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故事500
① 馬的故事作文500字
未來的交通工具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帶你去看吧。我坐時光機來到了30世紀,那裡的交通工具原來是我們以前的馬!
馬的頭上長了一個角,全身銀白色,馬的背上還有一雙金光閃閃的金翅膀,眼睛是藍色的。這里的馬還分類呢!有空、水、陸三用的馬。
空中的馬既可以在天上飛也可以在陸地上跑,它的角上安裝了隱形裝置。打仗的時候很有用。坐在馬上不像飛機一樣「嗖」地一聲飛上天。而且輕輕地悄沒聲地飛上天。
水用的馬也有隱形裝置,在潛水的遇到水裡的猛獸攻擊就可以隱形。坐在馬背上的時候不會潛沉下水,因為馬的腳上有兩個螺旋槳。如果你想潛水,馬背上會啟動防水玻璃,可以在水裡看美麗的魚。騎馬騎累了,馬鞍會變成船艙,馬會自動操作。
陸地上的馬更神奇了,一般的在時速是30公里,這匹馬的馬背上有有一台電腦,只要在電腦上輸入地名和時速它就很快執行,坐在馬上不會暈車隨時都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旅途中馬可以吸收成灰,吐出新鮮空氣。
馬現在是我的朋友。未來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保護它。
② 馬的歷史故事500字快快快!
故事一: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故事二: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
③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500字
王亥訓馬 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很兇悍,但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黃帝讓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外邊的野馬都沖進木欄,和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跳上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的馬背。馬受驚,把王亥拋下來跑遠了。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緊緊抓住繩子和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很多人前來觀看,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很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 一天練馬沒有把欄桿門關上,一隻老虎把小馬駒咬死了,被人們發現後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追去,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迴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乾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④ 關於馬的傳說,500字左右。急!
相傳在大清時期,在水城縣一個叫馬龍大縢的地方,一戶姓安的富豪人家僱用一名憨厚老實的小男僕為他家牧馬。這名小男僕每天早出晚歸,晚上回家時都會割一捆草帶回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人發現男僕每天帶回的草除了都是同一種草外,數量也出奇地一致,他感到很奇怪。為揭開謎底,有一天早晨他讓僕人在家休息,自己親自去牧馬。然而,正當他准備出發時卻發現馬兒不在了,他四處尋找,好一會兒才找到。由於擔心馬兒再次亂跑,他便打算騎馬放牧。不料,當他騎上馬背後馬兒朝天嘶叫數聲後四蹄騰空而起,隨著耳邊掠過的嗖嗖風聲,他已和馬兒一道穿梭雲間。在他還未反應過來的瞬間,自己已隨馬兒降落到近十公里之外坡上牧場的磨盤山上。令這名富豪不解的是,這匹馬一直都在一個地方反復吃草,但這里的草卻不見少。他驚魂未定,馬兒長嘶一聲又四蹄騰起,馱著他又飛到對面的山崖上。正在納悶不已時,他發現馬兒是來這里飲水的,懷著好奇之心,他也捧了一點水喝,沒想到就這么一嘗,他就沾上了仙氣。從此,飛龍馬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祖大壽降清那天中午,袁崇煥贈給祖大壽的戰馬「賽赤兔」掙脫了韁繩,逃出馬圈,順著寧遠衛東西大街向明朝國都北京方向跑去。一出西門,它就被祖大壽的親兵發現了,親兵又截,又堵,又圍,一直鬧到現在的馬神廟這個位置才抓住它。可賽赤兔連踢帶咬就是不回城,親兵只好把它用鐵鏈捆在大樹上,之後去報知祖大壽。祖大壽也沒招兒,就派馬夫到那兒去喂,誰知賽赤兔不吃不喝,眼望北京悲鳴不已,一直悲鳴了三天三宿,眼口鼻一起流血而死。後人為了紀念這匹忠貞的馬,在他死的地方修了座馬神廟,廟外題寫四言詩。人不如獸,官不如馬。人已絕情,官卻降清。獸尚知義,馬能盡忠。
⑤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500字左右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2。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3。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4。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裡投下毒葯。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5。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
6。馬不停蹄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遠,方始勒住馬。(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7。塞翁失馬 它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⑥ 關於馬的名篇 500字
馬說 也許行
⑦ 關於馬的故事。500字左右
在戰國時候抄,燕國的國襲王想要一匹千里馬,懸賞千金的告示貼出去了幾天,有個人來覲見,說他沒有千里馬,但是有千里馬的骨頭,問國王可否接受。國王勃然大怒,這時,他的一個臣子勸他說,「大王,如果千里馬的骨頭你都肯出千金接受,還怕沒人獻千里馬嗎?」大王一想,馬上採納了他的意見。不久,就有人獻上了千里馬。
⑧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500字左右 急!謝謝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