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200
『壹』 急求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貳』 急求忠澤;文天祥;史可法 民族英雄的事跡
(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詩作達百餘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叄』 像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你還知道誰簡要介紹一下他的事跡。
1、戚繼光,剿滅了危害中國的日本倭寇
2、明朝的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侵佔的台灣。
3、清朝的左宗棠,收復了被侵佔的新疆。
4、清朝的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
5、清朝的關天培,在大沽炮台爭奪戰中身中數刀,壯烈犧牲。
『肆』 初一作文《文天祥的故事》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官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新會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谷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霉氣,再加上廁所里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裡,惡劣的環境只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裡押出來,帶到宮里。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麼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只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麼可說了。」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只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他在詩里,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跡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伍』 民族英雄事跡故事
一、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的無比憤慨。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
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二、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 「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
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三、萬里勤王——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秦良玉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
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
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還先後平定楊應龍、奢崇明等土司叛亂。後又多次於夔門等地擊退張獻忠等農民軍的進攻。
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永曆皇帝亦加封其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去世後謚號「忠貞」。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四、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五、抗日英雄趙尚志:
趙尚志三個字,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倭寇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 被日偽稱為最頑固的「反滿抗日」分子!
當年東北流傳一種說法,叫「南楊北趙」。「南楊」指的是楊靖宇,「北趙」就是趙尚志,他十七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就讀黃埔軍校第五期,歷經艱難困苦,抗日決心毫不動搖,即使最後負傷被俘,依然寧死不屈。
一位專家說,東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趙尚志一直用原來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趙尚志也曾用過另外一個名字。據尚志市烈士紀念館館長劉莉介紹。
趙尚志曾擔任1940年創刊的《東北紅星壁報》主筆。「向之」的主筆筆名,後來發現的手稿原跡證實,是在「尚志」兩字基礎上修改而來的。據劉莉館長介紹,趙尚志除了寫過報紙上這些文章詩歌之外,還曾為《白山黑水》這首抗日歌曲寫過歌詞,並寫下兩篇關於抗日戰爭的論文。
印象中,趙尚志應和抗日英雄楊靖宇一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張趙尚志將軍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趙尚志擔任巴彥抗日游擊隊政委時與游擊隊指揮部成員的合影,趙尚志手拿馬鞭坐在中間前排,二十四歲的他明顯比兩邊的人矮半頭。
巴彥游擊隊失敗以後,趙尚志加入抗日義勇軍孫朝楊部,後率六人赴珠河創建抗日游擊隊。到1934年,這支抗日武裝不斷壯大,達到數千人。後來趙尚志將軍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趙尚志嗓門很大,常常在大會上向戰士們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描繪鬼子打跑以後國家未來的模樣。1942年2月,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尚志在戰斗中,遭到混入部隊的日滿特務暗算,重傷被俘後血盡而死。隨後日寇將其遺體肢解成兩部分,身體沉入松花江,頭顱送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後下落不明。
六、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
『陸』 關於家國情懷的人物事例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心向朝廷,不變初心的故事。
岳母刺字,岳飛抗金,盡忠報國版的故事。
蘇武權被匈奴扣押19年,不背叛祖國(漢朝)的故事。
南宋文天祥被元朝俘獲,誓死不降,英勇就義的故事。
資料拓展: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
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柒』 請列舉民族英烈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而且在李鴻章看來,當時的新疆並不能夠給清政府帶來多麼大的賦稅,相比來說,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對於清政府來說的意義則更為巨大。
可以這么說,如果不是左宗棠的堅持,他們可能真的已經放棄了新疆,當時這個已經60多歲的老人依然抬棺出型甚至,在政府只提供少量軍費,剩下的大量軍費都需要左宗棠自籌的情況下毅然出征。
我想當時這位老人是抱著一種必死的決心去前往新疆的,畢竟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樣的情況,當時的阿古伯背後是站著沙俄的,而此時的清政府早已經是強弩之末。
『捌』 林則徐與文天祥,戚繼光,渥巴錫都是民族英雄,但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戚繼光抗倭」一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後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動腦筋」一題說一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於「戚家軍」的編練,教師可以補充戚繼光嚴於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後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軍抗倭形勢》圖,簡要介紹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台州九捷」。在基本盪平侵擾浙江的倭寇後,「戚家軍」又開赴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一起剿滅了那裡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評價:教師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麼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此時可補充一些民間紀念戚繼光的童謠、民間故事、傳說等,使戚繼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並由此反襯出戚繼光人格的偉大,使學生進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繼光繼承父職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麼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於水火,而並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元明的倭患
中日兩國的關系歷來極為友好。元朝初年,高麗人趙彝向蒙古貴族進言,說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於是決心降服日本。他幾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沒有得到答復,乃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兩次派兵出征日本,結果均因遭遇暴風而告失敗。當時,日本鐮倉幕府剛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階級(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據仍很嚴重。他們利用鐮倉幕府與天皇及其反對者之間的矛盾,乘機擴大勢力。為了掠奪財富,開始是通過商人以貿易形式同南宋往來。元軍侵日失敗後,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著貿易的旗號,攜帶兵器,到朝鮮、中國沿海一帶進行搶劫。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嚴加防範,屢次下令「嚴商下海」,取消主管對外貿易的市舶機構。日本政府也恐元軍再來,除嚴加防範之外,終元之世不與元朝通使往來。由於元、日雙方處於敵對狀態,無法進行正式的貿易活動,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繼續以暴力方式,到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和走私活動。同時,隨著日本封建兼並戰爭的加劇,丟失軍職而破產的武士數量日增,淪為浪人,他們也大量加入海盜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騷擾日趨嚴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繼續和發展。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對立時期(1336—1392),倭寇「乘中國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東倭考》)。為了制止倭寇的侵擾,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領。因此,下令實行海禁,停止與日本的往來,「專以海防為務」(《明史·日本傳》),大力加強沿海防務。永樂時,明成祖一方面允許日本政府和商人來中國貿易,同時繼續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於遼東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殲滅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規模騷擾我國沿海。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侵擾又猖獗起來。日本南北朝的戰亂,到14世紀末以北朝的勝利告終,但到15世紀中葉又進入藩侯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封建藩侯為滿足自己的奢侈慾望,並彌補戰爭經費的不足,都積極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搶掠。中國的一些奸商,也與倭寇相勾結,合夥從事走私和劫掠。還有一些破產的濱海貧民,為飢寒所迫,也充當倭寇的脅從。當時明朝統治腐敗,海防鬆弛,浙閩沿海衛所,「戰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明史·朱紈傳》),倭寇為患達到了猖獗的程度。
東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搶劫分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陳東、蕭顯、麻葉等的勾引下,「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明史·日本傳》)。第二年,倭寇越來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們把根據地從海島遷到陸上,分成幾十人到幾百幾千人的小股,四齣劫掠。由於官軍的腐敗,倭寇一直闖到徽州、蕪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縣一帶。他們到處殺人越貨、擄人勒贖或出賣。例如倭寇騷擾江蘇崑山縣城,「孤城被圍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餘戰。其六門並被攻。被殺男女五百餘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棺槨(挖墳盜棺)四十餘縣。各鄉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歸有光《崑山縣倭寇始末》)。倭寇騷擾浙江湖州,「大肆毀掠,東自江口至西興壩,西自樓下至北新關,一望赭然(空盡無物),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貨(倭寇搶劫的財物)滿千船」(采九德《倭變事略》)。倭寇的殘暴騷擾,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他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禦倭寇的任務。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他殲敵衛國的熱情,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韜鈐深處》)的詩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他看到官軍非常腐敗,就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敗倭寇。次年馳援福建,搗破倭寇在橫嶼(寧德城外海中)的大本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二年後又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肅清東南沿海的倭患。隆慶元年(1567年)被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晚年受排擠 ,居家病死。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極受軍事家的重視。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浮天際……」
《戚少保年譜耆編》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諸營……已而轉節過文登營賦詩雲:『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悲風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過文登營》最後兩句作「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繼光由浙江都司參將調任獨鎮一方的分守台(州)、金(華)、嚴(州)等處地方參將。他根據該地三面阻山、一面臨海的情況,作出以陸戰為主、兼用水(海)戰的決策,將軍隊分駐於松門、海門,並製造戰船,加強海上防務。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鳳嶺登陸,竄擾寧海團前。戚繼光判斷倭寇的行動旨在誘離松門、海門的戚家軍,然後乘虛直犯台州(今浙江臨海),就在台州、海門配備必要兵力,另派水師至寧海外洋伏擊,自己親率主力前往寧海,並請寧海駐軍水陸會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別東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頭,企圖進犯台州。戚繼光令佐理軍務的兵巡僉事唐堯臣率領戍守海門、台州的軍隊救援新河,自率主力進剿寧海的倭寇。唐堯臣在新河大敗倭寇,騷擾寧海的倭寇也紛紛逃竄,但桃渚的倭寇仍繼續向台州進犯。戚繼光立即揮師南下,於二十七日中午趕到台州城外,枵腹進至花街,「五戰五勝,二路共斬首三百八級,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無算」(《戚少保年譜耆編》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頭的兩千名倭寇又竄至台州府城東北的大田。戚繼光率領身邊的一千五百名親兵前往大田迎戰,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鋒。倭寇趁雨西竄,欲經仙居改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率兵急趨上峰嶺,設伏截擊,「三戰三捷,計斬首三百四十四級,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軍又取得長沙(在今浙江溫嶺市東南)大捷。經過一個月的戰斗,戚家軍九戰九捷,徹底消滅了侵犯台州的倭寇。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等也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繼光抗倭業績永為民間紀念
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台樓閣等紀念性建築。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餘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餘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於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製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附:
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岩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盪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一天,相沿成俗。
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台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麵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一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扎於腰間,充戰時干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
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一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後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哄兒謠: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玖』 有關霍去病、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的愛國故事。(50字內)
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在虎門銷毀沒收的鴉片煙237萬斤,取得禁煙運動的勝利,名振中外.
『拾』 自2003年以後,為何課本不再稱岳飛、文天祥為民族英雄
因為某些歷史學家認為,岳飛和文天祥,抗擊的金人和蒙古人,也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一、岳飛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時期,處於北方以及南蠻西戎等等區域的人並不被認為是中原的一部分,他們與中原百姓有著截然相反的生活習慣:以游牧為生,一旦遇到災荒,就對邊境的百姓進行侵犯。從漢朝開始,各朝各代武將最終極的夢想便是封狼居胥,以征服另一個民族為最高榮耀。所以說,從古代來看,有些戰爭並不是內部戰爭,而這些英雄要做的,同樣也是保家衛國,抗擊外來侵略勢力,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能被稱之為民族英雄呢?要在歷史的語境中開歷史才正確,而不是用後人的眼光去衡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