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故事有感400字
A. 莊子故事作文 500字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萬景文學 www.wan-jing.com )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B. 寫一個莊子的故事,說明這個故事體現了莊子怎樣的性格
惠子相梁
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於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這則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現在:其一,故事發展常常出於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來看望自己,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惠子對莊子來梁國起初的反應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別人的挑撥下,他馬上對莊子起了疑心,進而大動干戈,在城裡進行大搜捕,非要把莊子拿捏在自己手裡不可。氣氛驟然緊張。莊子對此的反應呢?他沒有躲,沒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慾熏心、薄情寡義的惠子,莊子是不是要破口大罵呢?不是。他遠遠地從奇鳥「」講起,直到最後勾連一句,才讓惠子意識到原來「」的故事是在罵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的心思,以為莊子像他—樣,貪圖高官厚位,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關於莊子對爵祿的態度,《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願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這個故事可從正面給本文的故事以補充。其三,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潔之士,以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銳深刻。尤其是寫鴟衛護「腐鼠」的丑態,更是傳神。劉鳳苞說:「一赫(即 「嚇」)字,且護且拒。如見其狀,如聞其聲,真傳神之極筆。結句徑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絕高。孰為腐鼠?孰為?可想見其胸中寄託。惠子非真有此事,特莊子寓言以醒世耳。」(《南華雪心編》)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並為之深受感染。
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於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佔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後,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裡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麼(能)知道」。
(二)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於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三)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並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准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以上是從邏輯角度對二人的辯論進行分析,其實,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而言,我們不必斤斤計較於邏輯,而可以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差異上來看待這段對話。惠子是名家,好辯,對於事物更多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對於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與認同了。
另外,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也不無啟發。莊子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遊,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C. 莊子小故事讀後感
逍遙游》讀後感
我總認為孔子是聖人,而莊子是神人,聖人只要修煉,不管是漸修或者是頓悟,總能企及,所以歷代讀書人學做聖人,注重自己人格人品的完善,而莊子如同老子,按孔聖人的話說是:雲中龍,見首不見尾,神人也。這大概是我偏愛儒學的原因吧。
讀逍遙游,得出兩點,一個是真實,另一個就是自由。它是讓人真實而自由地活著,我認為悟出此兩點,就是讀通了逍遙游。裡面的鯤、鵬、學鳩、斥燕、大小不一,道行各異,但卻是真實的是芸芸眾生的體現,聯繫到現實生活中「滿朝偽君子,遍地真小人」,莊子為我們創造的天地是多麼的美好!
善於運用語言闡理的莊子,還得出另外一個人生目標,那就是自由,其實自由很難。孔子曾對人類有個判斷,就是「好利如好色」,利字當頭,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自由。能做到「知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首先得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我覺得生存的環境能夠達到「君子能獨善其身,小人能自得其樂」,那離這兩個目標就不遠矣。
人生能夠水擊三萬里,扶搖九萬里,這是美好而神奇的遐想。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遏浪在中流。
D. 讀《莊子故事兩則》 有感 作文300字
父母的愛,是溫暖的流泉,是嚴格的要求,是熱情的鼓勵,是……在我的眼中,父母對我的愛是嚴肅的表情,是熱情的鼓勵。
在我快樂的時候,母親給我燦爛的笑容;在我失落的時候,父親給我安慰;在我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給我寬容……
記得又一次考試,由於我的馬虎而考砸了。我灰灰地回到家,「回來啦,考試成績出來了沒有啊?考得怎麼樣?」爸爸問。我把試卷從書包里拿出來,低著頭,臉火辣辣的,心想:這次因為粗心,所以沒考好,爸爸媽媽一定很生氣。爸爸媽媽看完了試卷後,讓我拿一支鉛筆,指點我把錯誤的都改正。改完後爸爸對我說:「這次沒考好,沒關系,下回一定要細心哦!」我微笑地點點頭。
還有一次,我向爸爸媽媽撒了謊,那天爸爸媽媽都不在家。電視就像一塊力量超強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我,那就先看會兒電視吧,作業一會兒再做。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爸爸媽媽推門而入。「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問。「我……做完了。」……他們知道我撒了謊以後十分生氣。「為什麼不承認錯誤?」爸爸板著臉說。我不出聲,心情很沉重。「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了錯事主動承認錯誤,那才是好孩子。」媽媽語重心長地說。
父母熱情的鼓勵、嚴肅的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爸爸媽媽。
E. 讀孟子和莊子寓言的閱讀感受,400字!
孟子生卒年(約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稱為「亞聖」。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採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筆帶鋒芒,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關於孟子,可以說在先秦百家裡,他是我最贊賞的人,他是一個務實的為國為民的大丈夫!他的學說,我下面只想討論這樣幾點:「仁政」、「王道」、「民本」、「大丈夫」。
關於「仁」,這是儒家的經典學說,歸結起來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孔子以前,已經有許多人提到「仁」了,但都只是對個人自身的要求,而且還很不完整。到了孔子,「仁」就可以作為一門學問了,但孔子也只把「仁』發展到「修身齊家」的階段,這也許是他自身的能力和心性所致吧?到了孟子,」仁『就完成了它的全部歷程,達到了』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要統治者作一個仁君,對人民對國家都是如此。他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他為此游歷各國,教育各國君主,勸導他們施行自己的主張。對此他不遺餘力,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實對後代君主和現代的國家統治,使他們知道仁政乃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不二法寶。
「王道」,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他要使統治者達到中央集權,怎樣集權呢?不是一般認為的「為民牧者,以愚黔首」,而是在「仁政」、「民本」的基礎上達到。他說「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這是他指導當時君主實現一統天下的法寶,但是他是主張非攻的,他不主張通過戰爭實現。這一點,在秦國的武力統一下,顯得有點說不過去。但是他的「王道」對後世君主的影響是巨大的,任何一朝的皇帝都知道也都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努力。
關於「民本」思想,可以說他是最早認識到人民的力量的人。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後來的唐太宗就謹遵了他的觀點,才實現了「貞觀之治」)」。他最能表達「民本」思想的語句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此他做了不少的努力,這一點也對後君主世影響最大,無論那一朝都是因為不重視人民,殘暴虐待人民才招致滅亡的。對現在國家來說,也是最最重要的施政綱要。馬克思的無產階級論點在這方面與他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現在的共產黨中國正在也在將來永遠的要把「民本」思想遵守下去。
「大丈夫」學說是個人修身的准則,歷代名人沒有不尊崇這一尊則的。他的經典句子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還有就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斯為氣也,至大至剛,充塞乎宇宙間。」多麼豪邁啊!關於人生奮斗的努力,他也有描述的,這就是任何人都能反復吟唱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還有「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這些就是大丈夫努力修身的捷徑。大丈夫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上面所說的「仁政」、「王道」、「民本」。
孟子是一個偉大的實行家,他不像孔子,是貴族出身,難免為貴族服務。他就是一個無牽無掛的志士,生來就是為國家為人民而奮斗的,他的心是赤誠的,行為是光明磊落的。它在整個古代思想家裡是最沒有「緋聞」的,最受人尊敬的一個。我也時刻尊敬著他,學習著他,雖不能及,心嚮往之!
F. 莊子講的「達人」的故事讀後感
你可以參考一下我的回答!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
內篇: 外篇: 雜篇:
第一篇《逍遙游》 第八篇《駢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齊物論》 第九篇《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養生主》 第十篇《qu篋》
第四篇《人間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最後,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
《逍遙游》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
「逍遙」,得道後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恆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於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
《養生主》
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間世》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願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於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並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大宗師》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應帝王》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駢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為「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餘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復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
《馬蹄》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聖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朴。
《胠篋》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聖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後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於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總結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 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
G. 莊子故事及感悟四則
「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莊子·秋水》
「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莊子列禦寇》
「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被動義.《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出處 《莊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釋比喻追求功名利祿.《莊子·秋水》
「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之物了.《莊子·秋水》
「太倉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莊子·秋水》
「太倉一粟」比喻極大的數量中一個非常小的數目.《莊子·秋水》
「夏蟲語冰」 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莊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雛腐鼠 顧盼多姿
管中窺天 邯鄲匍匐 邯鄲學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銷雨霽 井底之蛙 井蛙之見 見笑大方 秋水盈盈
壽陵失步 視死若生 雙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見 望洋興嘆 非愚則誣
學步邯鄲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疑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向若而嘆 以管窺天 用管窺天 一日千里 曳尾塗中
貽笑大方 遺笑大方 魚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錐刺地
H. 莊子寓言故事讀後感以及自我如何運用300字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施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辯論。一次,他倆一同來到了濠梁之上。莊子說:「你看這魚游來游去,多快樂呀。」
惠施是邏輯論辯行家,他立馬抓住莊子的思維漏洞進行了反駁:「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反問道:「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哲理啟示:這個故事看似一種邏輯論辯,其實莊子是想通過這些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學說或思維標准強加到別人頭上,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同的,且只對他自己有意義。你不能代替別人,別人也不能代替你。
I. 莊子故事200字左右招
一、魏王召見莊子
莊子貧困,靠編草鞋過日,向監河侯借過米.按理,他為了解決無米之炊,應當象孔子困於陳蔡一樣,苟且就食,而在魯哀公國宴上才講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沒有這樣做.
魏王 召見莊子,見他一身補丁,問道:「先生這么有學問,為什麼這么狼狽呢?」他是一針見血地回答:「活在這種世道,怎麼能夠不狼狽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亂,衣錦玉食的人統統都是生瘡流膿的傢伙.
二、楚王聘莊子為相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學問,特意派了兩個大夫(官名)去聘請他為相.兩大夫在談水找到正在釣魚的莊子,說明來意.
莊子聽了,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年 ,枯骨龜甲還被楚王珍藏著,你們說這個畜性多幸運呵!」兩大夫還不太懂這個意思,還以為人說的是楚王敬賢之意.
不料莊子冷笑道:「我呢,卻寧可拖著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為至少還活著,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願意讓楚王供奉珍藏.」兩個大夫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莊子論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莊子的時候,上天神明是許多人都承認的事,特別是貴族,自認為他們的富貴命運都是他們親愛的上帝所賦予他們的特權.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認天地神造論,老子還說「道象帝之先.」
到莊子進一步從邏輯上解釋了這句話,他說「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夠生出物質的原始的東西一定是超越物質形式的更高級的東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認識,無法說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說「夫大塊(天地)載我以開,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著就是活著,管他死後,他老婆死了,他敲著裝 的盆子,邊敲邊跳邊歌邊舞.朋友也是哲學家的惠施批評他不通人情,不會惋惜傷心.
莊子說:「人本無生死,形氣相變,是正常現象,你懂什麼!」真的,我們身上每時每分都在不斷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時候,一個過程自然結束,有什麼好悲喜的呢?
實際上,這是在挑戰神鬼論的同時,揭示的極為高深的哲理呵.
四、與惠施論魚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游來游去,多麼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
在邏輯學上,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說在邏輯上莊子有些詭辯.但實際上這說的是另一回事:莊子告訴惠施,不要把你的學說強加於人,因為你不能代替別人.惠施古稱博學,出行時隨帶五車之書跟在後邊,靠雄辯博學博取功名,所以莊子有此一說.
五、莊子論美女不美
莊子說,世界上的事沒有絕對的真理.你說左傳毛嬙、驪姬是大美女,那隻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萬物唯其後最美的話,那麼,魚見了美女為什麼根本不欣賞,反而掉頭就跑呢?
他又進一步說,人睡濕地會得病,而泥鰍卻以濕地為天堂.再進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過是秋毫之米,則秋毫也可以為山……
說這些干什麼了?原來他的話中有話,他是說:你說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說某人是聖賢,我看不一事實上是聖賢;你說他高貴,我偏說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極其卑劣下賤……
六、堯舜卑劣
堯舜是儒家奉為聖賢的榜樣.莊子出於對封建社會殘酷統治的極端不滿,也一樣拿這些人開刀.他編了個善卷的人對舜帝的故事,說明帝王之流為權殺人,竊國為侯,行事惡劣而貌為仁義,王法實際上是為牝害人性,束傅人民而設立的.
莊子歌頌的善卷是什麼樣的人呢?「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飭;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這是標準的勞動自足的人,同時,也是對老子「民自富足」,最好是沒有王官的道治社會的描述.所以說,堯舜卑劣,多餘,有害無益.
七、莊子輕相位
惠施當了魏國的宰相,莊子去看他,因為兩人雖然有些理論分岐,仍然是哲學上的學友.這時有人挑撥說:「惠子你要當心,莊子來了,他的學問名聲比你高,對你的相位是個威脅.」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沒有提到,他才放下心來.不料第四天,莊子卻從什麼地方神不知鬼不覺的又來求見.
惠施緊張的作了准備.莊子進來不久,悠然說道:「你聽說南方奇鳥鴆的故事嗎?鴆是鳳凰一族,從南海飛到北海這么長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棲身,不是竹實不充飢,不是甘泉不欽用.有一天老鷹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緊,生怕鴆搶了,你說,這時鴆會怎麼辦呢?」
惠施面紅耳赤,不知說什麼好.
八、莊子論儒士
許多人認為儒家和道家是勢同水火,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莊子一日到魯國見到了魯國群哀公.魯國本來就是儒學之國,哀公對莊子說:「我們這里沒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學說,到處都是儒士,談的是儒書.」
莊子說:「好呀.不過依我看來,魯國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麼能說少了呢?」
「名符其實的太少.按理,儒服園冠方殿,園指天、方指地,應當知天文地理,有許多這樣的講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沒有真才實學敢著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實情況.」
魯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結果全國只剩下一個人敢著儒服上街.魯哀公召見他,果然是個奇才.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論儒家,不是純粹的攻擊,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情況.
九、莊子和果園主
莊子在一個果園里,拿著彈弓彈雀兒,也不知是為了好玩還是為了吃一回美味.這時果園主碰上了,懷疑莊子偷了栗子.
莊子說:「我剛才見到一個奇景.一隻螳螂瞄準了一隻蟬,迅速的伸出前足剛把蟬捕獲,不料螳螂的背後早就伏著一隻黃雀,趁螳螂不注意,一下子把它給吃了.你知道這是什麼回事嗎?」
「我怎麼知道?」「告訴你吧,這和世上的人是一樣的,只顧眼前的一點利益,卻不知道背後有很多危機在候著他呢!」
十、莊子借糧
我們前面說過,莊子很窮,沒米下鍋時,記得監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監河侯是個小氣鬼,但也是個詭計多端的人.他推辭不掉,就說:「好呵,等些時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來了,可以給你價值三百餘的糧米,讓你吃個痛快.」
莊子悠然坐下:「我剛才在路上聽到一陣呼救的聲音,找了半天,原來是一條小鯽魚.它被什麼人扔在車輪輾出的泥糟子里,它對我說它快要渴死了,先拿點水給它活命.我想呢,一點水只能救得一時,就答應它到南方游說吳越,讓他們興修水利,造一條渠把水引到這里來,你說我這個辦法如何?」.
監河侯也趣:「那樣還不如到干魚灘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點給你.」
忘了莊子拿了沒有.不過莊子在另一個地方寫道,大抵富貴聖賢們的接濟窮人,都象個樣子.
J. 莊子故事讀後感800字
齊物與逍遙 ——讀《莊子》為什麼學生一讀到現行中小學教材中的涉及到莊子思想的文章就說讀不懂?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舒服反而覺得心累?為什麼中國人在祝福別人是時,常說「長命富貴」?為什麼中國文人都有山林情結?……如果要尋求答案,可以讀讀《莊子》。莊子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思想,雖然不是正統,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到處都有莊子的影子。莊子的思想龐雜,也有許多矛盾之處。主要思想可以歸結為齊物論和逍遙觀。齊物論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生死一樣,沒有是非,物我一體。莊子強調人與環境和諧共存,他認為人和物是一回事,都是氣聚而成。人死了,就是氣散了,氣會變成另外的物。莊子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回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知北游》)沒有是非,今天就有現成的例子。把順德改成佛山市的一個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胡來(非),那是因為市民只從順德本位著眼。如果將目光放到全省或全國,就會覺得這種做種法是對的(是),是與非有什麼區別呢?前天,中央電視報道黑熊傷人事件,對黑熊是殺還是保護,專家的觀點和村民的觀點絕然不同,誰是誰非也沒有定論。對環境的破壞,無異於自殺。這是我們的共識。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與我是共為一體的,他在《大宗師》里說:「假於異物,托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把人從拘束的形體中解放出來,真正與宇宙同體。當人把對死生的觀察點從個體移到超越個體的另外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時,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說,當人把個體與整體結合在一起時,人就超越了對死的恐懼,是非沒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人類從另一個層面上獲得了自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在《逍遙游》、《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中,莊子提出,要達到徹底的逍遙,就要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將功名去掉,一點也沒有掛念,悠然自適的生活,「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就是要過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適如不系之舟漂流於人生的大海上,在可悲的命運中愉快地渡過去。這就是逍遙了,這就是解放自己了。當一個人理性地把自己和一個永恆的、無所不包的宇宙結合在一起時,個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種無限。這樣,胸襟就會變得寬廣,人生的得失禍福、窮達貧富無足縈懷。世俗紛擾沒有了,只有內心的寧靜。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所要求的不過是鷦鷯和偃鼠一樣的生活而已,只要擺脫了世俗觀念和事務困擾,人就逍遙了。清靜無為,清虛寡慾,不以外物為思想的對象,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就達到了「至人」的境界。就可以逍遙了。莊子的思想是承老子而來,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讀《莊子》也不失為認識世界的另一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