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餐的古代故事
㈠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㈡ 關於文明就餐的小故事
那是我擔任外國語七年級班主任的一天,和往常一樣,我走進了餐廳,餐廳里同學們都在忙著吃飯,突然,從我班就餐區域傳來了一陣嬉笑聲,我循聲望去,幾個男同學正在用饅頭塊互相對打著,他們面前吃飯的桌子上,都是飯菜,地上一片狼跡……
望著滿桌、滿地的飯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意識到浪費飯菜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了,必須想辦法加以制止。為了防止類似現象發生,班會課上,我對學生進行了勞動價值觀教育和文明就餐教育。班會課後又指導學生將自己平日用紙、用筆情況及家庭用水、用電情況進行調查設計統計表記錄下來,讓學生好好的算了一筆消費帳,通過開展的調查統計活動,讓學生明白,浪費飯菜無疑是在「犯罪」,一種良心上的罪。同時,我還建議孩子休息日到田地里幫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勞動者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我知道單憑簡單的說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我又對本班學生提出如下規定:1.一日三餐根據個人的食量與胃口進行選購,吃不了的可以幾人合吃,但必須得吃完(辣椒、肥肉除外);湯每人都得喝一些,決不可浪費。2.每次吃完飯菜後,按值日表有序端餐盤,整理餐桌。每天每桌兩名同學值日,一名同學收拾本餐桌6人的餐盤送至值日班長處檢查記錄,並倒至學校規定處;另一名同學抹凈餐桌將餐桌上的遺留雜物抹到湯盤里,送至值日班長處檢查記錄,將抹布送還值日班長,並倒湯盤至學校規定處。值日班長每天做好評比,評比哪個小組安靜、哪個小組餐桌與地面最干凈、哪個小組剩的飯菜最少,並堅持做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評比,用評比促使學生努力做得更好。我堅持每天與學生共同進餐,做好學生的示範,讓學生學習如何愛惜飯菜。在與學生同時就餐過程中,我把「重犯」調到自己的餐桌,進行個別教育,同時對其他學生提出要求,強化節約意識。後來學生還自發的建立了「剩物桌」,把沒有開包的香腸和麵包放在「剩物桌」上,讓他人分享,一個小小的「剩物桌」談笑間就把「浪費」變成了「分享」。
一個月下來,有90%的同學能自覺地把飯、菜吃完,大部分學生能穩定地「適量飲食」、「均衡飲食」,我的文明就餐的管理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㈢ 求關於用餐禮儀的經典小故事
一、目光與人品
有位企業經理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銷售公司經理共進午餐。每當一位漂亮的女服務員走到我們桌子旁邊,他總是目送她走出餐廳。我對此感到很氣憤, 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裡暗想,在他看來,女服務員的兩條腿比我要對他講的話更重要。他並沒有聽我講話,他簡直不把我放在眼裡。」
評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尊重是禮儀的原則。這位銷售經理的目光,不僅表現了對他的合作夥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現了發自其心靈深處的卑下庸俗:他把漂亮異性看的比工作、事業更重,他根本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
每個公務人員都應有純凈高尚的心靈,唯此,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好感和尊重,才能為良好的合作奠定基礎。
二、老太太與「配偶」
有位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時問一位沒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嗎?」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來。旁邊有人解釋說:「他是問您有老伴嗎?」老太太這才恍然大悟。
評析:
要得到最佳的溝通傳播效果,必須顧及對方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對方的文化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使用恰當的稱呼、詞句。如果連對方都聽不懂,就更談不上對方的理解了。
三、僅僅因為一口痰嗎?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一天下來,美國約瑟先生對於對手——中國某醫療機械的范廠長,既惱火又欽佩。這個范廠長對即將引進的「大輸液管」生產線行情非常熟悉。不僅對設備的技術指數要求高,而且價格壓的很低。在中國,約瑟似乎沒有遇到過這樣難纏而有實力的談判對手。他斷定,今後和務實的范廠長合作,事業是能順利的。於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廠長那個偏低的報價。「ok!」雙方約定第二天正式簽定協議。天色尚早,范廠長邀請約瑟到車間看一看。車間井然有序,約瑟邊看邊贊許的點頭。走著走著,突然,范廠長覺得嗓子里有條小蟲在爬,不由得咳了一聲,便急急的向車間一角奔去。約瑟詫異地盯著范廠長,只見他在牆角吐了一口痰,然後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漬。約瑟快步走出車間,不顧范廠長的竭力挽留,堅決要回賓館。
第二天一早,翻譯敲開范廠長的門,遞給他一封約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欽佩您的才智與精明,但車間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難眠。恕我直言,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一個工廠的管理素質。況且,我們今後生產的是用來治病的輸液管。貴國有句諺語:人命關天!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否則,上帝會懲罰我的……」
范廠長覺得頭「轟」的一聲,像要炸了。
評析:
人常說,大智不拘小節。但別人可以這樣看你,你自己卻不能這樣原諒自己,尤其是在社交活動中。因為有些小節,恰恰暴露出你禮儀修養上的差距。而又恰是對方所重視的,這就形成了影響合作的大障礙。醫療機械的生產,對環境和員工的衛生習慣要求很高,約瑟的「苛求」並不過分,完全是對企業和產品負責,對公眾負責的表現。這也表現了他的科學管理及文明修養的水準。對比之下,范廠長的水平就差了,盡管范廠長有談判的才能,但文明水準相差太大,又怎能實現和諧的長遠合作呢?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言談舉止中的禮儀是非常重要的。
四、老田雞「退二線」
某局新任局長宴請退居二線的老局長。席間端上一盤油炸田雞,老局長用筷子點點說:「喂 ,老弟,青蛙是益蟲,不能吃。」新局長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不要緊,都是些老田雞,已退居二線,不當事了。」老局長聞聽此言頓時臉色大變,連問:「你說什麼?你剛才說什麼?」。新局長本想開個玩笑,不料說漏了嘴,觸犯了老局長的自尊,頓覺尷尬萬分。席上的友好氣氛盡被破壞,幸虧秘書反應快,連忙接著說:「老局長,他說你已退居二線,吃田雞不當什麼事。」氣氛才有點緩和。
評析:
表面看起來,是這位新局長沒有注意老局長的心態想顯示點幽默,結果因比喻用詞不當而弄巧成拙,其實是新局長內心深處隱藏的某些想法,因過於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所以,無論從語言運用上,還是從個人思想、品質、性格上看,這位新局長都欠修養。
從談話中的禮儀要求來說,應注意對方的心理忌諱,對心境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說:「莫對失意人談得意事。」
五、這里沒師傅,只有大夫
某高校一位大學生,用手捂著自己的左下腹跑到醫務室,對坐診的大夫說:「師傅,我肚子疼。」坐診的醫生說:「這里只有大夫,沒有師傅。找師傅請到學生食堂。」學生的臉紅到了耳根。
評析:
對於文化人稱呼一定要明確,這樣才能減少尷尬,這樣既體現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表示了對他人的尊重。當然,作為大夫也應該注意服務態度,講究禮儀修養。對顧客不當的語言應予以寬容,批評對方要採用委婉的語氣。
六、電話里的女高音
某雜技團計劃於下月赴美國演出,該團團長劉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請示,於是他撥通了文化局局長辦公室的電話。
可是電話響了足足有半分多鍾時間,不見有人接聽。劉明正納悶著,突然電話那端傳來一個不耐煩的女高音:「什麼事啊?」劉明一愣,以為自己撥錯了電話:「請問是文化局嗎?」「廢話,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兒打的電話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團的,請問王局長在嗎?」「你是誰啊?」對方沒好氣地盤問。劉明心裡直犯嘀咕:「我叫劉明,是雜技團的團長。」
「劉明?你跟我們局長什麼關系?」
「關系?」劉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和王局長沒有私人關系,我只想請示一下我們團出國演出的事。」「出國演出?王局長不在,你改天再來電話吧。」沒等劉明再說什麼,對方就「啪」地掛斷了電話。
劉明感覺像是被人戲弄了一番,拿著電話半天沒回過神來。
評析:
在上述事例中,文化局的那位女同志在接聽電話時態度懶散,語氣生硬、粗魯,給人以盛氣凌人的感覺。這不僅影響到公務的正常辦理,而且極大損害了國家公務員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七、參觀
南方某市五年前與國外的一座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值五周年之際,該市被邀請前去參觀。為了此次出國參觀能順利進行,該市指派一位副市長專門負責組織這項參觀活動。
這位副市長很有經驗。他首先提出參觀人員名單,並對全體參觀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學習參觀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對全體參觀者進行了分工,把領隊、接洽、翻譯、食宿、安全等工作落實到個人,同時也把提問、記錄、錄音、拍照等任務分配到人。
最後,他還請禮儀專家給全體團員講授出國參觀的禮儀規范,對團員的著裝、交際應酬等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定。
該團出國參觀結束後,外國朋友對團員在參觀時的表現十分贊賞。
評析:
所謂參觀,指的是有計劃、有準備地對特定的項目所進行的實地觀察。這位副市長把這次參觀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尤其在禮儀方面的培訓和要求做得更加具體,得到了外國友人的好評,體現我國公務員的良好形象。
八、請向國徽敬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一名黑人少校軍官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士兵見對方是黑人,就沒有敬禮。當他掠身而過,忽然聽到背後一個低沉而堅定的聲音:「請等一下。」黑人軍官對他說:「士兵,你剛才拒絕向我敬禮,我並不介意。但你必須明白,我是美國總統任命的陸軍少校,這頂軍帽上的國徽代表著美國的光榮和偉大。你可以看低我,但必須尊敬它。現在我把帽子摘下來,請你向國徽敬禮。」士兵終於向軍官行了禮。這位黑人就是後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黑人將軍的本傑明·戴維斯。
九、如此吃相
在與自己的同事一道外出參加一次宴會時,財政局幹事姜克美因為舉止有失檢點,從而招致了大家的非議。
姜克美當時在宴會上為了吃得暢快,在開始用餐之後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減輕自己身上的「負擔」。他先是松開自己的領帶,接下來又解開領扣、松開腰帶、捲起袖管,到了最後,竟然又悄悄地脫去自己的鞋子。尤其令人感到不快的是,姜克美在吃東西時,總愛有意無意地咂巴其滋味,吃得訇然做響,並且其響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過一浪」。
姜克美在宴會上的此番作為,不僅令他身邊的人瞠目結舌,而且也叫他的同事們無地自容。大家就此紛紛指責姜克美:丟了自己的人,丟了單位的人,也丟了大家的人。
十、拜訪
張林是市外辦的一名幹事,有一次,領導讓他負責與來本市參觀訪問的某國代表團進行聯絡。為了表示對對方的敬意,張林決定專程前去對方下榻的飯店拜訪對方。
為了避免出現得倉促,他先用電話與對方約好了見面的時間,並且告之自己將停留的時間長度。隨後,他對自己的儀容、儀表進行了修飾,並准備了一些本市的風光明信片作為禮物。
屆時,張林如約而至,進門後,他主動向對方問好並與對方握手為禮,隨後做了簡要的自我介紹,並雙手遞上自己的名片與禮品。簡單寒暄後,他便直奔主題,表明自己的來意,詳談完後便握手告辭。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張林上述表現符合拜會的常規禮儀,展示了他訓練有素的交際風采。
㈣ 關於文明小餐桌的作文
餐桌是反映飲食衛生習慣的明鏡,是展示家庭生活質量的平台,是體現主人審美觀念飾品,是濃縮設計者智慧的結晶。餐桌曾見證過我們喜怒哀樂,餐桌上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從遠古到現在,餐桌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生活,餐桌的歷史令人感慨,餐桌的未來令人遐想……請你就上述提示中的某個方面,以餐桌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餐桌
爺爺家有一張陳舊的餐桌,上面的油漆大部分已經磨掉,只有邊上還殘留著暗紅的顏色。這如同爺爺的腦袋一樣,中間光禿禿的,只在邊上還留一點兒頭發。我幾次勸他把餐桌油漆一下,每當這時爺爺總神秘地告訴我餐桌是文物,只有保持原貌才值錢。
我很是狐疑,這張不起眼的八仙桌是文物?爺爺信誓旦旦地說這張桌子值很多錢,以後我上重點高中、上大學、乃至出國留學,都要靠這張桌子。我漸漸地相信了爺爺的話,因為陸續來過好幾個文物販子,他們都對餐桌看了又看,雖然事後他們發誓說這張桌子並不值錢。爺爺卻認為他們越是說不值錢,就說明越值錢,我覺得爺爺的話有道理。從此,爺爺就在餐桌旁給我講故事、講人生,我也在餐桌上刻苦學習,編織著我人生的夢。
這樣過了幾年,爺爺終於病倒了,被查出是肝癌晚期。為支付高昂的醫葯費,捉襟見肘的爸爸決定賣餐桌。爸爸請來了市文物專家,請他鑒定這張餐桌到底值多少錢。那位專家用放大鏡仔細地查看了桌子的紋理和裂縫,最後他伸出了一隻手指。爸爸感到有些驚訝,問到:「就一萬?」專家搖搖頭,還是豎著一隻手指頭。我一陣興奮,問到:「一百萬?」專家依然搖頭,他見我們驚訝中交織著激動,就冷冷地說這張桌子最多植一百元。他告訴我們這張桌子是二三十年代民間常見的八仙桌,只是木料還可以,能賣一百元。
我跟爸爸大失所望,在爺爺去世後,我們就將這張餐桌拉到海邊燒化,准備和爺爺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在煙與火的升騰中,我感到很是悲哀,爺爺寄以厚望的所謂文物,竟然是不值錢的木料。突然,一個念頭閃入腦際:也許爺爺本來就知道它不值錢,爺爺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激勵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餐桌在燃燒著,周圍的暗紅色襯著中間白花花的一片。我的眼睛濕潤了,煙與火漸漸形成了爺爺的形象:四周一圈稀疏的頭發襯著光禿禿的腦袋……
㈤ 名人文明用餐的故事,列印到A4紙上剛剛好的
剛剛好
㈥ 中國古代的餐桌禮儀
不要說女孩,連自己的內人,一般除了親屬之外都是不能見的,更別說吃飯了,家中吃飯內人是可以上桌的,君臣之間需要跪坐,就是上身直立坐在腳踝上,女孩任何時候都不能上桌,但在皇宮中卻不一樣,那可是公主!
㈦ 關於文明餐桌,從我做起.故事徵文有哪些
心中情愫不免被這唯美的畫面所勾起,獨自漫步在鮮花盛開的小徑,
徘徊再徘徊,輕輕抬頭遙望遠方,有著對外面世界的一份期許;而
後又輕輕放下,生怕心底的秘密被泄露,被遺棄。有時,還真的不知
道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似乎很期待,卻又很浮躁,大概是想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
㈧ 有沒有關於文明禮儀方面的故事
一、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
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二、「忍氣吞聲」的林肯
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那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地回答:「這是聯邦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怒容。
三、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
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四、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五、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㈨ 文明用餐伴孩子成長300字作文
我的生活里有許多成長的故事,使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那次游泳,真叫我驚心動魄。 這件事在我的腦海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來跟你說說吧: 那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爸爸帶我去游泳館游泳。剛一到,我便換好泳衣,「撲通」一下跳進游泳池裡,游的像條魚兒一樣。 游著游著,不知是誰這么調皮,把水潑到我的臉上,弄得我眼睛都睜不開了,頓時,我的手腳變成亂劃了(因為我的眼睛睜不開 了,心裡一慌張,手腳不聽使喚了),眼看快要沉下去了,我大聲呼喊救命,誰知變得更加糟糕了,連連嗆了幾口水。爸爸終於 聽見了,游過來抱住我,游到岸邊,對我說:「你沒事吧,以後可要小心點哦」。我用力地點了點頭。 這就是我所說的驚心動魄的事,這件事一直在我的腦海里記著,一直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