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軍故事學紅軍精神手抄報
Ⅰ 弘揚長征精神,攫取全面小康,紀念建黨95周年和紅軍勝利80周年的主題手抄報
一、長征精神
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二、長征精神在我心中
長征,是一部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的戰爭史書!長征,更是一座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
1933年,紅軍在反擊國民黨第五「圍剿」時失利,1934年10月,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這便是長征的開始。在經歷了兩年的艱苦路途後,1936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的紅軍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了長征的勝利。
單從時間表上看,長征不過如此,但只要細細的了解,便會發現,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紅軍一共轉戰十四個省,歷經風吹雨打,全程兩萬五千里,那時環境相當艱苦,紅軍沒有充足的軍需供應,沒有充飢的食物,陷入了槍林彈雨與人飢馬困交織的境地,他們以草充飢,煮地而食,又要披星戴月,披荊斬棘,經歷了千百次的戰斗,最終才獲得了勝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巍迤騰細浪,烏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秋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毛主席向我們展示了一副激昂雄渾的畫卷。在長征的途中,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突破了敵人一道道實槍重荷的關口,用行動不知寫下多少可歌可泣事,用生命留下不知多少驚心動魄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就拿飛奪瀘定橋來說,22名紅軍突擊戰士,早將生命置之度外,他們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艱難地在只剩光溜溜的鐵索的瀘定橋上行進,最終消滅了對岸的守敵,奪取瀘定橋。當時,他們命懸一線,橋下是奔騰呼嘯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滔滔河流,但英勇的紅軍戰士為了長征的勝利,沒有絲毫的猶豫和懼怕,勇往直前,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不愧為勝利之師。紅軍驍勇善戰,但又不失人性關懷。在穿越一望無際的草地時,到處是可以吞噬生命的沼澤泥潭,危機四伏,紅軍戰士們表現出了可貴的團結互助精神,他們相扶相攜,共度難關。記得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金色的魚鉤》、《永遠的豐碑》、《倔強的小紅軍》等描寫紅軍翻雪山過草地的課文,都記錄了紅軍讓出食糧,扶老弱的生動事例。《永遠的豐碑》描寫的是一位老軍需處長將棉衣分發給每一個戰士,自己卻被凍死行軍路上,與大山融成一座不朽的豐碑的感人故事。
從長征勝利到現在,已有80年歷史,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仍印刻在後輩人的腦海中,我要緬懷革命先烈,用長征精神激勵自己,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三、描寫長征的詩
路有多遠,征途有多艱難,
一雙草鞋,闖過多少天險,
為了民族的覺醒,為了中華的昌盛,
我們似乎走過了千年。
橫跨天塹的鐵鎖鏈,
冰凍億萬年的皚皚雪山,
還有那茫茫的草地一眼望不到邊,
只見一個個倒下的瘦弱身影,
悲壯、凄然。
來不及話別,來不及傷感,
倒下的卻在活著的心中深刻成記憶的永遠。
紅與黑的對抗,存與亡的考驗,
流血、流淚的征戰。
幸福的人啊,千萬不要忘記那個世紀的當年,
是他們用單薄的衣衫, 用溫熱的槍桿,
也用鮮活的生命締造了偉大的昨天,
和諧的今天和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而他們可能僅僅擁有的是不屈的尊嚴,
奉獻的精神和那「七根火柴」的財產。
Ⅱ 紅軍長征精神尚志少年奮勇前進為主題的手抄報
軍長征精神尚志少年奮勇前進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毛曾說過:「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播種機。」是啊,征這條曲折坎坷的路是一條鮮紅的血路,中國工農紅軍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為開展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因為長征,使中國人民看到了革命勝利的希望,使更多的中國人參加了革命,使我們有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80年來,長征精神激勵鼓舞了幾代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長征精神到底什麼?我認為第一是共同崇高的革命理想,漫漫長征之路,每一步都有流血犧牲,然而,創建一個嶄新中國,使人民幸福安康是每一位紅軍的理想,靠著崇高的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終於走向了最後的勝利。第二,堅定的團隊精神,紅軍有著鋼鐵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千軍萬馬如一人,緊密的團結合作,發揮出了戰勝一切敵人的強大力量。第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紅軍戰士以昂揚的鬥志,堅韌的品質長期戰斗,面對十倍於己的強敵不屈服,敢於亮出寶劍;飢寒交迫,艱難苦困不能動搖他們的志向。第四,科學的世界觀,一切從實際出發,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創造了戰爭史上的輝煌戰例。正如魯迅所說的那樣:「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又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同學們,我們的先輩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歷經萬苦千辛,浴血奮戰,用鮮血與生命譜寫出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這一切來之不易,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今天,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該怎樣弘揚長征精神呢?我想大家提出以下建議:
一,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用解放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精神進行學習。要消除不利於學習的各種束縛,發展創新精神,積極探索,促進自我發展;
二,把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長征精神的核心是艱苦奮斗精神。我們更要樹立不怕吃苦,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克服學習上種種困難,以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用長征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創造出新時期建設主義社會的奇跡,使我中華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Ⅲ 弘揚紅軍精神傳承革命風范手抄報
我們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凝聚著千百萬革命前輩的犧牲和艱苦的斗爭,革命勝利的總成果是新中國的建立。要發揚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現在做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以後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一再要求全黨堅持和發揚革命和拚命、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壓倒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革命樂觀主義和排除一切困難等五種革命精神。 革命傳統精神就我們身邊。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這種傳統的精神。由於世俗的大環境,好多人的這種,直爽,豪氣,都在被埋沒。你要用你的一顆真心去打開你周圍人的,這種世俗的包圍。當他們都解脫出來的時候。就會在你的周圍出現若干個具有革命傳統精神人。那時你也會感覺到有一種溫暖再包圍著你的整個身心。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Ⅳ 紅色經典手抄報內容
紅色教育
紅色教育指在以紅色作為時代精神內涵的象徵、務實的落點在於教育.呼喚有志青年憂國憂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同時,革命老區也需要與時俱進,實現跨越式的大發展.當年奉獻出無數紅軍戰士以致將軍和元帥的革命老區正在涌現新一代風雲人物,而且還在呼喚更多各方面的緊缺人才.紅色教育將以紅土地教育下一代,以哺育人才建設紅土地,在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滋養綠色生命,實現革命老區與人的可持續發展.紅色教育,服務於公民道德體系建設、未成年人教育,特別著力於鼓勵大專畢業生樹立遠大的抱負為建設革命老區求學、成才、創業.紅色教育,為全社會緬懷歷史、堅定信仰、學習老區、支援老區,提供直接的便利與服務.紅色教育將幫助革命老區建設紅色「數字化網路服務系統」,以便革命老區捕捉發展機遇,運用時代快捷手段,與外部交流互動.紅色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遵循寓教於樂的原則,結合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對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如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紅色教育的合理分層,細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在一二年級開展「識黨旗、認黨徽」教育,主要開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比賽等,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心目中,確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榜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三四年級開展「明黨史、知黨情」教育,主要開展「革命歌曲」歌詠比賽、「我喜歡的紅色格言」徵集等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傳唱革命歌曲,確立人生格言,激勵他們時常戒勉自己,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五六年級開展「感黨恩、跟黨走」教育,側重於開展針對性強、形式活潑、具有特色的「紅色」主題隊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聽革命傳統報告,參加扶貧助殘等豐富直觀的教育形式,「感黨恩、跟黨走」,把自己的成長自覺的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