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親杖責兒子的故事
㈠ 有哪些電視劇,電影或者文章裡面有父親責打,責罰兒子的最好是古代的。
長江七號 大丫鬟 楊門虎將 楊家將 楊門女將等等
㈡ 父親打兒子的故事
重華(虞舜) 冀州(今河北省)人。他的父親是個瞽叟,母親早去世了。瞎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也就是重華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懶做而且又非常傲慢,經常在父母面前說異母哥哥重華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重華,好讓象一個人繼承父母的全部財產。重華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唐堯聽了人們的介紹,決定先考驗考驗重華。唐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重華,派重華到各地去同群眾一起幹活。
重華到歷山腳下去種地。原來那裡的農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鬧得不可開交,重華一去,農民們就互相謙讓,你幫我,我幫你,把生產搞得很好。重華到雷澤地方去捕魚。本來那裡的漁民經常為了爭奪房屋而打得頭破血流,重華一去,漁民們就互相讓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重華到河濱去燒制陶器。原來那時的陶工幹活粗製濫造,陶器的質地粗劣,重華一去,陶工們就認真工作,製作出來的陶器十分精美。重華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跟著他。
重華的瞎爸爸和弟弟象聽說重華得到這么多東西,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瞽叟叫重華修補糧倉的頂。當重華登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重華燒死。重華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重華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重華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重華去掏井。重華跳下井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重華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重華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以後,重華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重華了。
唐堯聽說重華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帶著一班人到各地去視察。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這時候唐堯已經很老了,他視察各地回來之後,就把部落聯盟領袖的職權全部讓給了重華,自己退居一旁養老。這在歷史上就叫作「堯舜禪讓」。
重華擔任領袖的第八年,堯去世了。他更加勤懇奮發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堯的時候更好,農牧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重華年老時,在部落聯盟會議上,因禹治水有功舉其為繼承人。禹為舜處理部落聯盟事宜達十七年,培養了能力,提高了威信。舜在晚年也到處巡視。最後一次,他巡視到蒼梧地區(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和湖南省南部一帶),得病死了。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常常扶著門前的竹子悲哀地哭泣,她們的眼淚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點點的美麗的花紋。這種有花紋的竹子,後來就被人們稱為「湘妃竹」,其實就是斑竹。
大禹為舜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修了零陵與舜廟以示紀念。在返都時,娥皇、女英雙雙投進湘水。百姓傳說她們已成為湘水之神,稱她們為湘妃。
㈢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古代兒子告發了自己犯了法的父親,周圍人都稱贊,只是有一個什麼人說的正好相反
《論語·子路第十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㈣ 古代皇子或王爺的孩子被打的故事
朱元璋的兒子,朱標~ 有一次父子倆談到治國之道,朱標認為以德為本,即做皇帝的要有仁德之心,要愛護自己的部下,不要動不動就殺就判刑,可是朱元璋不以為然,他把一個帶著很多刺的棒子丟在地上,叫朱標撿起來,朱標知道有很多刺,怕扎到手,於是就不撿,朱元璋就說,你也知道有刺怕扎到手,我這是為你去掉棒子上的刺啊! 朱標還是爭辯,於是,朱元璋就拿著棒子追著朱標打,朱標一路跑一路喊,最後不得已,朱標故意將放在身上的馬皇後的畫像丟在地上,朱元璋見了之後,才停了下來! 這個就是朱標(太子)被打的故事之一! 歡迎追問!
㈤ 古代父母溺愛孩子造成大錯的名人事例
出名的就是明孝宗朱祐樘與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從小沒得到應有的寵愛,他父親明憲宗朱見深多年寵愛萬貴妃,萬貴妃因無子,還迫害其他嬪妃和皇子,殺掉後宮有身孕的嬪妃,朱佑樘的母親倖免躲過,朱佑樘幼年一直躲藏起來不敢見人,被宮女太監秘密撫養長大,六歲才見到自己父親,才有名字。
他出現後,也受到萬貴妃多次迫害,險些喪命,九死一生。這樣的童年經歷導致他對於子女很寵溺。他的一生後宮只有一個皇後無其他嬪妃,只有皇後生有兩個皇子,最終只剩下明武宗朱厚照一個人。孝宗對武宗非常寵愛,兒提時就立其為太子,武宗少年聰慧,好武。
但是明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太子的老師們曾經為此諫言,但是孝宗比較放縱武宗,認為這是其天性,十分難得。明孝宗一生勤政愛民,整頓吏治,力挽狂瀾,成就了「弘治中興」,可惜他三十六歲就死了,那時候太子好像才十五六歲,他之前受父親寵愛保護太過,性格比較叛逆張揚。
孝宗死後,大臣們對小皇帝嚴加管束,導致武宗叛逆更厲害,做了很多怪事。武宗被認為是現代穿越一樣的皇帝,行事作風簡直奇異,他在位之時閹黨掌權,各種內斗,朝政混亂不堪。他還是個男女不忌的主兒,最後連個子嗣都沒有,便宜了他堂兄弟嘉靖皇帝,從武宗開始明朝就衰敗了。
(5)古代父親杖責兒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後,而張皇後只為其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是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聰明的孩子。
㈥ 古代關於父親幫助兒子養成好習慣的故事
在唐宋八大家裡,蘇家獨佔三席,可以稱得上是文壇奇觀。李白、杜甫、陶淵明才華內出眾,可容是他們的後代都很平庸,中國古代文壇如果按家庭為單位比賽,冠軍非蘇家莫屬。
在蘇家,蘇軾無疑是代表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實力爭奪第一,而蘇洵、蘇轍在其中則不太出眾。不過論對蘇家團隊崛起的貢獻,蘇洵是最大的。傳說中蘇軾、蘇轍小時候都非常調皮,不喜歡讀書。蘇洵用了許多辦法,都不見效。後來他終於想出一條妙計,當兩個兒子在玩耍時,他就躲在一個他們看得見的角落看書。兩兄弟好奇,跑過來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麼。蘇洵每每故意慌慌張張地把書藏起來,於是蘇軾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設法偷老爸的書看。由於本身天資聰慧,他們漸漸都迷上了讀書。
㈦ 古代杖責故事
這種叫笞杖,指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罰。一些朝代規定笞杖之刑是杖臀,即打屁股。若是婦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宋、元兩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規定。清代官府衙門所用的笞杖開始沿襲明代規定,後來該為竹板子。大竹板子大頭寬二寸,小頭寬一寸。盡管各朝代對笞杖之刑的有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但實際執行時往往不按正式條文,官員使用笞杖常常只憑當時的主觀意志,使用的刑具也常常超出官方規定的標准。結果,現實中的笞杖之刑要比正史刑法的條文殘酷得多,使笞杖完全喪失了最初的教刑本意,而變為單純懲罰人的手段本來,笞杖不屬於死刑的范圍,可是在各朝代中,上至皇帝,下至縣令,常把笞杖作為執行死刑的方式,即把犯人斃於杖下,叫做笞殺或杖殺。杖刑一般是「去衣受杖」。婦女犯了奸罪需要笞杖者,也必須脫了褲子裸體受杖。
㈧ 求杖責故事
老母杖責 兒心痛泣
漢朝的韓伯俞,是河南人。他生性非常孝順,可是他母親的脾氣不好,每當韓伯俞犯了小過錯,就會用拐杖打他。但他總是跪下來接受懲罰,絲毫沒有半點怨言。
有一天,韓伯俞的母親又拿拐杖打他,韓伯俞忽然大哭起來。韓母很驚訝地問:「母親從小打你,你從來不哭,怎麼現在長大了打你,你反而哭了?」
韓伯俞說:「從前兒子做錯事,母親打我的時候,我覺得皮肉很痛,我就曉得母親的身體很康健。今天您打我時,力量減弱,不能使我覺得皮肉疼痛,卻使我覺得心痛,因為我知道母親的氣力在漸漸地減弱,恐怕將來打我的日子不多了,所以便悲傷地哭了出來!」
子女的身體,因為父母的悉心養育而日漸長大,而父母的精力,由於養育子女的勞累而日趨衰弱,父母養兒盼的是孩兒長大,等到了孩兒長大的這一天,而父母自己卻就老了。韓伯俞的一句「您打我時,不能使我覺得皮肉疼痛,卻使我覺得心痛」傷心話,博友聽了有什麼感觸呢?
㈨ 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大概是說父親虐待爺爺,被兒子看見了,兒子說長大了也會像父親對爺爺那樣對待父親。
小木碗
㈩ 古代說明父親嚴厲的例子
古時候,兒子不孝,父親可以用拐杖打他。舜小時候是很孝順的,他父親用小杖打他,他就忍著,若用大杖打他,他就逃開。後來把笞杖作為一種刑罰,據說是沿襲了古代父親打兒子那種教誨、訓誡的含義,所以又把笞杖稱為教刑。
「寶玉挨打」是《紅樓夢》情節發展的一個高潮,是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派賈政同封建地主階級的叛逆者賈寶玉之間矛盾沖突的一次激化,也是這一矛盾沖突發展的結果。一個嚴厲的父親因生氣打了兒子,賈政打寶玉的方式、方法、結果,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卻大不一樣,它所包含的矛盾沖突是豐富、復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