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汪曾祺說故事
A. 作文《汪曾祺其人》怎麼寫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著有小說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建議樓主去網路查資料去選部分資料,刪減。很簡單的。
B. 怎麼寫關於汪曾祺紀念館的作文
寫作思路:按照時間與空間故事,開始寫作,並將周邊人的感受描寫出來。
鄉音難改,桑梓情深。汪曾祺一生有著強烈的家鄉情結,正如他晚年所說:「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過於家鄉、父母和童年。離開家鄉很遠了,但家鄉的蟪蛄之聲尚猶在耳。『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故鄉總是忘不了的。」家鄉人民對他的深愛之情亦如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樣炙熱。
來到汪曾祺紀念館,盡管此時離紀念館開館還有一個多小時,但館外早已圍滿了人,除了參加開館儀式的領導、嘉賓,更多的是普通市民、文學愛好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汪迷」朋友,他們靜靜佇立著,耐心等待開館。
「咔咔咔、啪啪啪……」9時50分許,汪曾祺紀念館正式開館,現場頓時熱鬧起來,拍照聲、鼓掌聲此起彼伏,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汪曾祺、記錄下這一刻。「汪曾祺紀念館開館啦!」「來汪曾祺紀念館,品味汪老的『詩與故鄉』。」
「到這里來,與汪老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會晤』。」…… 在現場,大家紛紛拍照、拍視頻,一時間,汪曾祺紀念館開館視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網路平台,大家紛紛在汪曾祺紀念館「打卡」。「汪曾祺紀念館建立,讓汪老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了他最愛的故鄉。來到這里,感覺汪老就在身邊,從未遠去。」采訪中,不少市民紛紛感慨道。
走進場館,彷彿跨越了流年,置身於「汪老的世界」。場館內,汪老接受采訪時的音容,手寫的草稿,用過的眼鏡、茶壺,創作的眾多文學作品等隨處可見,這里處處都透著他生活的氣息,展示著他的文學魅力,讓參觀者無不駐足感嘆,細細品味。在現場,正帶領學生參觀城北小學汪曾祺少兒文學院的指導老師韓增琴感言道:「汪老文字里的高郵永遠生機盎然,汪老也永遠在家鄉人的惦念里風采熠熠。」
C. 初中作文敘事模仿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口語色彩極濃,語言質朴,隨意,自然成問,如同聊天)如何
生活有四季,春、夏、秋、冬,各自分明,都富有不同的色彩。
春天,芳草如茵,繁花似錦,處處鳥鳴,大地一片勃勃生機。泉水在叮咚作響,如同小姑娘銀鈴般的笑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陣春雨來臨,把小草喚醒了。小草伸展伸展腰,悄悄地鑽出地面。
夏天,蟬兒在樹上知了知了地叫著,唱著優美的曲子。荷花開了,在綠葉之間立著,使我不禁想起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人們都在荷花池旁駐足觀望,流連忘返。
秋天,天氣涼了,一群大雁飛過,遠處的楓葉紅了,散落在大地上,為人們鋪上了「紅色地毯」。看到這般景色,我又想起了「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杜牧,在欣賞「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天,正是菊花盛開的旺季,它有一身西風不落的傲骨,在百花凋零之際凌霜盛開。人們愛它這種堅貞不屈的精神!
冬天,雪飄飄。鵝毛般的雪在空中飛舞,整個世界都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冬天,風瑟瑟,樹上的葉子都掉光了,落在地上,靜靜地躺著。但這調皮的風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吹起來,在空中旋轉,在地上跳舞,真是好不熱鬧!冬天,梅花開放,抗拒著寒冷,所以人們贊揚它的這種品質,因此,就有了「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詩句。
這就是生活的四季。
D. 以汪曾祺悶蔥為素材寫一篇作文
「學人中有不少是會自己做菜的。但都只能做一兩個拿手小菜。學人中真正精於烹調的,據我所知,當推北京王世襄。世襄以此為一樂。據說有時朋友請他上家裡做幾個菜,主料,配料,醬油,黃酒……都是自己帶去。聽黃永玉說,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定每人備料擊表演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當由黃永玉負責!」
此節神似武俠小說。做菜之中似亦有白菜豆腐為最難一說,平淡之中,更見險奇。
近讀揚之水日記,又見王世襄燜蔥故事,可知此事屬實。見於《<讀書>十年(三)》九六年一月十一日:
午間往王世襄先生家。先是,負翁(按:指張中行先生)打電話來,說《留夢集》已經出版了。今日適有王世襄先生邀飯,可往王府尋他,以便取書。又囑:索性飯口上去。若留飯呢,就坐下共飯了。因遵囑午時前往,果被王先生夫婦一齊留住。王先生拿出手藝來,置辦了六款:香菇冬筍炒雪裡蕻、鹽水鴨肝、白肉熬白菜、鍋塌豆腐、海米燒大蔥、糟溜肉片。別的都不見出色,唯燒大蔥是一手絕活兒,居然一點兒沒有了蔥味。師母說,昨天為了買蔥,走遍了一條街。這么一小盤子,用了一捆蔥,剝下來的蔥葉子就有一筐。負翁贊不絕口。最後連湯湯水水都吃凈了。
可見燜蔥不易,實屬絕活兒!
E. 寫食物的作文 仿汪曾祺 故鄉的食物
在河邊長大的我,吃的是故鄉的食物,喝的是故鄉的水,聽的是故鄉的曲,嗅的是故鄉的空氣……
故鄉的早晨是勤勞的。每當公雞報曉,村子裡就開始活動了,外婆打開雞棚放雞出來散步,外公在灶頭前升著火准備早飯,我總是站在灶前等著粥好時的那一層衣,放在嘴裡等他慢慢融化……
故鄉的春天是艷麗的。田園的油菜花開著走近時你就會發覺一股香味撲鼻而來那香味現在已近淡化了就算聞到也記不起來了。記得春天是路邊的藤上爬著一種花,把它的花瓣撥掉後剩下的就是一個尖尖的東西,把它擺下來粘性行足可以年在鼻子上,所以那種花被我們譽為小鼻子花,但我想現在的我也不會再把那東西年在鼻子上了吧。
故鄉的夏天是有趣的。那時候小河裡的水還行清,我們拿著幾個打足氣的輪胎便下了水,但每每得來的都是外公把我抓上去的上去後就是外婆苦口婆心的責備:蓓蓓阿~~~你怎麼可以那麼頑皮……一次又一次。記得有一次,我不願聽外公的話還在水中漫遊時,外公盡然拿著一個調井水的鉤子鉤住我的衣服,拖著輪胎一起上了岸,那天晚上我還被爸爸打了屁股呢。此時的外公已經駝了背走起路來也是往一面傾斜,此時的井水鉤子也被抽水磅給代替了。此時的河水也是豁著綠色液體和一股刺鼻的氣味。
故鄉的秋天是豐收的,大片大片的稻穀,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金光。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樣,此起彼伏,煞是好看。我喜歡躺在稻田當中的小路上,聞著陽光的氣味,瞄著稻子的金光,但此時的我興許也躺不下了吧那陽光的氣味也快被汽油味和化學葯品所包圍了吧。
故鄉的夜是寧靜的。當勤勞了一天的人們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他們睡著幸福地睡著永遠的睡去了……
F. 汪曾祺散文《岳陽樓記》第三段哪些作文的啟示
My Hobby
I have many hobbies.In my spare time,I like listening to some pop music,especially the music played by some pop bands.It can make me relax and let me forget my unhappy moment. If I'm in good mood,I always read some history books,which I think is benefical to my study .Besides,surfing the Internet is another means of entertainment of mine.Through the Internet I can get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chat with my friends as well.The Internet has shortened our distance.
My Hobby
My hobbies are writing and songs. I like the quiet side of one side of writing songs. No matter what I write, I can be input. I do not like writing, I like to write novels. I also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my favorite combination is the young girl, and their songs can bring me energy, make me optimistic. My favorite singer is Avril children, her songs have a variety of styles, so I enjoy the lyrical, cheerful I got my confidence and inspired me rock my youth, my energy. I grew up do not have to be a writer, but I will write novels. I grew up do not want to be a singer, but I will love to sing, listen to music.
G. 作文汪曾祺筆下的食物六百字
汪曾祺(1920年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汪曾祺個人榮譽《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汪曾祺作品自序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七里茶坊早 春(五首) 復 仇 雞 毛旅 途(八首) 落 魄 故里雜記國子監 雞鴨名家 晚飯花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燈果園雜記 看 水 釣人的孩子葡萄月令 王 全 職 業翠湖心影 黃油烙餅 八千歲昆明的雨 異 秉 小說三篇跑警報 受 戒 故里三陳天山行色 歲寒三友 星期天湘行二記 天鵝之 曇花·鶴和鬼火水母、葵·薤 故鄉的食物 大淖記事 金冬心講 用 擬故事兩篇 故人往事詹大胖子 八月驕陽 安樂居小學校的鍾聲 王四海的黃昏 故鄉人徙 皮鳳三楦房子 鑒賞家橋邊小說三篇 端午的鴨蛋《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的作品,選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葯,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咸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 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 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咸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H. 汪曾祺的家鄉風俗有關作文
位於恆山腳下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栗毓美墓免費開放,眾多群眾前來瞻仰、憑吊一代名臣栗毓美。
被尊為「大清河帥」的一代名臣栗毓美(1778~1840)為渾源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他清正廉明,勇於執法,是一位實心實力、勇於革新的治河專家,對我國古代水利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後來積郁成疾,卒於河道總督任上,以身殉國,享年63歲。去世後,甚獲殊榮。皇帝追封栗毓美為太子太保,賜「恭勤」,道光皇帝還作了祭文和碑文,並賜祭葬,這便是現存渾源縣城內由皇家敕建的栗毓美墓。在民間傳說中,栗毓美因黃河上漲,先扔鞋子,後殉河而死,以身報國。為紀念這位治水名臣,渾源當地形成端午節祭祀栗毓美的習俗。這天,渾源縣群眾結伴前往栗毓美墓,瞻仰、憑吊栗毓美,當天栗毓美的後代也從全國各地趕回渾源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為渾源端午節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
I. 《汪曾祺筆下的沈從文》請找出這篇文章中能成為作文素材的觀點並寫出理由,謝謝
魔纏身又怎樣?在堅強的毅力面前,它們也只有俯首稱臣的份呢!是毅力讓殘缺的專軀體綻放無盡的光華. 毅力是一種精屬神,是一種永遠站著的精神,毅力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永不倒下的姿態,毅力是一種象徵,是一種勝利終屬於我的象徵. 正因為有了堅強的毅力,才有了山間松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颯爽英姿,才有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堅忍不拔,才有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永不復返. 毅力是一種美的象徵,是一種趨近完美的標識.寬闊的胸膛,我們認定那是堅強的展示,威武高大的身軀我們指定那是強者的特有,酷呆帥透的面孔也被我們簡單地定義為機靈聰明有頭腦.那麼,其他的人呢?噢,對!還有一顆心!
J. 以「端午的 」為題,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寫篇作文,要求內容具體,立意深刻,感情真摯600-800字
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可多了,有喜氣洋洋的春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有祭祀親人的清明節……
我最喜歡的還是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因為端午節不但有我喜歡觀看的賽龍舟,還有我最最喜歡吃的美味的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