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故事概括400字
❶ 桃園三結義原文縮寫400字
不許抄襲,樓主這真是我自己寫的,求求你可我個最佳答案吧!
涿縣的劉備,字玄德,是靖王劉勝的後代,以販草紙席為生。這天他進城時看到招兵的榜文。不僅慨然長嘆,忽然身後有人喝到:「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為何嘆氣?」劉備回頭一看那人身高八尺,豹子頭,滿腮鋼須。那人自報說姓張名飛字翼德,做賣酒屠豬的生意。但他不甘於此,想為國家建功立業。劉張很投緣,相邀到酒店談話。這時,一個身高九尺胸前長須飄飄,臉色如同紅棗的大漢,劉備見其相貌不凡,便邀他同桌飲酒。那人說:「我姓關名羽字雲長,因殺死一個惡霸,在外避難,見了榜文便來投軍。三人心志相投,酒後到張飛莊上商談。第二天,張飛在庄後桃園里,擺下青牛白馬等祭品,三人跪地焚香盟誓,願齊心協力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三人結為異姓兄弟,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❷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梗概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系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從關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像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庄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這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
❸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500字
東漢末年,漢桓帝年幼,外戚專權,宦官干政。桓帝死後,靈帝繼位,權力落在十常侍手中。他們賣官害民、橫征暴斂,官逼民反,終於在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正月,爆發了席捲中原的黃巾起義。漢靈帝命地主豪強領兵鎮壓,各州募兵守備。
招兵告示張貼在涿縣城門口。圍觀群眾中,有一位紅臉大漢,他叫關羽,是河東解縣人,因在家鄉殺了豪強,流落到涿縣,以賣綠豆為生。人群中還有一人看了榜文,嘆了一口氣。
一個黑臉大漢見了,向嘆氣的人說道:「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反在此長嘆,何為大丈夫?」那個嘆氣的青年名叫劉備,本是漢室宗親,幼年喪父,跟母親流落涿縣,靠編席販屨糊口。
黑臉大漢名叫張飛,在本地開肉鋪,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他常將賣不完的豬肉放在一口井裡,蓋上磨盤,誰能挪開此磨盤,可以任取井中肉。
有人到張飛的肉鋪來買肉,伙計卻拿不出肉,關羽走過來將磨盤挪開,盡取井中豬肉分於眾人。張飛得知,想和關羽分個高下,兩人打得難解難分之際,被一旁的劉備拉開。
在張飛家中,劉關張三人暢飲敘談,盡意氣相投,言行相依,於是找了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桃園三結義故事概括400字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劉備
劉備(161—223),字玄德,號漢昭烈帝,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族,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
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勝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蜀漢(又稱季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2、關羽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勇冠三軍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義薄雲天,曾為尋兄千里走單騎,不忘恩而華容釋曹。219年水淹曹操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3、張飛
張飛(?—221年),漢族。字翼德(正史中是益德,演義里是翼德),涿郡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
當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後,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
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221年被部將范強、張達刺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關張
❹ 桃園三結義概括
桃園三結義概括:
東漢末年,朝政衰敗,豪傑紛爭,民不聊生。但張飛私人庄後的桃園卻蜂蝶紛飛,桃花灼灼,一派喜氣景象。與外面環境相比,正可謂冰火兩重天。此時此處的「桃園」或許為了追求夢想中「陶園」,正在孕育著對今後極具影響的重大革命。
桃園里,躊躇滿志的劉備與關羽張飛佇立在擺放烏牛白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後一仰脖子,把那碗紅彤彤的雞血酒一次而盡,從此義結金蘭,定為生死兄弟。
劉備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張飛、關羽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位仁人志士,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這樣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焚香禮拜,祭告天地,按年歲結成異姓手足。劉備性情寬和,個性又好,善於結交,還深諳酒肉之魅力。這不,在招募義兵的榜文前,張飛在後面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這示好一拍,兩人便自然到村邊酒店吃酒去了,幾番推杯換盞,你敬我干,雙方很快熱絡了。
看來酒真是潤滑劑。有了酒的助興,三位本來素昧平生的好漢,敞開心扉說真話,那可真是一壺濁酒喜相逢,三柱清香結金蘭。話越投機,越說與來勁,一是牛氣沖天,均覺相見恨晚,有意無意都是天意。酒酣耳熱之際,三位豪傑定下了共舉大事。
(4)桃園三結義故事概括400字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簡介:
1、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2、關羽,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攻襄陽、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3、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公元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公元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後,張飛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在武都之戰中,兵敗而還。劉備稱帝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因為暴而無恩,被部將范強、張達殺害。謚曰桓侯。
❺ 簡短概括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東漢末年,朝政衰敗,豪傑紛爭,民不聊生。但張飛私人庄後的桃園卻蜂蝶紛飛,桃花灼灼,一派喜氣景象。與外面環境相比,正可謂冰火兩重天。此時此處的「桃園」或許為了追求夢想中「陶園」,正在孕育著對今後極具影響的重大革命。
桃園里,躊躇滿志的劉備與關羽張飛佇立在擺放烏牛白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後一仰脖子,把那碗紅彤彤的雞血酒一次而盡,從此義結金蘭,定為生死兄弟。
劉備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張飛、關羽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位仁人志士,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這樣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焚香禮拜,祭告天地,按年歲結成異姓手足。劉備性情寬和,個性又好,善於結交,還深諳酒肉之魅力。這不,在招募義兵的榜文前,張飛在後面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這示好一拍,兩人便自然到村邊酒店吃酒去了,幾番推杯換盞,你敬我干,雙方很快熱絡了。
看來酒真是潤滑劑。有了酒的助興,三位本來素昧平生的好漢,敞開心扉說真話,那可真是一壺濁酒喜相逢,三柱清香結金蘭。話越投機,越說與來勁,一是牛氣沖天,均覺相見恨晚,有意無意都是天意。酒酣耳熱之際,三位豪傑定下了共舉大事。
《三國演義》精彩大幕由此徐徐拉起啟。祭畢,按年齡大小尊劉備為長,關羽為次兄,張飛為弟,桃園結義的鐵三角關系由此建立。奠定了蜀國開疆拓土的領導班子,從此劉備便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爭當董事長的大業。
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反正亂世出英雄,紛爭有豪傑。同樣,歷史也給了劉關張一個千載難逢的絕妙時間。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終於開創了蜀漢基業。
這就是著名的「宴桃園豪眾三結義」。
(5)桃園三結義故事概括400字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劉備,字玄德,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他本是東漢皇帝的遠親。自從桃園結義後,請出諸葛亮,才和魏、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國號為漢,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在蜀國。
2、關羽,字雲長。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封建社會忠孝仁義的楷模。他雖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卻死得最早,於公元219年孫權襲荊州時被殺。
3、張飛,字翼德,是魯莽英雄的代名詞。不過,他在長坂坡上的壯舉,至今仍是美談。遺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臨行前被部將刺殺,留下一世英名。
❻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簡介500字左右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❼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內容(300字)
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7)桃園三結義故事概括400字擴展閱讀: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❽ 桃園三結義400字簡介啊,速度!!!急需啊!!!!今天沒回答就沒懸賞了!!!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章,寫的就是桃園結義,那時是劉、關、張三人結義,發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三人素不相識,在一次偶爾中結了義,我總以為他們三人最多相持幾年也差不多,就會分開的,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他們三人從桃園結義到死都未曾分離。有一句話叫做「身在曹營心在漢」,將的就是曹操想留住關羽這個將才,但情誼使關羽沒有投降曹操,曹操見關羽如此講義氣,便放他走了。
劉、關、張三人雖誓說同年同月同日死,但關羽卻第一個死。關羽帶著大兒子關興應戰敵人,卻被孫權讓人用計抓獲。但關羽父子寧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劉備和張飛知道後心中憤怒,便起兵征戰東吳,可張飛因對將士不好,被范疆和張達陷害,取了首級給孫權。劉備得知後,心中十分惱火,扎營七百里,征伐孫權。可劉備最終也沒聽孔明的話,而病死了。劉、關、張三人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劉備之死主要是因為他不聽孔明勸告,而被敵人打敗了,便身亡。在三顧茅廬時,劉備也知道有了孔明,天下就唾手可得,可由於自己不聽勸言而斷送了自己。如果當初劉備聽了孔明之言的話,那歷史上有可能就沒有晉,只會有蜀了。
關羽是一名豪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人人皆知,裡面講了關羽過五關,被人阻攔,便殺了六名大將。還有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的事,華佗割開關羽的手,颳去骨頭上的毒,可關羽卻一點也不畏懼。可見關羽是一個多麼有勇氣的人。
張飛雖不是猛將,也不是很有智慧的人,而是一名普通的將士,但他義氣深重,關羽死後,張飛立誓要為二哥報仇,可因為心太急,軍中士兵起了反心,半夜刺殺了張飛,被取了首級。
劉、關、張三人就因為關羽的死,而其他兩人也先後喪命。可見此三人的義氣是多麼的重,三個都是深情厚誼的好漢,但又因為他們的沖動而毀譽一旦。
久分必合,最終三國歸了晉,晉王司馬炎統領了三國。但劉、關、張的故事卻在我心中回盪。
❾ 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三結義故事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2、原著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3、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