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土地的故事300字以上

土地的故事300字以上

發布時間: 2020-11-22 06:13:19

㈠ 歷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

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

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㈡ 5篇300字左右的故事(含有哲理)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㈢ 300字的民間故事

您好,那就寫段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的故事!此故事感人,有趣而且真實吧!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㈣ 中國古代故事(300字左右,10篇)

1,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2、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多次更易,先後用過「到」、「過」、「入」.

3、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後,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著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後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游覽。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聯:「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反復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麼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後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後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在宋之問的追問下,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報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因此,徐敬業後來得以在衡山落發為僧,直到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時也落發為僧,並遍游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據稱他到靈隱寺一年後便去世了。但宋之問貶謫途中游靈隱寺,應當是公元705年以後的事,那時駱賓王已經至少是八十歲的人了。
當年他們雖然兵敗,但因為當初起兵是為了復興唐朝,所以後來有時抓到了他們,也都設法為之開脫,把他們放了。只是當時罪名很大,駱賓王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後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願認為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
《靈隱寺》一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們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餘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這首詩中也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㈤ 名人故事300字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只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㈥ 最令人難忘的故事300字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在我家的房檐上,住著燕媽媽和三隻小燕子。燕媽媽今天要去捉蟲子給小燕子吃。他對三隻小燕子說:「你們要小心,這家院子有隻野貓。如果你們稍不注意,掉到地上去,就會被這只野貓吃掉。」三隻小燕子們聽了燕媽媽的話,害怕得直發抖。說完,燕媽媽就去捉蟲子給三隻小燕子們吃了。小燕子們忘記了燕媽媽的叮囑,在窩里追逐、嬉戲。突然,一隻小燕子一不小心,從屋檐上掉了下來。小燕子不會飛,只得在地上焦急的等待著燕媽媽回來。這時,我家的大野貓發現了這只小燕子,它饞得直流口水,急忙向小燕子撲來。
這時候,我放學回家了。看見小燕子被大野貓捉住了,我連忙趕走大野貓,再從家裡搬來梯子,輕輕的把小燕子放到了窩里。這時候,燕媽媽捉了很多蟲子回來了,對我說:「謝謝你,你真是個好孩子。」我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我聽了燕媽媽的話,心裡高興極了。
這件事真令人難忘。

㈦ 名人故事(300字左右)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歷4月23日)病逝。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生平
[編輯本段]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 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 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1612年左右他告別倫敦回到家鄉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於鎮上的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㈧ 300字左右的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牌坊胡同住著一個賣魚的魚販子。這個魚販子在石牌坊底下擺了一個魚攤,在賣魚時,魚販子用小手指壓秤桿頭,明明是十四兩(古時十六兩為一斤),他用小指向下輕輕一壓,再把秤砣往一斤星上一挪,買主一看秤稍高些,定不住星,就樂呵呵的將魚買回家了。

魚販子自認為聰明,還是被精明的人發現了他的損招。人們開始議論紛紛,可魚販子不但不悔改,不理會別人對他的講究(議論),一天,魚販子正在牌坊底下賣魚,一個老太太手捧一包魚來找他:「賣魚的,我剛才從你這買一斤魚,到那個鋪子一稱差二兩,是不是你的秤有毛病啊?」

魚販子一看找上門來了,知道不妙,見此情景,魚販子抬頭指了指石牌坊起誓說:「我魚販子賣了這么多年魚,要有一次缺斤少兩的話,就讓這牌坊角掉下來把我砸死!」

話音剛落,就聽「咔嚓」一聲,人們嚇了一跳,等回過神來一看,剛才魚販子用手指的那個石牌坊角真的掉了下來,魚販子已被大石角砸死了。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當年從石牌坊頂上掉下來砸死魚販子的那個大石角至今仍然還躺在牌坊底下。

「三尺頭上有神靈」,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在給自己做,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理,希望人們都能從這個民間傳說中得到一點啟發。

㈨ 名人故事300字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吳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負重傷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卻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志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勾踐害怕自己會因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加勞動,在越國人民的同心協力之下,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時機,一舉滅亡了吳國。
2.忍辱負重寫《史記》
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青年時期曾經游歷全國各地,接觸社會、體驗民情、考察史跡。後來他繼承父職做了太史令,閱讀了國家國家珍藏的許多古代文獻。在此基礎上,他開始秉承父親的遺志撰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書的時候,發生了李陵事件,司馬遷秉公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閹割)。宮刑是腐刑,污及先人,見笑親友。讓一個男人不是男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強忍屈辱,在痛苦中發憤著書,用畢生精力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贊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頭懸梁,錐刺股
漢朝有個人名叫孫敬,自小就喜歡讀書,勤奮好學。孫敬每天晚上都學得很晚,為了避免發困,影響讀書,他想了個辦法:用繩子的一頭拴住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一打盹,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揪疼,精神又重新振作起來,這樣就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孫敬勤奮學習,收獲很大,後來成為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家。
戰國的時候,有個人名叫蘇秦,他總想干一番大事業,然而由於學識不夠,總也早不到合適的事情。他心裡想,一個人難道能這么沒有志氣嗎?從此,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讀到深夜,要打盹了,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鮮血直流,睡意全無,於是他又振奮起精神,堅持學下去。
蘇秦就是這樣勤奮讀書,持之以恆,最終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4.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讀一篇文章。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他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以勉強用來讀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當做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時代的孫康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床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迎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全無,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