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閱讀故事400字
『壹』 霍金的故事
霍金是一個懂的感恩生活和樂觀不屈的人。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並陶醉於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並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貳』 霍金的故事作文
[霍金的故事作文]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葯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霍金的故事作文。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小學五年級作文《霍金的故事作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五年級:洛麗莎
『叄』 霍金的小故事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在《時間簡史》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於是我決定不寫什麼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
『肆』 霍金小故事
史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蘭 牛津。他父母原住在倫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津被認?是一個生 育孩子較安全的地方。他八歲時,他家搬到聖·愛爾本斯,倫敦北面20英里的一 個小鎮。十一歲時,史蒂芬到聖·愛爾本斯學校上學,然後上牛津的"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親上過的學院。雖然他父親想讓他學醫,但他 卻想學數學。而大學學院沒開數學專業,所以他選擇了學物理。在大學學院學了 三年,沒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學甲等榮譽學位。 然後史蒂芬到康橋做宇宙學研究,那個時候在牛津還沒有一個人從事宇宙學研 究。他的導師是丹尼斯·西馬,雖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爾做他的導師的,弗 雷德·霍依爾當時正在康橋工作。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剛維爾·塞斯學院先是 做助研,後來便做職業研究工作。1973年史蒂芬離開天文學院來到應用數學和理 論物理系。自1979年,史蒂芬做"路克斯"數學教授。這個職位是1663年根據萊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遺囑以路克斯留下的錢作?基金創建的。路克斯曾經是 該大學的英國議員。第一個獲得"路克斯"數學教授職位的是依扎克·巴羅, 然後是依扎克·牛頓。 史蒂芬·霍金一直從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與羅傑·彭羅斯一起,他 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空間和時間是從大爆炸奇點處開始而至黑洞結 束。這些結果顯示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起來是必要的,這是二十世紀前 半世紀的另一個科學發展。他發現的這樣一個結合的一個後果是黑洞不應該是完 全黑的,黑洞向外輻射,最終蒸發,消失。另一個推測是宇宙在想像的時間裏沒 有邊緣,它是無限的。這將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學定律決定的。 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與G.F.R.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規模結構》,與W.以色 列合著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世紀眺望》和與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兩部暢銷書:他的最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後來的《黑 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霍金教授有十二個榮譽學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獲榮譽夥伴稱號。 他獲得過許多獎勵,獎金,獎牌。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學會會員。 史蒂芬·霍金繼續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一個孫子女),他的理論 物理研究與廣泛的旅行和演講結合起來。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宇宙有開端嗎?
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史蒂芬·霍金
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去到多遠?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一天會消亡?
你是否追尋過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許多人會回答「是」。我們在兒童時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因此我們總要知道萬事萬物的起因。我們在成年後忘記了這一切,開始滿足於各種既成的似是而非的結果。於是,世界由立體變得扁平。
然而,對自己存身於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版後,會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巨大影響的原因——它被翻譯成近四十種不同的文字,發行量高達千萬冊,也就是說,世界上每五百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讀過這部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科學著作。
因此,當我掩上《時間簡史》的書頁,我的心中充滿近乎虔敬的感動。史蒂芬·霍金,這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人類物理學界超新星的偉人,我應該怎樣來趨近你的思想?
《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霍金的情景:譯者聽到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然後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舉起頭來,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而閱讀。在這個時候他尚能與人交談,雖然聲音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明白——而不久之後,連這個權利他也幾乎失去。
就是這樣一位被盧伽雷病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秘;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們不禁疑惑,他是怎樣做到這一切、怎樣駕馭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關於霍金生平的續書與電影才流行於世。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亂炸中—— 這位戰爭狂人正在為爭奪地球上更多的權力和資源而胡作非為,宇宙雖然更為廣闊卻並不他的考慮之列。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臨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發出了他的第一聲啼哭。
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史蒂芬躺在母親推著的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 我想這多半是因為霍金此刻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如日中天,鄰居不由自主要在記憶里重新刻劃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照我看,年幼的史蒂芬並無古怪之處,他那時不過是一個挺英俊的小男孩子,而恐怕大多數白人小孩兒在東方人眼中都是好看的,長大之後就不一樣,青年霍金的外貌與最普通的英國人並無不同。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史蒂芬的父母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卻都受到了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有人回憶說在霍金家的房子里堆滿了書,巨大的客廳里回響著維格納的音樂;孩子們可以隨意留下吃晚飯——由史蒂芬與他們交談,因為他是最喜歡講話的,而家庭的其他成員則自顧自地在桌子邊看書。小鎮的居民有時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計程車穿越街道奔向效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而擁有一輛破破爛爛的老計程車,更是顯得十分古怪。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的確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這對於他們是很重要的,至於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事情。
兒童時期的史蒂芬是矮小瘦弱的,然而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機欺侮他,將得到毫不猶豫的反擊。史蒂芬在學校經常衣服散亂,衣領上帶著墨水的痕跡;他喜歡與人講話,急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為此反而顯得句子含混;他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不過老師們公認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學生。
史蒂芬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史蒂芬從十二歲之後開始迷戀設計龐大復雜的游戲,諸如「大富翁」、「朝代」——創造出一個游戲的世界,然後制定統治這個世界的定律。孩子們為了結束游戲需要連續玩上幾個小時甚至不得不在一個星期中分段進行,史蒂芬為此十分得意。史蒂芬·霍金相信世界是運轉在各種規則中的,而探索世界的運轉規則則在以後成為他畢生的興趣和生命的支點。
史蒂芬在十七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史蒂芬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牛津的最後一年,史蒂芬·霍金發現自己的行動越來越笨拙,他無緣無故地從樓梯上摔下來,差一點因此失去記憶。最終醫生診斷他患了盧伽雷病,即運動神經細胞病,並宣判說,這個21歲的青年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史蒂芬·霍金後來說:當你面臨夭折的可能性時,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何等寶貴,多少事情你還沒有完成。在與疾病對抗的同時,霍金開始沉入對世界的思索中,向愛因斯坦這位前輩偉人的相對論邁出批判的第一步。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簡,在以後的許多日子裡,正是她支持霍金頑強地生存與奮斗下去,而且給他帶來了正常的家庭快樂——出乎醫生意料的是,這個他斷言即將死亡的病人不僅一直活了下來,甚至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
霍金曾經告訴記者,他比患病前更加快樂,因為他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所在,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對人類知識做出了適度的卻是有意義的貢獻。他說:「當然,我是幸運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夠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不過,霍金身體狀況的確越來越糟糕,他漸漸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手術中,甚至失去了講話的能力——在一段時間中,他飛馳的思想只能被封閉在自己的大腦中。無法與人交流,這使他覺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發達最終使他得以藉助電腦和語言合成器,重新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夠在眾人面前演講。
在這期間,已經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的霍金與妻子一起爭取學院的宿舍、「目睹」三個孩子的成長、一次次指出自己手下研究生論文中的錯誤……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在廣闊的宇宙中遨遊——他指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在所謂「大爆炸奇點」失效,因此將量子力學引入對宇宙誕生的探索,最終得到宇宙無始無終的結論,並創造出「虛時間」這一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實上一直都在發「光」,只是極其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證明了上帝的虛無……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能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的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壓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甚至身被重創。然而,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
霍金的頑強同樣表現在他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次次交鋒中,而在許多時候,他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於是,霍金這個名字漸漸在人類科學的世界顯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岡步下聖壇,將嘉獎「有傑出成就的年輕科學家」的勛章授與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經嚴酷地迫害過布魯諾、伽利略;1985年,霍金被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學術組織英國皇家學會吸納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他在劍橋大學擔任著牛頓曾經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職,被世界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對二十世紀人類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
然而,對於普通人,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時間簡史》的面世。這部在暢銷榜上連續一百周居高不下的書被視為是出版界奇跡。也許閱讀過它的大多數人並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科學成分,但它卻毫無疑問地重新激起了人們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而好奇,正是推動人類文明一步步走向未來的最大動力!當我們沉浸在對浩翰的宇宙思考中時,日常生活中細小的煩惱就會趨於微不足道,於是我們重新發現生命的終極追求——這種追求不再因「地球」這一宇宙塵埃的生或死而消亡。
史蒂芬·霍金是英國物理學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黑洞普通物理學定理不再適用的時空領域)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他提出黑洞能發射輻射(現在叫霍金輻射)的預言現在已是一個公認的假說。他的研究工作在科學界遠不及他的暢銷書《時間簡史》出名。他這本銷售量達2,500萬份的暢銷書對量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作了大量介紹。
生平
1942年1月8日
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英國天文學家福雷德·霍伊爾(1915-),霍金青少年時代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是這里的天文學教授。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漲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
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至今
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霍金:英國人。殘疾,坐輪椅。大腦發達/
職業:理論物理學家、科學家
少年趣事:在網上隨便搜索都有。
座右銘:不知道。
言論:太陽黑子等等。
『伍』 霍金的讀書故事有哪些
19421月8日年霍金在英國牛津出生
1962年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功讀研究生。被珍患有遠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被授於博士學位。他研究發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的射輻及黑洞表面積永遠也不回減少。
1974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任劍橋大學數學卡斯教授。
1988年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教授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並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位。1963年,霍金教授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症,即運動神經病,全身只有兩個手指可以動。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3月1日,霍金教授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在幾個星期內,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在討論他的研究工作(霍金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霍金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1975—1976年間,在其獲得6項大獎中有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的、曾一度為牛頓所任的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教授。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BriefHistoryofTime:fromtheBigBangtoBlack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冊。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向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TheUniverseina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在科幻系列劇「星艦奇航記」中飾演過自己,並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
以下是他的生活簡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一個女子出現了
她叫簡·瓦爾德。
1962年的夏天,簡通過朋友,認識了走路笨拙、腳步踉蹌的霍金,後來又發生了幾次偶遇。於是,他們碰到了愛情。
但是,他們的愛情卻多了一絲苦澀。霍金對自己的病感到無望,因此不打算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他們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個第三者———死神。
然而,愛情的力量卻無法抗拒。第二年7月14日,簡和霍金結了婚。
多年之後,簡在自己的回憶錄《音樂移動群星》中寫道:「我非常愛他,任何東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結婚,我願意為他做飯、洗衣、購物和收拾家務,放棄我自己以前的遠大志向。」
與簡的訂婚使霍金的生活發生了真正的變化。為了結婚,他需要一份工作,為了得到工作,就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因此,他開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用功。令他十分驚訝的是,他發現自己很喜歡研究。愛情有了圓滿的結局。然而,輪椅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陸』 霍金的故事450字
霍金的故事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不了他。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東西,他只有一次。生命不同植物,植物砍了可以再生,但人的生命永遠都不能第二次。有許多人很熱愛生命,如:,張海迪,斯帝紛等。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熱愛生命的人——霍金。
霍金是誰?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後,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雖然霍金是個殘疾人,但他依然很熱愛生命,頑強拼搏,努力向三角形的斜面前進。那我們這些非殘疾人又該怎樣做呢?是否比他們更熱愛生命?
所謂: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