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每晚一個好故事讀後感
❶ 樊登《你能寫出好故事》讀後感
這是一本讓任何人,都有激情提筆寫點小文章的書籍。文中剖析了好萊塢大片的框架,格式和模板,並舉例解釋了,場景轉換,視角轉移的方法和密鑰。如何從故事的一開始就牢牢鎖住閱讀者或者觀眾的目光,在情節的適當時,放下誘餌和線索,猶如釣魚收網般地去俘獲人心,似乎在勾引每一位文藝青年去提筆書寫自己的人生!
從書中明白了,為什麼有的電視劇,在某處場景,導演一定要安排人物離開或者死亡。因為只有不斷撩撥觀眾的心弦,故事才有跌宕起伏,才能扣人心弦!我本人就是經受不了主人翁一位一位離去,喜歡團團圓圓大結局的,敏感心。但反觀文學名著,唯有悲劇收場才能洞境入情,深思入理!《竇娥冤》、《趙氏孤兒》、《奧塞羅》、《普羅米修斯》,信手拈來的好故事都是讓人潸然淚下,肆意揮灑稀里嘩啦的催情炮彈!而悲劇的確容易激發同理心,並引起心靈深處的共鳴!
我身邊亦有許多好故事,也很有興趣去嘗試寫作,不論是老頭群,豆師群,蔡老師群,銳哥……,亦或是我自己本身就有許多的故事可以寫,記得蔡老師還曾經鼓勵過我去嘗試,如果我身邊的你們都沒覺得,可行,請留下你的評價和意見吧!
❷ 百萬英鎊(一個好孩子的故事)讀後感
百萬英鎊讀後感 在假期中,我在電腦上讀了一本人們對窮人不一樣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讓我知道金錢雖然重要,但不是萬能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 《百萬英鎊》講述的是一個貧窮但非常誠實的人,也是這個小說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對兄弟的信,裡面有一百萬英鎊,原來這對兄弟大打了一個賭,賭這個貧窮又誠實的人,拿到一百萬英鎊時,他最後有什麼,有什麼結果?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他無法證明這一百萬英鎊是他自己的。弟弟則認為他會過的很好,於是把錢借給這個人,並出國30天。沒想到這短短的30天里,人們對這個一夜暴富的人拚命地拉攏關系,從住宿,買衣服,吃飯都是免費的,並一直提高他的地位,最後還成為了一個公爵!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美麗的妻子和3萬英鎊的銀行利息,最後還從兩兄弟那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感悟到;錢財乃身外之物,沒有錢財可以在靠自己的能力在賺錢,但是,一個人做事沒有原則是不行的,即便他有再多的財富,但他不會快樂!
❸ 好書伴我成長 一、關於讀完感人的故事書後的讀後感 二、600字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感恩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你的蒙昧;感恩鼓勵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力量。」這是《感恩老師》這本書的卷首語。
打開這部書,我彷彿看到行走在漫漫的求學路上的一個個學子,有許多溫暖的手曾經扶攜他們走過坎坷的歲月;有許多良師站在路的兩旁,時時關注著他們的成長。一句改變一生的教誨,一次刻骨銘心的談心,一通嚴厲難忘的批評......無不扣動我的心弦。合上書本,想到我們的老師何嘗不是這樣。
比如,星期六,我們放假了,老師還在學校批改我們的作業;每天最早一個來,最後一個走;晚上給我們改作業常常到夜深人靜。白天,耐心地教我們知識,關心我們的學習,還關心我們的生活,哪個同學生病了您會把他背到醫院;哪個同學沒有吃飯,您會給他買來麵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詩句,這句詩不正是我們老師的寫照嗎?老師把我們從無知的孩子,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這里凝聚了他們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
老師,是您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
老師,我們永遠感謝您!
這學期,我讀了一本書, 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一本令我感動,且讓我疑惑羞愧的書!究竟是什麼書有如此大的威力?這本書的名字叫《感恩老師》。我已經看完了,其間重現的一個個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的情境至今讓我難忘。
書中有太多的語言都在形容如何報答感恩,無論老師、父母、陌生人、親人……對你有恩你就得回報,得像這個小男孩一樣……
十三年前,一個鄉下男孩被爸爸說服,離開了鄉下,來到了城市讀書,同學們因為他是鄉下人都嘲笑他,諷刺他。那時孩只有8歲,他可以忍受嗎?不!他一味地責怪爸爸,恨他爸爸,而男孩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主任黃文霞老師看在眼裡。一天,黃老師把男孩叫到辦公室,說:「文強,不管你從哪裡來,老師都不會笑你,班上的同學也不會。你相信嗎?」
男孩擺擺頭。「好!」老師對學生們說:「你們知道怎麼種西瓜,耕田嗎?」全班同學都搖搖頭,而男孩卻不由自主的說了出來,贏得了全班同學那詫異的眼神和那熱烈的掌聲,男孩朝老師笑了笑,老師點點頭,說:「大家聽好了,以後不許再笑文強了,他的知識可比你們的多。」男孩抱住了老師說謝謝。三年後,男孩考進了北大,他無時無刻都惦記著黃老師,他想對老師說:「老師,我考上北大了,我沒有辜負你當日的幫助與期望。
這篇短而簡單的故事勾起了我的回憶。這幾年老師們一直在用語言播種,用粉筆耕耘,用辛勞澆灌,用心呵護著我們的心田。敬愛的老師,你們就像一棵棵強壯的大樹,而我們則是依偎在你身旁的幼苗。你每掉一片葉子,我們就多得到一份滋潤!
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我們首先得學會一課——感恩!一個人不會感恩,也許他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好人。凡事應該學會感恩,這樣的世界才會更美好。去感恩,感謝生育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體驗生命;感謝關懷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溫暖;感謝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你的蒙昧。感謝天下所有值得感謝的人,是他們用愛把幼苗扶成大樹,用愛鑄就了我們美好的未來!
❹ 讀書筆記:《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讀書筆記
最近看完柴靜的《看見》,看到豆瓣對這本書的點評。有些人說柴靜不適合做新聞,說太太感性了,對於很多新聞方面的知識了解太淺顯,不夠客觀和理性。可是,我卻在她獨有的新聞采訪風格里,看到了她個人的一種魅力。然後搜了她的很多采訪和一些演講,才發現原來記者是最會講故事的人。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是由全球久負盛名的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集聚全美傑出新聞記者和非虛構作者,分享他們獨到的創作經驗。涵蓋各個方面,從尋找一個好的主題、搭建故事的敘事結構、塑造作品品質,到撰寫和出版你的第一本書。它也是新聞、電視、廣播、紀錄片等從業人員,以及自由撰稿人的一本參考書。
網上認識一個朋友,最開始我是發現她寫了幾篇熱門電影的影評。後來就對寫作這個事一發不可收拾,一兩個月的時間寫了三十多篇文章。她寫的東西並不像市場上流行的各種幾段式故事類的,而是寫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感悟,例如親情,例如職場,例如所思所感。
那時候,比較懶的我一直以她為榜樣,向她看齊。然而,寫作這個事對於每個人都有疲憊期和瓶頸期。其實,每個事情都有吧。後來那個朋友開始寫的少了,忙年底的工作,忙結婚的事宜。她說,每個年齡階段心態和狀態都是不一樣的。以前學生時代就很多愁善感,能寫很多愛情方面的故事,後來工作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安安靜靜的在房子里天馬行空的寫一些碎碎念。而現在,兩個人的生活了,要忙的事情越來越多,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越來越少,工作考證的事情一多,放在寫作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她的寫作心態,不是扭捏作態的去迎合市場,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天馬行空的寫自己喜歡的東西,那麼真實純粹。
寫作和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除了熱愛,不斷學習技巧,就是日復一日的練習。我是把這本書當做一本指導寫作的書來讀的。
下面是這本書里一些摘要:
【故事:從想法到發表】
這個把故事寫成的流程,你其實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漏斗:開始的時候, 你有的是一些未成形的,模糊的想法,然後你把它扔進漏斗,出來的就是一個集中起來、有重心有意圖的故事——不管怎樣,關於寫故事本身,大致的想法也就是這樣。剩下的就是實踐中去驗證。開始第一幕,你把故事的各種要素扔到漏斗里。最後到了第四幕,你的故事最終成型了。
【不停手:作者的時間管理】
規則一:
自己對自己負責,有些作者自己立合同,我將於某月某日出版這本書,我認識的一個作家,真的簽署這種合同,訂到辦公室的牆上。
規則二:
永遠隨身帶著手稿。我總是把正在寫的東西放在身邊。只要有一點時間,我就可以寫幾句。即便只是帶上一張記著最新那句話的卡片,也能用五秒鍾時間掃一秒,琢磨下一句是什麼。
規則三:
抓緊午飯時間。抓緊生病的時間。如廁時也思考你的寫作。抓緊所有可能的時間考慮你的作品。
❺ 一年級好習慣養成故事讀後感怎麼寫
愛護校園環境衛生,在公共場所不亂扔果皮紙屑,不在牆壁、桌面亂刻亂畫,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潔凈,勤洗澡、勤換衣、勤理發、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❻ 故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讀後感
前段時間,在陪兒子逛書店的時候,看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本書時,便毫不猶豫的就買了下來。這本書的作者是輝姑娘,本名呂輝。 全書共分為十個「最好」篇章,分別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傷口、最好的反思、最好的孤單、最好的她們、最好的旅程、最好的給予、最好的人性、最好的沉默、最好的自已。又分為52個溫暖的小故事。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你是弱者,又有什麼了不起》,讓我感觸頗深。講述一位設計師總是苦惱拿不出讓客戶滿意的設計方案,他總是歸咎於客戶過於苛刻,作為乙方總是被甲方刁難。然而,在他的思想里乙方就是弱勢群體,自己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弱者,得不到甲方的寬容。換角度而言,強弱從來就沒有一個特定的標准,這類所謂的「弱者」,不過是為自己的不足找到一個掩飾物,一個看似是能說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文中談到,當設計師被問及多久沒有了解過市場和專業書籍時,他啞口無言。我認為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弱者,肢體殘疾的人也許是心靈的強者,經濟貧困的人也許是生存的強者。俗話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也會為你開一扇窗,為何總是想為自己貼上「弱者」的標簽去求得別人的寬容和憐憫呢?所以「你是弱者,又有什麼了不起」。 在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會因為挫折、不如意而變得心灰意冷,感覺自己是很不幸的人。其實只要轉換個角度看問題,一切都可以不同。你要相信:生命中的每個挫折都有它的意義,振作起來勇往直前,也許有天你就會驚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❼ 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168個故事讀後感
《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讀後感
楊雅冰
昨天我去新華書店買了本《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這本書真是太好看了,一買回來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來,媽媽叫我吃飯,我都是三口並成二口吃完,吃了趕緊去看書,用了半天的時候把這本書就看完了。
這本書主要教我們學習的習慣、做事的習慣、和朋友相處的習慣等,書中有168個故事,每個故事後面都會有感悟、父母必讀和照照你自己,比如第三個故事《兩枚銀幣》,講的是喬治和其他小朋友在玩場擊雪球的游戲,他沒有擊中他的朋友而是不小心打破了鄰居的窗戶,於是他把他的新年禮物——爸爸給他的一枚銀幣賠償給鄰居,盡管他心裡很想買用那枚銀幣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他還是把銀幣賠償給鄰居。因為他的誠實,鄰居把喬治賠償給他的銀幣還了給他,並且又給了他一枚銀幣,這樣喬治就擁有了二枚銀幣。後來喬治還很幸運的成為這個鄰居——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的合夥人。
感悟是:擁有誠實,才能擁有快樂和財富,誠實不僅僅是兩枚銀幣,它是無價之寶,能為我們打開成功和幸運之門。
教育實踐家馮恩洪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麼?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是做學問。」
我一直以來相信一句話:「性格決定一切。」對於小學生的教育問題上我更加堅信其重要性。小學6年,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佔到的比重並不大,但是這段時間正是一個人的各種各樣的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對於剛剛入學還是一張白紙的學生來說,怎樣幫助他們樹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的性格是決定人一生關鍵中的關鍵,而之後怎樣幫助學生依據各自的性格進而養成他們一生的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利用假期的空餘時間,仔細閱讀了《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一書,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啟示。以下就是我在閱讀了此書以後的一點心得,如有不正之處,請予以指出。
一、誠信
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一直以來,我認為小學教育缺少對古代啟蒙教育的分析。其實在《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很多都不僅僅是對日常知識的灌輸,很大一部分是對怎樣做人的講述。而關於這方面,古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誠信」。值得高興的是,現在社會的大環境也在努力塑造一個誠信社會,我們應該在教學中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向學生灌輸誠信這個概念。對於小學生這樣對說教缺乏接收能力的群體來說,我覺得用結合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誠信」是比較可行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嘗試連續一學期在教師和家長的配合下對學生進行潛在(不是公開說教的方式)的誠信教育,對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應該會有較好的幫助,
二、自信
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蓋叫天
自信很難說是一種習慣,我比較偏向於稱其為一種性格。就像我在最先前說到的:「性格決定一切」。自信的性格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就自己。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一旦有了挫折,也很難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來。而一個自信的人卻往往能夠成為一群人的支柱,幫助別人從困難中走出來。自信是一個光環,但是自信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自信是盲目的,那就會影響到我們最開始談論的「誠信」問題。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做一個自信的人就需要教師了。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需要教師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自信,然後要時時刻刻意識到怎樣的事件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而不是把學生引導向一個盲目自信的方向。一般說來,可以首先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在學生自信開始膨脹的時候,給予令人信服的打壓,然後曉之以理。幾個這樣的周期,應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最初比較正確的自信。
三、自主選擇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來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不如讓他們自己做選擇。——張滿意
讓孩子自主選擇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是很難實現的。很多父母都會自說自話的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就有權力安排,孩子若是不聽從安排就是莫大的不孝。但是就像張滿意說的那樣「這是一件殘酷的事情」。畢竟沒有哪個父母能陪伴他們的孩子一輩子,孩子終將面對需要自主選擇的時刻。如果孩子一直就沒有這樣選擇過,那他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會迷茫、不知所措。所以我覺得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選擇的習慣。但是作為一個小學生,大多數時候很難作出真正合適的選擇,這個時候我覺得就需要「自信」的幫助了。如果一個學生已經建立起正確的「自信」,那麼我認為不妨讓他按照自己的心思去選擇。通過正確分析可以得出「選擇」,若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那同時可以進一步建立起「自信」,一舉兩得。若一個學生還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自信」,那就需要通過一定的誘導來使學生得出自主選擇。
四、抵抗挫折
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牢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戴爾·卡耐基
上面我們談到自主選擇,那麼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會有失敗的選擇。那麼失敗以後,我們都不希望看到孩子從此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們抵抗挫折。抵抗挫折,我認為從很大一部分角度上來說是利用挫折。在對挫折進行思考分析之後,找出其發生的原因,並在事後想出解決的方法。這需要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在不具備以上能力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學會抵抗挫折是比較困難的。
五、觀察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羅曼·羅蘭
上面已經說到,要使學生能夠抵抗挫折,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那麼怎麼樣去培養觀察能力呢?觀察分兩種:有意觀察和無意觀察。有意觀察能幫助學生為分析創造條件,而無意觀察可以幫助積累經驗。一般說來,語文教學中的看圖說話就是在培養有意觀察,而記日記的形式就是幫助學生進行無意觀察。日記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使用,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為今後的創作積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也許只是一瞥,但是卻將一個大致的概念記憶在腦海的深處,在需要的時候自然會迸發出來。
六、思考
缺少知識就無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會有知識。——歌德
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不單單是對於學術問題的思考。更多的應該是對事件的思考。養成對事件的思考,可以促進對學術問題的思考。一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樣做產生了怎麼樣的結果,若是那樣做,可能產生怎麼樣的結果,這樣做和那樣做最主要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好處和壞處各是什麼。要培養學生這樣的習慣,首先就要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有這樣的思考,並把這樣的思考表現給學生,自然而然學生也會開始使用這樣的思考方式。然後就可以開始誘導學生在處理事件的時候也使用這樣的方式。
七、閱讀
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伏爾泰
閱讀是應該從識字起就培養的一種習慣。閱讀對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有著可怕的影響,而在學會觀察和思考之後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的成長起來。閱讀的習慣需要氛圍,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這本書很好看,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沒看過書的人都會覺得這本書值得一看,應該去看看。這樣的氛圍在班級中是需要教師去創造的。
八、傾聽他人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就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 ——戴爾·卡耐基
這種習慣在沒有養成之前,人們通常稱之為一種禮貌。一旦養成,人們稱之為一種修養。孩子們對於自己知道的事情往往會想要賣弄一下,所以往往會有插嘴和爭辯這樣的情況發生。作為老師,我首先認為自己就應該在被學生插嘴和爭辯以後,傾聽他,而不是斥責他打斷了你的話,因為同樣你也打斷了他的話。你可以在他之後的一次滔滔不絕中,數次打斷他的話,然後詢問他對於這次談話的感覺,並且告訴他其實自己也沒有較好地了解到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打斷別人的話會是說話者不舒服,並且自己也沒法較好地理解說話者要表達的東西,這樣的說法應該可以得到學生的理解。但是可能一次兩次並不能幫助學生完全能夠傾聽他人,這就需要教師鍥而不舍的努力了。
九、感恩他人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松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高爾基
這個習慣是有點基督徒性質的。但是我認為對學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來一無所有。一個人擁有的東西,經歷的事情,獲得的經驗都是後天他人帶給他的。感恩他人是一種廉恥的區別,也是教養的體現。我們可以把感恩細化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比如對父母養育之恩說謝謝,對老師的辛勤教導說謝謝,對同學的幫助說謝謝。從最基本的禮貌開始,一直慢慢上升到對一切都懷著感恩的心態。挫折是為了讓我不再受挫,別人總是給予我這么多,而我能回報的卻微不足道。
以上就是我在書中看到,並自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習慣。其他還有很多習慣也都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幫助學生培養起來的。在這些習慣理解中,我也摻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肯定會存在一些偏差,請大家批評指正。
❽ 伊索寓言一個故事的讀後感(最好是一個小段落)
伊索寓言 讀後感讀了《伊索寓言》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有了許多感想,心裡總是想著這本書的內容,裡面的人物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古希臘的伊索,他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寫的都是對生活中某種現象的批判、啟示和教訓。
用大家最熟悉的幾個寓言來舉例吧。
《狼和小羊》這一則寓言中講的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種方法來和小羊狡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龜兔賽跑》這一則寓言,結果大家都知道,是烏龜贏了。因為他不懈的努力,換取了勝利。而兔子卻高傲、自大。低估了別人,總認為自己最厲害,其實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過於自信,因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驕傲。
另我感觸最深的是《膽小鬼》這個故事,他講了一個人,膽子很小,生活條件不好,卻很貪財,總想得到不勞而獲的財物。
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累極了,背著柴下山回家去了。在山腳下的一條小路上,看見了一頭金色的獅子,他不敢碰,心想:這到底是活的,還是雕像呢。那獅子一動不動,也不出聲音,一定是雕像,這是神恩賜給我的,看我這樣的窮,想讓我賣一個好價錢。
他向四周巡視了一遍,確定沒有人,就抓起「獅子」的前爪和後爪,可它太重了,拿不起來。他好像很聰明似的想:人多力量大嗎,我回去把家人找來一起搬。之後,他就跑回家去了。
等他把家裡的,男女老少都找來時,那個金獅子已經不見了。
他告訴人們,做事一定要果斷,不能拖拖拉拉的。否則,什麼事情都變的很糟糕的。有一句話說的好,「效率就是金錢」。做事要講究效率,如果做事慢了,就什麼事情也辦不好了。這就叫做「一事無成」。
《打破神像的人》是我覺的最有趣的故事,大家不妨來聽一聽吧。
有一人,他窮的落花流水,給一個大戶人家做馬夫,這個人家很富裕,他問自己的主人:怎樣才能富裕起來呢?
主人認為這個問題很復雜,像一道永遠也解不開的數學題,但他好像很明白的樣子說:「只要買一座神像放在家裡供著,就可以變得富裕起來了。」馬夫信了。
過了幾天,富人就開始吃喝嫖堵,把錢財都花掉了。不過他死前卻在神像里藏了很多金幣。
他要死了,把兒子叫到身邊,說:「你不要把神像賣掉,寧願摔了也不要賣。」
他的兒子以為父親在說胡話,就沒當回事。可他窮的不行了。家裡只有這個神像值錢,就把他賣給了馬夫。
這個馬夫把他放在家裡。一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富裕起來。一氣之下,馬夫把神像摔了。這時,金幣都出來了。他生氣的說:「我尊敬你的時候,你卻裝模作樣,我把你打碎了,你這時才知道來幫助我。」
道理:想富裕,就要勤勞,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掙錢,才能富裕起來,不能靠別人。
我還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驢和馬》,古時候,有一個國家總是發生戰爭,所以,人們家裡都要養一匹戰馬,准備在戰爭的時候騎。
一個年輕人,養了一匹非常好的戰馬和一頭很普通的驢,戰馬每天都吃的很好。而驢天天乾重活不說,吃的也不如戰馬。
驢不明白,就問馬:你為什麼吃的好,還不用幹活?而我一天天卻很累?」
「我也不知道主人為什麼要對我這么好,但我知道每一頭驢都是要乾重活的。」驢不說什麼了。
不幾天,又要發起戰爭了。戰場離這個年輕人家很近,年輕人騎著戰馬去打仗了。
驢跑去看,他看見所有人都在打仗。這時候,他的主人被別人砍死了,馬在他身邊很難過。敵人看不過去,把馬也砍死了。
驢回到家,傷心極了,知道主人為什麼對馬這么好了,它也不計較了。
安逸的生活的背後是時時刻刻都會發生危險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而忙碌的生活,看似艱苦但卻可以平安無事。
是不是這個故事太有趣了,還想再聽一個嗎?那我就再講一個《牧人和驢》的故事吧。
一個牧人在打獵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小狼,他見它可憐,就把它抱回家,和狗一起養著,它們長大後,就看護羊。
有一天,一匹狼夜裡來叼走了一隻羊,狼就去追,可這羊已經被咬死了,它就和那一匹狼一起吃羊,它這時候才發現,羊肉是那麼好吃。
回家後,它什麼都不想吃了。又有一天,狼又來偷羊,家狼就假裝去追那隻狼,跑出去後,就和野狼又一起吃羊。
野狼好幾天都不來了,狼就把羊叼來和狗一起吃。這一切都被牧羊人盡收眼底,第二天,他就把狼給殺了。
人不能相信惡的東西,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確是這樣。
❾ 星期一的故事讀後感
《周一清晨的領導課》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我用4個小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之後很有收獲和啟示。我認為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對於一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領導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裡面的這些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希望這里的啟示有助於我們的績效提高。
書的內容是:一名全球500強公司的部門經理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大問題,管理不好自己的團隊。以至於影響到了其他各個方面,所以他來求助一位大師來獲得寶貴的經驗,他們約定每周一進行探討以幫助這名經理改善現在的不良狀態。他們通過8周的努力,改變了現在的團隊,改變了現在的不良狀況。8周里每周他都對一個大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
這位經理遇到的問題我也遇過,所以我很想看看書里是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閱讀了本書,並把我認為重要的點作了標注,通過思考我把自認為是精華的東西與大家共享。
本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經理或者領導,管理者所遇到的問題。人不是生下來就是領導,從員工變為經理或從經理變為領導者,都需要你做不同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後就需要你明白自己的職責已經變了,不能還繼續按照自己是員工時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但要為自己的時間負責還要為其他人的時間負責,你既然變為一名經理或者領導,那一定或多或少的領導著一些人,是他們的領導你應該對他們負責。你已經不是員工時期只為自己著想的時候了。作為經理要善於總結善於記錄。作出記錄便是作出實施的承諾,如果你只是口頭上告訴我你想做什麼,那就不會對你夠成約束,沒有了約束那還能把這個事情做好嗎?作為領導人就要對自己的團隊和部門的所有事情全權負責。我聯想到如果團隊的負責人不對這個團隊負責,遷就下屬,不管他們。這樣的管理方式還怎樣要求團隊創造更好的業績。
❿ 選擇一篇你讀過的課文或其他文章寫讀後感寫好後和同學交流聽聽同學的意見
《竊讀記》讀後感
五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一課,就是林海音寫的《竊讀記》
,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很窮,沒有錢買書,只能去書店竊讀,從書得
到了很多樂趣。
她常常光顧書店,卻從不購買書,所以她想方設法地把自己隱藏起來。藏在人群中或者貼在一個大人身旁。直到飯店飄來一
陣陣菜香,書店的日光燈也亮起來的時候,她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有時還會為了看完一本書而跑幾家書店。她這種強烈的求知
欲和對讀書的渴望真令人感動。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仔細想想,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含義。老師告
訴我們: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對我們來說,書籍和糧食同樣重要,因為書籍就是我們的糧食,它可以使
我們增長知識,豐富我們精神糧食。
現在,雖然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讀書,但有的同學卻不怎麼愛讀書。想一想從前,作者要讀一本書有多困難啊,我們應該珍
惜現在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杜甫也說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不僅
僅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我們寫作的水平。
讓我們養成愛好閱讀的好習慣,一生都與好書相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