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故事讀後感
㈠ 許多人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 你同意找個看法嘛。。讀後感500
不同意.從鴻門宴一文所描寫的場景中可以看出項羽性格上的許多缺點,例如毫無原則的婦人之仁、沒有主見,他不處理泄露計劃的項伯,不信任范增,甚至輕易挑明了自己的暗探曹無傷,這些都說明項羽在政治上毫不敏感,這才是他最終失掉天下的真正原因,他的失敗源於個人的有勇無謀,而與殺不殺劉邦無關.縱觀項羽一生我們可以這樣總結,項羽是一個英雄而非一個帝王,這一點上他遠不如劉邦.項羽兵敗垓下時還不忘心愛的虞姬和烏騅馬,而劉邦為了加快馬車速度可以拋下子女;項羽我行我素,崇尚武力,落得個殘虐的名聲,劉邦卻籠絡人心,被認為是寬厚長者.這些都表明項羽很不會做人,這樣的他怎麼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楚漢之爭後期就連他的許多將領都離開了他.項羽性格上的弱點和政治上的低能決定了他的失敗,與劉邦無關.總結來說項羽放走劉邦並最終輸給劉邦只是歷史的偶然性,但他的失敗則是歷史的必然性.劉邦只是他的對手之一,即使項羽除掉了他,在群雄紛爭的秦末也一樣會有其他人打敗項羽,建立新的王朝的,因為項羽不具備成為一個優秀帝王的能力.
之前項羽是有絕對的優勢統一天下的,可是項羽雖有著蓋世無雙的威名,卻乃匹夫之勇!不珍惜人才,不懂得用人!他可以為士兵流淚,可是在分封時候卻小氣的很,讓那些立功勞的人心寒,所以那些初期跟著項羽的人看項羽終不能得天下都紛紛投靠劉邦,韓信就是最好的例子,沒韓信劉邦估計還得在蜀中種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當時眾多的謀略之士大將之才都依附在劉邦的身邊,這些人才就是為後來劉邦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項羽身邊有個范增,可是他對范增的計言不聽計不從,坑殺30W秦兵更讓他有威名而無民心,鴻門宴,他的婦人之仁更讓他走上了失敗的路!
項羽死的時候說,此乃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他到死都還認為不是自己的原因,可以說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一個自負的人可以殺厲害的人,卻不會殺失敗的人!鴻門宴時,如果項羽覺得劉邦是英雄的話他一定會殺了劉邦,可是劉邦的狡猾卻讓項羽覺得劉邦是個小人,不足懼,所以最後也就放過了劉邦!
㈡ 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一篇讀後感,談談你的觀點
首先說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所以對於看法,是各抒己見啦,呵呵。
1、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幾乎是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2、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
3、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4、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㈢ 項羽創立霸業的故事讀後感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㈣ 關於《鴻門宴》100字的讀後感
劉邦在得知項羽將要攻打自己時,開始有些驚慌,但很快能抓住機會,拉攏項伯,並且連續問了兩次:「為之奈何?」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這體現了委曲求全、能夠虛心聽取、接受他人的意見。比如某些自稱為英雄的人,無一不是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最終自食其果。本文的項羽就是一個例子。他自以為自己能夠打敗劉邦,但卻敗在心軟,聽信了劉邦的話,最終錯失殺劉邦的機會,讓劉邦逃走了。
沉著冷靜、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便是真英雄之品質。,
㈤ 不同意 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讀後感 700字
感覺很好寫啊不過你是要別人幫你完成作業嗎,打出700字給你,不現實啊(沒懸賞)
㈥ 讀《鴻門宴》,就「項羽是否因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需要一篇讀後感 多於400字。希望是原創!謝謝啦!
可能深一點,但僅代表我的想法,你可以回去修改下。
秦末天下紛爭,陳涉(陳勝)首先發難,繼而項梁成為起義軍的主導人物。項梁死後,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使得劉邦滅秦成功。進而出現了鴻門宴。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並不高明。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敢深入虎穴,是有能脫身的把握的。項羽不殺劉邦,是有難言之隱的。
首先,劉邦帶了三個人去鴻門宴,分別是張良、樊噲和夏侯嬰三人。前兩個,一文一武,而最重要的是夏侯嬰,每次劉邦逃跑(楚漢戰爭至少有四次),夏侯嬰是唯一必須帶的人。因為他是劉邦的「司機」。只要有他在,劉邦就很有可能輕易的逃跑。且張良有主意,樊噲能玩渾的。真正危機的時候,項伯還能出來「常以身翼蔽沛公」。且劉邦本身就是個危機公關的高手,鴻門宴,以及後來的數次被圍、失敗,劉邦都能沉著冷靜的應對。最典型的還有,項羽要蒸了劉邦的父親太公,劉邦居然說「你我曾經在楚懷王面前約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煮了你爸爸,分我點湯喝也好。」這絕非一般人能說的出口的話。這一次,劉邦被項羽射中了胸口,卻大叫:「虜中吾指(敵人射中我的腳趾)」,反應之快,確實是常人難以比擬的。所以,項羽即使想殺劉邦,未必殺的了。何況,劉邦和張良,早就分析出項羽性格的弱點,欺強而不凌弱,只要裝可憐,就能逃過一劫。且還有善良而容易被欺騙的項伯,時時出來為劉張說好話。
而反觀項羽,除了性格上的軟弱,還迫於形勢。第一,秦朝雖然滅亡,但是還有一部分殘余勢力,劉邦還是項羽形勢上的盟友,殺盟友,是要背負罵名的,且會失去人心。第二,劉邦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如果項羽這時候殺劉邦,很可能導致關中百姓不滿。第三,滅秦的隊伍很多,其中一大部分是不太服從項羽的。後來楚漢戰爭,就有田氏三傑、英布、彭越等滅秦的其他勢力,來反抗項羽。如果項羽這時候殺劉邦,無疑與逼反各地起義勢力。第四,劉邦手下還有10萬軍隊,這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即使是暫時成為友軍,也比開戰強得多。項羽給予這四方面考慮,所以才決定不殺劉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然而,為什麼項羽選擇了比較明智的策略,卻失去了天下呢?那是因為項羽這個人以後的決策失誤,以及他不重視人才。就像劉邦說的那句經典台詞:「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其實,劉邦何止有三傑,像陳平、絳灌、夏侯嬰、隨路、婁敬、樊噲、彭越、英布都是很出色的人才。而項羽用的龍且,在於韓信井陘之戰中表現出的輕敵,讓人不解。而項羽逼死范增,更是自毀長城。且很多人才,都是從項羽方轉投劉邦方的,包括劉邦自己。
且項羽不懂應該建立一個穩固的後方,來維持戰爭。而劉邦有四川和漢中作為根據地,也是屢敗屢戰的基礎
㈦ 如何寫《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1000字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說,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群的軍事統帥才能,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歷大戰十餘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塗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並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敘。
項羽是一個有著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說明了他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於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說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後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所以項羽的幹部團隊沒有很傑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說,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寬大的。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說: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捨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說,項羽捨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裡一直把玩,最後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捨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太長,而且一看已經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寬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於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敘述項羽的故事說:項羽對於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於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些只是小愛,至於項羽對於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系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餘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說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撲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後說,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說:「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只是戰場上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爭時,大方向的戰略遠比每場戰役的戰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役因為戰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後大的戰略卻失敗,那最後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略卻是失敗的,最後導致結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後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後的勝利。
以上就是我對項羽的一些初步的認識。
㈧ 課文項羽之死的讀後感
冬天的一個早晨,北風呼嘯,寒風刺骨。某車站里的人太多了。不少入口處後面都排成了長龍,只有「母子上車處」候車的人不多。
在「母子上車處」牌子的旁邊站著一位扎著頭巾的婦女,她的個頭不算高,懷里還抱著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孩子。她看看掛著的牌子,又看看那幾位青年,皺了皺眉頭,心想:這里明明是「母子上車處」,那幾個青年怎麼會站在這兒?這怎麼可以呢?不行,我必須得說服他們。想到這里,她走到排在前頭的青年面前,彬彬有禮地對他說:「先生,能請你把這牌子上的字給我讀一下嗎?」這個青年剛想說什麼,站在他身後的高個子青年卻不耐煩地說:「讀什麼讀!你自己不會看嗎?」那位婦女抑住心中的怒火,說道:「對不起,我是文盲,不識字。」那個高個子青年聽了,有氣無力地念道:「母——子上車——處——」「那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那位婦女接著問:「哼,連這個意思都不懂,你給我聽好了,」那位個子最矮、戴著鴨舌帽的人輕蔑地說道,「意思是帶著孩子的婦女與孩子一起上車的地方。」那位婦女聽了,以為達到目的了,於是,她說:「那好,既然是帶著孩子的婦女與孩子一同上車的地方,你們幾個年輕人怎麼可以排在這里呢?」「哼,我們願意,你管得著嗎?」那個大個子青年蠻橫地說道。「年輕人,可不能這么說呀!」婦女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給他們講道理,「既然我們是社會的一員,就應該遵守社會秩序,如果每個人都像你們這樣,那整個國家還不亂了套?」這幾個青年聽了婦女這番話,慢慢地低下了頭。「你真了不起,雖然讀書不多,卻能講出這么多的道理。」那個戴口罩的青年拿下口罩,心悅誠服地說道:「我們錯了。」那位婦女聽了,微笑著說:「其實我並不是文盲,我這樣做只是想讓你們遵守公共秩序,你們不生我的氣吧?」「不,不會!」排在前頭的青年便招呼其他幾個青年去別的入口處排隊去了。
那位中年婦女看著他們的背影笑了:「這幾個假文盲還真有意思!」。
這幅圖上「母子上車處」被一群高大威武的男人們佔領了,他們心安理得的把真正的母子擠到了一邊。那位母親,農村打扮,衣著單薄,抱著一個很小的孩子,她膽怯而無可奈何地望著那些五大三粗的男人們,凍得瑟瑟發抖。
第一個男子身穿大皮襖,把手放在口袋裡,雙目緊閉;第二個戴著個大棉帽,也緊閉著雙眼,他們兩個似乎在閉目養神;第三個鼠目微睜,彷彿很害怕看到「母子上車處」幾個字;第四個身著羽絨服,戴著大口罩,故意把頭扭到了一邊。這些人為了自己舒適,全然不顧社會公德。
在標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網吧、游戲廳里,一排排小學生正在全神貫注地玩電腦、打游戲;「腳下留情」的草坪上還是被假文盲留下一道道黃褐色的土徑;「禁止吸煙」的電影院里,一個個假文盲翹著二郎腿在「吞雲吐霧」;「不準亂刻亂畫」的旅遊景區,又是被一位位假文盲刻下「××到此一游」的語句……難道這些人不識字嗎?不,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和舒適,不但不遵守社會公德,而且還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㈨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讀後感
亂世中的英雄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等只是這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裡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亘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我的後記
怎麼講呢,讀完心裡挺難受的,想想啊,項羽這30年,輝煌、精彩、誓言、失落......捨不得啊......心裡好難受,任何一個喜歡項羽的人......打字用的輸入法還是少羽......想哭啊......身邊沒有讀史的人,亦沒有崇拜項羽的人,我心裡想的,誰知道?對誰說?我什麼時候能遇到懂項羽的人......
已經不單單是喜歡項少羽了,更喜歡項羽,是崇拜吧?
我永遠永遠也不要————日落烏江......
㈩ 求一篇鴻門宴讀後感800字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台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里。」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