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尊重學生名人故事
1. 踐行孔子義利觀的名人故事
義利問題是人類社會關於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分配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以不同方式對此進行的不同討論,這就是有名的義利之辨。現略舉數例如下,以見一斑。
1.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孔子主張愛人,墨子也主張愛人,但孔子主張愛有差等,墨子主張愛無差等;孔子主張仁,墨子也主張仁,但孔子 的仁是愛有差等的仁,而墨子則主張兼愛的仁。這是他們思想上原則件的區 別。墨子不贊成孔子的推己及人,而主張愛人如己,主張利他,主張公利, 反對私利。他認為,義就是利,義利是一致的,都是為天下人所亨受的。墨子說「義,利也」,這個利就是「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而不是私人之利, 所以他主張「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他認為愛不是空的,愛的實際內容就是利。仁者愛人,主要就表現 在為天下人謀利,不做妨害人民利益的事。他特別反對浪費,主張節約,而 節約又不是寡慾,主要是為了能經常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可見墨子的思想 境界很高,可惜曲高和寡,不是當時社會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2.荀子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荀子既重視義,也重視利,認 為義利二者乃人之下可或缺的常情。但在實行中,對義利二者,荀子也是把 義放在第一位,所以他說:「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那麼「其所以求之之道」異在哪裡呢?異就異在君子以義 在先,小人以利在先。所以,荀子又說:「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上面講的是個人,大而至於就一個國家而言,亦然,那就是「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以上繼承了孔子儒家思想並在唯物主義 方面有所發展的思想家荀卿關於義利的觀點和孔子的觀點大體相同,且更為明確。
3.盂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盂子繼承了孔子的義利觀,但更發展了孔子重義的思想,甚至迴避言利,有點過頭。梁惠王問盂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聽到利字很反感,立刻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尖銳地用「仁」「義」把梁惠王提出的「利」頂回去,表面上看似乎盂子只要仁義,不要利,很迂腐。對當時社會政治的實際情況作些了解,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盂子並非「無 的放矢」,也不能說是迂腐。當時朝政腐敗,國與國之間相互爭奪,戰爭頻 繁,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正像盂子所說的那樣: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又說: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是一幅多麼凄慘的民不聊生、飢寒交迫、死亡相繼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暴政圖啊!在這種慘痛的情景前,孟子大聲疾呼行仁 義,有何可厚非呢?!孟子講的仁義不是空話,而是有內容的,用現在的話 講,盂子說的仁義實相當於實行開明政治以解救人民於苦難。孟子提倡的仁 義的實際內容,就是仁愛的 (仁)、公平合理的(義),對人民有實際利益的行政措施。這個措施,且看盂子自己是怎樣說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 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村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樹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矢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又是一幅多麼令人興奮的古代民 樂圖啊!這幅圖就是盂子提出的仁義措施的結果。孟子這里反對的利是指什 么呢?這個利就是指的「王何必曰刊」的利,其內容和結果就是孟子說的「庖 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就是「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 盂子在這里根據當時具體情況,用對比的方法,一面用造福於民的「仁義」, 一面用反對殘害人民的所謂「利」,來告誡政治上不清醒的梁惠王,望他改 過,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這樣講是有道理的。可見孟子對梁惠王的告誡,思 想很清楚,實現起來才真有利,並非空話。這就是孟子關於義利之辨的見解。
4.董仲舒的「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准也不能否 認人要吃飯才能活下去,別的可以說謊話、空話,只有吃飯問題總得說實話。 因此毫不奇怪,即使信神信鬼的董仲舒也不得不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 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在最實際的吃飯問題上,他就不得不承認「利以養其體」、「體不得利不能 安」,但涉及到抽象思維問題(例如仁義道德等),他就信口開河、語實「疏 闊」了,「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明證。且看南宋 的葉適是怎樣批評這句話的。他說: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 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後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再看清朝顏元對此的 評論,他說: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世有荷網持鉤而為計得魚者乎?…… 這不謀不計兩不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計功,是空寂,是腐儒。葉適、顏元對 董仲舒義利之辨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打中了董仲舒這位儒家虛玄浮空的要害。董仲舒關於義刊之辨的思想不僅大大落後於孔子,而且大大篡改了孔子 本義。
5.宋明理學派的「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為簡約計,特把宋明 理學派放在一起談,雖然其中有程朱理學派、陸王心學派等等之分,但在義利問題上實屬大同小異。宋明理學派的主要特點就是把義利完全隔離、對立 起來,例如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義利本來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沒有利也就沒有義,沒有義也就沒有利。 按程顥的意見,義利則水火不相容,有利則無義,有義則無利,這既悖理, 也不符合事實。朱熹學了董仲舒的手法,表示「口鼻耳目四支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這是在不吃飯就活不下去的 事實前面,不得不講這句過門話,接著他就道貌岸然地大講其所謂理學了。 他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又說: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是學。王守仁也說: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慾而存天理耳。朱熹、王守仁這里講的「天理」就是「義」,講的「人慾」就是「利」。 他們二人所講的話無論從內容上、文字上、口氣上都如出一轍,實際上和程 顥一樣,都認為義和利兩者不能並存,好像一個人只要講天理就可以不要人 欲也能生活了。其實,沒有人慾,不滿足一定的人慾,人也就不存在了;沒 有人,還有天理嗎?這難道不是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嗎?人類社會的發展 就在乎不斷發展和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 (包括精神生活),而現在理學派居 然想出一個理學,說是要滅人慾,這不顯然和社會發展歷程背道而馳嗎?理 學派的人很多,因為是大同小異,其他人的話就不一一列舉了。
6.顏元的「義 中之利,君子所貴也」。清朝思想家顏元(1635—1704)對孔子以來兩千餘年間關於義利之辨提出了一個較全面、較合理的見解,似乎這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問題討論的一個「小結」。今後 對此問題,如果還有提出討論之必要,那就是另一個歷史階段的事了,即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科學的先進理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新的討論, 結出新的成果,指導新的實踐。顏元兼顧義利,而又強調「義以為利」,這 比孔子的義利觀又前進了一步。他說:……利者義之和也……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顏元根據「利者義之和也」的精神,為孟子批駁「王何必曰利」的「利」字作了合理的解釋。他說:「孟子極駁利字,惡夫搞克聚斂者耳, 其實,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意思就是說,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大聲疾呼 反對「王何必曰利」的「利」字,其原因和目的是厭惡朝政腐敗和貪官污吏 (掊克聚斂者),而不是反對合乎義的利。前已講過,盂子仁義的實際內容 就是實利和實惠。可見顏元的態度是公正的。顏元斥責董仲舒,認為他提出的「正其誼不謀其利」和「明其道不計其功」為「空寂」「腐儒」之見。故「予嘗矯其偏,改雲正其誼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他的弟子李對董 仲舒的「正誼」、「明道」,也駁斥說:「……事不求可,將任其不可乎? 功不求成,將任其不成乎?……『世有持弓挾矢而甘心於空返者乎?』……」 顏元對二程、朱熹等宋代理學家的義利觀尤為不滿,說他們拾起董仲舒「正 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衣缽,空談心性(他們以為這就是義),不講實事、實利,以至「誤人才,敗天下事……」。他們只要人讀書「靜坐」, 「……必欲人讀天下許多書,是將道全看在書上,將學全看在讀上」,於是 「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又說:「千餘年來,率 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 (即朱熹)為之。」宋明兩個王朝的覆滅,不能不說是與宋明理學特別是關於義利 之辨的空疏荒謬有關的。以上顏元著重批判和糾正了董仲舒和二程、朱熹宋明理學家對於義利之辨的空疏之談,澄清了義利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把義利 兩者融合一起而統一起來。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用公平合理的准則 (義) 來分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利)。顏元作為封建社會的學者,能在封建社會的義利問題上提出這個意見,是很可貴的,是可以和孔子、荀子等提出的 義利觀綜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以繼承和發揚,注入新血液,為 新社會服務的。
好學是促進品德修養的關鍵
孔子認為,人必須好學,只有好學,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道 德水平,才能對道德觀念特別是仁有正確的認識。他要他的弟子們學文、學 詩、學禮、學道,其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仁,樹立起行仁的自覺性。孔子主張「下學而上達」,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求從灑掃應對、進退 周旋這些日常禮儀中,體會其精神,從而上達於仁,認清什麼是仁的本質、 仁的表現,確立道德修養的方向。然而只有對仁、禮的知識,還遠遠不夠, 還必須培養好仁好禮的道德情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又說:「仁者安仁。」 做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能限於知仁, 更要好仁、樂仁、安仁。這就是說把仁作為自己的人生觀,行仁則安寧,不 行仁則不安樂。能做到這點,仁對於人來說就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在的 東西了,求仁就不再是一種手段(譬如說達到名利)而是最終目的了。這樣, 即使終身困苦也不會離開仁了。孔子還看到,要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仁、 禮,乃至終生堅持仁、禮,必須樹立堅定的意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普通的人只要樹立了道德意志,那就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動 搖的。他可以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道德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學習和實踐。孔子說:「好仁不 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仁、 知、信、直、勇、剛等都是美德,但如果不通過學習把握它們的實質、度量, 一味地講仁愛,重然諾,逞果敢……那就是走到事情的反面,變善為惡,變 好為壞。孔子在實踐封建道德規范上,一生都在努力。十五歲有志於學,三 十歲有了對仁的認識和堅守仁的信心,因而能「立」;四十歲知道了仁的豐富內容,堅信不疑;五十歲知道仁乃是天 賦使命;六十歲能隨時辨別事物是否合乎仁的原則;七十歲以後心仁合一, 因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能達到這樣高的道德境界,能堅定 不移地確立了仁的人生觀,就是因為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孔子所謂學, 本身即包括實踐──行的內容。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可以說學不僅指理解、研討的 工夫,諸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且指實踐的功夫,即所謂篤行。一 個人如果只學、問、思、辨而不行,決不能被看作好學的人,有道德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不僅是要使自己及弟子們獨善其身,更重要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以他決不要求弟子們只是「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或者低頭拱手空談仁義,像宋明時代一些理學家所做的那樣,而是讓他們在修身的同時聯系政治,學習治國之道。他把修身與治國統一起來,把它們看作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或不同方面。因此他的學生們在具有較高 道德水準的同時,學會了多方面的才能,有的能做行政長官,有的能管賦稅, 有的能帶兵打仗,有的能辦外文,有的能做典禮司儀。這一點應該說是孔子 理論與實踐 (學與行)相結合的倫理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修養的工夫中,孔子很重視自我省察。因為孔子不光看重行為的效果,更看重行為的動機,而動機的好壞,主要地是依靠行為者自己去檢查。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過而內自訟者也。」 又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他主張看見不好 的人和事,要檢查自己是否也有同樣錯誤;自己有了過錯要進行自我批評(「內 省」,「內自訟」);經過自我檢查,感到自己的行為無愧於心,才會有真 正的快樂。在他的教育之下,弟子曾參每天都做自我省察,他的名言是:「吾 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於修養也有重要意義。他主張「里仁」 ──與仁人住在一起;擇友──認為「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朋友切切」──朋友之間相互批評;特別是「就有道而正焉」──到道德高 尚的人那裡去求得匡正。 總之,孔子的好學精神和學行一致精神,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孔子的義利觀和中國歷史上的義利之辨
2. 古人名人尊師故事
1、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因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上學。周侗老師十分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免費收岳飛為學生。周侗老師不僅教育他如何做人,幫助他樹立愛國愛民、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還教會他射箭的絕技。
周侗老師去世後,岳飛把他當父親一樣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飛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祭拜周老師。在痛哭一番之後,他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後才回去。
2、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
3、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魯國大夫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十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
他還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說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4、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5、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
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 知禮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舉如下:
1、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後,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並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為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也符合長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國外。把王位讓給孤竹國君的二兒子。
伯夷、叔齊互相謙讓,先後出走,後來相遇。他們聽說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國富民豐,西伯侯禮賢下士,尊長愛幼,人民懂禮儀廉恥,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發喪,開始伐紂。大軍供奉著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帥仍是文王,向孟津進發。
叔齊拽住馬韁繩勸說道:「父親去世卻不安葬,這是孝順嗎?當臣子的去討伐自己的君王,這是仁義嗎?商紂固然殘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對的!」武王大軍沒理睬這個迂腐的人,繼續進軍。
2、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山東曲阜人,字文舉,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經做過鉅鹿地區的太守,孔融的父親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幾個哥哥在一起吃梨,幾個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較小的梨來吃。
有人問孔融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讓哥哥拿大的,孔融說: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3、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
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4、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5、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 孔子寫過哪些名人故事提目
孔子寫過的名人故事有子貢有顏回,他這些很出名的學生。
5. 近代名人尊敬老師的故事
毛澤東向老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到 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 的毛禹珠老師一起用飯,席間熱情地為老師敬酒, 毛禹珠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 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 該。」
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 ,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懷穿便服接見老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 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 身穿便服,准備去接見北京市中小學部分模範教師 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 ,應該穿軍服才好。」彭總說:「我今天是去見老 師,學生見老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 總頻頻微笑著向老師們問好,親切地說:「解放軍 要向老師們學習,解放軍要搞現代化建設,要學習 科學文化知識。離開老師們怎麼能行呢?」
魯迅百忙中脫身探望老師。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 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 ,不論多忙,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魯迅遠涉重洋,東渡日本留學,這8年間,魯 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6月,魯迅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 婚,因時間急促,在紹興只停留了短暫的4天,但他 仍從百忙中脫出身來,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6. 關於尊重別人的名人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專理解,一味蠻做屬,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弗洛姆.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 千萬別說:「你錯了。」——卡耐基
7. 名人尊重他人的事例
1、尊重他人名人簡短事例——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裡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8. 關於尊重他人的名人的事例
1、魯迅的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
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2、孫中山
有一天,孫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療。當時,孫中山已是大總統、大元帥了,對醫務人員仍很尊重,講話很謙遜。平時,無論是早晨或是晚間,每當接到護士送來的葯品,他總是微笑著說聲:「謝謝您。」敬誠之意溢於言辭。
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彌留之際,當一位護理人員為他搬掉炕桌時,他安詳地望著她,慈祥地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該好好休息休息,這陣子您太辛苦了。」聽了這番話,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
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
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
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陸曉慧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
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麼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
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松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5、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9. 尊重別人的名人事例
1、卓別林的故事
在一次巡迴表演的過程中,卓別林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個對他仰慕已久的觀眾。卓別林和對方很談得來,很快就成了關系不錯的朋友。
在表演結束之後,這個新朋友請卓別林到家裡做客。在用餐前,這個身為棒球迷的朋友帶著卓別林觀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種各樣和棒球有關的收藏片,並且和卓別林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心愛的棒球比賽。
8月29日晚,毛澤東應邀出席蔣介石為他舉辦的宴會。雖說蔣介石平時滴酒不沾,毛澤東的酒量也不大,此刻卻幾度舉杯,互祝身體健康。
席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先後致辭。蔣介石知道毛澤東愛吃辣椒,特意准備了幾盤摻有辣椒的菜。毛澤東知道蔣介石不抽煙,忌煙味。煙癮甚重的他,席間不抽一根煙。此後毛澤東每一回與蔣介石會談,從不抽一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