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福字的故事500

福字的故事500

發布時間: 2020-11-22 03:06:55

『壹』 關於福字的傳說有哪些(短一點)

福字的傳說:「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財)、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其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民間稱之「長瘦」,即長壽之福。這福字也成為了現存歷代墨寶中唯一的將「福」、「壽」二字寫在同一個字里的福字,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

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震爍古今的「長壽之福」,此福暗含 「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孝庄「請福聚福」,康熙則「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稱為「天下第一靈驗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喻「鴻運當頭、福星高照」之意。

"福"字倒貼在民間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

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貳』 寫福字的來歷

據《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最早的漢字甲骨文中有福字:左邊是一個人,跪在地上,兩手平舉;右邊是一個盛酒的鬲,搭在架子上。是個會意字,好像一個人擺上了酒水,然後跪下禱告祈求。因此,福字最早應該與祭祀有關。

隨著文字的演變,福字造型有所簡化,逐漸形成了左邊一個「礻」部,右邊是「一口田」的組合。因此,人們對福字又給予了新的期望,希望上天賜福,得到田地,實現溫飽,從而生活美滿。

再後來,福字的意義越來越豐富,春秋時期被賦予「五福」。

(2)福字的故事500擴展閱讀

「福」字的傳說

據傳,當年姜太公沒有見到周文王之前,一直在老家當農民,過著平凡而不怎麼快樂的生活。

他的老婆經常吵鬧打罵,說他沒本事,跟著他倒霉,一直過窮日子,使得姜太公不勝其煩,就跑到渭水河邊釣魚去了。

後來協助武王伐紂成功,登壇封神,他老婆也想來跟著沾光,結果被姜太公封為小窮神,並告訴她,你可以去各家摟錢把他們變窮,但家裡貼著「福」字的,你不能去。

於是,各家各戶紛紛把「福」字貼在家中,希望福氣長存。

『叄』 關於貼福字故事

"福印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回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答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於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於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肆』 春節貼福字的作文600字

提起過春節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貼對聯放鞭炮、辭舊迎新。每年的春節,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人們也要趕回家與父母團聚,與家人同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倒著貼福字。、
今天過春節,我倒高興得一跳八丈高,清晨我和爸爸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貼對聯。爸爸教我怎麼做漿糊,怎麼貼,技巧在哪裡,可是,到了貼福字的時候爸爸卻把福字倒過來貼,我摸了摸頭頓時找不著南北。天真地問:「爸爸,福字為什麼是倒著貼的呢?」爸爸笑了笑和藹地說:「聽我講完這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福字倒過來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人歡心,照例寫了許多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那個家人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希望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故事講完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自言自語地說道:「原來如此,那個下人可真聰明呀!」然後我把家裡所有的福字都倒著貼在門上,自己念叨著:「福到了,福到了!」

『伍』 福字的故事

"福印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內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於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於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5)福字的故事500擴展閱讀:

倒貼福容傳說來源:

「福」字之所以倒貼,傳說起於清代恭親王府。那年春節前夕,大管家按例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王府的大門上。有個家丁目不識丁,竟將「福」字頭朝下貼上。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可這大管家是個能言善辯之人,慌忙跪倒陳述:「奴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慶之兆。」

恭親王一聽覺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真想不到有這種招式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可真是因禍得福!

『陸』 福到了的故事400字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三、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五、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六、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七、臘八粥的故事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看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還有一個臘八粥的傳說,朱元璋小時候家庭窮困,常有斷炊之患.一日,他放牛歸來飢餓難挨,忽見牆角有一個鼠洞,想逮鼠充飢,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等物.他把這些雜糧洗凈後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忽然想起了小時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嘗,無不稱妙.因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朱元璋就稱此粥為臘八粥.後來,傳至民間,就沿襲成俗.
八、貼福字的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九、老鼠嫁女的傳說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歷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准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十、春節接財神的傳說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望採納,謝謝

『柒』 關於對聯福字好聽的故事

對聯故事

1 在古代有很多有趣的關於對聯的故事,話說在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吉水縣出了個自負的馬狀元。有一次,馬狀元乘船去九江,船夫求狀元郎對一副聯。狀元郎起初不以為然,等到船夫寫出上聯,羅狀元卻寫不下一字。船夫的上聯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頁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這上聯過了幾百年,也無人能對。到解放後,佛山有個老裝修工人,託人到十里外的農村找一段名叫「九里香」的木料。材料找到後,只花兩天便運到了。而據說1943年時,有個木匠花了一年才弄到這木材。有人一時興起,對出了四百多年前船夫的「絕對」:「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2王汝玉巧聯對父親
明代王汝玉是個曾參加預修《永樂大典》的大學者。他小就喜歡文學,不僅聰明、機敏、記性好,而且有豐富的想像力,因而曾一度享有「小神童」的美譽。
一年冬天,其父見雪過天晴,屋上的積雪融化,雪水順著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於是即景出句:「日曬雪消,檐滴無雲之水」,並命剛剛七歲的兒子立馬對句。王汝玉連忙尋覓對句,正在為難之時,忽見眼前狂風大作,灰塵滾滾,於是眼前一亮,馬上不假思索地對句:「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縱觀此聯,雖語出自然,然而卻對仗漂亮,格外傳神,小玉汝的對句才華,由此可見一斑。

3當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石);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石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松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4蘇東坡與佛印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

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一天,蘇東坡指點廚師,用一尾西湖活草魚,洗凈剖開,裂上五刀,用火腿、蔥、姜蒸制。廚師燒制好,送到書房。蘇東坡一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連聲呼道:「好一尾五柳魚!」剛舉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閃,佛印和尚來啦。蘇東坡心想:「嗨,好個趕飯和尚,早不來,晚不來!我剛要吃魚,你卻趕來了。今天我偏不讓你吃,看你怎麼辦?」一伸手便把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見到那盤魚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 蘇東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一本正經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來跟你打聽一個字。」「什麼字啊!」「你姓蘇的『蘇』字怎麼寫法?」 蘇東坡一聽,眉頭一皺,知道佛印學問好,不會連個「蘇」字也不會寫, 一定有名堂,便裝作認真地回答:「喔,「蘇」字嘛,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左邊一個「魚」字,右邊一個 「禾」字。」佛印也假裝糊塗地問:「喔,假如草字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 呢?」 蘇東坡說:「那還是念「蘇」啊:」佛印按著說:「那把「魚」擱到草字頭上邊呢?」 蘇東坡急忙說:「噯,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說:「好啊!你說把魚擱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魚拿下來吧!」 蘇東坡一下子醒悟過來!佛印說來說去,就是要吃他那盤五柳魚。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蘇東坡要來,也照樣清蒸一盤五柳魚。剛好蘇東坡進來了。佛印一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難難你。正巧旁邊有隻磬,他就隨手將魚放在磬裏。

蘇東坡早已看見,裝作不知。剛坐下就故意「唉」地嘆了口氣。佛印素知蘇東坡性格樂觀,疑惑地問道:「太守,今天為何愁眉不展?」蘇東坡回答說:「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剛寫好上聯,下聯就難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煩啊!」佛印問:「不知上聯是什麼?」蘇東坡回答說:「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一聽,心中好笑:這對聯家家戶戶都貼爛了,他卻拿來戲弄我,不知道蘇東圾葫蘆裏賣的什麼葯。於是不動聲色的說:「我來給你對吧,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連呼:「啊呀,高才高才!原來你磬(慶)裏有魚(余)啊!快, 拿出來吃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從磬裏把魚拿出來了。

5嫦娥原愛綠衣郎
從前,有一幕僚家有一個天姿國色的閨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為妾。這位幕僚既不敢違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兒,正與妻子躊躇不定,愁眉不展時,女兒前來問安,見狀便問二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據實相告。
女兒聰慧過人,又孝順父母,便靈機一動對二老說:「我有三個條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還得有媒妁之言,應請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禮要有玫瑰寶石、黃色寶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還要對一副對子。三者缺一,我決不和他成婚。」
父親連連點頭說好。次日稟復那位大官,他一一應允。迎親之日,那豪華氣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邁步欲進洞房,卻被侍婢擋住,讓其對對子,只見紅箋上寫著:竹映桃花,君子也貪紅粉色。大官看著娟秀的字體,一時對不上來,便移步庭院。正當仰望中天明月,反復吟哦時,一部屬過來問:「大人不入洞房,還有雅興吟詩作對?」大官便將索對一事告訴了他。部屬聽罷,連連贊嘆,上聯出得新巧,竹稱君子,紅粉桃花,一語雙關。不免也沉默構思起來。
這時,星月輝映,樹影婆娑,一下子觸動了那位部屬的靈感,只見他搖頭擺尾地吟道:月穿楊柳,嫦娥原愛綠衣郎。
大官連說:「妙極!妙極!明天重重有賞。」便直趨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對幅,姑娘玩味一番,提筆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對雖工麗,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見批語,羞愧難當。他忖度片刻,便毅然離開洞房,去尋那位部屬,叫他去入洞房,並以全部嫁妝為贈。
6、 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面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
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廣東農民報》一讀者將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該報,有36位對聯愛好者熱心對下聯,其中只有陽春縣讀者黃文昌對的較好。
他對的下聯是:龔龐兩小姐,龍首龍身

7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墨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8傳說,有一位長工罵地主的故事。一位窮秀才無奈只好給地主打工,一個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讓長工去鋤田,說什麼旱鋤田,澇澆園,旱田越鋤越勁旱,長工秀才只好頭頂烈日去鋤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頭上監工,幹活的秀才汗流浹背,渴如吞火,只好懇請東家給點水喝。東家沒表示給水,反而順口出一副對聯: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變成水,下雨變水多費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長工秀才聽了東家的聯語,放下鋤頭,對答如流地對出了下聯:
財主吃飯不拉屎,吃飯才能變成屎,吃飯變屎多費事,財主不如就吃屎。
那個監工的老地主一聽覺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氣之下帶著水甩袖而去,長工秀才隨機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9
還傳說,古時候有位書生進京趕考,路上被強盜搶劫,飢寒交迫,只得乞討。到了一戶財主門前,那財主看他這副窮相,即出一上聯雲:「棕樹剝皮成光棍。」
書生知道財主有意諷刺他,即對下聯道:「花椒開口見黑心」。生動形象地道出財主的黑心腸。
據說袁世凱自稱皇帝後,下令舉國歡慶,當時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
舉國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10還傳說一光棍漢貼春聯的故事。人家過年男女老幼闔家歡樂,貼春聯,放鞭炮。自己過年也得像過年樣,尤其貼對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有酒、有肉、有豆腐
無兒、無女、無妻室
橫批是:一人過年。

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
1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2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3
恭王府說
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4慈禧太後說
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後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們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後恭送太後過目。太後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教誨。」太後說: 「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後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蓮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

『捌』 福字的來歷

"福"解釋為"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在門前貼上福字.甚至到後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求諧音"福倒了","福氣已到".
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姜太公封神時,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體現出百姓嚮往好運的心念.
福字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現,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玖』 春節送福字500字作文

提起過春節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貼對聯放鞭炮、辭舊迎新。每年的春節,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人們也要趕回家與父母團聚,與家人同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倒著貼福字。、

今天過春節,我倒高興得一跳八丈高,清晨我和爸爸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貼對聯。爸爸教我怎麼做漿糊,怎麼貼,技巧在哪裡,可是,到了貼福字的時候爸爸卻把福字倒過來貼,我摸了摸頭頓時找不著南北。天真地問:「爸爸,福字為什麼是倒著貼的呢?」爸爸笑了笑和藹地說:「聽我講完這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福字倒過來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人歡心,照例寫了許多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那個家人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希望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故事講完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自言自語地說道:「原來如此,那個下人可真聰明呀!」然後我把家裡所有的福字都倒著貼在門上,自己念叨著:「福到了,福到了!」

『拾』 少於100字福字的故事

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姜太公封神時,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體現出百姓嚮往好運的心念.
福字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現,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貼福字的來歷

我們每天用的每一個字都有深刻的含義,悠久的歷史,這是本人找的一些資料:

中國人喜歡福字,對聯寫的是,「春滿乾坤福滿門」、「福如東海長流水」,人人希望有福氣,有福運,打開福門,福至心靈,福惠雙修。現在又是家家貼福字,而且是倒著貼,祈禱福到。

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前年深秋,曾在恭王府花園里看到康熙寫的福字。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這個福字如果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裡面暗含「多子、多才?穴財?雪、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這是古往今來絕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愛書法,雖然書法極佳,卻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到處題字。所以,康熙御筆題字,流傳最少。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三個字,一是「無為」,一是「福」。

「無為」二字,存於故宮;「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筆墨,可謂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幽夢影》說:「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這里的六條齊備,實在很難。不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福自然會走進千家萬戶。

"福"解釋為"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在門前貼上福字.甚至到後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求諧音"福倒了","福氣已到".
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姜太公封神時,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體現出百姓嚮往好運的心念.
福字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現,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