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帶字的成語故事
1、【犬馬之勞】成語故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趙普年事已高,調任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太宗作詩為他辭行,趙普手捧詩稿潸然淚下,對太宗說:「陛下賜給臣的詩,應鐫刻在石碑上,和我的老骨頭一起埋到黃泉之下。」太宗為之動情。第二天,太宗對宰相說:「趙普是國家的功臣,我從前和他一起交遊,現在頭發白了,牙齒也脫落了,不應再用軍國重務來煩勞他,我為他選了個好地方,讓他養尊處優,借著贈詩表達我的慰問惜別之情,趙普感激淚下,我也傷感地為之流下了眼淚。」宰相告訴太宗:「趙普昨天來到中書省,手持御制詩歌,對臣涕泣說,我這一輩子來日無多,無從報答皇上的恩德,但願來世再為國家效犬馬之勞。臣昨天聽了趙普的話,對照今天陛下的聖意,君臣名分能夠如此善始善終,可謂兩全其美了。」。
成語解釋:願象犬馬那樣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2、【汗馬功勞】成語故事:
西漢初期,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出謀劃策,劉邦當了皇帝後就讓蕭何做丞相,其他武將不服,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野獸的狗,而指明野獸方向的是人,你們只是有功勞的狗,而蕭何則是這個獵人。」
成語解釋:汗馬:將士騎的馬賓士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3、【老馬識途】成語故事:
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誇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
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解釋: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4、【指鹿為馬】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
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成語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5、【馬到成功】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繹州龍門大黃庄農民薛仁貴,自幼喜歡武術,到20歲時已學成十八般武藝。他一心想投軍報國,父母擔心他並勸阻他。他對父母說:「今當國家用人之際,要掃除夷虎,肅靖邊疆,憑你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成語解釋: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Ⅱ 請問有沒有簡單的成語故事20字以下要很多!!!
刻舟求劍古時候,一位公子在湖上泛舟,一不小心,寶劍掉進了河裡,他就在丟劍的地方做了一個記號,到岸邊,就順著記號找,卻怎麼也年找不到了.
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Ⅲ 成語故事四個字
刻舟求劍
【成語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Ⅳ 成語故事文字帶圖片大全精選
1:如釋重負
公元542年,魯襄公病死,公子調繼位,史稱魯昭公。當時,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季孫宿、叔孫豹和孟孫三個卿手裡,其中以季孫宿的權力最大,昭公不過是個傀儡。
昭公這個國君也不爭氣,只知游樂,不理國政。生母去世後,他在喪葬期間面無愁容,談笑自若,還外出打獵取樂。這樣,就使他更在國內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羈見昭公越來越不像樣,非常擔心,幾次當面向昭公進諫,希望他鞏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奪了政權。但是,昭公不聽他的勸告,照樣我行我素。日子久了,昭公終於覺察到,季孫宿等三卿在不斷壯大勢力,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於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對三卿的大臣,尋找機會打擊三卿。不久,季孫宿死去,他的孫子意如繼續執政。大夫公若、邱孫、藏孫與季孫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孫氏,便約昭公的長子公為密談這件事。
公為當然贊成。公為回宮和兩個弟弟商量後,認為父親昭公肯定怨恨季孫氏專權,因此勸說昭公除掉季孫氏。昭公聽說鄖孫、藏孫等大夫與季孫氏有矛盾,心裡很高興,就秘密把他們兩人召進宮內,要他們一起來誅滅季孫氏。接著,又把子家屬召來,告訴了他這一密謀。
不料,子家羈反對說:「這可千萬使不得!如果這是進讒者利用大王去僥幸行事,萬一事情失敗,大王就要留下無法洗刷的罪名。」昭公見他堅決反對,喝令他離去。
但子家羈表示,現在他已經知道了這件事的內幕,就不能高官了,否則泄露出去,就不能擺脫責任。於是,他就在宮中住了下來。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孫豹因故離開都城,把府里的事情托給家臣翩戾掌管。
昭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沒有人會去支援季孫氏,便使孫、藏孫率軍包圍了季孫氏的府第。季孫意如來不及調集軍隊反擊,又不能得到叔孫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請求,願意辭去卿的職務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國外去。
子羈勇建議昭公答應季孫意如的請求,但是,後孫堅持非把他殺掉不可。昭公覺得後孫的意見對,就聽從他的。
再說叔孫豹的家臣翩戾得知季孫氏被圍的消息,和部下商量後認為,如果季孫氏被消滅,那末接下來會輪到叔孫氏,所以馬上調集軍隊救援季孫氏。昭公的軍隊沒有什麼戰鬥力,見叔孫氏的軍隊沖過來,馬上四散逃走。
三卿中還有一家孟孫,見叔孫氏家已經出兵救援季孫氏,也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過來的後孫,便把他抓住殺死。昭公見三卿的軍隊已經聯合起來,知道大勢己去,只好和藏孫一起出奔齊國避難。
由於昭公早就失去了民眾,所以百姓對他的出奔並不表示同情;倒反覺得減輕了他們身上的重擔。
成語故事文字帶圖片大全精選2: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成語故事文字帶圖片大全精選3: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Ⅳ 帶有道字的成語故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釋義] 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本義是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語出]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故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眾諸侯王從鴻門戲水之下,各就各國。漢王劉邦原本就有十萬人馬,因項羽嫉妒他的功勞太大,怕他兵馬多了,威脅自己。因此奪走七萬,只給了三萬。但因劉邦心胸開闊,待人寬厚,臨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諸侯國的士兵,凡是敬仰劉邦的,又偷偷跟著跑來的也有好幾萬。劉邦就統領這些人馬兵丁,高舉寫有「漢」字的旗幟,從今長安縣杜陵以南進人蝕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經寧陝、石泉、洋縣等地,到漢中就國。張良本是奉韓王成之命;送劉邦到關中的,理應隨劉邦到漢中。可是項羽有意拆散劉邦的力量,要張良回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仍去輔佐韓王成。張良深知劉邦胸懷大志,能夠統一天下,現在受項羽的排擠壓制,被封到一個小小的、偏僻的漢中為王,自己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因此就向韓王請假,願護送劉邦到漢中,親眼看一看漢中的山川地形。
張良送劉邦就國,從子午道入,本在漢中以東,理應先進漢中城。但張良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歷來十分注意觀察山地形。他同劉邦一起沿漢中盆地北緣,順秦嶺山脈南麓而行,繞道漢中城不進,卻先到了漢中城西的褒中。
張良送劉邦來到褒中後,去褒谷口觀看道路地形。看過後,對劉邦說:「大王,你何不將這條棧道燒毀?」劉邦不解其意,反問道:「燒毀這條棧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張良說:「若不燒掉這條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門上!你還沒有打出去,他就打進來了。 」張良接著說:「項羽不是懷疑你會再進攻他嗎?燒掉了這條棧道,就等於向項羽表明你無能力抵抗他的進攻,也不準備再打回關中和他爭奪天下。這樣就可以麻痹項羽,使他解除戒備。然後大王以漢中這塊地方為基地,屯兵養馬,廣積糧草,養精蓄銳,再圖來日。」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連連稱贊張良真是深謀遠慮,遠見卓識。就命張良從這條褒斜棧道返回去侍奉韓王成的時候,於路途之上邊走邊燒,把這條人稱「五百里」的褒斜棧閣之道化為了灰燼,只留下一些懸崖陡壁上的石樁石窟窿。張良燒的這條棧閣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經過今陝西留壩縣的馬道、武關驛,北轉下南河、江口,再入紅崖河、太白縣城、五里坡,出眉縣斜谷關的穿山古道。張良燒絕褒斜棧道的事,被項羽、章邯知道後,心中大喜。他們料想劉邦不會東山再起,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韓信派樊噲、周勃率領老弱病殘一萬餘人,去修復褒谷口的褒斜棧道。樊噲接受軍令後,不知是韓信的妙計,只是在內心埋怨張良:早知今日重修,何必當初燒毀?沿途艱難險阻太多,他二人信心不足,因此修築進展緩慢。韓信派樊噲修棧道的消息傳到關中,雍王章邯知道後,高興地對部下說:「劉邦手下無能人,竟然任用胯下受辱的韓信做了大將。韓信這小子派人重修五百里棧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說罷哈哈大笑,對韓信毫不警惕。
章邯哪裡知道,當樊噲率領修復棧道的隊伍進入褒谷不久,韓信和劉邦卻統帥十萬大軍,悄悄地繞過褒水,然後分為兩支進軍。一支從今勉縣百丈坡入口,經土地梁、火神廟、九檯子、鐵爐川(今留壩縣閘口石),翻箭鋒埡到大石崖(今鳳縣瓦房壩),北出陳倉溝口的連雲寺等地,日夜暗行。當韓信的精銳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進入關中平原的時候,雍王章邯才大吃一驚,知道中了韓信聲東擊西之計。慌忙准備應戰,卻已經措手不及了。先在陳倉兵敗,退至好(右扶風)、再退到廢邱(興平)。這時劉邦的軍隊也已趕到,多路進攻,佔領了廢邱,奪得了雍地。章邯節節敗退。漢軍再到咸陽,遣諸將略定威陽以東的塞地(今臨潼一帶),再至上郡(今延安),這時樊噲也率軍攻甘肅一帶至西縣(天水境)一舉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為以後劉邦打敗項羽開辟了新的根據地。
Ⅵ 帶百字的成語故事
百不當一 當:抵擋。一百個抵擋不住一個
百不獲一 獲:得到。一百個之中也得不到一個。形容人或物極其難得
百不失一 失:過失,錯誤。萬無一失。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會失誤
百尺竿頭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敵百。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百廢待興 待:等待;興:舉辦。各種荒廢的事業都有待重新辦起來
百依百順 百:比喻很多;依:依從;順:順從。事事都順從別人
百依百隨 形容什麼都順從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百花爭妍 妍:美、艷。形容繁華盛開,生氣勃勃的景象
百花爭艷 各種花草樹木競相開放出艷麗的花朵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百年之後 百年:百歲。人的壽命少有超過百歲的,故以百歲為死的代稱。死的諱稱
百身何贖 身:生命;百身:自身死一百次;何:怎能;贖:抵換,償還。指一個人死一百次也不能補償
百世不磨 磨:消滅,磨滅。千秋萬代永不磨滅
百世之師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百思不得其解 百:多次;思:考慮,思考;解:理解。指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百歲之好 好:友愛。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結為夫妻
百聞不如一見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百無一成 百:很多;成:成就。指一事無成
百無一是 是:對的,正確的。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指對人對事的全盤否定
百依百從 百:比喻很多;依:順從;從:跟從。什麼都依從。形容一味順從
百般刁難 用各種手段使對方過不去。
百般奉承 用各種方式來恭維討好人。
百弊叢生 百:形容多;弊:弊端,害處。各種弊害都產生出來了。
百不一存 一百個裡面沒有留下一個。表示喪失殆盡。
百步穿楊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Ⅶ 帶有三字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版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權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Ⅷ 要60篇成語故事(50字~100字)
(一)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二)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四)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五)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七)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八)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九)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十)杜漸防微
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竇太後掌權,她的哥哥竇憲被封為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將軍武陽侯竇憲儀仗太後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隱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採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竇憲等人的官職。
(十一)大公無私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十二)完壁歸趙
戰國時代,秦昭王欺騙趙國說,願用15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趙惠文王不敢拒絕,但又怕上秦國的當,這是趙國大臣藺相如自願請命帶保玉到秦國完成換城任務。臨行時他對趙王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歸趙」。隨後藺相如到秦國獻了璧,但見秦王沒有換城之意,就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把和氏璧從秦王手裡要回,派人送往趙國,並入宮指責秦王不講信義,秦王知璧已經回趙,便無可奈何,只好送藺相如回國。
(十三)濫竽充數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十四)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十五)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Ⅸ 帶兩個有字的成語故事
有什麼有什麼的成語 :
有說有笑、
有頭有臉、
有始有終、
有血有肉、
有板有眼、
有聲有色、
有稜有角、
有心有意、
有根有底、
有勇有謀、
有三有倆、
有枝有葉、
有風有化、
有本有源、
有頭有腦、
有利有弊、
有錢有勢、
有條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