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版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ppt說課課件
①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七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你想對人們說什麼
想對人們說:「正因為你們亂砍亂伐,不注意保護環境平衡,才有了今天的後果。」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
1.原來:鬱郁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 。
2.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3.啟發:我們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② 三年級下冊的語文課第七課小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作者是誰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作者佚名,文章沒有體現作者。該文講了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由於人們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護能力,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山村捲走的故事。
③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全套ppt課件
網上有很多吧 ,推薦你看看 易百特 吧,課件很齊全,分類查找也很方便,我們學校老師都是在這個網站上找的課件
④ 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課文.
在一片河坡上,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種滿是鬱郁蔥蔥的樹木.村民們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坡上去把樹木一棵棵砍下來.一年年,一代代後,在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在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小村莊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什麼都沒有了.
讀完這篇課文,我覺很可惜、憤怒和擔心.可惜的是村民們被洪水捲走了,憤怒的是村民們亂砍亂伐樹木,擔心的是水土流失時,沒有了樹木擋住雨水,使水同一時間流下來,就會捲走小村莊.在我們身邊,也有不保護環境的事件,例如:那工廠把廢水排放到河裡,魚喝了這些水就會變成怪形,人們喝了這些魚,就產生了一種怪病,在父母的身邊悲哀地死去了.還有在日本的富山縣的神通川工廠排放出廢水,廢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含鎘,居民含鎘稻米和飲用含鎘水而中毒,在1963年至1979年3月有81人死亡.
我希望人們都要從小保護環境,如果不保護環境,也會像小村莊里的人們一樣受到大自然的罰.
2、
現在,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砍伐樹木.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破壞大自然的.
例如,日本的一些工廠工作的時候,把一些廢水排放到小河上,使小河受了污染,那些魚在這么臟的水生活,就變成了奇怪的形狀的魚,漁民們捉那些魚來吃的時候,就得到了奇怪的病,然後就死亡.
還有,一些在樹林工作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亂砍伐樹木,在那裡建造工廠,引起了水土流失,導致了洪水的來臨,把那些人淹死了,你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那些人亂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所以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
還有一些人,在天空中散播農葯,那些農葯散播多了,就散播到魚塘里了,魚塘里的魚中了毒,就立刻死亡,有一些動物喜歡吃魚,那些動物吃了那些魚,立刻就死亡了,你說破壞大自然是多麼不好啊!
3、
早先有個美麗的小村莊,樹木長的(得)鬱郁蔥蔥,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甘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家家戶戶有了鋒利的斧頭,誰家想造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小村莊,卻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
我為小村莊的人們而感到羞恥.
我在這里,我要對全世界的人們說: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人類;破壞環境,就是破壞自己的家園.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保護人類自己的地球.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讓我們伸出自己手來為我們的家園做點貢獻吧!
4、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中描述: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種了很多樹木,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用鋒利的斧頭把山上的樹木砍光了.於是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足了,但是一場大雨就把村莊沖走了.故事告訴我們:破壞大自然,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呼籲大家要維 護生態環境,保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
人類的文明不斷發展,對大自然的傷害和破壞也越來越多,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和發展呢?今年世博會在我國上海開幕了,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們可以從不同國家在自己的展館里,用不同的文化闡釋什麼樣的理想城市、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文化融合,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全世界各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來解答「城市的能能源緊張,環境污染和城市管理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
今年的上海世博會以人類的智慧和創新,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向人們描繪了一副城市化的美好願景.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美好的家園——地球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⑤ 三年級下冊語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什麼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村莊,很窮很窮。環境不是很好,人們都住在低矮的樓房,日子很不好過。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有一個人突發奇想:「如果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建造新型村莊。那該多好啊!」可惜那是空想。那個人當然不光說不做。他帶動全村居民改造舊村莊,農民買了許多種子,播種在遼闊的田野上。養豬戶買了很多可愛的小豬。園林工人買了許許多多的小樹苗,種在廣闊的土地上。築路工人買來了許多水泥來鋪路……過了幾年,這個小村莊大變樣了。以前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人們開著車在這筆直的道路上行駛。以前少收的農作物,現在大豐收了。農民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以前樹不多現在的樹鬱郁蔥蔥,密密麻麻的枝葉把樹林遮的嚴嚴實實的,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小動物。養豬戶把豬養的白胖胖的……這種環境比以前美麗多了,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這樣好的環境,吸引了許多遊客。這個小村莊還成了風景區。
⑥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的PPT課件,百度文庫的教案
一、 教材分析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以「變化」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到家庭的變化,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同時,讓學生發現這些變化而感到喜悅與充實,這也將作為學生對社會、對歷史的認識積淀而貯存。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一首敘事性詩歌,以深圳特區這樣一個「小村莊」作為中國大社會的縮影,用「我」的口吻,通過村莊昨天與今天的對比,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變化的驚喜,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變化的贊嘆之情。
本課一共有8個小節,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第1、2小節由概括到具體敘述了「昨天」一座小村莊貧窮與落後的狀況以及帶給人們的困擾。
第3—7小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座村莊的可喜變化,抒發了詩人驚喜、贊嘆的情感。
第8小節總結全詩,謳歌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給村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人民的生活將來會更加美好。
二、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本文的教學我選擇了「激情導練」為主要教法,主要依據有兩條:依據之一是我認為激情導練法最能體現老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完美統一,可以加強訓練的可操作性,減少訓練中的無效成份,從而增加訓練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語文課上成語文素質教育課。依據之二是我覺得這種以導練為主體的訓練程序,最適於突破本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目標
以上述教材編排特點為依據,我確定以下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並會寫「灶、龐、煥」等生字;三是引導學生找一找是各種對比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為後面的習作做准備。
過程與方法: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畫出重點詞語,體會詩人對村莊變化的驚喜、贊嘆的情感。三是理解課文中教案理解的詞語,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誇張等修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反復誦讀詩歌,了解詩中描繪的一座村莊、人民生活及其變化,體會作者對這一變化的欣喜、贊嘆之情,進而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可喜變化的重大意義。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過、奇跡般」等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的確立,我還想體現以下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品味語言,可以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做遵守規則的小學生的感情;二是能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他語文能力。我們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做能逐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繼而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時也對課文語言進行了二度創造。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調動學習熱情
同學們,誰去過深圳?深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出示圖片]看,這就是深圳,一個繁華的城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經濟特區。而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板書課題]
(用深圳的圖片導入,為的是能讓預習過的學生感到驚嘆:原來課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讀----發現與探究
1、自讀課文,注意將字音讀准。
2、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3、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可以分為幾部分?(讓學生試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4、學生提出自讀是不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寫到黑板上。
(三)品讀----理解與感悟
1、這座村莊原來是什麼樣?指名讀1、2小節。你能想像出當時的生活嗎?說說你的理解。
2、詩人開篇為什麼用「昨天」而不說「過去」?(體會.深圳、祖國「變化」的時間之快,變化之大,以及社會日新月異的前進步伐。)
3、你怎麼理解「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這句話?省略號起到了什麼作用?(讓學生練習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4、原來的村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板書:昨天貧窮落後]
5、現在的村莊是什麼樣子?默讀3----7小節,體會詩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寫的?從哪裡可以看出?找出相關詞句。(引導學生體會第三小節。)
通過「呵、超出、只不過、奇跡般」等詞語,體會詩人對村莊變化的驚喜、贊嘆之情。這一節在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6、詩人為什麼會如此驚嘆?到底村莊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組合作學習4---7小節。
7、全班交流。4---7小節從哪些方面寫了村莊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麼?能不能將你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者的內容和情感。)
8、是呀,農民的生活由物質到精神都「煥然一新」。「這就是昔日……」學生跟讀。這一小節中有一個比喻句,你能找出來嗎?為什麼把今天的農民喻作「春燕」?為什麼說他們在「描繪著美好春光」?其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總結----拓展與延伸
深圳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變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種唱的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沒有改革開放,也許深圳甚至其他城市,還停留在貧窮落後階段呢。讓我們一些來唱這首歌。
(從中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
第二課時
(一)回顧原文
1、有感情齊讀課文。
2、詩人是怎樣將村莊的變化寫出來的?(讓學生學習文中作運用的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等修辭方法。)
3、原來的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二)鞏固生字
1、區分形近字。
2、聽寫生字。
(三)根據詩歌的寫作順序,背誦課文。
⑦ 小學三年級下冊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後小村莊會發生什麼變化
建國初期,人們盲目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破壞了一大批森林和其它自然環境。從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破壞山林給後人帶來的災難。後來這個小山村的人們過著流離失所、顛破流離的艱苦生活。
八、九十年代後,這個小村莊發生了徹底地變化。人們注意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恢復和諧生態,退耕還林。在國家的支持下這個小村莊的後人又上山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現在的小山上又恢復了鬱郁蔥蔥的森林:村前的河水也恢復了原來的清澈,魚翔淺底,兩岸花兒盛開:鳥兒在藍天上自由 飛翔:空氣清閑甜潤: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這里的山變美了、水變清了,天也變藍了,到這里遊玩的人們絡繹不絕。這個小村莊的人們熱情歡迎遠道客人的來訪。
⑧ 三年級語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鋒利說明什麼,家家有說明什麼,文中的兩個誰的意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由於村裡的人們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了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那個美麗而寧靜的小村莊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它告訴了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整組課文都是圍繞著「保護環境」為主題,通過質朴、深蘊的語言,優美真實的課件演示,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窗口,從這個窗口裡他們看到了歷史環境的巨大變遷,激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的情感共鳴,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准,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悟出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為後人造福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點: 它採用了設置懸念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我們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綜合了觀察法、談話法、討論法、隨機通達教學、自上而下教學設計及情境性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踐與想像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在這里,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小村莊在老師的故事中娓娓而來,通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首先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然後畫面急劇變化,突如其來的洪水毀掉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從聲音、畫面方面激活學生潛在的情感。讓他們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感受到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理解村莊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模擬調查,滲透新知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並且採用新穎而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教學中,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感畫卷。在這個時候,學生的心裡一定有很多的疑問,很多的想法,再運用模擬調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學生通過剛才的課件觀看,聽老師逐步深入的引導,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學生心裡那麼多的「問號」就會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顯。 (三)、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課里,要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訓練目標,讓學生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了方向,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激活課堂信息交流、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首先是討論前——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觀察思考,比如: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想,有針對性去討論,對問題產生了獨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弄明白「所有靠斧頭得到一切」不僅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頭得到的房子、傢具還有靠斧頭得到的所有不錯的生活。討論中——學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見解,有的僅僅是幼稚的疑問。這些想法,都使學生有一種「一吐為快」的心理需求,此時,正是討論的最佳時機。討論時,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特別注意讓只習慣於說的學生有「聽」的耐心,使羞於發言的學生有「講」的信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露,使課堂討論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討論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對於這些意見的「聯結點」,讓學生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亂伐,造成了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由此看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⑨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鬱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
村子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那個小村莊卻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
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
是這個么?
⑩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一課講了一件什麼故事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寫了一件: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裡樹木鬱郁蔥蔥,空氣清新甜潤,天空湛藍深遠。後來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人們開始亂砍樹木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就這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那個美麗的小村莊在連續的大雨中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的事。
拓展資料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該文講了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由於人們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護能力,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山村捲走的故事。
人類如果不珍惜熱愛自然,自然會對人類進行殘酷的懲罰。這句話含義深刻,發生在小村莊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尋味,因此,本文最後學習夥伴吐了一個泡泡「我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譴責人們的錯誤行為,可以表達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對人們今後的生活提出建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