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李清照一生經歷故事1000字

李清照一生經歷故事10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2 00:16:09

① 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名人事跡

(1)陳景潤為了證實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他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寫入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後,立馬引起了國際數學界人士的重視。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2)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

他在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4)馬雲,阿里巴巴這個18個人50萬資金的網路小作坊,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最大的B2B商業網站;當年西湖裡隨波逐流的小舢板,8年之後變成了太平洋里的一艘中國互聯網航空母艦;當年那個普通的英語老師,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級的網路公司掌門人。

(5)鄧亞萍,她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親鄧大松曾經是河南省乒乓球隊選手。從鄧亞萍兩歲多開始,父親常常把鄧亞萍放在他的自行車上,帶著鄧亞萍到工人俱樂部看他們打球。鄧亞萍5歲起跟隨父親學打乒乓球,父親則給她制定了—套不同於常規的訓練方法。

開始,鄧亞萍拿的是橫拍,由於鄧亞萍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讓她改打宣拍。鄧亞萍從小打球就特別認真。在鄧亞萍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困難。

因為個頭矮,省隊不要她,這些情況父親都跟鄧亞萍說了,鄧亞萍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才行,所以鄧亞萍從小就很乖,訓練特別能吃苦。

(1)李清照一生經歷故事1000字擴展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 因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1也是素數」這個約定,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把命題"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資料參考:網路_哥德巴赫猜想

網路-屠呦呦

② 寫關於李清照詞的鑒賞,800-1000字。謝謝啦

生平簡介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佑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佑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奸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佑大臣所薦,為庇元佑「奸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台、嵊、黃岩,從御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戔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詞作鑒賞

此詞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盪完鞦韆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盪鞦韆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鞦韆」以後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像得出少女盪鞦韆時的情景,羅衣輕颺,象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鞦韆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

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藉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盪鞦韆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託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盪完鞦韆後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盪完鞦韆,正累得不願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迴避。

「襪剗」,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鬆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後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曲盡情悰」之譽。全詞風格明快,節奏輕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回復 收起回復 3樓2007-11-18 20:16舉報 |我也說一句

海右愚叟
正式會員5●玉樓春

李清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

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傲立霜雪,一枝獨秀的梅花是歷來文人墨客的吟誦對象,特別是宋代詠梅詞更多,其中能盡得梅花神韻的上乘之作卻並不多見。

清照的這首《玉樓春》當屬其中的嬌嬌者,不僅寫活了梅花,而且活畫出賞梅者雖愁悶卻仍禁不轉賞梅的矛盾心態。

首句以「紅酥」比擬梅花花瓣宛如紅色凝脂,以「瓊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徵,用語准確,「肯放瓊苞碎」者,是對「含苞未放」的巧妙說法。用詞新巧,顯示了詞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性。

上片皆從此句生發。「探著南枝開遍未」,便是宛轉說出梅花未盡開放。初唐時李嶠《梅》詩雲:「大庚斂寒光,南枝獨早芳。」張方註:「大庚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如今對南枝之花還須問開遍未「,則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兩句」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是對偶句,仍寫未放之花,」醞藉「、」包藏「,點明此意。而」幾多香「、」無限意「,寫梅花盛開後所發的幽香、所呈的意態,精神飽滿,慧思獨運。

詞上片主要寫之情態,下片寫轉賞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稱,意為學道之人。「憔悴」和「悶」、「愁」,講李清照的外貌與內心情狀,「春窗」和「闌干」交代客觀環境,表明她當時困頓窗下,愁悶煞人,連闌干都懶得去倚。這是一幅名門閨婦的春愁圖。

不寫梅花的盛開,卻由含苞直跳到將敗,這是詠梅的奇筆,寫賞梅卻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悶,這是賞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的心態。此詞蓋作於晚年流落江南之後反常寫法恰好能傳達出當時正常的心態。雖然心境不佳,但梅花還是要賞的,所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休」字這里是語助詞,含罷、了的意思。這是作者心中的話: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罷,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此句隱含著莫錯過大好時機且舉杯遣懷的意味。

詠物寄志,或詠物抒情是古詠物詩的兩大格調。

清照詞是詠物抒情詩中的上品,這首詠梅詩盡得梅花之詩,也盡似詞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孤雁兒

李清照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寄託了詞人對於朝

廷南遷後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

楚哀思。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詞調原名《御街行》,後變格為《孤雁亡》,專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詞人取後者,蓋以自況。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製,上有倚圈靠背,後有活動撐腳,便於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雲,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製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詞作中,這種陳設大都表現凄涼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嬌》雲:「照我藤床涼似水。」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人《醉花陰》中的「瑞胸銷金獸」。然而著一「寒」字,更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

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

伴。「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以漢代橫吹曲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象一聲笛曲,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消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然而意思很含蓄。聞笛懷人,因梅思春,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則著重寫對愛侶趙明成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小風」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為一體。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

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為什麼「無佳思」,為什麼「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才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里的「吹簫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曄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長安的友人范曄,曾折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卻繚繞不絕。

這首詞妙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獨樹一枝。

回復 收起回復 5樓2007-11-18 20:19舉報 |我也說一句

海右愚叟
正式會員5●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典型的賞梅詞作,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愛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滄落,詞中都約略可見。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國之憂,感慨深沉。

上闋回憶往昔賞梅生活,分為兩層。「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這兩句抓住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表現出少女的純真、歡樂和閑適。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雲:「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可作為」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的注腳。接下來」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兩句,心緒顯然不同,雖然梅枝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賞梅原本為的是排遣心頭的憂傷,可是本來心情就不好,到頭來不僅憂傷沒有消除,反倒觸景生情,激起更深的傷感,落得個」滿衣清淚「。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婚後六、七年的時間里,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著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上闋四句回憶了作者兩個生活階段賞梅時的又一不同

情景和心情。

下闋以「今年」兩字領起,同上闋的「年年」相對。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盡梅花無好意」的時候,也多半為的是離別相思。眼前卻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這裡麵包含著幾多辛酸和哀愁。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花白。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裡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一句還寄託著詞人對國事的憂懷。這里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寄寓著作者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心緒。「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這種情況下,她哪裡還有賞梅的閑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國家之難揉合一起,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依次描寫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個不同的生活階段中賞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時賞梅醉酒、中年時對梅重淚和晚年時無心賞梅,運用對比手法,物態人事雙關,表現出詞人生活的巨變,著重寫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國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回復 收起回復 6樓2007-11-18 20:19舉報 |我也說一句

海右愚叟
正式會員5●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

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准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彷彿」三句。「彷彿」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

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

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於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

前後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

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

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③ 急!!關於李清照的論文 800-1000字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於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於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隻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後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鍾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涵養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靈性生命。她有著「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溫柔嬌媚,也有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倜儻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那個唯男子獨尊的年代,她無疑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她的詞自成一家。語言清麗而不萎靡,情調感傷而不空虛。在那樣一個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社會中,宋代理學家們絕沒想到撐起這一時期詞的大廈的竟是一個「應該」被封建禮教死死束縛的女子。
生於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的李清照是幸運的,因為她出身非同一般,貴族世家,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藝並以文章受知於蘇軾,母親王氏學識淵博,才華出眾。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脫俗的氣質秉賦,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細流,便淘洗出了這樣一位美貌多情、才華橫溢的易安居士。

④ 請以「李清照和愁」為標題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

走近李清照

踏著她幽怨的字字珠璣,探索她的內心世界……
李清照新婚不久後,金兵來犯我國邊疆,她的夫君趙明誠應詔參加軍隊,卻傳來了戰死沙場的噩耗。李清照再嫁,卻又發覺原來自己的丈夫只為圖自己的嫁妝,三天兩頭對她又打又罵。她再次離了婚,在一片孤獨與寂寞中默默逝去……
李清照的一生是苦難的,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她也是一一嘗盡了,這便註定了她的多愁善感。李清照的一生也是多變的:幸福——悲痛——堅強——快樂——悲傷——寂寞,何況在古代詩詞的巨大藝術陶爐中,她的性格更是在變,在醞釀。
婚前婚後,她是快樂而幸福的,她的詞也就清新淡雅,字里行間流露出新婚抑制不住的歡愉和喜悅,她在《浣溪沙·綉面芙蓉一笑開》中寫道: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其中的女子不就是李清照本人么?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一個女子滿心的歡愉,彷彿清照心中已經溢滿了快樂,只微微流淌了一點在詞中,便流動起了歡快。只可惜,她的幸福並不長,只僅此一首。
當她再婚時,她是無奈、幽怨的,詞也悲傷憂愁。「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怎能比黃花瘦?雖李清照用的是誇張的手法,卻真真切切地寫出了她的憔悴與愁苦的心情。「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盡管有厚厚的棉絮蓋在身上,蓋得住身體上的寒冷,卻蓋不住內心的寒冷。今天,她的夫君又對她又打又罵,她心寒!
離異後,她的詞更多變起來。時而豪邁:「九萬里風篷正舉,風休住,篷山吹取三山去。」她恨!她恨那些金兵搶走了她的夫君的生命,搶走了她的幸福生活;時而憂愁:「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好個綠肥紅瘦,如此清麗而貼切的詞語,既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心情,又勾畫出了海棠的凋零;時而寂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戚戚慘慘凄凄。」面對著綿綿的細雨和空洞孤獨的房子,內心的空虛感強烈地湧上心頭,確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諸位讀過李詞的人,不難發現,李清照的數詞中都寫到了花,以此來寄託心事。末了,還需體會:李清照惜花,為花悲喜,為花醉醒,為花恨風恨雨,何以然者乎?花如美人,花如歡喜,花如芳華,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這一悲痛惋惜中。若不然,何來古代文詞閨秀李易安?何來古代文詞的悠久流長?

⑤ 關於李清照詩詞鑒賞心得的小論文、(1000字左右、)

李清照詩詞copy風格的兩面性 既雄渾大氣而又不失委婉纏綿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還有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對比一下 還要結合詩人所處的年代以及社會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對於詩人的影響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