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家的有趣的故事500字
⑴ 物理在我心中作文初二500字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1.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 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於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通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 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⑵ 寫一篇針對生活中的一個物理現象進行實驗討論(500字) 物理小論文
竹籃打水並不空
——例說水分子張力
常言道「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竹籃打水並不空:在竹籃底部和四周的空隙處,張滿了無數的水膜。這是什麼原因呢?還得從分子間的作用力說起。
我們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組成物質的分子不僅在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的運動,而且分子與分子之間既有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著相互作用的斥力。正常情況下,分子間的引力等於斥力,若設這時分子間的距離d為平衡距離,那麼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於平衡距離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若大於分子直徑10倍,分子間就幾乎沒有作用力了);當分子間的距離小於平衡距離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引力。當竹籃浸在水中時,由於竹篾分子對水分子有引力作用,使得提起竹籃時篾隙間的水分子距離變大,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就形成了無數的水膜。
其實任何水面上都有著一層水膜。這是因為水面一部分運動較快的分子不斷跑到空氣中去(即水蒸發),使水分子間的距離變大,分子間的引力也就明顯大於斥力,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張力,使得水面好像有一層薄而又有彈性的「表皮」。這也是許多輕小昆蟲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的原因之一。要說這里的表面張力還真還不小呢,足可以使一些輕質塑料淘米籃漂浮在水面不下沉。
但如果水膜一部分受到破壞,其他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發生運動。例如,用剖開去芯的木質鉛筆製成一個小船,在船後打鑽成的小孔里嵌插蠟油,將小船放到水面上,船就前進了。這是因為與水接觸的蠟油,破壞了水表面的張力,使這部分水面的張力突然減小,於是船就向著張力較大的方向移動,另外由於擴散,蠟油分子按一定的速度射向水,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產生了推動船前進力。
你看,世界多奇妙,竹籃打水也不空,真是留心處處皆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用科學的眼光欣賞這美妙的世界吧!
⑶ 錢學森的故事(500字左右)
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6年10月獲「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 。
⑷ 初二物理論文500字左右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體會。這里介紹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
1、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幹了後,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分析: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並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2、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後,再撈起剝落。
分析:首先,蛋剛浸入冷水中,蛋殼直接遇冷收縮,而蛋白溫度下降不大,收縮也較小,這時主要表現為蛋殼在收縮。其次,由於不同物質熱脹冷縮性質的差異性,當整個蛋都完全冷卻時,組織疏鬆的蛋白收縮率比蛋殼大,收縮程度更明顯,造成蛋白蛋殼相互脫離,剝蛋殼就更方便了。
3、驗證大氣壓存在
實驗:選一隻口徑略小於雞蛋的瓶子,在瓶底熱上一層沙子。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把一隻去殼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瓶內氣體由於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於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4、浮沉現象
實驗:把一隻去殼雞蛋,浸沒在一隻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後,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製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後,雞蛋卻緩緩上浮。
分析:物體浮沉情況取決於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於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於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於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5、慣性、摩擦阻力現 象
實驗: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隻,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分析:生雞蛋的殼內是液狀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殼上旋轉時,蛋清由於慣性,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則它與蛋殼間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個蛋只能緩慢轉動。而熟雞蛋內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時旋轉時,整個蛋就能迅速轉動。
6、物體的穩定平衡
實驗:選用一隻生雞蛋,在小頭一端開個孔並清除干凈殼內的蛋清蛋黃。沿小孔滑入一塊重物。以蛋殼的大頭端為底部,扶好蛋殼。點燃一隻蠟燭,滴入燭油,把重物封存在蛋殼底部。燭油大約封存至整個蛋殼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殼推倒後,蛋殼能自動立起。製成一個「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殼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燭油,使整個蛋體的重心移近蛋殼的底部,重心起低,穩定性越好。當蛋殼傾斜,偏離平衡位置時,使蛋體的重心升高。因為蛋殼底端是球形的,在蛋體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運動現象
實驗:外殼完好的蛋,埋入食鹽中腌制一段時間,可以製成一隻鹹蛋。雖然蛋殼仍然完好,但連內部的蛋黃都變咸了。
分析:因為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食鹽分子擴散到蛋黃中,使蛋黃也變咸。
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一文由教育資源網教育資源網搜集整
⑸ 關於物理小常識的論文500字
地震中的物理
地震在古代被人們稱做「地牛翻身」,「地牛者,上古凶獸也,秉天地五行之力而生,動則山河倒轉,乾坤逆位」。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叫做「地牛」的怪獸翻翻身子就造成了地震。現在,人們已經知道了,地震的成因是地殼內部板塊運動。有許許多多的物理現象會伴隨地震產生,你一定有興趣想要了解一些。
一、橫波和縱波
地震來臨時,人們會先感覺到前後左右搖晃,過上一會兒又改成上下顛簸。這是因為地震會同時產生橫波和縱波兩種波,但是,縱波傳播的速度更快些。橫波是指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縱波是指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的波。如果橫波和縱波都沿地表傳播,縱波是前後振動,橫波上下振動。利用這個特點,人們可以很快確定地震發生的位置。
例如:在一次地震中,某地居民先感覺到左右搖,過了10秒鍾又開始上下搖,已知縱波傳播速度是5公里/秒,橫波是3公里/秒,則震源距該地多遠?
設:該地距震源S公里
解得S=18.75公里
二、共振
地震來臨時,同一地方的建築物有的振動幅度較大,有的卻比較小,這是物理裡面的一種現象叫共振。每種物體都有自己的頻率,這個頻率由它的長度、形狀、材料等決定。建築物也有它的固有頻率,當地震襲來,如果某幢建築物的固有頻率碰巧接近這次地震波的頻率,那麼它的振動就最劇烈。
例:設鋼混結構的建築物的固有頻率與其高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數為0.5,某次地震波的頻率為50赫茲,在本次地震中,何種高度的鋼混建築物振動最厲害?
設建築物高度為h,其固有頻率為f
二者關系式為:f = 0.5h2
50 = 0.5h2
解得: h =10米
三、地震前自然現象異常的物理學解釋
每次地震的產生,都需要漫長時間的孕育,只有當地下斷層扭曲、摩擦,蓄勢待發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地動山搖,怒吼式的總爆發。在地震以前,地殼內部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種斷層之間的摩擦產生的熱量釋放到地表,會使局部地區在震前出現反常氣候。
據史料記載:1925年雲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生露」;
1503年江蘇松江地震,震前「熱風如火」。
地熱釋放到空氣中,造成大氣溫度變化,有時還會在空中形成一些獨特的雲彩,這種雲彩是地震發生前的特有現象,所以人們給它起的名字叫地震雲。
5月27日,14點30分左右漢陰中學地理教師黃開雲在漢中方向天空發現3條手指狀雲彩,並向周圍同事多人(當時我們也在場)介紹,同時預言必有地震發生,果然僅僅過了兩個小時,寧強縣在下午16點37分發生5.7級餘震。
四、地震前後動物異常反應的物理學解釋
地震發生前和發生後,一些生物如家禽、蟾蜍、螞蟻、蛇等,會出現異常反應,亂串亂跑,大規模遷徙等。發生在地震以前叫震前效應,發生在地震以後的叫震後效應。
我國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總結出下面一些經驗: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量蟾蜍搬家逃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地震前出現動物習性的異常現象,原因是很多的,還有待研究,其中有一種解釋是動物感知到地震產生的次聲波。
地震、火山爆發、風暴、海浪沖擊、槍炮發射、熱核爆炸等破壞性活動中都會產生次聲波,所以次聲波又叫死亡之波。它的頻率小於20赫茲,這種頻率超出了人耳的聽覺范圍,人聽不到,但是某些動物可以感知到。
例如,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之前,雖然是嚴冬天氣,卻發現有昆蟲和蝴蝶。
採納吧,謝謝
⑹ 寫物理課生動有趣,物理老師有趣,工作認真的作文500個字
上了初二,自然要增加一門新的課程——物理。我們全班都期待著這位神秘的老師來上課,看她是何許人也。
物理課的鈴聲打響了,老師幾乎是踩著鈴聲進來的。同桌用手肘捅了捅我,我連忙把視線從物理書中抽出。「美女老師!」同桌小聲的嘀咕著,我下意識的點了點頭。物理老師是一位個子嬌小的年輕女性,垂直的短發,在尾部微微翹起,臉頰細膩粉嫩,我更注意的是她的穿著,不過這么個月了我也不記得。她給我們上了兩個月後,直到有一天,同桌才驚奇的對我說「你看,物理老師今天終於穿了一樣的衣服了!」我頓時臉上三條橫線,-_-|||。
她上課的氣氛怎麼樣?如果說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上課輕松活潑,數學老師和政治老師上課認真古板的話,那麼她上課,壓抑的氣氛會使你大氣不敢喘一聲,生怕一個出頭就被「砍脖子」。
我同桌在上物理課前30秒的樂趣就是大喊一聲「韋麗麗來了!」這一聲喊,我們班的景象可壯觀了:正在跳來跳去的男生們立刻向箭一般沖回座位,女生們一直大喊著韋麗麗來了。這時撞桌子搬板凳的乒乓聲使路過的同學駐足觀看。物理科代表在3秒鍾內拿著物理書上台領讀,5秒鍾後全班恢復平靜,教室內飛出了一陣一陣的讀書聲,而我和同桌則在底下蒙著書偷笑。
怎麼樣?真的想一睹物理老師的風采吧!既然我們這么怕她,那麼她是否長得像我說的那麼漂亮呢?這就要你自己去探究了。
┏ (^ω^)=☞
⑺ 一篇物理學家的生平事跡 500字左右
牛頓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164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恰巧是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逝世那年的聖誕節)誕生於英國林肯郡伍耳索浦的一個農民家庭。
牛頓出世前兩個月父親病故,他自己不足月就降生世界。體重只有三磅。他母親嘆息說:「咳,這么一個小不點兒,我簡直可以把他塞進一隻杯子里去!」大人們擔心他很難活下來。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弱小的生命競頑強地活下來了。小牛頓兩歲後由外祖母撫養,不久就在鄉下上學。他體弱多病,性格靦腆。學習成績是班上倒數幾名,還經常受頑皮學生的欺侮。但是牛頓意志堅強,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據說有一次班上一名功課極好的調皮大王朝牛頓的肚皮踢了一腳。牛頓被迫鼓起勇氣和這個小霸王較量。牛頓從此暗下決心,非要在功課上超過他不可。牛頓告誡自己說:「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是沒有不成功的。」經過刻苦學習,牛頓一躍而為全班的第一名。牛頓十二歲進入金格斯中學上學,那時他喜歡動手製作玩具、風箏、水車之類的東西。由干心靈手巧,肯動腦鑽研,他製作的風箏比商店裡實的還要飛得高;他製作的一架精巧的風車,裡面還別出心裁地放進一隻老鼠,名叫「老鼠開磨坊」,連大人看了都贊不絕口。1656年牛頓的繼父去世,他停了學,隨全家回到伍耳柬埔。為了減輕家庭困難,母親讓牛頓幹些農活,放放羊,買買東西。可是牛頓對學習著了迷,放羊的時候看書。羊吃了鄰居的莊稼也不知道。買東西的時候又看書,結果常常什麼東西也買不回來。1658年九月的一天,十六歲的牛頓做了一次科學實驗:那天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別人都往家裡躲,唯獨牛頓在大路上來回奔跑,一會兒順風前進,一會兒又逆風行走,原來他是在測試順風和逆風的速度差,想計算出風力的大小。
牛頓少年時代表現出來的好學精神,終於感動了他的母親和舅舅。1661年他們送牛頓到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兩年之後,三一學院創辦了「盧卡斯自然科學講座」,內容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這個講座的教授是著名的數學家巴羅(1630-1677)。牛頓對這些課程十分喜歡,如飢似渴地學習。很快就嶄露頭角。巴羅教授不愧是一位多才多識的「伯樂」,他看出牛頓才華非凡,就指導他先後鑽研了開普勒的《光學》、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原本》等名著。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取得學士學位,留校做研究工作。這年夏天,倫敦發生鼠疫,劍橋大學因為靠近疫區在秋天關閉。牛頓暫時離開劍橋,回到伍耳索浦,在那裡整整呆了十八個月。
大概是「因禍得福」吧,牛頓回鄉的這十八個月,竟成為他一生中最豐產的時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1665年初,我發現了……把任意指數的二項式簡化為級數的法則(二項式定理)。同年五月我發現了正切方法。……十一月發現了直接流數法(微分學)。次年一月發現了色彩理論。五月著手研究流數法的逆運算(積分學)。同年。我開始考慮如何把重力推廣到月球軌道……」
瘟疫過後,牛頓回到了劍橋大學。1668年他取得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教授主動讓賢,推薦牛頓任「盧卡斯自然科學講座」教授。1672年牛頓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689年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1696年出任皇家造幣廠廠長。17O3年十一月三十日當選為皇家學會會長。1705年英國女王加封牛頓為艾薩克爵士。
牛頓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他一生對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遍及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等領域。
牛頓在物理學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從而完成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
⑻ 寫一篇500字的物理學習心得
物理是初二年級我們新增加的一門課程,在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我認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分重要。物理的學習,第一要學會預習,並且有意識地培養預習習慣。預習要達到的目的有:知道要學習的內容;明確將要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識要在上課時聆聽老師的講解。第二要學會有目標、有重點的聽課,這一點是跟預習密不可分的,只有預習的目的真正達到了,才能使聽課時做到有目標、有重點。第三要學會獨立完成作業,這里所講的獨立完成作業,不單純指不抄他人的作業,而且是指做作業時不對照課本、不對照課堂筆記寫作業。是指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把握好學習過程中的預習、聽課、作業的三個環節,每周將所學習知識進行小結。
加強訓練,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在物理課的學習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兩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語表述問題和規范書寫物理公式、解題格式的能力;物理公式的書寫、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格式,都要做到規范和熟練。它們是學好物理的基礎。二是物理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物理實驗操作技能必須通過大量的親自動手做實驗才能熟練掌握,在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實驗操作時要手腦並用,要多向自己提問題,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學會觀察物理現象,學會依據物理現象,結合已有的物理知識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重視基礎,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在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是重要的。在學習每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時,不能只是機械記憶,要有想像力和正確的思維能力,做到融會貫通,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質。因此,在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各章節中物理概念的學習,要注重理解每一個物理概念,每一條物理規律。在做題的過程中,要重視基礎,從基礎題做起,打好基礎,再做難題。在做題的過程中,要多動腦,多思考,對問題能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學會變通,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⑼ 物理學家 讀後感 500字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這樣,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這樣的:「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輝。
感悟: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以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就滿足了,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沮喪了。這是多麼的愚蠢啊!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導。
⑽ 我喜歡的物理科學家作文500字百度文檔
我喜歡的科學家
我很小的時候一個躺在夜空下.黑色的夜空有著光的點綴,看起來非常的美麗.看著夜空,我在小時候就有一個夢想,想看看天到底什麼樣.
上小學的時候學到了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 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雖然當時不太懂這是為什麼,但是也對張衡產生了一定的好奇.我喜歡看星星,喜歡看著夜空,喜歡張衡.
自己從學過那篇文章以後,我每天晚上都數星星,每天都到深夜才去睡下.
當初很幼稚的想法,現在想來已不是那麼的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