉》。
本書講述了一個法國小男孩叫尼古拉,他有一群非常要好的哥們兒。每天,他們都會聚在一起,玩出許多花樣來,充分地體現出他們的天真與可愛。作者以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故事,把我們深深吸引住,帶入了故事中,恍如身臨其境。有一次,尼古拉的媽媽對他說,如果今天不闖禍,他就獎勵他吃一個蘋果派。尼古拉高興極了。為了遵守承諾,他不許朋友們到他家裡來,還不許踩他家的草坪。連外面下起了雨,他也不讓夥伴們到他的家裡來。在媽媽的一再要求下,他同意夥伴們到他房間里看書,最後,夥伴們回家去了。尼古拉剛送走他們,就開始高興起來。結果,他忘記了關門,窗戶的風與門外的風產生對流,導致窗戶迅速關上,玻璃震得粉碎。
在生活中,也會發生這樣的趣事:有一次,媽媽叫我出去買點東西,自己順便出門一趟,如果表現好,就獎勵我帶我出去吃飯,我連聲答應,心裡想到:待會兒買完東西後,我還可以偷偷玩會兒電腦,還能出去吃飯呢!想著想著,我不禁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門,渾然不知沒帶鑰匙和錢。到了超市,我大搖大擺地買好了東西,准備付錢。當我下意識摸了摸口袋後,不禁長大了嘴巴。正巧又輪到了我付錢,我臉紅著對阿姨說我沒帶錢,要回家拿,然後以火箭般的速度跑到了家門口。又發現自己沒帶鑰匙。我著急的上蹦下跳。恨不得把褲子脫下來。最後,我只好等到媽媽回家。不僅被臭罵了一頓,還被取消了帶我出去吃飯的主意。望著茶幾上的鑰匙和錢,我後悔不已......
有時候,你的一個小疏忽會讓你後悔不已。這是我從書中也從生活中明白的道理。讀讀這本書,它能讓你明白許多的道理,還能讓你看到一個小孩的天真與可愛!
㈢ 電影小淘氣尼古拉的觀後感,50字謝謝
去了
㈣ 巴黎淘氣幫的讀後感
很高心為你解答,如果對你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我已經多次提過小淘氣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一開始慢慢收集五本,懷小蟲的時候,給她念尼古拉度假那本,每念一段,她的小手腳便動一動,不知道那算不算最原始的笑。一旦我把那組書挪到小角落,列為童書之一時,未發表的新故事又問世了。我於是又大著肚子去買這厚厚的白色本,後來在上海,王托老哥給我帶紅色第二卷,去年的尾巴,我在新大陸拿到最後的大本。
我沒有問過別人是怎麼看待這些書,當讓它們非常好玩,叫人疼愛在心,癢癢難耐。不過我是直到讀未發表故事,才開始了解其背後的故事。雷內.葛西尼(René Goscinny)的女兒安寫在卷首那篇稿本源起與追憶父親的文章,我讀得淚如雨下,讓.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的回顧,又像是一次疊加的捶胸。於是那本來可愛的書,字字不離葛西尼的孩子氣,喜味裡面盡皆回憶的味道,雖然我只是旁觀的讀者,也好像飽蘸了生離死別之痛,倒有點讀遺書般念惜故人音容。IMAV出版社繼續兜售葛西尼舊稿,商業味道愈濃,逾時歷久,漸漸沖淡了些當時猛烈的疼痛--一旦疼痛也變得有價格。我在讀最後一本尼古拉的前序時,真的彷彿一點感覺都沒有了。然而,桑貝的畫又讓我期待,他那邊的傷逝之情,儼然定型,化不開,遣不散。須知,尼古拉是他的處女作,時隔半個世紀,再重來整理潤色甚至重新配圖,哪怕這中間不存在同伴早逝的陰霾,單單回去追尋孤零零的自己,恐怕也是很隔膜的一件事。我拿起尼古拉時,多少仍然感傷,尼古拉老矣,創作的人也走得走,散得散。
一見鍾情,對人、對書,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電流之後,持久在熟悉中喜愛,就不那麼容易。我無意中從這則分崩八卦里,看到勤奮天真充滿赤子之心的雷內,也看到堅持到最後,哪怕筆力不再穩健,依然擅長捕捉最有戲劇瞬間的老年讓.雅克。就是這份凝聚在溫暖光明的童話里、跌宕在無情命運中的友情、不肯放開的手,使我意識到,也許喜歡尼古拉,會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其實對我而言,如果這兩個人的傳奇合作拍一部電影,我的期待,應該比對小淘氣尼古拉真人版更熱烈些。
電影特別打動的我的部分,也就不是故事--因為那些小段子我們都知道,而是開首時由桑貝的插畫串起的班底介紹,以及片中葛西尼寫的尼古拉獨白。那些畫,和日誌方式的第一人稱敘述,才是尼古拉的世界,是兩位作者的完美聯袂。
人物的交代,我覺得比較到位。考慮到主次,枝蔓不宜伸張過度,有的人物,比如疼愛尼古拉的奶奶、他那位萬能叔叔,不大可能演重頭戲,不過也都點到了。他那伙小朋友,每一個的特點都依照原著一一道來,比如克羅達有輛叫人羨慕的自行車、胡夫吹哨子、眼鏡男阿諾是班級第一但比較討人嫌、吉瓦福家富得流油等等。我不大習慣的是沒料到班級倒數第一克羅達居然很瘦,靈猴一般,而阿諾居然牙齒漏風,有點太搞笑了。尼古拉的爸爸媽媽呢,也很符合原型,比如他爸爸什麼游泳冠軍、足球健將,書里都提過,而所謂自行車大牛,曾經發狠和愛刮人的鄰居布雷杜先生比拼過,自己則栽進了垃圾堆。
電影里串了一些舊版五冊里的情節,比如首尾呼應的班級拍照,就是第一本尼古拉的第一個故事。像教育部長來校檢查、母親節給媽媽送花、小夥伴們爭當隊長、尼古拉出走之類,也出自同一本。電影主線的引子:同學約阿金家生了小弟弟,被導演一擰,繼而戲說為尼古拉以為媽媽也要生弟弟,這是《尼古拉的煩惱》的一節了。之中糾纏著爸爸應付上司,要尼古拉寫感謝信,便是同一本書里順勢拾取。另外,電影也重用了新故事的第一卷,像代課老師不待見阿諾而表揚克羅達、在廢棄場地通暗號方可入內,尼古拉跟女生玩而害怕給小夥伴們知道諸如此類,簡直是連篇截用。導演更很巧妙地請老戲骨傑哈赫.儒諾(Gérard Jugnot)客串了一秒男孩合唱隊(Les Choristes),又在小朋友的游戲中,插入了雷內.葛西尼擔任文字作者的另一則經典故事阿斯德里克斯里著名「大力神奇葯水」段子,可謂是另一重的敬禮。
這些銜咬與嫁接,印證了拍攝這樣一部兒童電影確有難度。原著其實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閱讀亮點在於童稚口吻,像阿爾塞,談什麼都離不開吃,問個問題也和吃有關,這並不足以推助情節,讀起來卻是牙牙可愛的。同時,提攜文字的桑貝插圖,要完全立體到人,在一連串的動作之中,他那著意突出的喜劇片段,也會被稀釋。所以我很理解電影需要扭拉或壓縮一些故事,將它們組裝成邏輯前進的浪頭,而不可以維持散文般的狀態。不過,這也是為什麼,對號入座之餘,我感到比起書本里的尼古拉們,真人版少了點什麼。
尼古拉的第一則故事,是這樣開頭的:「今天一早,我們都興高采烈到達學校,因為我們要拍班級合影,這會是我們一生珍藏的紀念品」(Ce matin, nous sommes tous arrivés à l'école bien contents, parce qu'on va prendre une photo de la classe qui sera pour nous un souvenir que nous allons chérir toute notre vie...)。書裡面的收梢呈尼古拉一貫的散沙無序狀,小朋友們該打的打,該哭的哭,不過桑貝的插畫卻美化了它,當然,放入畫中,本身就像隆重的珍藏了。電影如前所述,果然沒跳開這個擾攘而溫情的歷史瞬間,提首以它致敬,結束以它壓軸。這勾起了縱貫尼古拉故事系列的某種淡淡情緒,事關人們對童年喜憂的溫習,離不開作者之間的慰藉與挽留,就是這么不經意間咔嚓下來的相片吧,基色像黃葉,觸及回憶的門匙,倏然開啟,點點滴滴,原來都還在那裡。
㈤ 小淘氣尼古拉絕版故事要開學了的讀後感50字
我利用寒假的休息時間,閱讀了一本叫《小淘氣尼古拉的絕版故事》的書。書的作者是法國的勒內·戈西尼,這是一本讓人快樂讓人深受啟迪的好書。
小尼古拉的故事取材於人們身邊的一樁樁小事。作家總能以獨特的視角描寫孩子,描寫孩子的行為和心理世界,描寫孩子周圍的真實世界。小尼古拉有許多好哥們兒,個個都是身手不凡的搗蛋專家,比如:有愛吃黃油麵包、總弄得滿手油的亞三,老喜歡打別人鼻子的歐多,家裡特有錢、老愛吹牛的喬方……他們到了哪兒哪兒就不得安寧,被搞得亂七八糟,他們卻不以為然,覺得天經地義,本該如此。喬方去參加遠方親戚家的婚禮,坐了一回飛機,回來後就和小夥伴吹牛,說途中遇上了風暴,還說除了他,其他人都怕極了。沒坐過飛機的小夥伴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結果因為這么點小事他們吵了起來,打作一團,就連上課鈴響了也不罷休,結果老師罰喬方抄寫一百行句子……《小淘氣尼古拉的絕版故事》就是由這樣一百多個拉拉雜雜的小故事組成。
讀了小尼古拉的故事,讓我的假期生活更加充實、快樂!
㈥ 小淘氣尼古拉新鄰居讀後感80字
看了書,我知道小尼古拉真的是一個非常淘氣的小男孩。比如,在洗澡這一篇里,說的是尼古拉要自己洗澡,但是媽媽不同意,媽媽認為他一定會弄出事情來,於是尼古拉軟磨硬泡,還是讓尼古拉自己洗了。尼古拉就在浴缸里放東西,有:沒有帆的船,一個煙囪什麼的,把洗澡水弄得很臟,臟水還弄到外面。最終他還是沒有洗成,家裡人也沒給他好臉色看。
我覺得,尼古拉雖然很淘氣,但是他天真、可愛,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這就足夠了。
㈦ 巴黎淘氣幫的讀後感
《巴黎淘氣幫》是一部來自法國的兒童電影,這部電影吸引了很多的觀眾去觀看,把觀眾帶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如果不算比利時法語區的丁丁,永遠長不大的「小尼古拉」和「小王子」,可算是法國最著名的兒童文學形象。終於在他誕生的半個世紀後,這個繪本上活潑好動,總是有些怪點子的小學生被搬上銀幕,引來法國人再一次的懷舊熱潮。此部電影真人版的問世,影壇全明星陣容的友情出演,媒體爭相設專題報道,電影的大幅海報隨處可見,法國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無憂無慮的年代。
《淘氣包小尼古拉》的故事誕生於戰後,五十年代的法國,社會體系已經恢復,正在准備政治穩定後經濟騰飛的「黃金年代」。1959年3月29日出版的《西南部星期日報》上,在此之後的六年裡,打著領帶,套著紅背心,身穿西裝小短褲的尼古拉,伴隨著讀者身邊,一同長大,幾乎每周都定期出現在報紙專欄里。在柯西內和桑貝的整個合作生涯中,一共完成了兩百多個故事,出版社陸續結成五本書,幾十年來不斷的續寫重印,成就了與「小王子」齊名的兒童形象。沿著三代法國人的成長軌跡,小尼古拉和夥伴們的淘氣和善良,在兩位作者的筆下顯得真實不帶誇張,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無數粉絲。
因為形象太過深刻,如此熟悉的小尼古拉搬上熒幕,必須經得起千萬讀者的審核。找個稱職的導演,靠譜的編劇,符合形象的演員,這仨關鍵一個都不能馬虎。電影版《小尼古拉》的導演人選,最終落到了洛朗。迪哈德身上,這位曾執導過《莫里哀情史》的賣座片導演身上。桑貝和安娜。柯西內也一直想把這部作品變成電影、電視或動畫形式,與更多的下一代見面。但要保持原汁原味並不容易,因為整部三卷本的《小尼古拉》都是由短片組成,每個故事不超過五頁,其中還包括了穿插的大小插圖,更適合拍成動畫集在早上播出。可以說,在畫插圖時,桑貝已經有了自己心中的電影場景,他的筆下,總是能精準的記錄整個故事中最精彩的瞬間。孩子們的歡騰,大人們的尷尬,就在同一個畫面里,寥寥數筆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