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則故事分別反映出怎樣的家政理念試填寫下表高二家政與生活技術
Ⅰ 急求高中通用技術選修5 家政與生活技術第一章第二節的ppt課件
探求幸福家庭生活的真諦
為什麼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還對自己是否幸福感到疑惑?為什麼既不愁吃,又不愁穿,人們還在說自己不幸福?
現代社會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現實生活充滿憂慮,變得焦躁不安,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的這種心理?日前,心理專家李晨做客本報,與記者共同——
名家語粹:人的需要分為由低到高幾個層次:最低層次為生理需要,第二層次為安全需要,第三層次為愛和尊重需要,最高層次為自我實現需要。一般來說,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人們開始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
●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階層,甚至不同的社會階段,人們對幸福的感覺是不相同的
主持人: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用幸福與否衡量自己的生活質量。問及什麼是幸福時,小朋友說,幸福是我有爸爸媽媽,而三毛沒有;父母說,我的孩子健康成長是幸福;大學畢業生說,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幸福;農民說,今年我多賣糧食就是幸福……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李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幸福是這樣定義的: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或是稱心如意。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幸福過,而且,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對幸福的感覺是不同的。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人們不再為溫飽發愁了,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卻總是被煩惱與痛苦包圍著,常常感覺到不幸福。
主持人:物質條件豐富了,人們吃穿不愁,不是很幸福嗎?
李晨:這是人們對物質、對精神生活永不滿足的心理在作祟,現代社會的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人們更希望在精神、心理上得到滿足,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千萬不要總是拿「理想的自己」來衡量「現實的自己」
主持人:人如果沒有理想,那麼他的人生就像失去航標燈的小船,飄搖不定,沒有方向。因此,設計一個「理想的自己」有什麼不對?
李晨: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你可以設計一下「理想的你」,但千萬不要總是拿「理想的你」來衡量「現實的你」,知足常樂就是這個道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心理產生一種受挫感。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無論大小,都是自身前進的支撐與動力。然而理想與現實難免會有差距,一旦差距形成,人們的自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從而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究其根源就是人們的自我評價不準確,無法把「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區分開,總是拿「理想的我」來作為衡量的標准,一旦達不到標准,就會產生煩惱與痛苦。如果自我評價能夠恰如其分,人們能夠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那麼在對待挫折、對待失敗時,心胸便會開闊得多。
●付出與回報從來都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中同樣離不開這對「因子」。因此,只要人人都懂得付出,懂得奉獻,那麼和諧社會將指日可待
主持人:「追求了一輩子幸福,追到手了才知道,幸福是什麼?答:幸福就是遭罪。」這只是趙本山小品里的幾句戲言。您是怎樣看待這段話的?
李晨:雖然是幾句戲言,但其中蘊含著一個很深的道理,小品中所說的遭罪,也就是奉獻,是付出。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總是對別人過於苛求,追求完美。總是以自己的標准,對家人、對朋友、對同事過分苛求,認為周圍的人會帶給自己什麼,而不是自己會帶給他們什麼。人是不能夠孤立存在的,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密不可分,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與人相處是不能夠要求單方面付出的。如果人人都過分地關注自我、苛求別人是不行的。在人際關系出現問題時,要懂得尊重別人,多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反思自己,多找自身的原因。在別人為自己服務的同時,多替別人設想,多想想自己能夠力所能及地為家庭、為朋友、為社會做些什麼,由關注自己向熱情地關注外界轉化。當你因為做了某些事而感受到「別人還需要我」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幸福了。
主持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煩惱與痛苦來臨時,不能夠承受和排解。有些人一旦遇到煩惱與痛苦,便怨天尤人,認為「為什麼我要承受這份痛苦?」
李晨: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活在世,哪個沒有煩惱痛苦。人人都有煩惱與痛苦,認識、評價是關鍵。正確地看待問題,多看積極方面,少看消極方面,換個角度想一想,這又算是什麼問題呢,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