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名人故事300字
『壹』 中國現代名人事跡和故事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卧薪嘗膽,東施效顰,昭君出塞這些都是著名的典故,你隨便找個詞典或網頁都知道.
『貳』 現代名人事例
1、袁隆平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裡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60個瓦缽裡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後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試驗。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倖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壇壇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里。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裡面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對象。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污泥里,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著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乾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漵浦縣低庄煤礦"宣傳毛澤東思想"。兩個月後,因為兩個助手寫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農業廳重視,專門成立了一個科研協作組,才把他調往長沙工作。
2、袁隆平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飢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
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3、馬雲
馬雲熱衷太極拳,並從太極文化中悟出了許多企業經營思路。馬雲出席各類重要場合時都很少穿西裝,他有不少衣服上都綴著中式傳統的盤扣,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演他的太極功夫。
愛好中式生活的馬雲一向崇尚武俠文化,他的太極情緣由來已久。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馬雲就曾在西湖邊上學了很長時間的楊氏太極,先後師從過9位師傅。
2010年4月,馬雲遠赴太極「聖地」河南焦作的陳家溝。在陳家溝,馬雲見到了景仰已久的王西安(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代傳人,當代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並拜其為師。
4、莫言
莫言嗜好讀書,小時候冒著家長懲罰的風險讀書,甚至出力推磨換書看,推10圈磨才能獲准看1頁書。在訪談時,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董倩問:「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頁書嗎?」莫言大聲說:「我願意人家不願意啊!」
莫言仍然記得讀《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書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須還書。怎麼辦,他跑到一個草垛上躲了起來,放羊這個「本職」工作被放到了一邊,羊兒餓的咩咩叫,他讀得忘乎一切,氣得母親要打他。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莫言讀遍了周邊10多個村莊的書籍。一天之內讀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記憶清晰,還記得書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憶都變成了我寶貴的資源「。
5、莫言
在莫言上高中的時候,莫言家裡做了個豬圈,養了幾頭豬,沒到星期六的時候就去父親那兒過夜,幫父親照料一下小豬,好讓父親騰出時間回家去推飼料。但是等豬長大後,豬的胃口變大了,飼料也不夠吃了。買飼料吧,又拿不出錢來,莫言父親整天為著豬圈裡幾頭豬愁眉苦臉。
這個時候事情發生轉機了,有一次莫言在學校到了吃中飯的時間,莫言去食堂打飯時,發現許多同學常常扔饅頭,倒飯菜,莫言這個時候突然想到,把這些東西拾起來喂豬不是挺好嗎。想法到好辦法的莫言馬上就通知了父親,父親聽了更是一拍大腿第二天就跑去學校收拾饅頭剩飯。
莫言父親每次在學校拾饅頭剩飯時,莫言很多同學眼裡就是一個「丐幫幫主」,盡管是這樣,莫言並沒有因為同學的冷眼就一蹶不振。他的同學可能誰都沒想到,就是他們眼中的丐幫幫主,幾十年後,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叄』 中國現代名人故事300字
已有答案(11)
眾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版有朝一日能夠在權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於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並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願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鄧亞萍的出色成就,不僅為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肆』 中國近現代史名人故事
1、溥儀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致。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喂養這些昆蟲。
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後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後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
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著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
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
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著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伍』 中國近代名人的故事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
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
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陸』 中國現代名人故事
華羅庚
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柒』 3個中國現代名人故事
1、孟祥斌
孟祥斌(1979年4月9日—2007年11月30日),出生於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劉橋鄉一個農民家庭。1997年高中畢業後參軍,後經組織推薦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蘭州分院。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同志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
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生前,他工作兢兢業業,學習積極上進,團結同志,熱心助人,深受領導和戰友的好評。2012年4月,「孟祥斌」姓名被注冊商標 ,其生前所在部隊出面維權。
『捌』 關於中國近代史各種名人的故事。
1、謝晉元:四行倉庫八百孤軍狙擊日寇
淞滬會戰時期,上海寶山重鎮大場失守後,我軍側背失去了屏障,主力部隊不得不撤向蘇州河以南。10月26日,團副謝晉元奉命指揮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掩護主力撤退。任務完成後,上級命令謝晉元率部守閘北的衛四行倉庫。
2、孫中山忒缺錢
孫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經有人到東京跟孫中山說要在山東革命,一切完備,可惜錢不夠,孫中山就把自己僅有的1200元給了那人。過了幾天,有朋友說:「那個人把錢亂花了,你為什麼要輕信他們,老是被騙呢?」孫中山說:「革命不怕被騙,不怕失敗,一百件革命事業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勝利。」
3、周恩來童年讀書處有110歲臘梅
位於清河區漕運西路的周恩來童年讀書處,院內有一株110年的臘梅。據說,周家特別喜歡梅花,這株臘梅就栽植於周恩來讀書房的窗前。他在幼年學習之餘,常為之澆水、培土,使梅樹越長越盛。建國後,周總理曾多次向赴京匯報工作的家鄉同志問及書房窗前梅花。
4、雷鋒
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做了大量好事,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幾十年來,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5、鄧世昌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玖』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成長故事300字左右。
季羨林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
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這之後我又在醫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先生,您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發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對芸芸眾生的關愛之情歷經近八十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冰心的身軀並不強壯。
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於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然後在離去之後給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場運動中的吶喊、呼號、血淚都已變成一種文字停留在典籍中。
每當我們這些後人翻閱的時候,歷史都是平靜地看著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經距今太久了。 然而,當你有機會和經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後,你就知道,歷史和傳統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
世紀老人在陸續地離去,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還想加上一條,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被我們向後延續? 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9)中國近現代名人故事300字擴展閱讀: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